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道穴这个穴位是我们人体非常重要的一个穴位,但是我们许多的朋友们对于陶道穴并不是非常的了解,其实陶道穴是位于我们人体背部的穴位,并且适当的按揉或者是针灸陶道穴还能够帮助我们治疗许多的疾病,尤其是缓解头痛的效果更是非常好的,下面我们一起来详细的了解一下。
陶道穴位置
其实陶道穴就位于我们人体的背部,当然,我们人体背部的穴位也是非常多的,所以我们必须要知道陶道穴的具体的位置,那么我们才能够更加方便的定位陶道穴,陶道穴一般就在后正中线上第1胸椎棘突下凹陷中,它是我们人体当中至关重要的一个穴位。在腰背筋膜、棘上韧带及棘间韧带中,有的时候这个穴位不好找,但是也没有关系,大家可以让专业的人员帮助我们寻找,另外它们会给我们适度地进行按摩。
诊治头痛疾病
这个穴位可以很好的诊治头痛疾病,能够有效的治疗咳嗽和气喘,并且对于胸痛胸闷的症状也可以得到一定的缓解,真的是一个非常好的穴位,有利于增强我们的身体健康,可以很好的提升我们的身心素质,所以如果我们大家在日常生活中出现了头痛或者是头晕的症状了,那么我们不要着急,适当的按摩陶道穴这个穴位,可以帮助我们有效的缓解病情的。
通过我们上面的这些介绍,相信大家对于陶道穴的位置也是有了一个大概的了解,我们可以知道,陶道穴的位置也是非常好找的,所以我们如果有需要按摩或者是针灸陶道穴,那么我们可以轻松的定位陶道穴,另外,我们还知道了,陶道穴这个穴位有着非常不错的治疗头痛的作用。
【单穴功用】
天柱,在项部,大筋(斜方肌)外缘之后发际凹陷中,约当后发际正中旁开1.3寸,为足太阳膀胱经脉气所发,为本经腧穴。穴在天柱骨(人之头位高像天,颈椎骨支柱头部有擎天之象,故称颈椎骨为天柱骨)的两旁,又应天柱星名,故名天柱。本穴具有舒筋活络、调和气血、祛风明目、镇静止痛之功。用于治疗头痛、项强、恶风、肩背疼痛、鼻塞不辨香臭、头昏目眩、视物不明、落枕、小儿惊痫、癫 、热病汗不出。
大杼,又名背俞、百旁。在背部,当第1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为足太阳膀胱经背部腧穴,又是督脉之别络,手、足太阳之会穴,八会穴之一——骨之会穴。本穴位于项后,脊背之首,其深部又是肺脏所居。按"风从上受""肺合皮毛"之理,大杼也是风邪侵袭的门户,亦有祛风散邪、解表退热、宣肺平喘、舒筋脉、调骨节、壮腰膝作用。用于治疗伤风感冒、伤风不解、头痛如裂、伤寒汗不出、身热恶寒、咳嗽气喘、虚劳、颈项强痛不可俯仰、肩背酸痛、疟疾、癫 、瘛疭、中风。
【伍用功能】
天柱为足太阳膀胱经腧穴,有舒筋活络、调和气血、祛风明目、镇静止痛之功;
大杼为足太阳膀胱经腧穴,手、足太阳之交会穴,骨之会穴,有祛风散邪、解表退热、宣肺平喘、舒筋脉、调骨节、壮腰膝之效。
天柱、大杼同属足太阳膀胱经腧穴,位于项后、脊背的上方,乃是脏腑之气输注的处所,二穴伍用,其功益彰,共奏祛风明目,舒筋活络,缓急止痛之效。
【主治】
1.头项脊背强痛,不论内伤、外感所致者,均宜选用。
2.头晕、目眩、头响、耳鸣,证属脏腑气机逆乱者。
【操作法】
天柱:正坐,头稍前倾,先取哑门,再旁开1.3寸,当斜方肌外侧处取之。直刺0.5 1寸。
大杼:俯伏或俯卧,于第1胸椎棘突下、陶道穴旁开1.5寸处取穴。直刺0.3 0.5寸,斜向椎体方向刺0.5 1.2寸。
【经验】
天柱—大杼伍用,出自李东垣,他说:"五脏气乱于头者,取之天柱、大杼,不补不泻,以导气而已。"旨哉斯言,夫膀胱者,州都之官,气化出焉,故统周身之阳气,而名太阳经也。且五脏之腧穴,皆在于背,是五脏之气,又皆通于太阳也。若夫气乱于头者,则头晕、目眩者有之,治者当以导气下行为之定律。今考天柱、大杼二穴,皆属足太阳膀胱经,而大杼更为督脉之别络,手足太阳少阳之会,其能调理气道可知;至云不补不泻者,盖又以其气乱矣。再如风寒客于太阳之经,头项脊皆强痛,是法亦所当用,唯之所在,势不得行泻性,以舒经散邪是也。
内伤颈项强痛者,亦可以三棱针点刺拔罐,职是瘀去络道通畅,诸恙可除也。
【督脉】
督脉为“阳脉之海”,主一身阳气,督脉起于人体的胞宫,人的元气或叫肾气,从胞宫起源后沿督脉向上到达头顶,人体阳气的调节作用,主要依赖于督脉。。
【督脉调理机理】
一是可以用督脉调理阳虚,治疗腰膝酸软,精冷不育、头部的髓海空虚引起的头癣、耳鸣等,可以调理督。
二是督脉沿脊柱上行,与其他经脉相关联,特别是足太阳膀胱经密切,可以相互取穴治疗颈椎、腰椎、胸椎等问题。
三是督脉腧穴可以调理神志病、热病、头部病症及相应的内脏病症。常取百会、水沟、素髎等,治疗猝然昏倒、不省人事者。
【具体作用】
一是防治脱肛痔疮,还大补腰肾,需要搓长强穴。方法是:把手搓热,搓揉这个长强穴,顺着腰椎尾骨这块往下搓,每天搓100回。
二是治腰痛,补肾强腰,需要在腰阳关拔罐。
三是‘弥补先天之本’,在命门穴上艾灸或拔罐。
四是治胆系统毛病,多揉中枢穴。
五是小儿抽动症,癫痫,需要点揉筋缩穴,脊骨两边刮痧。
五是缓解心脏供血不足,心绞痛,需要揉神道穴;让人快乐高兴;按揉陶道穴。
六是祛除热毒,抵御风邪,需要大椎旁刮痧和拔罐。
七是治疗聋哑,刺激哑门穴;抵御风邪,擦揉风府。治头胀痛,胃下垂,脱肛,需要针刺或按揉百会穴,开窍醒神脑。
八治晕车,胃痛恶心,过敏性鼻炎,需要多揉印堂穴。印堂穴是经外奇穴它不属于督脉,但是它压在督脉上。
九是治中暑,需要掐水沟穴。
周必强医生从医40年,专注脊柱相关疾病,每周五在深圳市第二人民医院门诊脊柱和神经疼痛MDT专科坐诊。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aokedao3713@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如有医疗需求,请务必前往正规医院就诊
祝由网所有文章及资料均为作者提供或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爱好者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本站内容有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和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立即改正或删除。
Copyright © 2022-2023 祝由师网 版权所有
邮箱:daokedao3713@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