肾阳虚是在肾气虚的基础之上进一步发展而来。肾阳虚与肾气虚一样,有腰膝酸软、舌淡苔白的症状。还有阳虚证的一般表现,比如怕冷、四肢发凉。
除此之外,肾阳虚还有一些特殊性的表现。
阳痿不举:肾阳不足,生殖机能会降低,男性易出现阳痿不举,不能正常进行性交活动。
宫寒不孕:肾阳虚时,女性的胞宫失于温煦,局部的气血运行不利,会出现疼痛、下腹坠胀的感觉。这种疼痛在温暖的环境下如果用热水袋捂一捂会缓解,因为这样会使局部的气血运行变得通畅。胞宫失于温煦以后,机能也相对低下,出现月经不正常:月经延后,量少有血块,甚至月经停闭不行的情况。肾阳虚,寒湿下注,会导致白带清稀量多的情况。胞宫机能低下,严重者可导致不孕。
大便久泻不止,完谷不化,五更泻:脾胃正常的消化功能要依靠肾的温煦。当肾阳不足时,脾胃的消化功能会受到影响。这就好比锅中有食物但下边没有火一样,锅中的食物不会煮熟,脾胃的食物难以消化,脾的运化功能受到影响,会出现久泻不止,泻下的都是不消化的食物。自然界的阳气在黎明之前最弱,人体这时候如果元阳也就是肾阳不足时,会出现腹泻的症状。因为这个时间段也就是凌晨3~5点,大致相当于古代打更时的五更时分,所以叫做五更泻。
浮肿、腰以下为重:肾阳虚时,阳气的气化功能受到影响,体内的水液会停留而排不出体外,成为废液。这种废液过多的聚集,到达肌肤会成为浮肿。水有向下流的趋势,并且肾处在下焦,肾阳虚时,腰以下的脏腑失去了肾的温照作用,所以腰以下较严重。
腹部胀满,全身肿胀,心悸,咳喘:肾阳虚时,过多的水液停留,阻滞气机的运行。腹部气机不利,人会出现腹部胀满;全身气机不利,人会出现全身肿胀的情况。水液侵犯心肺,会出现心悸、咳嗽、气喘的症状。
面色晄白或黧黑:肾阳虚时,气血运行不利,不能上达到头面部,会出现面色白并且虚浮于外的症状。肾阳极度虚衰时,浊阴之邪弥漫于肌肤,会出现面色暗黑,像烟熏一样没有光泽。
肾阴:肾阴是肾精作用的体现,全身各个脏腑都要依靠肾阴的滋养;是人体阴液的根本,所以又称“元阴”。人体各个脏腑失去肾阴的滋养就会发生病变,如肝失滋养则肝阴虚,肝阳亢,甚至出现肝风;心失滋养则心阴虚、心火旺、心烦失眠;心神不安;脑失滋养则眩晕耳鸣。反过来,各个脏腑的阴液严重不足时,也会导致肾阴不足,如热邪侵犯灼伤胃、胃阴不足,进一步就会损伤肾阴,称为“肾阴涸”。由于“阴虚则阳亢”、“阴虚生内热”,肾阴虚往往会出现潮热、升火颧红、舌红、口干咽燥、脉数无力等热象,但也有虚而无热,则称为肾精亏损。
肾阳:肾阳能推动人体各个脏腑的生理活动,是一身阳气的根本,也称“元阳”。肾阳不足就会影响各个脏腑的生理活动而发生病变。如肺失肾阳的帮助则出现气急,吸气不足等症称为肾不纳气;脾失肾阳的推动则出现五更泄泻、完谷不化等症;心失肾阳的鼓动则出现心悸、气急;胸闷;唇舌青紫等心阳不足的症候;膀胱失去肾阳的气化则出现小便不利或失禁或余沥不尽或遗尿;津液的吸收、输布失去肾阳的气化则发生水肿;肾脏本身气化不足则出现阳痿、遗精、腰脊酸软等症;如果肾阳衰竭则出现面色苍白、四肢厥冷、冷汗如油、脉微欲绝等危险的症候,称为亡阳。“阳虚则阴盛”,“阳虚生外寒”。肾阳虚必然会产生寒象,如行寒肢冷、面色
光、腰脊冷痛、喜热饮、小便清长、大便清稀、舌淡苔白等症。如果虚而寒象不明显,一般称为“肾气虚”。肾阳虚与肾阴虚同属肾虚,基本上相同;区别在于有无明显的寒象。
肾阴、肾阳的相互关系:肾阴与肾阳是肾脏生理的两个方面。滋养全身各个脏腑的作用,称为肾阴;推动全身各个脏腑的活动的作用,称为肾阳。肾阴虚和肾阳虚是肾脏病理的两个方面,虚而有热为阴虚,虚而有寒为阳虚。两者的性质是不同的,阴阳、寒热,是对立的两个方面。但两者又共居于肾脏之中,是肾精和肾气的具体表现,又是密切联系不可分割的。阴液需要依靠阳气的推动,阳气需要阴液为基础。肾阴虚和肾阳虚往往相互影响,出现阴虚及阳或阳虚及阴的病理现象。我们对肾阴虚和肾阳虚的症状同时出现的时候,不能平等看待,必须具体分析,看那个方面是病理变化上起着主导作用的方面。以肾阴虚为主,在治疗上要滋补精、血,使肾阴充足,肾阳才能振奋。在中医理论上叫做“精能化气”。以肾阳虚为主,在治疗上首先要培补元气,使肾阳得到旺盛,才能促进肾阴恢复。在中医理论上称为“精血不能速生,元气所当急固”。我们还必须注意,在疾病发展的过程中肾阴虚和肾阳虚的主要位置会变换,治疗的重点就要相应起变化。
肾阳虚证:表现为面色白或黝黑,腰膝酸冷,神疲乏力,形寒肢冷,男子阳痿、早泄、精冷,女子不孕、性欲低下,五更泄泻,小便清长,夜尿多,身体浮肿,舌淡,脉沉细无力,尺部尤甚等症状。
肾阴虚证:表现为腰酸膝软,耳鸣头晕,齿松发脱,男子遗精、早泄,女子便秘、经少甚至经闭,或崩漏,失眠多梦,口咽干燥,潮热盗汗,心情烦躁、手足心热,午后颧红,形体消瘦,小便黄少,舌红少津,少苔或无苔,脉细数等症状。
肾虚是一个综合证候群,而不是一个简单的症状,所以需要有长期临床经验的专业中医医生进行细致认真的综合分析判断,才能得出是否肾虚的准确判断。中医医生绝对不是靠某一个单纯的症状就轻易下肾虚结论的,这在中医业内叫“四诊(望、闻、问、切)合参”。建议你还是去找真正的专业中医医生做诊断。
想要辨别阳虚和阴虚,就得先弄清楚什么是阳,什么是阴。人们吃进东西,吸进氧气,通过肠胃的生物转换,就会产生能量,这种能量,就是人体之火,这就是我们人体的阳气。那什么是人体的阴呢,对应的阴就是人体之水,就是血液、体液。
所以阳虚和阴虚的意思用我爸的话来说就是:阳虚就是火弱,阴虚就是水弱。就像烧水做饭一样,如果火不够旺的话,水烧不开,饭也做不熟。但如果火烧得过大,水会烧干,饭会烧煳。如果一个人的阳气不足,人体湿重;反之,如果一个人阴气不足,人就会干瘦。所以,一般而言,阳虚多是胖人,阴虚多是瘦人。
阳虚和阴虚的具体判断方法也比较简单。这点我专门问过我老爸了,总结下来主要有以下这几个方法:
一看舌头:一般来说,阳虚的人,舌形整体偏肥胖,颜色比较淡,舌苔多;阴虚的人,舌形偏瘦,颜色偏红,舌苔少。
二看脸色:阳虚的人,脸色通常都比较白,而且是没血色的那种白;阴虚的人,脸色泛红。三看精神状态及身体症状:阳虚的人很怕冷,经常大热天也手脚冰凉,还会出现腰膝冷痛的症状,稍微活动一下就气喘吁吁,且容易感到疲惫无力,大便稀不成形;而阴虚的人恰恰相反,怕热,身体经常潮热出汗,且伴有腰膝酸软的症状,稍微有点儿事儿就容易感到心烦气躁,并且容易口干和便秘。
当然,也有不少人会发现自己阳虚和阴虚的症状都有,其实这是因为身体长期阳虚或阴虚,却得不到有效调理的结果。阴虚久了会耗损阳气,所以会出现阳虚的表现。而阳虚久了,也会损耗阴气,所以也会出现阴虚表现。毕竟世间万物的联系都不是单向的。
那么阳虚或者阴虚该如何调理呢?
大多数人首先想到的可能是饮食调理法。阳虚的人体寒湿气重,要多吃温补祛湿的食物,比如大家都知道的红豆薏米、牛羊肉、生姜、胡椒等。而阴虚的人,容易上火,就尽量少吃燥热和辛辣的食物,多吃一些像雪梨这种滋阴生津的食物。类似的食物推荐,网上一搜一大堆,我就不在这里多说了。
饮食调理是个长期的过程,一般见效比较慢,如果你的阳虚或者阴虚症状已经比较严重了,建议还是及时就医并借助药物来调理。
而如今很多人年纪轻轻不仅是阳虚、阴虚,还肾虚,尤其是上班族,因为繁忙的工作,整日劳累和久坐,还经常熬夜加班,再加上还有的人有抽烟喝酒的嗜好,身体长期处于重压之下,很容易肾虚。好好想一想,平日里你是不是总感觉精力不够用,下班回到家疲惫不堪,能躺着绝不站着;睡不醒不说,夜里还总睡不好,失眠多梦,体热盗汗,心情烦躁;男性朋友的“精力”也有所下降,总感觉自己体力越来越跟不上……如果你有这些症状,还是尽早去就医问诊。
当然,肾虚也分阴阳,像体热盗汗、咽干颧红、失眠多梦、头晕耳鸣等症状的肾虚,一般是肾阴虚。肾阴虚的人可以服用大家都耳熟能详的仲景六味地黄丸来辅助调理。因为仲景六味地黄丸里含有熟地黄、山茱萸、山药这些能滋阴补肾的中成药,同时还含有茯苓、泽泻、丹皮这三种能渗湿泻火的中成药,能有效缓解上述肾阴虚的一系列症状。
而肾阳虚的朋友,如果你的症状较轻可以通过饮食和金匮肾气丸来调理,若症状严重还是要去看医生,遵医嘱治疗。
总之,不管你是哪里虚,都建议提早引起重视,并进行调理,身体长期亏损后果只会更加严重。
肾阳虚指肾脏的阳气虚衰导致的症候群,主要的临床表现有腰肌寒冷、疼痛、畏寒、肢冷、面色黧黑、神倦无力、舌淡苔白、脉沉无力等,男性有阳痿、精冷、滑精,女性可以见到经少、闭经、不孕。肾阳温脾阳,所以肾阳虚可以导致食少、便溏、五更泄泻、小便清长、夜尿、遗尿、尿后余沥不尽、周身水肿,尤其是腰以下肿明显,有腹胀、心悸、气短、咳喘等。肾阴虚主要是阴液不足导致的表现,主要有腰膝酸痛、眩晕、耳鸣、神倦乏力、失眠健忘,男子可出现遗精、早泄,女子可出现经少或者闭经、消瘦、颧红、咽干、骨蒸潮热、五心烦热、盗汗、舌红少苔、脉细数。肾阳虚即阳气不足,冷特别明显,阴虚会出现虚热、阴虚、火旺,出现假的热像,这是主要的临床区别。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aokedao3713@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如有医疗需求,请务必前往正规医院就诊
祝由网所有文章及资料均为作者提供或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爱好者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本站内容有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和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立即改正或删除。
Copyright © 2022-2023 祝由师网 版权所有
邮箱:daokedao3713@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