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首页>推拿>人群养生

中医调节情绪有招数

时间: 2023-03-24 17:35:43

中医调节情绪有招数

人的任何情绪的产生和表达,都应当有一个合适的“度”,过则有伤身体。所以神医华佗曾指出:“所以保其真者,当须少思、少念、少笑、少言、少喜、少怒、少乐、少愁、少好、少恶、少事、少机”。

例如,哭和怒是人的情绪的自然流露,是生理功能的正常体现,对健康无害。但是,“过则伤和”,所以要对情绪进行自我控制,适当调节情绪,做自己情绪的主人,做自己的心理医生。

下面是调节情绪的一些基本方法:

息怒制怒法:

在七愤中:第一,戒怒。制约发怒,首先做深呼吸。经过吸气呼气,先把气缓下来,怒自消。

第二,要学会反省。发怒时,先反省自己的过失,这样可以避免怒火燃烧你的身体。

第三,推己及人。想想“如果我是对方,我会说同样的话,做同样的事吗?”从对方的角度看事情,试穿别人的鞋子,可以适当抑制发怒。

第四,原谅对方。多想一些快乐的事。

第五,善待自己。发怒是拿别人的错来惩罚自己,损害自己的健康,你还会生气吗?

发泄悲郁法:

悲郁结于胸中,辄使气机拘急,故须及时缓解而不宜收制,正如《素问·至真要大论>》中说:“急奇缓之”。对悲郁者来说发泄,哭诉是最有效的发泄方法。

长时间抑郁会心神不爽,气血失畅,很容易引起各种疾病。所以悲郁的心情要及时排解,这时哭或者倾诉是最好的方式。但哭泣不宜过久,久则伤身。

乐观和畅疗法:

乐观开朗是远离不良情绪的重要方法之一,特别是身处逆境或身受病困时,乐观的态度对消除不良情绪有很大的作用。此外,还要培养幽默逗乐的情绪,有一个好的心情,自然也是乐观养心的妙法。

超然脱俗疗法:

人们在追求进取之时依然保持超然淡泊的态度,在得失取舍之间能够以宁静安泰的心境泰然处之。《老子》指出:“见素抱扑”、“致虚极,守静笃”正是一种超然脱俗的精神状态。

中医认为不良情绪严重影响人体健康,《黄帝内经》也曾提出:“怒伤肝、喜伤心、忧伤肺、思伤脾、恐伤肾”的理论。

现代医学认为生气会消耗大量精力,同时人体会分泌某种毒素,美国科学家将人生气时呼出的“生气水”注入白鼠体内,白鼠很快中毒死亡。

此外,生气还可引起多种疾病,对人体消化系统、神经系统均有负面影响,由此可见,中医的论点并非虚妄,而是从医学实战中得出的正确判断。

徐泊涛丨身心同调之巧用针灸治情绪怪疾

本 期 导 读

上古圣人之教下也,皆谓之虚邪贼风,避之有时,恬惔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

——《黄帝内经》


《黄帝内经》中明确提出,预防疾病应注重内外兼修的 养生 法则:在身,应避开虚邪贼风;在心,应恬淡虚无,精神内守。



很多时候,我们只看到看到一个人的情绪,他是发怒、哭泣、无助、懊恼、欣喜、兴奋……但我们并没有深究他这种情绪所包含的内容。


情绪的背后是一个人的生长环境、家庭环境、对 社会 认知观、对生命认知观、以及自身体质的一个综合产物, 多数疾病的发生与情绪密不可分


心向外求过多,忽略了精神内守,所愿不遂,就会导致种种情绪起伏。


中医治疗情绪病,有方!


王阳明强调知行合一,他曾写诗道:「人人自有定盘针,万化根源总在心。却笑从前颠倒见,枝枝叶叶外头寻。」这句话用来形容种种因烦恼困惑的人,再适合不过了。


我在临床治疗情绪病和抑郁症的时候,多与患者沟通,倾听她们内心烦恼的根源。



通过多年临床经验积累,我发现,大多数情绪病患者有一个普遍的现象,就是原生家庭的教育环境、成长环境带给他们的后天认知价值观与人的本身天性率真发生了直接冲突,进而诱发情绪的崩盘。


在治疗情绪病和抑郁症的诊疗中,中医有其独特的方法。


《黄帝内经》讲:「形乐志苦,治以针灸;形不足,补之以味。」就是说,一个人身体层面没身体问题,情绪有问题的时候,用针灸的方法来调和气血,疏通经络进行治疗;一个人身体气血亏损严重,进而引起了情绪低落的时候,用汤药滋补气血的方法来治疗。


下面,我就分享两则运用针灸的方法,治疗情绪病的案例。


喜则气缓

——巧用针灸治情绪怪疾


患者,女,16岁,高二,经诊断抑郁证三年。初进诊室的时候,父亲带着她一起走进诊室,只见孩子头发凌乱,面色沉暗,眼神滞漠。


孩子来后,我开始询问她有什么不舒服,她告诉我睡眠情况特别糟糕,入睡困难。我随后开始给她诊脉,整体脉相细涩,左寸心脉尤甚。心脉细涩,对应优思过度,我轻声问她:「有什么不开心的事吗?」


她低着头,支支吾吾地不好意思开口。我会意,于是让孩子旁边的父亲先出去回避一下。然后,我说现在你可以讲讲,我来陪你一起解读一下情绪的烦恼。孩子眼泪唰的一下就掉了下来,说出了内心的三个烦恼的问题:


第一个:因为母亲胃病十年多,身体不好,长期在家里养病,每每想到母亲生病,情绪就特别难受。然后,父亲又因为母亲生病,独挑家重担,情绪偶有波动,引起一些争吵。


第二个:从小自己与外婆关系特别好,后来因为学业原因和家庭原因,在外婆去世前,一直没能陪在她身边,非常遗憾。现在经常会想起外婆,每次想起她就特别内疚和痛苦。


第三个:在学校与同学相处的时候,玩伴特别少;因为觉得身边的同学,思想会特别幼稚。



听完孩子讲完这几点原因后,我开始逐一地去同她分享:


首先,在你与父母的关系相处中体现出来的,对母亲身体的担忧与关心,是源自于你内心有一颗善良的心,关爱自己的母亲,生出担忧自然正常;而父亲为了操持家业,辛苦疲倦,也缺少倾诉的对象,时有抱怨或情绪,可以包容理解。


其次,在外婆去世这件事上,你所痛苦的是,没能陪在她身边,觉得内疚;现在外婆去世了,你非常想念她,想见见她,其实你的「心」已经见到了。而外婆,也会希望看到你开心快乐。


最后,与同学相处的关系中,所谓「君子和而不同」,你觉得身边的人思想幼稚,说明你觉悟比较高,这说明你善于思考;但是与身边人相处的时候,要理解「有容乃大」这个词,可以顺着他们的兴趣和爱好,与之交流,但内心依然可以保持自己的独立。


当然,从更高的层面去理解,「你觉得周围的人幼稚」与「周围的人觉得你古怪」,其实是一个道理。所以,学会和而不同。


随着「话疗」的进行,我看她逐渐展开了紧缩的眉头,她又问了我一句:「那我还是改变不了,我家庭中父母焦虑的情绪,怎么办?」


我说:如果这个世界没有光,那么,你就变成光,去照亮他们。



随后, 我给孩子开了一周的清心补血汤方,并带她到治疗室针灸。孩子躺在诊室的时候,忽然特别紧张,说很害怕针灸。


这时候,我找到她身体阻塞的穴位,先扎了一针 三阴交 穴,开始对她说:害怕针灸啊,那你害怕什么动物吗?她说害怕蛇;我又说道:那你怕不怕老虎?「哇呜。」我学了一声老虎叫,说:「我们医馆可有一只老虎,一会带过来给你看看。」


说到这时,孩子噗嗤一笑,笑得特别开心。治疗结束时,孩子说,明显感觉到身体针灸的穴位,血液的流动像是连接了起来一样。


人体的气血流动,像大自然的流水一样。偶然一次,我观察流水钻进一个洞穴,流水旋涡式穿过洞口,忽然体悟针灸行针的奥秘,应是遵循人体小周天与大周天气血运行的方向。

临走前,我又教孩子静坐导引方法,嘱咐日日坚持。


看诊一个月后,孩子反馈睡眠质量已大大改善 。第三次来看诊的时候,已然看见孩子面色明亮,笑得特别开心。那次,她还带了自己的爸爸,妈妈来看诊,她的父母身体也在恢复。

最后,趁着父母在场的时候,我对他们说:你们现在要向孩子学习,你看现在她笑得多开心,多漂亮。


喜则气缓,心态积极乐观是治愈情绪之疾的一把钥匙。


人有七情,喜怒忧思悲恐惊,每一种情绪对应身体的影响分别不同。比如,惊恐,惊者为阳,从外而入;恐者为阴,由内而出。惊者,为不自知故也;恐者,自知也。足少阳胆经属木,胆者,敢也,惊怕则胆伤矣。


下面我们就来看看一例,因 惊吓 导致的怪病,我是如何运用针灸去治疗的。


惊则气平

——巧用针灸治情绪怪疾


2020年岁末,前往深圳巡诊,适逢友人邀约,交流中医与音乐知识。


那天,桌上一席有六人。寒暄之后,坐在我旁边的一名男士,开始说道,我刚做完西医各种体检,不知中医是如何诊察疾病的?


这时,我说道:「中医诊察疾病,运用的是望闻问切,探查人体气血脏腑盛衰与病邪所在部位。比如你,嘴唇干红,眼外角有红血丝,说明你平素 肝胆火旺 ;而你身边的太太,眼睑下有眼袋,颈部后面有富贵包,这是 痰湿困脾 导致的,因为脾主脊中,脾湿困阻经络后,阳气生发不出来,背部脊中为痰湿阴邪所困,久而久之就出现富贵包;而坐您夫人旁边的那位女士,是典型的 肝脾不和 ,情绪易焦躁,因为她鼻头一圈颜色晦暗,鼻头属脾,颜色晦暗,代表脾气郁结而不舒张。」



我一边说,大家一边频频点头称是。


旁边的这位男士紧接着又问了一个问题:「不瞒您说,徐大夫,我确实肝胆不好。我有一个怪疾,跟随了我二十年,哪里也看不好。二十年前,因为特殊工作原因,重要文件都必须随身携带,不得有误。有一次,助理给我打电话,告知有一份重要文件丢失,当时心里一惊,紧张过度。从此之后,每次开车下车后,只要一听见车门响,我还是要回头去看一眼,车门有没有关掉?不知您可以办法?」

这时,我说恰好最近我研究五音疗疾的知识,知晓一点,不妨一试。


我告诉他, 惊属阳,从外入里;恐属阴,从内而生 。受惊吓是因为自己不知道的缘故,突发事件;而恐惧是自己知道的。


足少阳胆经属木,胆主勇敢, 惊吓惧怕是因为胆气伤了


于是,我开始给他诊脉,随后问他左侧日月穴,是不是疼得很厉害,他点点头。随后,我嘱咐旁人保持安静,让这位男士坐在一个偏高的木凳子上。


先给他针灸了 日月穴、太溪穴 等几处他的阻塞穴位,告知他闭目安定神志,让他想象着关车门时的惊恐场景。这时,我拿出早前向友人借来装茶的竹板,对着高凳的底下,「啪」,猛地一敲。顿时,这位男士身上打了个冷战,手心开始出汗,身体开始渐渐发热。


随后,我又用木板,在患者的身后、前方、左方、右方连续敲击了数次。


而患者开始描述自己的感觉,说道:「现在感觉,从左侧日月穴有股气往下走,从脚踝太溪穴有股气柱,顺着腿部内侧,往上走,人特别舒服,身体开始微微出汗。」


旁边的众人好奇地问道:「这是什么治疗方法?」


于是,我告诉他们:「这是运用了《黄帝内经》的针灸与五音疗疾。因惊慌而导致胆气受伤后,神气会向上越达,针灸后,患者精神内收,这时从下敲击桌子,病人的神就会往下看,而木音在《黄帝内经》中,是入肝胆的,所以用竹板敲打撞击的声音,可以是收回上越的神气;随后再在身体的各个方向,敲击,让惊慌的人,适应这种声音,气息就平定了,平息就是和平常一样,平常适应了,再遇到就不会惊慌了。」

临了,我再嘱咐患者 坚持跪坐 一个月,每日坚持半小时,以巩固疗效。


洞悉情绪根源,身心同调


在临床摸索多年后,近期我开始总结了一点小的心得体会,同大家分享:


诊疾明望闻问切,

察病体喜怒悲忧;

分经辨寒热虚实,

祛邪施针灸砭药。

导引通气血经络,

静坐聚精神元炁。

外练强皮肉筋骨,

内壮修魂魄意志。


诊疗疾病的时候,通过望闻问切,去查明疾病的属性与诱因;体察病人情绪的喜怒哀乐,洞悉情绪背后的根源点,加以宽解引导;通过诊察的信息,定位疾病的所属经络部位,以及疾病的寒热虚实;随后借助针灸、艾灸、砭石、中药等手段,因病因人,分别运用适宜的方法调治;在诊疗之余,教病人学习导引动作,去巩固锻炼,加强气血经络的畅通;嘱咐病人修习静坐,精神内守,以保养元气。


这样,患者自己就可以掌握一套中医 养生 的方法,日常调养身体,颇为有趣。


中医解读如何改善秋季情绪低落症状

□ 周旭文 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二医院 时下天气转凉,人们已开始注意秋冬饮食起居,但并不清楚时令变化后情志养生的要领。其实,秋冬气候、自然环境和生态的变化,会使人的精神情绪、脏腑、气血、经络活跃的时间与规律发生相应的变化,掌握这些变化的规律和特点,才能有目的地进行情志养生。 秋冬易情绪低落 中医认为,“秋”对应五行为金、五脏为肺,五气为燥,五化为收,五志为悲。秋令的燥气使人咽干、鼻燥、声嘶、干咳、皮肤干燥,这些症状都会影响人的精神 状态,常易产生悲伤消极等不良情绪,尤其是深秋草叶枯落,花木凋零,敏感之人触景生情,生出凄凉、忧郁之感,使得机体的抵抗力也随之下降。 与“冬”相对应的五行为水,五脏为肾,五气为寒,五化为藏,五志为恐。肾藏精、主骨、生髓,肾之精气亏虚可见精神疲软、哈欠连连、情绪反应迟滞,所以冬季养生养神都十分重视补养蓄藏肾精,以此保持精力充沛、神思敏捷。传统的冬令膏方进补就一直流传盛行至今。 现代研究也发现,人体大脑内的松果体能分泌褪黑激素,它不仅影响睡眠,也影响情绪,而光照则可以抑制这种激素的分泌。秋冬日照时间减少,强度减弱,褪黑 激素分泌增多,情绪自然就容易消极,精神也容易萎靡不振。同时,在冬季低温条件下,人的新陈代谢和生理机能处于低落状态,也能导致情绪低落、注意力不集中 等变化。 秋冬情志养生讲究多 秋冬时令阳消阴长,中医推崇天人合一,主张秋冬养阴。 “秋敛”、“冬藏”护肺益肾养精神 秋季养神讲求收敛神气,按五行生克制化“喜胜悲”之理,应多喜乐,切忌悲情,减缓秋季肃杀之气对人体的影响。平时生活中可深呼吸使肺扩张,有助于吸氧充 足而悦神。宜早睡早起,保持充沛的精力体力。燥证体质的人建议选择滋润、生津、润燥、濡养的食物,如萝卜、莲藕、百合、黑木耳、山药、银耳、梨、枇杷、金 橘等。 冬季养神注重养肾藏精,按五行“思胜恐”之理,应平静凝思,忌讳恐吓。生活起居宜早睡晚起,保养精神。在遵循自然规律同时还需适 当进补,储存营养和能量,抵御寒冬并为来年养精蓄锐。寒证体质者,冬季更容易神情弛缓,常感到疲乏,吃冷食或寒性食物易产生胃腹不适、大便稀溏等症状。建 议选择温性食物,增加思维的活力,改善精神萎顿状况,如牛羊肉、韭菜、辣椒、洋葱、姜、蒜、佛手、红薯、栗子、荔枝、桂圆、石榴、樱桃等。 “秋冻”、“冬炼”、“茶疗”改善情绪 适当“秋冻”有利于养神,通过薄衣御寒和加强运动锻炼,对寒冬来个形神合一的“预适应”,调动人体的抵抗力、免疫力,调整精神状态,到真正严寒时节就不怕寒冷、不易得病了。“秋冻”是指不要过早棉衣上身,而颈部、肚脐、后背和双脚还是不能受风寒的。 “冬炼”能够改善抑郁情绪,增强体质。闭目静坐、吐浊纳新助养神,内蓄精、气、神。运动可选择散步、打太极拳、做操、跳健身舞等有氧运动增加活力,并使 思维敏捷、精力旺盛。尤其是常年在室内工作者、体质较弱者、脑力工作者,每日不能少于半小时的活动。秋后郊游登山,能使人吸收空气中更多的负氧离子,对人 的神经系统有良好的营养和调节作用。冬季多晒太阳、多做户外活动,可补钙强身,对振奋精神、预防抑郁症大有益处。 “茶疗”养神也有时令 之别,秋季宜喝乌龙、铁观音等,因其性适中,介于红茶、绿茶之间,不寒不热,对金秋保健有润肤、益肺、生津等好处;再加点桂花,茶香就更沁香怡神。冬季寒 流袭人,宜喝红茶、普洱茶,温通养胃提神。研究证明,红茶含有丰富的茶多酚,除了能降低血液中胆固醇和三酸甘油脂的含量,还能增强微血管的韧性和弹性、降 低血脂,这对防治冬季高血压及心脑血管意外也有益处。也可请中医指导选用适合个体状况的药茶。如果在沏茶和饮茶的过程中,能注意静心、静思、静品,就更有 益于休闲养神了。 “按摩”、“足浴”调养精神治未病 按摩相关穴位、足浴热疗,可以疏通经络,调理气血,充沛精力,保 养精神,对秋冬季养神有着不可忽略的作用。研究也已证实,按摩可使血管轻度扩张,神经末梢兴奋,使血液循环得到改善;用热水泡脚,可使双脚血液温度提高, 速度加快,让血液回流的更畅通,不仅能减缓疾病,还能调畅心情。 还可做如下按摩来调理身体:消除心慌紧张焦虑: 按揉 内关穴(手掌侧腕横纹正中上2寸处)、神门穴(手腕掌面关节小指侧,腕横纹中)。解除头胀痛精神疲乏:按揉风池穴(两侧头后颈部两侧凹陷处)、大椎穴(第 七颈椎棘突下);缓解头晕目眩心烦:按揉合谷穴(手背第一、二掌骨之间,近第二掌骨中点凹陷处);保养精神强身健体:点揉足三里穴(外膝眼下3寸、胫骨外 侧一横指处);安神帮助睡眠:揉擦涌泉穴(足底心、蜷足时凹陷中);也可手心擦脚心,用力擦至发热。 睡前最好能做浸泡半小时的热足浴,驱寒暖足,活血通络,恢复精神和体力,有助睡眠,扶正防病。热足浴可简(温热水)、可繁(根据个体情况配制中草药浴)。 此外,还可以借助各种休闲的方式来调整情绪,使自己的精神状态保持乐观、积极、向上。分享到:欢迎发表评论我要评论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aokedao3713@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猜你喜欢

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如有医疗需求,请务必前往正规医院就诊
祝由网所有文章及资料均为作者提供或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爱好者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本站内容有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和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立即改正或删除。
Copyright © 2022-2023 祝由师网 版权所有

邮箱:daokedao3713@qq.com

备案号:鲁ICP备2022001955号-4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