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首页>推拿>人群养生

小心七情不调可诱发多种疾病

时间: 2023-03-27 00:04:29

小心七情不调可诱发多种疾病

七情即喜、怒、忧、思、悲、恐、惊七种情志变化,是机体的精神状态。突然、强烈或长期持久的情志刺激,超过了人体本身的正常承受范围,就使人体气机紊乱、脏腑阴阳气血失调,导致疾病的发生。由于它是造成内伤病的主要致病因素之一,故又称内伤七情。

1.喜则气缓 在正常情况下,欢喜可以缓和情绪紧张,使营卫通利,心情舒畅。但暴喜过度,对身体也有害,可使心气涣散、神不守舍,出现精神不集中,甚至失神狂乱等症。

2.怒则气上 这是指过度愤怒会使肝气横逆上冲,血随气逆,并走于上。临床可见气逆、面红目赤,或呕血,甚至出现昏厥猝倒。

3.忧则气聚 这是指过度忧愁,损伤肺气,致使气机的治理调节功能失常,气聚而不行。

4.思则气结 这是指思虑过度会伤神损脾,结果导致气机郁结。

5.悲则气消 这是指过度悲忧,可使肺气抑郁,意志消沉,肺气耗伤。

6.恐则气下 这是指恐惧过度,会使肾气不固,气泄于下,临床可见大小便失禁,或恐惧不解则伤精,发生骨酸痿厥、遗精等症。

7.惊则气乱 这是指突然受惊,以致心无所倚,神无所归,虑无所定,惊慌失措。

临床发现,在许多疾病的过程中,如果患者有较剧烈的情志波动,往往都会使病情加重,或急剧恶化。如有高血压病史的患者,如遇事恼怒,肝阳暴张,血压便会迅速升高,发生眩晕,甚至突然昏厥,或昏仆不语、半身不遂、口眼歪斜。

人 门常说七情六欲!!不知道是什么??

七情六欲是指人们与生俱来的一些心理反应。不同的学术、门派、宗教对七情六欲的定义稍有不同。但是所有的说法都承认七情六欲是不可避免的。
佛家的六根:眼、耳、鼻、舌、身、意
佛家的六尘:色、声、香、味、触、法
由此有七情:喜、怒、哀、乐、爱、恶、欲
儒家的七情:喜、怒、哀、惧、爱、恶、欲
医家的七情:喜、怒、忧、思、悲、恐、惊
[编辑本段]七情
《佛学大词典》 七情,指一般人所具有之七种感情:喜、怒、哀、惧、爱、恶、欲。
何谓七情?
《礼记·礼运》说:“喜、怒、哀、惧、爱、恶、欲七者弗学而能。”可见,情是喜怒哀乐的情感表现或心理活动,而欲是七情之一。
佛教的“七情”竟与儒家的“七情”大同小异,指的是“喜、怒、忧、惧、爱、憎、欲”七种情愫,把欲也放在七情之末。
中医理论稍有变化,七情指““喜、怒、忧、思、悲、恐、惊”七种情志,这七种情志激动过度,就可能导致阴阳失调、气血不周而引发各种疾病,令人深思的是,中医学不把“欲”列入七情之中。 中医认为,这七种情态应该掌握适当。如果掌握不当,例如大喜大悲、过分惊恐等等,就会使阴阳失调、气血不周,从而这种精神上的错乱会演变到身体上,形成各种病。
[编辑本段]六欲
那么,什么是六欲呢?
《吕氏春秋?贵生》首先提出六欲的概念:“所谓全生者,六欲皆得其宜者。”那么六欲到底是什么东西?
东汉哲人高诱对此作了注释:“六欲,生、死、耳、目、口、鼻也。”可见六欲是泛指人的生理需求或欲望。人要生存,生怕死亡,要活得有滋有味,有声有色,于是嘴要吃,舌要尝,眼要观,耳要听,鼻要闻,这些欲望与生俱来,不用人教就会。后来有人把这概括为“见欲、听欲、香欲、味欲、触欲、意欲”六欲。
但佛家的《大智度论》的说法与此相去甚远,认为六欲是指色欲、形貌欲、威仪姿态欲、言语音声欲、细滑欲、人想欲,基本上把“六欲”定位于俗人对异性天生的六种欲望,也就是现代人常说的“情欲”。 今所用‘七情六欲’一语,即套用佛典中之‘六欲’,泛指人之情绪、欲望等
后人总结
后人又将六欲总结为:见欲(视觉)、听欲(听觉)、香欲(嗅觉)、味欲(味觉)、触欲(触觉)、意欲。
[编辑本段]七情六欲
现代人似乎更喜欢笼统地提“七情六欲”,而不把七情六欲作具体的区分。
有一首流行歌曲,歌名就叫《七情六欲》
歌词
醉了吧反正清醒更断肠
无理去原谅你被叛
算了吧反正有你更孤独
你不会知道遗忘有多难
给你的心不要你还痛不要你偿
陪你走过一段七情六欲全都品尝
爱你的苦不要你扛泪不要你挡
七情六欲打翻
笑著哭哭著笑去想你的模样
走了吗走到那都一样
你不肯搬出我心上
断了吗断了见面想不断
为何我总是为难我的慌
具体哪七情六欲歌者虽然没有说清楚,但却把现代青年失恋后醉生梦死的心态和感觉唱得淋漓尽致、死去活来了。
说到这里,情与欲似乎已经得到了统一。也就是说,情与欲是不能分开的,没有情哪来的欲?没有欲又哪来的情?没有情,没有欲,六根清净,四大皆空,不食人间烟火,没有儿女情长,没有悲欢离合,这样的人不是尼姑、和尚,就是神仙、鬼怪了。
由此观之,七情六欲是人类基本的生理要求和心理动态,是人性基础的基础,是人人皆有的本性,也是人间生活的最基本色调。但人与人并不一样,七情六欲的表现也就有五花八门,正所谓七情六欲人人有,千差万别各不同。正因为如此,如何表现人的七情六欲,就成了文学艺术创作取之不尽的源泉和气象万千的话题
[编辑本段]情与欲的区别
情毕竟不等于欲,在现代汉语概念里,情与欲还不完全是一回事。情主要是指人的情感表现,属于人的心理活动范畴;而欲主要是指人的生存和享受的需要,属于生理活动的范畴。有一句谚语说:情太切伤心,欲太烈伤身,说明情与欲分别属于“心”与“身”两个联系密切但又不同的领域。其次,情与欲互动互补,相辅相成,情可以生欲,欲也可以生情;欲的满足需要感情的投入,而情的愉悦也有赖于欲的满足。但如果非要对情与欲排个坐次,分个先后,不妨展开一场辩论,那么正方和反方恐怕都可以振振有辞,说得头头是道,讨论起来就像先有鸡还是先有蛋一样热闹而有趣。不信你去问热恋中的青年男女,他们虽说身临其境,但肯定很难说清楚情与欲到底是怎么个关系。文学艺术作品如果无情无欲,恐怕就不成其文学艺术了,但如果你想从文学艺术作品中找答案,可能就更扑朔迷离,云遮雾障,稀里糊涂了。
不过科学家已经有比较明确的说法。在我们生存的世界里,可以把一切分为矿物、植物、动物三大类。矿物是没有生命的;植物有生命但没有欲觉,只有接受而没有感受;动物有生命有欲望,而且知道“感受”。人是动物,当然具有求生存的基本欲望,所以孟子说:“人之异于禽兽者几希”。但人毕竟不是禽兽,而是高等动物,是“万物之灵”,比起禽兽的欲望当然要高级得多,也就是说,人类不仅能接受信息,感受信息,而且还能因授受信息而感动、激动、冲动,并理智地加以节制或处理,把动物的欲望发展到情感和理智的高度,而普通动物的欲望和感受只停留在本能的水平上。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文学艺术就是表现人的七情六欲的艺术。看一件文艺作品的精粗、雅俗与高下水平,有一个重要标志,就是看作品表现人的七情六欲时,究竟达到了与时代相适应的情感和理智的何种程度或高度。
[编辑本段]成语解释
名称:七情六欲
拼音:qī qíng liù yù
解释:泛指人的喜、怒、哀、乐和嗜欲等。
出处:《礼记·礼运》:“七情:喜怒哀惧爱恶欲。六欲:生死耳目口鼻。”
[编辑本段]七情六欲的现代理解
七情六欲,乃人之本能。
这世上的每一个正常的人,都有七情六欲。
七情,即七种情绪:喜怒哀惧爱恨怜。
六欲,即六种欲望:求生欲、求知欲、表达欲、表现欲、舒适欲、情欲。
人的所有情绪,都可归纳为上述七情。人的所有欲望,都可归纳或分解为上述六欲。
七情:(1)喜,即快乐、愉悦。(2)怒,即发怒、气愤。(3)哀,即忧伤、悲痛。(4)惧,即害怕、担忧。5)爱,即喜欢、钟情。(6)恨,即讨厌、憎恨。(7)怜,即怜悯,同情。
人往往会同时具有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情绪。人的情绪受到外界影响而易改变。
人们常说的感情,不是指的七情的情绪,而是一种思想。这种感情可分为亲情、爱情、友情、对事业的热情……也就是相当于广义的爱,比如对亲人的爱、对情人的爱、对事业的爱、对祖国的爱……
六欲:(1)求生欲,即努力活着的欲望。与此相关的词有饮食、温饱、健康、平安、安全、长寿等。(2)求知欲,即想要了解知晓一切事物的猎奇心理。与此相关的词有了解、知晓、明白、探索、研究、发展、开创等。(3)表达欲,即想要把自己的见闻、想法、感受等告知别人,并获得他人认同的欲望。与此相关的词有诉说、倾诉、告诉、发表、表达、抒发等。
(4)表现欲,即想要在人群中争强好胜,显示自己的独特性、权威性,并获得他人尊重和服从的欲望。与此相关的词有面子、荣耀、地位、名声、威信、权势等。(5)舒适欲,即尽量使感觉更舒适的欲望。与此相关的词有冷热、香臭、疲倦、爽快、痛痒、明暗、软硬等。此欲望着重于身体各感官。6)情欲,即人对异性天生的六种欲望。与此相关的词有色欲、形貌欲、威仪姿态欲、言语音声欲、细滑欲、人相欲等。此欲望也即佛教所说的六欲。
人的欲望是无穷无尽的。但在一具体时间里,人的欲望是有重点的,主次分明的。
一个欲望实现的同时,往往也会附带获得另一些欲望的满足。
在某一时期,人为了满足某些欲望,可能会暂时放弃另一些欲望。

请问不良情绪会导致身体不适吗?

不良情绪如果不能及时发泄和缓解会对身体造成极大的损害,下面提供一些资料希望引起重视。
心理与健康
国外健康学家胡夫兰德在《人生长寿法》中指出:“一切不利的影响因素中,最能使人短命夭亡的,莫过于不良的情绪和恶劣的心境,如忧虑、颓丧、惧怕、贪求、怯懦、忌妒和憎恨等。”有医学研究发现,患胃疼、恶心的病人多数是由于不良情绪所引起,情绪不良会增加胃中盐酸的流量,容易导致溃疡病。一个人心情舒畅,精神愉快,中枢神经系统处于最佳功能状态,那么,这个人的内脏及内分泌活动在中枢神经系统调节下处于平衡状态,使整个机体协调,充满活力,身体自然也健康。
心理对健康的影响
心理是指感觉、知觉、记忆、思维、情感、性格、能力等的总称。是客观事物在脑中的反映。如果心理状态影响到健康,就应该以科学的态度走进心理咨询门诊,接受心理医生的帮助。心理问题是诱发亚健康问题的重要因素。不妥善处理会发展为心理障碍和心理疾病。
人的健康与疾病,既受自然界生物学规律的影响,同时也受心理学和社会学规律的影响。现代科学研究的大量资料表明,人体的生理、生化改变固然能影响人的心理活动,同样,人的心理活动变化,也能影响人体的生理、生化的变化。比如,极端的担忧、恐惧和焦虑可使人头发变白,便是由于严重的动机冲突和极度的情绪紧张造成的结果。美国科学家曾做过一项科学研究,对胃造瘘伴有胃黏膜疝的病人进行观察发现,情绪愉快时,胃黏膜分泌与血管充盈均增加,胃壁运动也明显增强;而当情绪悲伤、自责和沮丧时,则胃黏膜苍白,胃蠕动减慢,分泌明显减少。心理因素对人的心身健康的影响是多方面的,也是非常复杂的。一般地说,积极、良好的心理因素能够有效地促进人的心身健康;反之,消极、不良的心理因素则会损害人的心身健康。
心理因素对人体衰老的影响
中医学认为,不良的情志刺激不仅能影响人体健康,而且易使人体衰老。情志太过可以导致人体脏腑失调,气血紊乱。其中,怒伤肝而气上,喜伤心而气缓,思伤脾而气结,悲伤肺而气消,恐伤肾而气下等,若日久不治,脏腑郁结,气血渐衰,必致精神形体衰老。养性延年历代医家论述很多,如《摄生要录》云:“心劳弗去,其志日耗,所以不能终其寿。”也就是说,过度的情志变化在一定的条件下,能够引起人体各个系统的功能失调,持久不复则可加快人体衰老。
对应措施
若要长寿,人们应注意精神情志的自身调节,保持胸襟开畅,乐观愉快,排除私心杂念,防止过度的情绪波动,使精神内守,气血充盈,脏腑和调。若此则老而不衰。
行为与健康
行为泛指人的一切外现活动,如机体的活动、动作、运动、反应及行动。良好的行为习惯应该从小培养起。许多成年后走上犯罪道路的人大多数是从小就沾染了不良习气。良好的行为习惯不仅促进个人的身心健康,对整个社会风气与行为规范也有一定的净化作用。
良好的行为习惯有益于促进人的心身健康;不良的行为习惯则会使人的心身受到严重的摧残,如不良的饮食习惯、不良的性行为、不良的嗜好、滥用药物、酗酒和赌博行为等。
有利健康的行为
有利于健康的行为主要有:社会对个人的支持;有针对性的体育运动;广泛的业余爱好;心情愉快;生活规律化;注意自我保健;爱清洁,讲卫生,常洗澡;参加各种疾病普查活动等。其他有利于健康的行为还有:一日三餐定质定量;每周三次以上适当的体育活动;确保每日7~8小时睡眠;不吸烟,少喝酒;保持体重正常。自身内部的健康行为有:愉快的情绪,满意的心境;乐于学习、工作和生活;乐于交往、有和谐的人际关系;诚实的人格,内外行为一致;正确的自我认识观念;善于适应外界环境的变化等。
有害健康的行为
有害于健康的行为主要有:吸烟,吸毒,酗酒;多食,体重超常,膳食与营养不合理;运动量少;精神紧张与焦虑;药物依赖、滥用药物;违章操作、违章驾驶;偷盗、凶杀,赌博;迷信鬼神不信医学;对社会压力产生不良的反应;食用热量过高和多盐的食物;破坏身体生物节奏的生活等。
压力与健康
社会的发展给人们心理上造成的压力叫做社会心理压力。如果不能正确处理压力给心理造成的种种负面影响,压力就会造成亚健康问题。正确面对压力,并妥善处理压力对心理的影响,有时压力能变为动力,促使进步与发展。
“只有死亡才能完全摆脱心理压力的困扰。”心理学家如是说。无论人生如何一帆风顺,总会有令人紧张、感到压力的时刻降临,尤其那些事业成功人士。误会、争执和竞争都可能增加心理负担。只有适时减压,才能保持良好的心境。过去,人们一直推崇这样的观点:为减轻压力,最好的办法是抛开心烦的事情不去想它。而为了“烯烧”多余的肾上腺激素,不妨多运动一下:跑步、打理花园、改变室内陈设等。当然,这些都是有益的,但却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专家经过深入研究,得出结论,试图通过自身的情绪调整,迅速摆脱压力是不可能的。这是一个长期渐进的过程,需要进行许多有意识的心理调节。形成压力的原因
压力的形成主要由于以下几个方面
(1)社会的高度发展,人们的生活节奏必须加快,需要紧张、迅速和高效率才能应付,因而造成心理压力。
(2)科学技术的高度发展,要求知识更新加快,迫使人们不断地接受新的教育、学习新知识,从而造成心理压力。
(3)竞争加剧,力争获得更高的成就,渴望事业的成功,以求超越别人,击败对方,保存自己,从而造成心理压力。
(4)都市化,工业化,人口高度集中,噪声环境,居住和交通拥挤,都是一种严重的紧张刺激,给心理造成压力。
(5)随着社会的发展,影响人际关系的因素大量增加,使人际关系发生变化和复杂化,如何适应变化了的人际关系,也是一种心理压力。在以上种种社会紧张刺激和社会心理压力的影响下,就形成了各种各样有害于人们心身健康的心理与行为。
对应措施
专家指出,面对心理问题,心理调节的核心内容就是善待压力,因为心理应激的最终表现形式为压力。善待压力,人们至少要在生活中做到如下几个方面:(1)承认压力存在的客观性。万事如意,一帆风顺能使我们感受到生活的美好;但是压力在人的一生中是客观存在的,没有压力、没有逆境的人生是不可能的。只有承认了压力存在的客观必然,才能做好抗压的心理准备。(2)提高承受压力(抗压)的能力。首先要有意识地培养自己具备良好的性格,对待事情,要能拿得起,放得下去。保持情绪的稳定性,这样当压力到来时,就不会有大起大落的应激反应。其次要有一个坚定的意志品质,坦荡胸怀、豁达心境,凡事不钻牛角尖;再者要不断领悟自然与人的客观规律,努力去认识这些规律,并认识规律不可改变,人的认识和态度却可以改变,只要适应规律、把握规律,就能变压力为动力,从逆境走向成功,不会被压力压垮。最后压力要善于处理人际关系。当今社会人们面临就业、升学、住房、医疗、利益分配等诸多事件,收入差别越大,人际关系在这些事件的演进中越要接受严峻的考验。和谐的人际关系取决于人们健康平和的心态和技巧、有效的人际交往技巧,前者需要性格养成和认识领悟,后者则可以从长辈、书籍和社会学校中获得。
情绪与健康
情绪是人们的内在心理状态在情感方面的外在反应。情绪=内在心理状态+外在生理反应人应当善于控制自己的情绪,因为恶劣的情绪使人厌烦、消沉,妨碍工作和学习,甚至影响身体健康。积极快乐的情绪有助于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改善人际关系,提高工作效率,促进身体健康。
情绪在人的外在行动上及内在心理上都有所表现。如当情绪忧郁时,会因人体肌肉松弛,目光向下,垂头丧气,举步维艰,萎靡不振等,表现出内心苦闷的状态。若情绪愤怒时,则人体肌肉紧张横目瞪眼,咬牙切齿,两手握拳,烦躁不安等,表露出气恼的状态。在生理方面,人体的肌肉、血管、内脏及内分泌腺,都随着情绪的波动而发生变化。一般认为,在人与内、外环境的适应中,情绪往往起决定性作用。情绪可因其发生的强度、速度和持续时间分为激情、心境、应激三类。
什么是激情
激情是一种强烈的、暴发式的、短暂的情绪状态。例如愤怒、惊恐、狂喜、悲痛、绝望等。它具有迅猛和难以抑制的特点,犹如狂风暴雨般地突然暴发,但持续时间比较短暂。激情往往发生在强烈的刺激或突如其来的变化之后,如重大事件、剧烈冲突。意想不到的满足
或灾难等。
什么是心境
心境有时也叫心情,是一种比较微弱、缓和而持久的情绪状态,如忧郁、欢快等。心境不是对某一事物的特定体验,而是一种非定向的弥散性体验,它能在一段较长的时间内影响人的言行和情绪。当一个人处于某种心境中,往往以相同的情绪状态看待一切事物。心情舒畅时对许多事物都会产生欢快的情绪,而忧心忡忡时则会对许多事物产生不愉快的情绪。
引起情绪变化的原因
引起情绪变化的原因很多,如个人生活中的重大事件,工作的顺利或挫折,事业的成与败,人际关系的融洽与否,身体的健康状况,自然环境(如时令节气)的变化等,都可以对心情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此外,对过去的片断回忆、无意向的浮想也会导致与之相联系的心境的重现。心情对人的生活有很大影响。积极快乐的心情能提高工作效率,有助于发挥人的积极性;恶劣的心情使人厌烦、消沉,妨碍工作和学习,甚至影响身体健康。
情绪对健康的影响
愉快而平静的情绪,能使人的大脑及整个神经系统处于良好的活动状态,保持人体内各脏器组织系统的功能正常,心理活动协调一致。积极的心境有利于人的创造性、积极性的发挥,使人朝气蓬勃,勇于克服困难,提高活动的效率。愉快而平稳的情绪还能增强人对疾病的抵抗能力和康复能力。科学家波罗戈夫也曾指出:“在战场上,胜利者的伤口愈合比失败者的伤口愈合要好些、快些。”巴甫洛夫曾指出:“积极、愉快、坚强的意志和乐观的情绪,可以战胜疾病,更可以使人强壮和长寿。”大量的临床实践表明,积极愉快的情绪对增强免疫能力和康复能力起着明显作用。
情绪引起的生理反应
情绪作为心理现象,无论与之相伴随的积极的、肯定的、高昂的或消极的、否定的、低沉的体验过程,都会不同程度地引起人体的生理变化。
呼吸系统
呼吸加快或减慢、变浅或加深。狂喜或悲痛时,会发生呼吸痉挛;突然惊惧时,会发生呼吸中断等。
循环系统
心跳加快、加强或减弱、减慢;冠状动脉舒张或收缩;血压、血糖、血液的化学成分也随之发生变化,如暴怒时,心跳加快,血压升高,血糖增加等。
消化系统
消化腺的活动、胃肠蠕动、唾液分泌等均发生变化。如愉快时,会促使胃液、唾液分泌增多,胃肠蠕动加强,食欲增加。
泪腺、汗腺及内分泌腺
例如肾上腺素、胰岛素、肾上腺皮质激素、抗利尿激素等的分泌可随情绪的变化而增加或减少。另外,脑电活动及其他生化系统、中枢神经介质等也会伴随情绪的变化而发生相应的变化。
不良情绪对健康的危害
焦虑、愤怒、抑郁、忧思与惊恐均是不良情绪的具体表现,长期处于不良情绪的人易产生各种疾病。男女各有不良情绪上的体现,如男子常出现愤怒、暴躁,而女性多表现为焦虑、抑郁与惊恐。长期笼罩于不良情绪的人极容易患上精神疾病,并且对身体各器官也有极大的伤害。
巴甫洛夫曾指出:“一切顽固的忧愁和焦虑,足以给疾病大开方便之门。”中华医学也认为,人的七情活动过度或持久,就可成为诱发疾病的病因。七情不和或偏胜,可以直接损伤内脏,引起脏腑不调和气血紊乱,从而形成疾病。如《内经》指出,“怒伤肝”、“喜伤心”、“思伤脾”、“忧伤肺”、“恐伤肾”;“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惊则气乱,思则气结”等。同时,情志失调也可导致正气虚弱,抗病力差,而易于感受外邪。健康与情绪是相辅相承的,人的疾病状态也可以引起情绪变化。
焦虑对健康的影响
焦虑是一个人在预料会有某种不良后果或面临某种威胁时产生的一种不愉快的情绪反应。其特点是焦躁、忧虑、恐惧,因为预感凶事而紧张不安。但它与害怕不是一回事。焦虑是无名的恐惧,内在的威胁,涉及将来的问题,特点不明显,是心理矛盾的结局;害怕则是能识别的恐惧,外部的威胁,当前存在的问题,特点明显,不属心理活动的结局。
焦虑的产生
焦虑可由任何威胁机体康宁的情况所引起。如对身体有害的威胁,对个人自尊的威胁,对某些超过个人能力限度的工作产生的压力,以及各种挫折、矛盾和环境变化等。如在日常生活中,人们通常寻求的目标并不是短期内能实现的,在向着一定目标前进的过程中,总是有外在与内在的障碍和干扰,这种受挫常可导致焦虑情绪的产生。焦虑一般通过言语或信息表现出来,如说话声音颤抖或变声,紧张的姿势,神经质的动作,瞪大眼睛的表情,以及出汗等。
由焦虑引起的生理反应
焦虑可引起体内一系列生理与心理反应。能够感觉到的如:心跳加速或震颤,呼吸困难或加快,经常打呵欠,口干,胸痛,食欲不振,恶心呕吐,急性腹痛,腹泻,胀气,身体颤抖,皮肤潮红,出汗过多或冷汗,体温波动,尿急、尿频,闭经,性欲减退,肌肉和关节疼痛,头痛,背痛,斜颈等。不能感觉到的如:血压升高,血液暂时从胃肠道排出供肌肉使用,肝脏释放糖原,肾上腺素分泌过多,肠蠕动减少,瞳孔散大等。通常焦虑越重,上述机体反应也越严重。
愤怒对健康的危害
愤怒是个人的意愿遭到挫折或对客观事物不满时,为寻求心理平衡而进行的情绪释放。引起愤怒的原因很多,例如希望破灭,失败,不公平,身体受约束,言论遭反对,权利受侵犯,嫉妒,受人侮辱,受骗,失恋,疾病,疲劳等,都可以在一定的心理背景下产生愤怒。另外,心境不佳,或脾气急躁的人,也易发怒。人在发怒之后,常有一种舒畅、欣快的感觉。这是由于体内的郁积、不满、怨恨、不平等得到迅速释放的缘故。
愤怒的过程
一般来说,愤怒的过程可分三个阶段:(1)储能(不满、气恼)阶段。其心理特征为愤愤不平,波澜起伏。(2)裂变(愠怒、激愤)阶段。其心理特征为激动不已,情不自禁。(3)爆发(暴怒、狂怒)阶段。其心理特征为剧烈震荡,丧失理智。其中,第一阶段具有干扰性,可引起人们心理、生理正常功能的紊乱;第二阶段具有损伤性,可导致人体脏腑、组织、器官的损害;第三阶段具有破坏性,可造成人体脏腑、组织、器官的严重损害,甚至导致猝然死亡。
愤怒时的生理反应
现代医学心理学认为,愤怒实质上是人体为了紧急自卫而采取的一种“应激”状态。形成这种应激状态的生理改变是:交感神经兴奋,肾上腺素分泌增加,从而引起呼吸加速加深(可达20~23次/分),心跳加快加强(可达180~220次/分),血压升高(收缩压可达230毫米汞柱),血糖上升,外周血管扩张,消化道痉挛,肌肉紧张度增强,视力、听力高度敏锐。这是“应激”反应的第一阶段。随着时间的推移,肾上腺所分泌的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陆续受到一些特殊酶的破坏,机体生命活动的所有异常指数逐渐恢复正常。这是应激反应的第二阶段。如应激状态仍得不到缓解,应激时间过长或过于强烈,则可能出现第三阶段,即肾上腺髓质中的激素严重枯竭,心脏难以继续超负荷工作,机体承受不了这种超越极限的高度紧张而衰竭,便会导致猝然死亡。
愤怒对人体的损害
《内经》指出:“怒伤肝”,“怒则气上”。人在发怒时,由于交感神经过于兴奋,可使心跳加快,血压上升,故经常发怒的人易患高血压、冠心病和脑中风。若已患有上述疾病,再经常发怒不止,则可使病情加重,甚至导致死亡。盛怒还能扰乱胃肠蠕动和消化腺分泌,导致胃溃疡或溃疡性结肠炎。长期发怒还能降低或抑制机体的免疫功能,据临床调查显示,肺癌和乳腺癌患者多有愤怒情绪被压抑的病史。愤怒不仅能使人致病,盛怒还能致死人命。
排解愤怒
排解愤怒的方法,在第一阶段,应该进行自我心理疏导,以消除或减缓不满、不平的消极情绪;第二阶段,应该迅速进行情绪的转移,以便有效地遏制不良情绪的裂变;第三阶段,应该对自己的恶劣情绪进行强硬的镇压,立即扑灭对健康具有毁灭性的怒火。
抑郁对健康的危害
抑郁是人面临重大挫折时产生的一种低落消极的情绪反应,表现为对外部一切事物失去兴趣,表情淡漠,对人不热情,认为没有什么东西值得付出努力,对任何事都看得十分暗淡而无希望。人在抑郁状态下,常会伴随持续的睡眠紊乱、沮丧、没有食欲等,甚至会发展成“抑郁性精神病”,即“抑郁症”。抑郁症患者的情绪异常低落,并常伴有失眠、厌食、性功能减退、闭经等躯体及自主神经功能紊乱。而身体严重的功能紊乱又会加重抑郁情绪,使其坚信自己患了“不治之症”。因此,患者往往长期处在痛苦的折磨中,终日郁郁寡欢,或自卑自责,或厌世弃俗,深陷绝境而不能自拔,甚者可导致自杀。
对应措施
(1)药物治疗。研究证实,抑郁与大脑神经递质五羟色胺的缺乏有直接关系,所以,五羟色胺回吸收抑制剂,如百忧解、赛乐特、左洛复、兰释、西普妙已在世界范围内被推荐为治疗抑郁症的一线药物,疗效好,副作用小。
(2)心理调适。心理治疗。人之生离死别、天灾人祸、挫折不幸、在所难免,要有经得起这些人间憾事打击的充分心理准备,要学会应付这些不测事件的方法。要学会适应环境、适应社会,能在各种艰难的条件下进行生活和工作的本领。要以百折不挠的精神,去投入生活和工作
法宣泄出去。不然对身体特别不好。
祝你健康。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aokedao3713@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猜你喜欢

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如有医疗需求,请务必前往正规医院就诊
祝由网所有文章及资料均为作者提供或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爱好者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本站内容有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和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立即改正或删除。
Copyright © 2022-2023 祝由师网 版权所有

邮箱:daokedao3713@qq.com

备案号:鲁ICP备2022001955号-4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