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首页>推拿>人群养生

古人养生注重养心(庄子是如何养身又养心的?)

时间: 2023-03-21 17:31:40

古人养生注重养心

虽然人有时候,没有把生命看得很重要,有时候又必需“舍生取义”,还有在一些特殊的时期,在一些特殊的遭遇情境下,人甚至会出现轻生的念头,可是总体来说,生命对于人,还是无比重要的。所以养生保健自古以来,就是人们非常关注的话题。

古人今人养生方法比较

虽然养生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可是直到现在,养生方法还是不够系统不够专业,学校里更是不会当做专业课程来传授。现代的养生方法相对于古代的养生方法来说,还算好了,比较科学,比较客观,舍弃了一些古代养生文化的糟粕。但是这也并不是说古代的养生方法就有多坏,它还是有很多的东西是很值得我们去学习和继承的。

古人养生注重养心

古人养生非常注重养心,这是一个非常优秀的养生观点,很值得我们学习。

比如当下正是夏季,天气比较炎热,人在这样的环境下,就比较容易出现烦躁的症状,人的精神经常处于烦躁的状态,人的身体也就更加容易生病,所以是不利于健康的。要是在这样炎热的时候,能够保持内心的宁静,能够把持住不烦躁,将会大大有利于身体健康。

我们再来看一句古代的养生名言,“知足不贪,安贫乐道,力行趣善,不失其常,举动适时,自得其所者,所适皆安,可以长久”。

这句话比较长,但是说得比较明白简单,大意就是说:平时要知道满足,不要贪图太多的东西,不管富贵贫穷都应该安然自得,平时要多做自己喜欢的事情,尽量追求人格的完善,不要违背做人准则,平常行为举止适当,自己有自己的志趣,行动和想法都安然自得,这样才能活得长久。

庄子是如何养身又养心的?

庄子,名周,字子休,后人称之为“南华真人”,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老子哲学思想的继承者和发展者,先秦庄子学派的创始人。他的学说涵盖了当时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但根本精神还是皈依于老子的哲学,故后世将他与老子并称为“老庄”。

庄子的主要思想是“天道无为”,主张顺应“天道”,放弃一切“妄为”。在《庄子?养生主》中,他将这种思想贯穿全文,为我们指点了养生的要领。

庄子指出,养生最重要的是要做到“缘督以为经”,即秉承事物中虚之道,顺应自然的变化与发展。而刻意地追求长生,则是对生命的毁损。他用“庖丁解牛”这一著名的典故说明处世与生活都要“因其固然”、“依乎天理”,而且要取其“中虚有间”,方能“游刃有余”,从而避开是非和矛盾的纠缠。此外,庄子于文中还表达了听凭天命、顺应自然,“安时而处顺”的生活态度。

可以说,《庄子?养生主》既体现了庄子的人生哲学,又体现了庄子的养生智慧。在今天这样一个飞速发展的时代里,个中滋味值得每一个人细细品味。

“坐忘”养身又养心

“坐忘”,语出《庄子?大宗师》,是庄子借颜回之口说出的。“坐”的姿态,“忘”的状态,应该是一种用身心求证到的实有的生命状态,而并非一种自我陶醉或麻醉。坐忘者,因存想而得、因存想而忘也。行道而不见其行,“心不动”故“形都泯故”。

这里的“坐”应该是一种由形式进入实质的途径,就像过河之筏,到了彼岸就不可以留恋它了,而“忘”,则是一种超越了世俗现实世界的种种规则之后心无挂碍的状态。所以,真正的“坐忘”是一种彻底的清静。

从中医的角度来看,静坐养心可以使人体经络疏通,气血畅顺,阴阳平衡,真气充盈,故曰“静者能养心”,因为心为五脏之首,心主血脉、主神志,心正常无疾者,五脏六腑俱健。心弱者血必衰,则会致疾全身。

所以说,“坐忘”方法所能够成就的是人的一种静态,并且让人在这种特殊的静态下恢复生理功能,使身心健康达到最佳平衡,甚至还能够开发人体的潜能。在现代心理学与现代治疗学中,也有很多的阐释与运用。

庄子三法得长寿

庄子享年83岁,而当时的人均寿命只有三十多岁,这实在是高寿的奇迹。细究其故,其中长寿之道,如下三法起到了重要作用:

一曰寡欲。庄子认为,欲不可绝,亦不可纵。只有知其荣,守其辱,安其分,图其志的人,才会身心健康,安然处世。

二曰静心。庄子认为,一个人如果终日思想不得止息,定会百病丛生。只有心平气和,心静身稳,有较强的自控能力,方能不受外界干扰,保持平静的心态和健康的体魄。

三曰超然。庄子看待人生的态度十分超然,一切顺应自然。他的妻子亡故,惠子前去吊唁,见庄子非但不哭,反而在妻子遗体旁敲着瓦盆唱歌。面对惠子的指责,庄子坦然地认为,人来自于自然,气聚成形,气散则死,现在人的形体已死,又将重归自然,无疑不是乐事。虽然这个理论并非人人都可接受,但庄子豁达的人生态度却是值得提倡的。

从庄子的言论我们可以看出,要想长寿,就要情绪安定,无忧无虑,安逸自得,遵循自然的法则。正所谓:“人之养生亦当如是,游于空虚之境,顺乎自然之理。”

中国古人的饮食养生观有哪些?

饮食养生是古人养生的主要观点之一。《黄帝内经》中“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气味合而服之,以补精益气”的观点,被誉为“世界上最早论述合理营养与平衡膳食”的理论,堪称中华民族饮食和营养的纲要。古人饮食养生的主要思想观点如下:

(1)饮食有节,五味调和

古人认为:“饮食有节,度百岁乃去”,反映出古人对控制饮食重要性的认识。“节”即节制、控制、不肆食恣饮之意。如晋朝葛洪曾指出:“善养生者,食不过饱,饮不过多”,应“谷肉果菜,食养尽之,无使过之”。

古人还认为:“五味调和,不可偏胜”。食物中具有“寒、热、温、凉”四气和“酸、苦、甘、辛、咸”五味之分。五味各有所入,各走其所喜之脏;各有所禁,亦伤五脏。正如王冰所言,脏腑“虽因五味生,亦因五味损”,利用五味偏性调和饮食,平衡阴阳,以适应人体气血脏腑阴阳盛衰的变化。若五味失调,易伤五脏而患病。认为:“酸伤筋,苦伤骨,甘不益肉,辛多坏气,咸促人寿。”说明了调和五味的利害关系。

要做到饮食有节,调和五味,日常饮食宜定时定量,宜清淡。《饮膳正要》提倡:“暮食不若晨食。”“清晨一碗粥,晚饮莫教足。”《寿世保元》指出:“大渴不大喝,大饥不大食。”《蠢子医》曰:“纵然适口莫浪食,只食八分便已足。”宋代张杲《医说》指出:口味宜“去肥浓,节酸咸”,即日常应以清淡素食为主,少吃肥甘厚腻、酸咸过重的菜肴。《内经》也有“心病禁咸”的记载。现代医学研究表明,每天吃10g食盐的人群中,其高血压发病率为10%,而每天吃盐多2倍的人群,高血压发病率增加2倍。可见古时饮食强调清淡与现代医学控制食盐、动物脂肪等以防心血管病的主张有不谋而合之处。

(2)饮食有常,物我相适

饮食有常,“常”即指常规、一定的规律性、规范性而言。“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气味合而服之”的观点,体现了中国古人生存特点——以素食为主,果蔬肉食为辅,调和五味,兼收并蓄的饮食规律。若违反这一规律,则导致机体阴阳气血失去平衡而发生疾病。如《内经》载:“膏粱之变,足生大丁。”中医认为“肥甘助湿,生痰化热”,近代认为心血管病的发生,与偏食动物性食物过多、胆固醇和甘油三酯增高有关,而适当素食可降低发病率。这从一个侧面说明了“五谷为养”饮食规律在养生中的重要性。

“饮食有常”的另一个重要观点是“物我相适”,即食物的性味要与人体的阴阳气血状况相适应,以人体需要来决定食用何种适当的食物。如人体质有偏于寒热虚实之分,饮食上则主张分别按“热者寒之,寒者热之,虚者补之,实者泻之,燥者濡之”的原则进食。

(3)饮食以时,四季五补

我国古人在“天人相应”思想指导下,极为重视饮食与时令的关系,并提出了饮食养生“四季五补法”。即随着季节的变化,根据人体健康状况调整饮食,以补阴阳气血不足:春天“升补”,夏天“清补”,秋天“平补”,冬天“滋补”,四季“通补”。

古人在养生中主张顺应四时养生,有“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智者之养生也,必顺四时而适寒暑”的观点。这一观点被后世养生家奉为宗旨,在饮食方面讲究在不同季节、气候、时间,服食不同性味的食物,以适应环境和人体阴阳气血的四时变化。如《饮膳正要》阐述了四季适宜食物,“春气温,宜食麦以凉之;夏气热,宜食菽以凉之;秋气燥,宜食麻以润燥;冬气寒,宜食枣以热其寒。”《养老寿亲书》对老人四季饮食养生作了详细叙述:“春季饮食,宜减酸增甘,以养脾气,酒不可多饮,水团兼粽粘冷肥僻之物,多伤脾胃;夏季饮食,宜减苦增辛以养肺气,饮食温软,不令太饱,生冷肥腻尤宜减之;秋季饮食,宜减辛增酸以养肝气,新登五谷不宜与食,动人宿疾;冬季饮食,宜减咸增苦以养心气。”这些四季进补的养生要则,对养生延年大有裨益。

(4)饮食洁净,进食宜忌

饮食卫生也是古人养生学的一个重要观点,认为食物宜新鲜洁净,富有活力;必要时尚要辨别有无毒性,慎从口入。

如《饮膳正要》主张“猪、羊疫死不可食”、“生料色臭不可用”、“浆老而饭馊不可食”,《食疗本草》亦载“鳖赤足不可食”、“犬自死、舌不出者食之害人”。《随息居饮食谱》亦云“河豚鱼其肝、子与血尤毒”等。

物性不同,有相合相反之诫;病体有别,有宜食宜忌之谓。元代贾铭《饮食需知》中,论述了共325种饮食性能及宜忌。所谓“宜”,即以相宜食性的食物治病养体;而“忌”指不相宜食物应禁食,又称“忌口”。《本草纲目》中就列举出63种饮食禁忌。

《随息居饮食谱》载:“糯米,性太粘滞,难化也。小儿、病人尤当忌之。”诸如此类,古医书中记载颇丰,形成了中华饮食养生学说的一大特色。

中医至理名言30句:养肾,养心,养生

中医文化是中国古代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杰出代表,中医「 ”道法自然”「 ”天人合一”「 ”阴阳互补”「 ”人命至贵”等优秀理念,蕴含着丰富的哲理,对中国人的生命观及养生修身观念影响深远。古人修身养性多高见,请看这三十句关于养身、养心、养生的至理名言。 一、养身 1 饱食即卧,乃生百病。(《备急千金要方》) 解读:饱食即卧,食物停聚未及消化,积而淤滞,气滞不行,脾胃受伤,气血痰食积聚而致百病丛生。 2 流水不腐,户枢不蠹,动也。形气亦然。形不动则精不流,精不流则气郁。(《吕氏春秋》) 解读:流动的水不会腐恶发臭,转动的门轴不会生虫朽烂,这是由于不断运动的缘故。人的形体、精气也是这样。形体不活动,体内的精气就不运行,精气不运行,气就滞积。也就是人们常说的,生命在于运动。 3 食毕,饮清茶一杯,起行百步,以手摩脐。(《昨非庵日纂》) 解读:古人自古讲究饭后养生,这里提到用餐后要做三件事情,即饮茶、散步、揉腹,如能长期坚持做下去,必有益身体健康。 4 早起不在鸡鸣前,晚起不在日出后。(《抱朴子·养生论》) 解读:中医认为人们的作息应该符合生理作息规律,清代养生专家曹庭栋认为:「 ”日出而作,日入而息,昼动夜静,乃阴阳一定之理。”他还指出:「 ”早起不在鸡鸣前。盖寅时初到(晨3时)为肺生气之始,正宜酣睡。至卯时(晨5时)入大肠,方可起身”, 辰时(晨7时)日出阳气升腾,应起身晨操,进食,不宜再卧床。晨起应在这两个时代中间。 5 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素问·四气调神大论》) 解读:四时阴阳之气是万物生存的根本,古人都会根据此而在春夏养阳,秋冬补阴,以便服从于其四时阴阳这个根本,才能与万物一起生活并且生长。如果一旦违反了这个根本,就会损伤其本源,破坏其真气,以上这些就是四时调摄的宗旨。 6 齿,骨之穷也,朝朝琢齿,齿不龋。(《养生要集》) 解读:「 ”牙齿坚完”是健康长寿的象征,叩齿术是在我国流传的一种古老的养生方术。肾主骨,齿为肾之余,也属于骨头的一部分。龋齿,是牙齿的大患,人们每天早晨口中上下牙齿相互敲啄,指上下相对应的每颗牙齿互啄,就可以减轻龋齿的危害,保持牙齿的健康。 7 五谷为养,五蓄为助,五菜为充,五果为益。(《养生四要》) 解读:五谷:麦、黍、稷、麻、菽(有以稻替麻)。五菜:韭、薤、葵、葱、藿。 五畜:牛、犬、羊、猪、鸡。五果:李、杏、枣、桃、栗。这句话的意思就是谷物(主食)是人们赖以生存的根本,而水果、蔬菜和肉类等等都是作为主食的辅助、补益和补充。 8 善养性者,先饥而食,先渴而饮,食欲数而少,不欲顿而多。常欲令饱中饥,饥中饱耳。(《备急千金要方》) 解读:善于修身养性的人懂得在饿之前而吃东西,在渴之前而饮水。吃的次数多,摄入的食物量就少,不想吃的次数少,吃的次数少摄入的食物量就多。常想吃就会有饱腹感,饿极了就会吃很多。 这句话相当于我们所说的少吃多餐,感觉饿了再吃,这样更有利于消化吸收。 9 琴医心,花医肝,香医脾,石医肾,泉医肺,剑医胆。(《幽梦续影》) 解读:这是古人论及的高级养生术,即是借助各种方式来全方位修身养性,调理身体:美妙动人的琴声,让人听了心旷神怡,有助于养心;娇嫩鲜艳的花朵让人欣赏,可以驱除烦躁情绪,利于养肝;扑鼻而来的香气让人味觉顿开,可以养脾;针灸 *** 可以养肾;山林间的泉水瀑布,净化空气,可以养肺;持刀舞剑常锻炼,可以使人形成勇敢果断的品性,可以养胆。 10 衣服厚薄,欲得随时合度。是以暑月不可全薄,寒时不可极厚。(《养生要录》) 解读:我国古代医学家早就懂得衣着与养生的关系,认为衣服的厚薄应该随时节且适度。暑天不可穿太薄,寒天不可穿太厚。衣服要和外界气候,有个适应度,不可过于极端。并进一步指出:「 ”寒热之时,妄自脱着,则伤于寒热矣。寒欲渐着,热欲渐脱。” 二、养心 1 心有所爱,不用深爱,心有所憎,不用深憎,并皆损性伤神。(《备急千金要方》) 解读:孙思邈认为,修心之法,贵在中和,切忌过度和猛烈。有深爱的事物,切忌过分投入,同样,心有很厌恶的事物,也不要厌恶久恨,这样都是有损心性和心神的。 2 养心莫善于寡欲。欲不可纵,欲纵成灾;乐不可极,乐极生衰。(《养生四要》) 解读:历代医家首列寡欲养神为养生学之第一要义,认为清心寡欲才是养生之道,凡事适度。过度纵欲就会引发身体有灾害,过度追求享乐,则会让肌体产生衰退。 3 志闲而少欲,心安而不惧,形劳而不倦,气从以顺,各从其欲,皆得所愿。(《素问·上古天真论》) 解读:心志闲适而少有欲望,心里安定没有恐惧,形体疲惫但不倦怠,因此真气调顺,各人随其所欲,都能满足自己的愿望。 4 大喜荡心,微抑则定;甚怒烦性,稍忍即歇。(《退庵随笔》) 解读:大喜使人心神激荡时,略微抑制便可安定;暴怒使人性情烦躁时,稍加忍耐就可平息。指情绪不稳时要自我克制,这样有益于你的健康。 5 夫精神志意者,静而日充者壮,躁而日耗者老。(《淮南子》) 解读:养心在养神,我国历代养生之论,无不强调清静养神。心神安静的人,精气日渐充实,身体就健康;心神躁动的人,精气日渐损耗,身体就衰老。 6 物来顺应,事过心宁,可以延年。(《寿世保元》) 解读:是对于现实事物要顺其自然,事情过后就不要耿耿于怀,做到内心宁静,这样才可以延年益寿。 7 安则物之感我者轻,和则我之应物者顺,外轻内顺,而生理备矣。(《苏沈良方》) 解读:宋代文学家苏东坡认为,人生于「 ”安”、「 ”和”二字。「 ”安”即静心,「 ”和”即顺心,追求安宁那么外物感动我就轻,崇尚和谐那么我感应外物就顺,外轻内顺,那么人生的道理就具备了。 8 人借气以充其身,故平日在乎善养,所忌最是怒。(《老老恒言》) 解读:养生在贵在养气,人的七情失常最易引起气的运行失常,尤其是在生气发怒时,最忌讳的就是犯怒,怒气最伤身。 9 仁人之所以多寿者,外无贪而内清静,心平和而不失中正,取天地之美以养其身。(《春秋繁露》) 解读:仁人之所以长寿,是因为他们外无贪欲而内心清净,心境平定和顺而不失中正, 取天地间的美好东西来保养身体, 所以寿命长久而且身体健康。 10 多思则神殆,多念则志散,多欲则损智,多事则形疲。(《养生要集》) 解读:想多了就会消耗过多的心神,念头多了就会心志发散而不聚焦,欲望多了就会干扰清醒得运用智慧,事情多了就会感到身体疲劳。 三、养生 1 养生之道,莫先于饮食。(《翁山文外》) 解读:指养生应该首先从合理饮食开始,「 ”药食同源”「 ”药补不如食补”,吃对食物比仙丹灵药更有用。 2 精、气、神,养生家谓之三宝。(《理虚元鉴》) 解读:中医认为,精、气、神为人身三宝,精足、气盈、神全是养生延年益寿之根本。固本生精,精生而化气,气生而化神,神全而身健。 3 戒暴怒以养其性,少思虑以养其神,省言语以养其气,绝私念以养其心。(《类修要诀》) 解读:戒暴怒能养人的性情,少进行思考焦虑益于养神,少言语聒噪有利于养气,杜绝各种私欲能养心。 4 人于中年左右,当大为修理一番,则再振根基,尚余强半。(《景岳全书》) 解读:这就是我国古代著名的「 ”中兴”养生理论,指的是中年是身体由盛转衰的时候,人应当抓住中年时期元气尚未大虚之机,认真地加以调理,使元气得以复常,而人身之根本得固。 5 春生夏长,秋收冬藏,是气之常也,人亦应之。以一日分为四时,朝在为春,日中为夏,日入为秋,夜半为冬。(《灵枢·顺气一日分为四时》) 解读:我国的养生学特别强调「 ”天人合一”。先人们认为,人活于天地之间,与自然界是和谐统一的,当自然界发生变化时,人体也会相应地发生变化,只有顺应自然,人们才会长寿。养生不仅要顺应一年四季的变化,更要符合一日四时的变化。 6 少年之情,欲收敛不欲豪畅,可以谨德;老人之情,欲豪畅不欲郁阏,可以养生。(《菜根谭》) 解读:少年人的感情,希望收敛起来而不要豪放畅快,可以严谨自己的道德;老年人的感情,应该豪放畅快而不要悒郁阏塞,可以培养自己的生命。 7 善服药者,不如善保养。(《寿亲养老新书》) 解读:中医理论素有「 ”三分治七分养”之说,平时保养得当,不仅身体健康,还可免遭服药之苦。 8 善摄生者,无犯日月之忌,无失岁时之和。(《备急千金要方》) 解读:养生之道,要顺应自然和规律。善于养生的人,不违背日月自然的规律,不违背岁月年龄的特点。 9 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素问·上古天真论》) 解读:上古时代的人,是知晓养生大道的,能遵循阴阳的变化规律,符合自然运作的规则和定数,饮食有节度,起居有规律。 10 读书悦心,山林逸兴,可以延年。(《寿世保元》) 注:文中所涉及到各类药方、验方等仅供专业中医人士参考学习,不能作为处方,请勿盲目试用,本平台不承担由此产生的任何责任!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aokedao3713@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猜你喜欢

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如有医疗需求,请务必前往正规医院就诊
祝由网所有文章及资料均为作者提供或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爱好者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本站内容有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和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立即改正或删除。
Copyright © 2022-2023 祝由师网 版权所有

邮箱:daokedao3713@qq.com

备案号:鲁ICP备2022001955号-4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