萧伯纳是世界著名的剧作家,文学家,他的《圣女贞德》,《伤心之家》等作品广受世人赞誉,但或许是因为他在文学方面的光芒太过耀眼,他擅长养生的这一特点却常常被人忽略。
萧伯纳1856年生于都柏林,1950年以94岁高龄离世,他的养生方法其实是非常值得我们学习的。
萧伯纳的养生之法
幽默乐观的心态
萧伯纳是一个非常乐观幽默的人,他的许多名言都流露出他的这一特点,他说过“‘未来取决于梦想。’所以赶快去睡觉吧”,他还说“虽然上帝创造了亲戚,但仍然感激他让我们能够选择伙伴”。这些有趣的话语都流露出他乐观积极的一面。与此同时,他在生活中也有许多有意思的小故事流传下来,比如他在回复美国舞蹈家邓肯“如果我们两个结婚后生下的孩子头脑像你,长相像我,那就好了”的信件中说:“如果生下来长相像我脑子像你那就糟了”。在生活中保持乐观幽默的态度,善于自嘲和开玩笑,都能使我们情绪稳定积极,提升抵抗力,有助于我们长寿。
良好的生活习惯
萧伯纳的生活习惯非常健康,他对于衣食都不是很追求,坚持吃素,衣服朴素,但讲究卫生,他的生活比较规律,还喜欢晒太阳,经常长时间接受太阳的照射。这些生活习惯不但使他精力充沛,也是他免除了一些老年人易发的疾病的困扰。同时因为他对于生活中物质方面的追求并不高,也能使他避免被金钱和名望所羁绊,使他心态淡然平和,压力小,这对于养生来说也是非常有益的。
爱运动,常锻炼
萧伯纳非常喜欢运动,虽然他每天都要坚持写作,却并不因此而荒废了对身体的锻炼。他经常参加一些爬山、骑马、打球等运动,非常喜爱旅游,还经常到海里游泳。这些运动的习惯是他的身体一直都很健康,同时也是他拥有一个乐观开阔的心胸,在面对生活中的一些困扰时都能够有比较平和的处理方式,让自己的心中充满平静和对生命本身的感激和热爱。所以说爱运动是萧伯纳长寿之道中重要的一环。
爱读书,坚持写作
萧伯纳喜欢读书,同时还长期坚持写作,老年时仍然没有中断这样的习惯,读书使人明智,而写作则能疏散郁结的心气,老年人坚持适度的读书和写作,不但可以活动大脑,使大脑衰老的速度变慢,也能调心养性,使人平静满足。也因此,萧伯纳直到老年仍然头脑灵活,优雅幽默。
小姑娘让萧伯纳明白了一个道理:一个人自始至终是不能骄傲的,要知道谦虚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的道理。用原文的话就是:“一个人不论取得多大的成就,都不能自夸,对任何人,都应平等相待,永远谦虚。”
原文:
[苏教版第六册课文]
大作家的小老师
萧伯纳是英国著名作家。有一次在莫斯科访问时,他遇到一个小姑娘。小姑娘白白胖胖,一对大眼睛很有神,头上扎着大红蝴蝶结,真是可爱极了。萧伯纳非常喜欢这个孩子,同她玩了好久。
临别时,萧伯纳对小姑娘说:“别忘了回去告诉你妈妈,就说今天同你玩的是世界有名的大作家萧伯纳。”他暗想:当小姑娘知道跟自己玩的是一位世界大文豪时,一定会惊喜万分。
可是,出乎预料的是,小姑娘竟学着萧伯纳的口吻说道:“请你回去后告诉你妈妈,就说今天同你玩的是苏联小姑娘娜塔莎。”
萧伯纳听了,不觉为之一震。他马上意识到刚才太自夸了。
事后,萧伯纳深有感触地说:“一个人不论取得多大成就,都不能自夸。对任何人,都应该平等相待,永远谦虚。这就是那位小姑娘给我的教育。她是我的老师。”
扩展资料
萧伯纳,全名乔治·伯纳德·萧(George Bernard Shaw,1856年7月26日—1950年11月2日),爱尔兰剧作家。
1925年因作品具有理想主义和人道主义而获诺贝尔文学奖,他是英国现代杰出的现实主义戏剧作家,是世界著名的擅长幽默与讽刺的语言大师,同时他还是积极的社会活动家和费边社会主义的宣传者。他支持妇女的权利,呼吁选举制度的根本变革,倡导收入平等,主张废除私有财产。
萧伯纳出身于小职员家庭,并不优渥的生活境遇促使其早年奔波求职、谋求生计,这也使得其更为真实全面地接触了社会阶层的各个群体,并为其嗣后的现实主义文学创作提供了丰富多样的人物素材。
在萧伯纳的大量戏剧之中,对于人物群像的展示批判显得鲜明坚决,其热情洋溢地讴歌赞美质朴善良的高尚人性,对于丑恶虚假的低劣人性则进行强烈直白地揭露讽刺,其广泛展示了工业文明高速发展期的资本主义垄断时代的工人、市民、商人、无业者等等拥有迥异不同的阶层身份的社会个体在生活之中的喜怒哀愁、悲欢别离、内心呼声、情感寄托。
在肯定弱势群体善良勤劳、温和淳朴等的可贵品格的同时,也对拥有社会主导权的资产阶级贪婪自利、野蛮狡黯的群体本性进行了强烈嘲讽。
譬如在1892年发表的现实主义讽刺剧《鳏夫的房产》中,萧伯纳就成功塑造了医生、大商人、房产中介、股票经理人等垄断资本主义时代的形形色色的阶层形象,其在该剧的前半部分热情赞美了正直善良却清贫无产的青年医生屈兰奇。
持续讽刺了依靠压榨贫民窟的工人、失业者等居民而发迹生财的大商人萨托利阿斯的狡诈专横的奸商本性,并对贪婪自私的房产中介人以及股票经理人等职业群体进行了细致展示。
而当经不住利益诱惑的屈兰奇放弃正直立场而选择与萨托利阿斯以及房产中介人合作共同压榨贫民窟的居民之时,萧伯纳随之则以辛辣的笔调对这一带有小资产阶级贪婪自私本性的变节青年进行了无情嘲弄与直白厌恶。
这一爱憎分明的对比呈现也使得萧伯纳的现实主义作品对于人文主义批判精神的人性展示达到了充分有力的释放演绎。
萧伯纳的小说大多创作完成于垄断资本主义初期,对于无产阶级的同情支持以及对于资产阶级的蔑视鞭答也构成了其对于人文主义批判精神在文学作品上的又一呈现特色。
譬如在完成于1884年的现实主义中篇小说《业余的社会主义者》之中,萧伯纳就以“悲悯与憎恶的不同双眼”去洞悉审视了处于敌对对立状态之中的两大社会阶层群体的宿命抗争与悲喜结局。
小说之中的男主人翁阿尔伯特是受到社会主义思潮影响的普通工人,在目睹毛呢劳工被克扣工资并被强迫无薪加班这一不公现状之后,阿尔伯特便鼓励号召工人群体与其举行罢工抗议以实践其对于社会主义诸多理论的理解认知。
工主史密斯一方面恶毒咒骂罢工群体,另一方面又私下密约阿尔伯特在其庄园内谈判并以重金高位利诱他。阿尔伯特当场拒绝并要求史密斯尽快合作,史密斯则恼羞成怒,斥骂侮辱阿尔伯特为“穷鬼奴隶”并指使管家将其驱逐。
而当阿尔伯特与工人群体准备继续罢工抗议之时,史密斯则通过贿赂当地警察来驱逐罢工人群,阿尔伯特被警察以蓄意破坏公共秩序的罪名拘捕入狱。
当心灰意懒的阿尔伯特被警察推操着押上警车之时,几名毛呢劳工站在窗户旁无可奈何地摇头叹息,史密斯则躺坐在皮椅上阴险冷笑,强烈鲜明的对比反差也使得宿命抗争的悲剧意味更为浓烈,对于弱势群体的同情悲悯以及强权群体的抗议鞭答也被再次强烈集中地衬托渲染。
在完成对于所处时代的不同阶层群体的人性展示以及种种社会现状的集中揭露之后,萧伯纳也在积极寻求以文学探索的途径形式来归纳契合针对的解决举措,继而完成其对于人文主义批判精神的社会化实践。
这也使得冷静客观地评判既有现状、科学地谋求社会阶层群体多元共处成为了萧伯纳对于人文主义批判精神的践行诊释与改良呈现。萧伯纳中期以后的现实主义戏剧作品都普遍带有强烈鲜明的社会主义政治取向,并运用社会主义理论进行了科学多元地探索尝试。
譬如在1894年公演的三幕戏剧《华伦夫人的职业》之中,萧伯纳就集中解构了无产阶级工资收入、资产阶级家庭财产的继承权争夺问题,其指出资产阶级围绕巨额财产进行的争夺行为也是导致无产阶级窘困贫弱的原因之一,他借华伦夫人之口所提出的提高工人薪酬、建立集体工会、公开登记财产等建议主张也表露了其对于一系列社会问题的人文化的处理实践。
而在四幕戏剧《芭芭拉少校》以及三幕剧《布拉斯邦德上校的转变》之中,萧伯纳不仅更为客观全面地审视评判了工人群体罢工革命、资产阶级参与政治变革以及社会阶层不同群体联合抗议战争发动等时代现状,而且也更为科学公正地表露了和平解决阶层矛盾、共同推动社会进步的契合对策,这都使得萧伯纳的现实主义文学作品的人文主义批判精神达到了超越同代的思想高度。
-萧伯纳
萧伯纳(George Bernard Shaw,1856年7月26日-1950年11月2日),直译为乔治·伯纳·萧,爱尔兰剧作家,1925年「因为作品具有理想主义和人道主义」而获诺贝尔文学奖,是英国现代杰出的现实主义戏剧作家,是世界著名的擅长幽默与讽刺的语言大师。
萧伯纳的戏剧最突出的特点是紧密结合现实政治斗争,敢于触及资本主义社会最本质的问题,把剥削阶级的丑恶嘴脸暴露在公众面前。在艺术手法上,他善于通过人物对话和思想感情交锋来表现性格冲突和主思想。萧伯纳的戏剧性语言尖锐泼辣,充满机智,妙语警名脱口而出。
其喜剧作品《卖花女》(Pygmalion)因被 Alan Lerner 改编为音乐剧《窈窕淑女》(My Fair Lady),该音乐剧又被好莱坞改编为同名卖座电影而家喻户晓。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aokedao3713@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如有医疗需求,请务必前往正规医院就诊
祝由网所有文章及资料均为作者提供或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爱好者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本站内容有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和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立即改正或删除。
Copyright © 2022-2023 祝由师网 版权所有
邮箱:daokedao3713@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