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天香炉是什么天香炉的功效与作用天香炉配伍应用天香炉附方性平;味辛;归肺、大肠、肝经。功效祛风化湿,止血消瘀。治咳嗽,哮喘,痢疾,泄泻;吐血,咯血,便血,经闭,疳积,风湿骨痛,跌打损伤。
禁忌脾胃虚弱者慎用。
天香炉又名金香炉,系野牡丹科野牡丹属常绿灌木。枝条有伏贴或稍伏贴的鳞片状毛。主脉5一7条。花大,粉红色,盛开时有3一5朵,聚生于枝顶,甚似牡丹花,故有野牡丹、假牡丹之称。果实稍肉质,不开裂,密生伏贴的鳞片状毛。天香炉生长于我国南方地区农村的山坡、野地,以茎枝人药。为保存药用资源,采集时应保留其根,以利翌年生长。中医认为,天香炉味苦、涩,性平,具有祛风化湿、散淤止痛的效能。
天香炉是什么
【名称】天香炉
【别名】紫金种、大香炉、天吊香、仰天盅、细金香炉、小金钟、蜂窝草、山牡丹、金石榴、七星附地、化痰草、紫金钟、向天石榴、九盏灯、葫芦草、细架金石榴、小朝天罐、九里堂根、小红参、七孔莲、小留行、竹叶地丁、小号王不留行、朝天石榴、紫花蛇舌草、金香炉、仰天钟
【来源】为野牡丹科植物金锦香的全草或根。
【采收和储藏】夏、秋季采挖全草,或去掉地上部分,留根,洗净,鲜用或晒干。
【原形态】
直立草本或亚灌木,高20-60cm。茎四棱形,具紧贴的糙伏毛。叶对生;叶柄短或几无,被糙伏毛;叶片坚纸质,线形或线状披针形,长2-5cm,宽3-15mm,先端争尖,基部钝圆或几圆形,全缘,两面被糙伏毛,基出脉3-5条。头状花序顶生,有花2-8朵,叶状总苞2-6个,无花梗;萼管长约6mm,通常带红色,无毛或具1-5枚刺毛突起,裂片,三角形状披针形,与萼管等长,具缘毛,各裂片间外缘具缘毛,各裂片间外级具一刺毛突起;花瓣4,淡紫红色或粉红色,倒卵形,长约1cm,具缘毛;雄蕊8,常偏向一侧,花丝与花药等长,花药顶部具长喙,喙长为花药的1/2,药隔基部微膨大呈盘状;子房半下位,4室,近球形,先端有刚毛16条。蒴果紫红色,卵状球形,4纵裂,宿存萼坛状,长约6mm,直径约4mm,外面无毛或具1-5个刺毛突起。花期7-9月,果期9-11月。
【生境分布】
生态环境:生于海拔1100m以下的荒山草坡、路旁、田地边或疏林向阳处。
资源分布:分布于长江以南有台湾、广西、贵州等地。
【入药部分】
为野牡丹科植物金锦香的全草或根。
【化学成分】
全草含黄酮甙、酚类、氨基酸。
【药理作用】
金锦香煎剂用试管稀释法,1:8-1:4对绿脓杆菌、变形杆菌、伤寒杆菌、痢疾杆菌及金黄色葡萄球菌等有抑制作用。
【鉴别】
取本品粉末约2g,加甲醇10ml,回流半小时,滤过,滤液分作2份:1.一份中加入少许镁和盐酸数滴,呈粉红色(检查黄酮)2.另一份中加茚三酮试剂数滴,加热呈紫红色。(检查氨基酸)
【主治用法】
急性细菌性痢疾、肠炎、阑尾炎,每用干品1-2两,水煎服。
治齿槽脓肿、于其他药物配伍,煎水含漱。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15—30克;捣汁,浸酒或研末。外用:研末调敷,煎水洗或漱口。
【和合宜忌】脾胃虚弱者慎用。
天香炉的功效与作用
(一)功能主治
祛风化湿,止血消瘀。治咳嗽,哮喘,痢疾,泄泻;吐血,咯血,便血,经闭,疳积,风湿骨痛,跌打损伤。
《生草药性备要》:"治痢去痰;牙痛煲水含;通经捶汁开酒服。"
《岭南采药录》:"止痛,去蛇毒,理疮疡。"
《陆川本草》:"去腐止血。治口腔炎,小儿头上热气疮,咳血。"
《南宁市药物志》:"去瘀生新,止痛收敛。治内外出血,疳积,牙疳,牙痛,咳嗽。"
《广西中药志》:"治红白痢疾,热泻。"
《四川中药志》:"祛风湿,止咳嗽。治风湿骨痛,小儿百日咳,蜂窝疮。"
《泉州本草》:"主跌打损伤,妇人经闭,产后瘀血作痛,亦治胸胃气痛,白浊。"
《岭南草药志》:"化湿消滞,解热镇痛。"
《闽东本草》:"治脱肛便血。"
止血消瘀:天香炉味辛,性平偏温,辛散行血,性温可通。故有止血消瘀之效。如《南宁市药物志》曰:“去瘀生新,止痛收敛,治内外出血。”
清热化湿天香炉具有清热化湿之效,如《广西中药志》曰:“治红白痢疾,热泻。”多由外感暑湿疫毒和饮食不洁,或过食生冷,外邪与食滞交阻肠腑,大肠传导功能失职,湿热相搏,气血凝滞,脏腑脉络受损,乃致痢下脓廊。症见:腹痛下痢、赤多白少,里急后重,兼有肛门灼热,小溲短赤,舌苔黄腻,脉象滑数。治用天香炉清热化湿,用于湿热痢疾最为适宜。
止咳平喘:天香炉味辛平,具有止咳平喘之功。由于外感风寒、风热之邪,从口鼻皮毛而入。肺合皮毛,开窍于鼻,肺卫受邪,于肺气壅遏不宣,清肃之令失常,所致的咳嗽,痰喘等用之为适宜。
祛风通痹:天香炉味辛性平偏温,辛散祛风,温通血脉,可用于风湿痹痛。由于卫气不固,腠理空疏,又因劳累之后,汗出当风或涉水冒寒,坐卧湿地等,以致风寒湿邪乘虚侵入,发为风寒湿痹。症见:关节酸痛,或部分肌肉重着麻木,肢体拘紧等。治用天香炉祛风通痹。如《四川中药志》曰:“祛风湿,治风湿骨痛。”
鉴别应用:天香炉与鸡血藤皆为辛温活血药,但二者作用有别:鸡血藤味甘,有补血功效,治血瘀兼血虚证最为相宜。天香炉辛散行血,以祛瘀生新为长,善治血瘀闭经,跌打损伤。
(二)天香炉的性味归经
【性味】 辛,平。
①《生草药性备要》:"味淡辛,性温。"
②《岭南采药录》:"味微辛,性平。"
③《南宁市药物志》:"甘微涩,平。"
④《泉州本草》:"味辛酸而涩,性温,无毒。"
【归经】 入肺、大肠、肝经。
①《广西中药志》:"入肺、脾、大肠三经。"
②《泉州本草》:"入心,肝、肺、胃诸经。"
天香炉配伍应用
配川芎:川芎,入肝经,能温通血脉,辛散气滞,为“血中气药”,有活血行气功效。天香炉辛散温通,气血流行,血脉畅通,活血消瘀。二药伍用,相辅相助,活血消瘀作用增强,适用于血瘀闭经,产后瘀阻腹痛及跌打损伤瘀肿作痛。
配乳香:乳香,入心、肝经血分,可温通血脉,苦泄血瘀,辛散气滞。用于血瘀气滞胃腹疼痛,痈疽肿毒,外伤瘀肿,有活血行气,止痛作用。天香炉辛散,血行,血瘀则消,故有消瘀止痛之效。二药伍用,相辅相助,消瘀止痛力量倍增。适用于血瘀气滞所致胃烷疼痛、腹痛、外伤瘀肿疼痛等。
配藕节:藕节,甘涩性平,入肺、胃二经。有收敛止血作用,兼能消瘀血,故止血而不留瘀。天香炉味辛性平,具有活血止血之效。二药伍用,止血作用增强,具有止血而不留瘀的特点,适用于各种出血证。
配三七:三七甘微苦性温,为止血要药,且有散瘀活血之功,对瘀血肿痛。有显著消肿止痛作用。天香炉以散瘀止血为长,与三七相配,相使为用,散瘀止血力量倍增,具有止血而不留瘀的特点,宜用于各种出血证,但以兼有瘀滞者,尤为适宜。
配黄连:黄连与天香炉,皆有燥化湿浊之功。黄连味苦,苦降泄火,天香炉味辛,辛散行气。二药伍用,辛苦配对,一以燥湿清热,一以化湿行气,同收辛开苦降之效,使湿除火降,清气得升而浊气得降。用于湿热痢疾尤为适宜。
天香炉附方
治赤白痢,泄泻:金石榴全草五钱至一两,水煎服。(《湖南药物志》)
治吐血:鲜金锦香一两,当归二钱。水煎服。(《泉州本草》)
治便血、下痢:金锦香、木槿花。炖服。一方以金锦香一两,冰糖五钱,开水适量冲炖服。(《闽东本草》)
治脱肛:金锦香二至五钱,水煎服。(《闽东本草》)
治月经不调:金锦香干根一至二两,益母草三钱,水煎调酒、糖服。(《福建中草药》)
治跌打损伤:鲜金锦香一两,捣绞汁泡温酒服。(《泉州本草》)
治久伤胸闷痛:金锦香全草五钱至一两,酒水煎服。(《福建中草药》)
治风寒咳嗽:金锦香五钱,水煎服。(《湖南药物志》)
治小儿疳积:天香炉、山地粘等分。为末,每服五分,蒸瘦猪肉服。(《广西中药志》)
治风火牙痛:蜂窝草炖猪肉服。(《四川中药志》)
好吧 以我在医院经常看到的 我给你挑一下
路路通 归尾 蔓荆子 白扁豆 白花蛇舌草 白茅根 寒水石
白薇 密蒙花 蒿本
白鲜皮 墨旱莲 合欢花
荷叶
败酱草 板蓝根 鱼腥草 木贼 胡黄连
半边莲 浙贝母 虎枝
半枝莲 枳壳 糯米根 黄药子
北沙参 制白附子 藕节 火炭母
制草乌 炮姜 藿香
制川乌 陈皮 炙甘草 秦艽 刺五加 青薷 大腹皮 焦栀子
威灵仙 金钱草
胆南星 桑寄生 九节菖蒲
地龙 橘核
橘红
法半夏 蜂房 苏木茯苓皮 茯神 甜杏仁 刘寄奴
龙齿
狗脊 谷精草
的:
清热利湿,凉血散瘀。治,急性胆囊炎,痢疾,,癃闭,跌打瘀肿。 1广州部队《常用中草药手册》:清热,利湿,退黄。治急性黄疸型肝炎,急性胆囊炎。 2《常用中草药彩色图谱》:清肝利胆,退黄祛湿,凉血散瘀。治,跌打瘀肿。
的:
溪黄草有效成分溪黄草素A,尾叶香茶菜素A,具有抗癌活性,对人宫颈癌细胞有显著的抑制。 清热利湿,凉血散瘀。治,急性胆囊炎,痢疾,,癃闭,跌打瘀肿。 黄疸型肝炎:症见皮肤及巩膜黄染,恶寒发热,乏力,纳差,肝区隐痛,肝脾肿大,小便发黄,舌红苔薄黄,脉弦滑。 急性胆囊炎:症见恶寒发热,右上腹疼痛,牵及右肩背部,口干苦,,或伴大便干结,或伴腹泻,黄疸等。
【原形态】多年生草本,高60~80厘米。茎直立,四方形,分枝,稍被毛。叶对生,纸质,揉之有黄色液汁;卵形至卵状椭圆形。长3~9厘米,宽2~5厘米,先端短尖,基部阔楔形,边缘具粗锯齿,上面被稀疏的短细毛,下面近无毛,有红褐色的腺点;具柄。花细小,淡紫色,集成聚伞花序再排成腋生圆锥花序;萼钟状,有5齿,2唇形,结果时增大,外面有红褐色腺点和疏短毛;花冠2唇形,上唇短,有裂片4,裂片宽而反折,下唇作船形,全缘,比上唇长;雄蕊4,2长2短,伸出于花冠筒外。果实由4个小坚果组成,藏于萼的基部。花期5~10月。
【生境分布】生于溪边、沟旁或山谷湿润处,广州有栽培。分布我国中部、南部和西南部。
【化学成份】含黄酮甙、酚类、氨基酸、有机酸。
【附方】 1治急性黄疸型肝炎:溪黄草配酢浆草、铁线草,水煎服。 2治急性胆囊炎而有黄疸者:溪黄草配田基黄鸡骨草、车前草,水煎服。 3治湿热下痢:一溪黄草鲜叶,捣汁冲服:二溪黄草配天香炉、野牡丹,水煎服。(1方以下出《中医方药学》) 4治痢疾,:鲜四方蒿叶。洗净,捣汁内服。每天一次,每次五毫升,儿童二至三毫升。(《全展选编·传染》) 5治瘙闭:鲜香茶菜二两,鲜石韦、鲜车前草各一两。水煎服。(江西《草药手册》)
、【溪黄】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aokedao3713@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如有医疗需求,请务必前往正规医院就诊
祝由网所有文章及资料均为作者提供或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爱好者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本站内容有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和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立即改正或删除。
Copyright © 2022-2023 祝由师网 版权所有
邮箱:daokedao3713@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