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食盐过多伤肾
大部分情况下,味道重的食物含盐量都高。盐就是氯化钠,它是一种防腐物质,具有一定的毒性。除了盐之外,味精、鸡精等增鲜产品,以及酱油、豆瓣酱、沙茶酱、辣椒酱、豆豉、蚝油、鱼露等所有咸味调味品也都含有大量的钠。过多的钠会增加肾脏负担,出现水肿症状,造成身体组织脱水。
2、食盐过多易引发高血压
世界卫生组织建议正常人每人每日盐摄入量不超过5g,中国营养学家建议不超过6g。 在我国,北方人平均每日食盐量15~20g,高血压患病率为10%;南方人平均每日食盐量12~13g,患病率约为5%~7%。经研究发现,盐易存积在血管壁内。血管的阻力越大,血压就越高,心肾等内脏的负荷就越重,机体正常代谢功能一旦被打乱,产生脑血管意外或心力衰竭的危险性就大幅度增加。
3、 食盐过多易长皱纹
食盐以钠离子和氯离子的形式存在于人体血液和体液中。这些物质在保持人体渗透压、酸碱平衡等方面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如果吃盐过多,体内钠离子增加,就会导致面部细胞失水,从而造成皮肤老化,时间长了就会使皱纹增多。
4、吃盐过多易引发呼吸道疾病
现代医学研究发现,人体内氯化钠浓度过高时,钠离子可抑制呼吸道细胞的活性,使细胞免疫力降低。同时由于口腔内唾液分泌减少,使口腔内溶菌酶减少,这样病毒更易于侵入呼吸道。最后,高盐饮食还会导致血中钠的浓度较高,易发生支气管炎。摄入太多的盐甚至会诱使气喘发作,使哮喘发病率增加。
5、食盐过多导致钙质流失
盐中的主要成分——钠,含量约为40%,可以说是导致人体骨质流失的直接杀手。一般而言,人体的肾每天会将使用过的钠随着尿液排到体外,可是每排泄1000mg的钠,大约也会同时耗损26mg钙。这看起来似乎没有什么影响,可是人体需要排掉的钠越多,钙的消耗也就越大,最终必会影响到钙质。
盐被誉为“百味之首”。不仅如此,食盐所提供的钠离子和氯离子维持着细胞外液的渗透压和酸碱平衡,在保持神经和肌肉的应激性、调理生理功能等方面都起着重要作用。
“健康中国行动”中推荐,健康成年人每天食盐的摄入量不超过5克。但实际上已经远远超标,过量的盐给身体带来的危害不容小觑!
食盐(钠)摄入过多有什么危害?
(一)摄盐过多是导致高血压的重要诱因。一个人每天多吃2克食盐,收缩压和舒张压分别升高2.0毫米汞柱及1.2毫米汞柱。
(二)高盐饮食可加重心脏、肾脏的负荷。众所周知,如摄取钠过多可造成体内水潴留,血管内压力升高,阻力增大,使心脏负荷加重,久而久之造成心脏肥大、心衰、肾功能异常等难以治愈的疾病,是心脑血管疾病的祸根。
(三)高血压是脑卒中、心脏病和肾脏病死亡的最大独立原因。减少盐的摄入量可明显降低全球脑卒中、心脏病和慢性肾脏病的死亡率。
(四)摄盐过多易引起胃癌和钙质流失,导致骨质疏松。
减盐宣传周核心信息
“915”(就要5克)成为宣传焦点,还有哪些核心信息呢?
(一)饮食中钠盐含量过高会引起高血压,增加心脏病和中风的发生风险。
(二)健康成年人每天食盐不超过5克。
(三)家庭烹饪少放盐和酱油,学会使用定量盐勺。
(四)减盐需要循序渐进,可以用辣椒、大蒜、醋、胡椒为食物提味,逐步改变口味。
(五)少吃榨菜、咸菜和酱制食品,多吃新鲜的蔬菜和水果。
(六)购买包装食品时阅读营养成分表,选择“钠”含量低的食品。
(七)减少使用酱油、蚝油、豆瓣酱、味精、鸡精、沙拉酱、番茄酱等调味品。
(八)多选择新鲜的肉类、鱼类、蛋类,少吃加工食品和罐头食品。
(九)盐可能隐藏在你感觉不到咸的食品中,比如方便面、挂面、坚果、面包、饼干、冰激凌等,要警惕这些“藏起来”的盐。
(十)在外就餐时,主动要求餐馆少放盐,有条件的尽量选择低盐菜品。
什么样的烹饪方法减盐又美味?
选用新鲜食材,巧用替代。在烹制菜肴时放点辣椒、葱、蒜、醋等调味品,提高菜肴鲜味,帮助自己适应少盐食物;做好总量控制,每餐都使用限盐勺等量具;合理运用烹调方法,少用用盐较多的烹调方法;注意隐性钠问题, 少吃高盐(钠)食品。尽量少吃酱菜、腌制食品以及其他过咸食品;查看食物标签,尽量选择含钠低的包装食品; 少放味精,因为味精中含一定量的钠。
1、盐吃多了最主要的危害是血压升高和周身水肿。日常盐作为调味品是必不可少的,这不仅与其口味相关,而且与盐的主要成分有关。
2、食用盐的主要成分是氯化钠,钠离子和氯离子都是人体正常活动必不可少的电解质,对于保持人体电解质平衡、维持神经系统活动有重要作用,但是盐摄入量过多的话也是有危害的,首先由于钠摄入量多,会引起电解质失衡,血管内和周围组织之间形成压差,出现周围组织水肿的情况,另外,氯化钠摄入量多会刺激机体血压升高,引起头晕等不适感。所以日常盐分的摄入量应当保持在6g/日以下。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aokedao3713@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如有医疗需求,请务必前往正规医院就诊
祝由网所有文章及资料均为作者提供或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爱好者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本站内容有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和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立即改正或删除。
Copyright © 2022-2023 祝由师网 版权所有
邮箱:daokedao3713@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