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首页>推拿>人群养生

跟着圣贤,在日常行为中学养生

时间: 2023-03-24 16:41:39

跟着圣贤,在日常行为中学养生

“治未病”的说法取自《黄帝内经素问四气调神大论》,“圣人治来病不治已病”,意思是聪明的人致力于不生病,而不仅仅治疗已经得的疾病。

按照唐代大医学家孙思邈的划分标准,“治未病”分三个层次:

一是“来病先防”,又称无病防病,无病先防。

是指在人体来发生疾病之前,充分调动人的主观能动性,增强体质,颐养正气,提高机体抗病能力,同时能动地适应客观环境,采取各种有效措施,做好预防工作,避免致病因素的侵害,以防止疾病的发生。

二是“既病防变”,又可以说是有病早治,防止病变。

古称“瘥后防复”,是指疾病刚痊愈,正处于恢复期,但止气尚来得元,为避免因调养不当,旧病复发或滋生其他病者,事先采取的防治措施。或指对疾病症状虽已消失,因治疗不彻底,病根未除,潜伏于体内,易受某种因素诱发,使旧病复发所采取的防治措施。即防治疾病的发展、转变或复发。

三是“已病早治”,主张人体在患病之后,要及时采取有效措施,“早发现、早治疗、早根除”。

“上医治来病”是中医学的最高境界,如果在万病缠身时再去治疗,犹如临渴而掘井,不但要承受很大痛苦,甚至可能无法医治。

精辟的论述

孙思邈曾经对从事医生职业的人说:最好的医生善于指导人们在身体健康之时担心生病,注重养生,保持健康;中等水平的医生要善于抓住将要生病而还没有发生疾病之时,担心疾病的发生而注重欲病早调,避免疾病的发生;一般水平的医生治疗已经发生的疾病。然而待疾病发生了才诊治就困难了。

元代著名医学家朱震亨(号丹溪),在其古书《丹溪心法》中曾称:“是故已病而后治,所以为医家之法;来病而先治,所以明摄生之理。”(意为:因此已经生病而后救治,是我们为什么做医生的法则;未病而先治,是大家所以应知道养生道理的原因。摄生即养生。)

著名健康教育专家洪昭光在长期的医学研究中发现,在健康因素中,医疗条件仅占8%,生活方式却占到了60%。而在生活方式中,合理膳食占13%,心理平衡占到30%。人的健康中,精神因素是占第一位的。好的心态能让神经内分泌和免疫力保持最佳。根据以上理论,现在就出现了一个新的说法一一心理养生。

有科学家说,心理养生将成为21世纪的健康新主题、新概念。作为每一个个体,都应该主动适应自然的规律,增强体质,在未病的情况下积极防御,避免发展到欲病状态,而且这一阶段至关重要,对生命质量的影响主要就在于此。所以,我们应该调动自身的本能,学会一些基本养生常识,自己关爱自己;也就是学会预防疾病发生,或是“既病防变”,已经生病初期寻找办法防治变化。如果都能做到这一点,我们的体质将大大提高,社会负担的医药费就能大大减少。

中国的历代先哲、医家、养生家无不重视精神调养,而且有许多精辟的论述。我们如果跟着圣贤思想,在日常生活中照着去做,从中汲取有益的成分,逐渐构成个体日常行为准则,就可以达到防病养生的目的。所以有专家说:“若要寿而康,九成靠自己。”

王阳明的圣贤行为能登大雅之堂吗?感觉除了保守道德底线之外仿佛是传承于孙子兵法曲线折腾的吃肉的印度佛

王阳明在中国历史上被称作和孔子齐肩的完人,可想而知他的影响力之大。在明朝,王阳明不仅学术做的好,当时做官也是做得很高,当过两广总督,相当于现在的正部级干部。而且王阳明被封了伯爵,相比官职,伯爵是可以世袭,可以传给自己的孩子的。
王阳明之所以对后世影响这么大,是因为他不仅是个思想家,而且是因为他的思想可以应用于现实的世界,可以建立功勋、可以让工作做得更好,用时髦的词叫成功学。这就是为什么王阳明的书现在这么畅销的原因。因为太多人想从中学到成功的秘密。但事实上,很难。为什么?从根源上来讲,王阳明的心学是从儒家分离出来的,如果你明白了儒学是什么,你就不想从他身上得到成功学了。儒家讲的是仁义礼信,是对当时社会和皇上来对话。各个朝代的儒生是撸起袖子和皇上干的,是皇上的解毒剂。另外如果从儒家带来的结果来看,在它的影响之下,所产生的一种集体人格,这个人格就是我们熟悉的君子。
所以你会发现,儒家追求的并不是物质上的成功,更多的是精神上的自我快乐和满足,它修习的是一种人格。在儒家里有一句话大家可能都听过,“正心、诚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在儒家的理想概念里,你的道德境界高就可以获得好的物质生活。
成功更多的时候是取决于信心,只要你足够的相信,朝着这个方向努力,说不定就能取得成就,尤其在现在的商业社会。
王阳明的心学到底说的什么呢?心学作为儒学的一个部分,目标是一致的,那就是做君子。要完成这个目标,无非两种途径,一个是通过类似高考这样的外部的方法,古代的儒生就是这样从读书识字到考试考取功名。日常生活多观察自己的举止行为,用圣贤君子的标准来要求自己,慢慢达到君子境界。这个路径的本质我们叫它外求,就是向外求方法,就是利用各种各样的身边的环境或经历不断的影响自己。第二条路便是向内求,每个人都是潜力股,只是被纷繁复杂的环境给影响了,佛家里讲的贪痴嗔慢疑。所以,需要跟自己内心的心灵对话。而王阳明就是走的这条路。
王阳明心学的核心就是八个字:此心具足,不假外求!确实非常的经典

怎样用圣贤文化教育引导孩子知恩感恩报恩

好问题。
东汉许慎《说文解字》对“教”的解释:“上所施下所效也”。对“育”的解释:“养子使作善也”。这两个字已经把该怎样教育孩子的方法说清楚了。
在道家有《道德经》:“行不言之教”。在儒家有名言:“以身作则”。
所以,在家,父母是上(上所施下所效中的上,也就是上位的意思),对爷爷奶奶姥爷姥姥知恩图报、在校老师是上,对身边每个人知恩图报、在社会各级领导人是上,对每一个尽心完成本职工作的成员(无论是公务员还是清洁工)都知恩图报,孩子都会自觉自愿地学(下所效,也就是效法的意思)的,会认为这种知恩图报的行为是理所应当的。
哪里还用外在强硬的引导?
如果仅仅是家长和老师来用语言引导孩子,自己的行为却与“教育”孩子所说不同,则哪怕“圣贤文化教育引导孩子知恩感恩报恩”的话语,你能够说的天花乱坠宝雨缤纷,对孩子的行为引导来说,也都是扯蛋!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aokedao3713@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猜你喜欢

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如有医疗需求,请务必前往正规医院就诊
祝由网所有文章及资料均为作者提供或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爱好者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本站内容有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和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立即改正或删除。
Copyright © 2022-2023 祝由师网 版权所有

邮箱:daokedao3713@qq.com

备案号:鲁ICP备2022001955号-4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