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把孩子带到这个世界上来之后,对孩子的义务和责任还包括:教育、培养、照顾、关心、爱护、帮助。只有真正完成这些任务的父母,才算是称职的父母。父亲的手稿中记载着他发现的一些疑问,他在阅读历史书籍和伟人文献的时候,注意到了伟人的孩子往往没有多大的作为,大多都很平庸。从遗传的角度来看,伟人的孩子多少都应该遗传了父辈的优良品质,至少会和普通孩子差不多才对,但是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呢?父亲经过多方面的査证认为,这其中的要是因为伟人大多忙于子己的亊业,从而忽略了对自己孩子的教育。由此,他得出结论:孩子是不是能够成为一个优秀的人,最重要的是取决于父母为孩子做了什么。
能有现在的成就,我一直感谢我的父母。虽然,对我实施正确教育方案主要的人是父亲,但是谁也无法否认母亲在一个孩子的成长过程中的重要作用。一个孩子的成长肯定离不开母亲无微不至的关怀,母亲的关爱让一个人在人生的旅程中充满着幸福之感。母亲的教育是无声的教育,她的言行举止从一个人出生那一刻起就深深影响着孩子。我一直认为是母亲让我学会了爱与智慧。虽然,母亲总是关注着孩子的生活细节,但正是因为这些细致入微的照顾和关爱,孩子心中满了无穷的力量;母亲的关心、爱护和鼓励,会让孩子直接感受到来自父母的信任和关心。为了不让母亲失望,孩子都会非常努力地提升自己,让母亲放心。
对孩子影响最大的是父母,父母对孩子的评价会影响孩子的成长。
孩子年龄越小时,父母的评价对孩子影响越大。长大到一定年龄,孩子独立意识崛起,想影响孩子,就要看自己实力的真正水平了。你在哪方面够有权威,就在哪个方面拥有发言权。
就孩子天生气质而言
每个人出生都带有自己的气质特点,有的孩子出生就比较敏感,对光线、饥饿、冷热、疼痛等都会比其他的孩子敏感,他们的感受性更强,所以摔了一跤会比其他小朋友感受到更多的疼痛,被批评了也可能会有更强烈的情绪反应。
而有的孩子就不一样,适应性更强,通俗的说,他们的神经比较大条,同样摔了一跤可能一点事没有,爬起来就开始玩了,被妈妈说了几句,一开始可能不开心,过一会儿就好了。
从父母教养方式上看
有的父母带娃的时候,比较能够尊重孩子的意愿和感受,对孩子经常以鼓励为主,渐渐地孩子就会形成比较积极自我概念和自尊,并不会因为父母或其他人的一句话,对自己有很大影响。
有的父母的教养方式比较粗暴,孩子相对受到的伤害会更大一些,特别是敏感型宝宝,如果孩子经常被忽略,不被尊重,就会变得没有安全感,很在意对方的评价,因为他们的自尊建立在别人的评价之上。
从传统文化上说
有时父母的一句话是无心的,但是大部分时候,父母们好像都秉持着这样的观点:“爱之深,责之切”、“打是亲,骂是爱”、“棍棒底下出孝子”,有时可能不是一句话,而是经常一句话就像一把刀子一样袭来。
这样的观点已经深深的影响了很多代的中国人,很多父母会对待孩子的方式不太恰当,会用指责式的语言与孩子沟通。这种教育观念,实际上是在利用“唤起孩子内心负面心理感受”的方式,来实现约束孩子行为的目的。
具体来说,包括不安全感、愧疚感、羞耻感等这些负面感受,尽管有时能够起到压制孩子行为的作用,让孩子变得乖巧、听话,但是“后遗症”却非常深远。
比如,当父母吵架时,认为“都是因我而起”;当父母心情不好时,他会认为“因为我没能让父母开心”;甚至于,他们会痛恨自己,为什么自己不是一个优秀的孩子,才让父母如此失望。
也许对于父母来说,改变一种习以为常的沟通方式并不容易。但对于孩子来说,父母的改变,却可能会影响他们的一生。
个人相信,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独特的灵性。
孩子是相信自己的,那些对自己很好的评价其实本身就已经存在于心里了,由大人提前在某些场合下说出来,提前点赞,孩子会觉得深得己心,记得很清楚,努力向着这个自己被肯定的方向发展,直到自己证明。(那是对的,我的确做到了,没有被看错。)
孩子会记仇的,如果是很过分的批评的话,孩子会记住,恨恨的,然后从小到大用无数事实举证,直到那负面的话被推翻,终于一雪前耻。(你错了。我做到了。)又或者他们无力推翻,没混好,负评价被自己惨烈的证明。(好吧,你说对了。你就希望我变成这样吗?)
最重点是孩子自己,灵性是否觉醒。内因。
次重点是父母的教育。因材施教,以身做责。这是外因。
假定孩子还小,需要父母的启蒙、保护和引导,那么,请指引孩子前往积极的方向。孩子小学以前的培养真的非常重要,就像刚出厂的电脑需要预装程序一样,最初注意好扩展和兼容,养成良好的习惯和健康的心态,等以后孩子觉醒了自己的灵性,就可以自行升级了,受益终生。
这时候,父母的评价要适度,要客观的有建设性的评价,而不是指手划脚,唠唠叨叨。
1、鼓励、赞扬、多肯定孩子自己可以主观改进的部分。
礼貌,卫生,勇气,努力,勤奋,等等,积极向上的好习惯。培养孩子拥有上进心。现在要得到他人的认同和欣赏是多么的难,只有父母才更愿意无条件给孩子爱,关注。如果父母都吝啬于对自己孩子优点的赞赏,不及时肯定和鼓励孩子积极的态度和行为,趁早带给孩子足够的安全感,那么孩子自己挣扎将是多么的无助呀。
2、谨慎、客观、少评价那些孩子天生存在、目前难以改变的事情。
在与孩子沟通的时候,父母往往忍不住会不断评价孩子的行为或者抱怨,这并不能帮助你与孩子有效沟通,反而是你们争吵的开端。父母要学会使用非暴力沟通的模式:阐述事实,表达感受,提出需求,发出请求。
外貌,身高,智商,非孩子选的衣服……之类非孩子本身的问题。外貌,身高,智商,都是父母的基因决定,嫌孩子笨,就是说自己智商低,是吧是吧。说孩子矮,还不如多晒太阳,吃点蔬菜牛奶骨头汤。
讲孩子不好看,您这是要赞助出钱送孩子去整容吗?说孩子好看、长的高、衣服漂亮,这是真夸孩子还是炫耀/恭维父母自己呢。要接受孩子现在的样子。保护好孩子的自尊心,自嘲或者自谦,让孩子不因这些自卑玻璃心,自满吹牛到没朋友。
3、及时批评、指正那些孩子明知故犯的真正的错误,以及无意犯的需要改正的毛病。
孩子虽然大多时展现出的是天使的一面,偶尔恶魔还会控制不住冒出头来,对那些故意伤害别人的行为一定要严厉制止,在家打家长,出门打别人,像个不定时炸弹,一定趁早拆除,别以后上了学,大家还要谢其不杀之恩。
4、建立平等的话语权
对于孩子的真实想法,父母应给予积极的倾听,站在孩子的立场去理解和接纳孩子。在家庭生活中,为孩子创造选择的机会,并尽可能的尊重孩子的选择。如此,才能打开沟通的第一步。
千里之堤,毁于蚁穴。无规矩不成方圆,让孩子掌握好自控力,别被恶魔情绪控制了,成为恶习的奴隶。不要损害别人,不给他人造成麻烦。还有像坐不直,走路弯腰,离电视太近,肌肉会记录这些错误的姿势,有些毛病不从小改正,大了再想改进真的麻烦很多。
这是一个拼爹的年代,也是一个拼妈的时代。父母要明辨是非,有话好好说,知行合一,言传身教。别固执的带着自己的偏见,要有同理心,换位思考。远离负面情绪,让孩子在一个有安全感,积极的语言环境中长大。孩子像一面镜子,会投射出父母的真性情。爱子女。与孩子一起成长。
在我们很小的时候,我们就从我们的父母包括整个社会系统那里学到一件事情——就是我们是什么样的人,我们自己如何看待好像并不重要。
更重要的是别人是如何看待我们的,所以我们对自己的评估是通过别人的价值和别人对我们的看法来建立起来的。
而我们从来都没有质疑过:别人怎么看我们这些事情对我们真的重要吗?
当我们非常认同这些信念体系的时候,我们就会把这样的信念体系传递给我们的孩子,我们会不断的去暗示他们或者提示他们你看别人会怎么看你?
我们都忘记了如何去真正的找回我们自己内心的力量,而是一代又一代的去学习到我们是需要从别人身上找到力量的。
所以你会发现你的孩子因为在意别人眼光而不自信,因为害怕所以不敢试错…….总之你的信念系统的效率便决定了你的人生是否成功和快乐了。
愿每一个父母和孩子都能好好说话。
有些孩子在家里不听管教,喜欢与父母唱反调,顽皮,固执,自尊心强,在外面换了个人似的,吃了亏不吭声,与小伙伴玩总是被别人呼来唤去,总是唯唯诺诺诚惶诚恐的模样,看着都让人父母心疼不已。
孩子们在家里与外面两种截然不同的表现,与父母为人处世息息相关,有些父母在家里也是对家人及另一半吆五喝六的,一副傲睨万物的模样,对家里人傲慢,轻视,处处刁难,出言不逊,孩子在耳濡目染下,自然而然养成了坏毛病。把从父母那学来的那套照搬过来用在家里人身上,是家里人妥协和退让,屡试不爽,家人的包容和不计较,滋生了他们狂傲和偏激。
孩子在外面因为人生地不熟,面对陌生的环境,试探性地实施在家里的那一套,根本就行不通,第一次被别人来个下马威,便吃了哑巴亏,他们为了融入新的团队,为了结识新的朋友,小心翼翼的维护友谊,他们一改在家里的横蛮,霸道,甚至极力讨好小伙伴们。
父母的一言一行对孩子影响深远,相敬如宾的父母,培养的孩子也是礼让谦虚,家里家外一个样,宠辱不惊,不卑不亢。
#教育听我说#
每个孩子从出生开始,接触最多的人就是父母,父母会用时间、精力以及关爱给孩子成长过程中创立一个好的家庭环境,并将自己所有的爱都给予了让他们惊喜和珍惜的小生命。
如果说这个世界上最伟大的爱是什么,那一定就是父母的爱,对孩子,父母会一直默默地奉献出一切,用尽所能去满足孩子的一切愿望。从学习到生活,都会尽全力给孩子最好的教育和物质。
不过,在现代社会经济压力巨大的环境下,年轻父母们必须加倍地努力地工作赚钱,才能够实现对孩子的爱。很多家庭,家长因为工作忙碌没有时间去教育和陪伴孩子,这都是对孩子最亏欠和让自己最不如意的地方。
可是家庭和事业真的很难做到两全其美,哈佛研究曾分析过,孩子的成长需要父母在教育中给予良好的引导和辅助的,父母的三观、教养、言行举止会直接影响到孩子的性格养成以及三观的形成,这些都是会影响到孩子一生的,具体而言,父母在这五方面的表现影响孩子的一生。
教育理念
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父母的教育理念直接会影响到孩子的性格养成。一个不靠谱的家长,会将自己没能完成的目标和事情,寄希望于孩子的身上,并且还将孩子当作自己的另一个人生来改造,通过极其强烈的教育观念让孩子的一生去完成自己无法达到的目标。
而一般家长则会通过自己努力赚钱,给孩子一个受良好教育的机会,让孩子通过学习改变命运。
靠谱的家长则会在自我发展的同时,用自己的教育方式,在孩子面前树立一个好的榜样,身体力行地给孩子展现一个好的教育观以及积极向上的形象。
陪伴
在不靠谱的家中中,他们会认为自己的工作已经够忙的了,在休息时间更愿意自己去享受自由的光,宁愿去和朋友聚会,或者玩手机打游戏也不愿意花时间陪伴孩子。
一般的家长,会全身心地围着孩子打转,什么都将孩子放在了第一位,可是在这种不给自己一点自由空间的生活,只会将自己逼得喘不过气来,
而靠谱家长则会懂得如何去照顾好孩子,更懂得经营自己的生活,拥有自己的私人空间,也给足孩子的自由空间。
第一是期望虚高,脱离孩子的实际情况。
在对孩子的期望上,很多家长就像对股市一样,期望虚高,不从孩子的实际出发,一味盲目跟风、从众,对孩子高标准、严要求。事实上,每个孩子都是独立的个体,没有可供复制的成才之路。家长要基于孩子的实际,发挥孩子所长,让他成为一个可能成为的人。
第二是学习成绩至上,忽略孩子身心健康和品德的.养成。
一些家长对孩子提要求的口头禅就是“只要成绩好,其他怎么都行。”育子标准的倾斜,导致一些学生成绩虽好,却品德欠佳。王文英认为,待孩子长大后才发现,重才轻德的教育育不出真正的人才,而有才无德的人也不会受到尊重。随着包括品德在内的综合评价纳入某些省份高考(微博)评价体系,品德已成为衡量教育效果和人才好坏的一个重要标志。
第三是唠叨、抱怨多于倾听和表扬,忽视孩子的内心感受。
当孩子没有考好或经过辅导仍对问题不理解时,有的父母便不冷静地说“笨蛋”、“猪脑袋”等。当孩子不愿意去做某件事或没达到父母要求时,有的家长不分情由地指责孩子“没出息”。当孩子成绩不理想,有的家长甚至说“你就不是念书的材料”。这些忌语会把孩子引入误区,产生负作用,导致孩子得不到认同和肯定,缺乏自信,更易产生对抗和愤怒情绪,使亲子关系往更差的方向发展。孩子的自尊心很强,过于苛责会激发孩子的逆反心理,正面鼓励,肯定孩子的长处,才能树立孩子的信心,令孩子获得前进的动力。爱是有艺术的,训斥、打骂、放弃等“恨铁不成钢”的爱不是真爱,袒护、迁就、姑息等溺爱也不是真爱。真正的爱是激励。
第四是只顾言传要求孩子,忽视律己及身教。
一些家长给孩子立起各种规矩,提出种种目标,自身言行却不端,这样的教育对孩子而言不但毫无效果,更可能误导孩子的是非观。作为父母,要求孩子努力学习,自身首先要勤奋,无论对工作还是家庭,要有高度的责任心。要求孩子在固定的时间上床睡觉、起床,父母自己应以身作则,少看电视,利用晚上做些诸如看书等静态活动,给孩子良好的示范;要求孩子玩耍后归放用具,父母也要注意家中整洁、不脏乱,让孩子潜移默化受到良好影响。
第五是强迫孩子学习,久而久之,令孩子厌倦学习。
孩子生而具有对万物的好奇,在此基础上让其轻松自然地学习,才能学有所得。若一味被迫学习,孩子对学习会产生厌倦情绪。家长指导孩子学习时,可以换一种方法,改变常用的让孩子解答问题的方式,尝试着让孩子自己提出问题。父母要适时给予鼓励,表达对其创意的欣赏。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aokedao3713@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如有医疗需求,请务必前往正规医院就诊
祝由网所有文章及资料均为作者提供或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爱好者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本站内容有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和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立即改正或删除。
Copyright © 2022-2023 祝由师网 版权所有
邮箱:daokedao3713@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