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人体的穴位是比较多的,当然,不同的部位,各个穴位的作用和功效也是有着很大的区别的,我们日常生活中需要了解一些重要的穴位,尤其是小肠俞穴这个穴位,我们更是需要重视,因为小肠俞穴可以有效的治疗许多的疾病,那么小肠俞穴的位置在哪里?下面我们就来一起详细的看看小肠俞穴的位置和穴位配伍。
小肠俞穴位位置
小肠俞穴的位置其实也是比较好找的,取穴时常采用俯卧姿势,小肠俞穴位于骶部,当第一仙椎左右二指宽处,与第一骶后孔齐平。这是我们人体当中特别重要的穴位,如果可以适度的进行刺激和按摩可以很好的提高我们的身心健康,针对肠胃病情也同样有所帮助和治疗,如果我们大家现在还不是非常的了解小肠俞穴的位置,那么我们可以上网查找一些小肠俞穴的图片来观看小肠俞穴的位置。
穴位配伍
小肠俞穴配肾俞穴、三阴交穴、三焦俞穴、关元穴、曲泉穴治泌尿系结石;配天枢穴、足三里穴、上巨虚穴、关元穴治腹胀、痢疾、便秘。此外此穴和大肠俞穴配合可以明显改善男性早泄状况,当然小肠俞穴与不同的穴位配伍,可以治疗的疾病也是不同的,所以我们在生活中就可以根据自身的具体情况,选择一些穴位和小肠俞穴搭配起来做一些保健工作,这样可以很好的促进我们人体的健康。
上面我们详细的了解了小肠俞穴的位置和配伍应用了,我们可以知道,小肠俞穴的位置也是比较好找的,相信大家现在也是了解了小肠俞穴的位置了,另外,我们还知道了小肠俞穴的一些穴位配伍,小肠俞穴与不同的穴位搭配起来,药用价值和功效也是不同的,可以治疗不同的疾病。
长强准确位置图和作用,长强穴是位于尾骨端与 *** 之间的一个穴道,又名尾闾穴。长:循环无端,长大,旺盛;强:健行不息,强壮,充实。古人修练气功,小周天即是打通任督二脉,以意导气,起自督脉尾闾,循脊骨,上百会,下龈交,接任脉,下行循胸至脐腹,抵会阴复合于督脉,气如此升降轮回,循环不止,故名长强;
取穴位置在尾骨尖端下,尾骨尖端与 *** 连线的中点处。
局部解剖:有 *** 动、静脉分支。分布着尾神经后支及 *** 神经。
主治功能主治遣精,阳痿等与肾精相关的病症,肾为作强之官,长强之名也可能与此有关。治疗便血、痔疮、脱肛、泄泻、便秘、腰脊痛、小儿惊风、尾骶骨痛、痫症等疾病。现多用于癔病,腰神经痛等。
穴位配伍配承山,有清热通便,活血化瘀的作用,主治痔疾,便结。
配小肠俞,有行气通腑,分清泌浊的作用,主治大小便难,淋症。
配身柱,有行气通督的作用,主治脊背疼痛。
配百会,有通调督脉,益气升阳的作用,主治脱肛,头昏。
穴位 *** 众所周知,肾为生命之源,中医认为,肾是作强之官,长强穴名字的得来也和此有关系。
*** 长强穴,能神经痛、遣精、阳 痿等与肾精相关的病症。现代临牀研究表明, *** 长强穴,能治疗便血、痔疮、脱肛、泄泻、便秘、腰脊痛等多种症状。
*** 长强穴的手法:俯卧,双脚稍稍分开,用手指揉、按压长强穴,每次揉4分钟,双手交替 *** 。每日2次。
13.肝俞与胆俞穴
(1)肝俞穴
位置:位于第九椎下外开一寸半处。
治症:肝有病,肝病治此。可用俞募治疗(肝俞穴+肝的募穴)。可针,可灸,两边一起进行。
帮助诊断:有肝病,第九椎有压痛点。
(2)胆俞穴
位置:第十椎下外开一寸半处。
治症:按时间的时症,晚上十一点到半夜一点发病,可在胆俞上治疗。
胆有问题,第十椎有压痛点,尤其是胆结石,压的会很痛。
14.脾俞穴与胃俞穴
(1)脾俞穴
位置:位于第十一椎下外开一寸半处。
治症:脾主四肢,四肢上的问题,不管是肌肉,还是关节痛、风湿痛都可以在脾俞穴下针。土可治水,脾主少腹,肚脐以下的腹部水肿通通可用此穴。
(脾脏有问题,很明显的表证是身体感觉沉重。)
小孩子不吃东西可以灸脾俞穴,配合身柱穴,会长的得高大。
(2)胃俞穴
位置:第十二椎外开一寸半处。
治症: 胃病 治此。俞募治疗,中脘+胃俞。若胃痛,足三里,梁丘郄穴可止痛。用俞募治疗、会郄治疗,再加足三里,任何胃病都能治好了。
15.三焦俞与肾俞穴
(1)三焦俞穴
位置:第十三椎外开一寸半处。(找的时候也可以从命门穴往上找,命门是第十四椎。正面是肚脐,背后是命门穴。)
治症:三焦是水道,三焦俞也是讲水道,像水的问题,如下利、大便带水、排水、水肿,吃东西不消化,都可用三焦。治肚子胀满,三焦也用得很多。治疗时用 俞募治疗(三焦俞+石门穴)。
(2)肾俞穴
位置:第十四椎外开一寸半处。
(肾主骨,肾藏志,其华在发。肾气旺盛之人,骨头好,有大志,头发乌黑油亮。肾还管耳朵管记忆。)
治症:记忆的问题,脑部的问题,头发的问题(生发是肝),听力的问题,骨头的问题,胸无大志。下消(见前面),多便(肾功能衰退的病人常有多便),下半身积水(两个脚平均的肿起来是肾脏,若腿没有肿,只踝关节肿是心脏)。可针可灸,也是腰痛的近取穴。
16.气海穴与大肠俞穴
(1)气海穴
位置:第十五椎下外开一寸半处。
治症:腰痛、痔疮,是近取穴。
(2)大肠俞穴
位置:第十六椎外开一寸半处。
治症:便秘,下利。也是腰痛的近取穴。
17.关元俞与白环俞穴
(1)关元俞穴
位置:第十七椎下外开一寸半处。
治症:多用来治疗妇科,腰痛的病。如子宫肌瘤,作为近取穴来用。
针法:第十四椎以下,通通可以用直针下,直针一寸半处。也可隔姜灸。
(2)小肠俞穴
位置:第十八椎下外开一寸半。
治症:近取穴,如痔疮、腰痛就可用。
(3)膀胱俞穴
位置:第十九椎下外开一寸半处。
治症:近取穴,腰痛,小便失禁,妇科病,靠近的地方都可用。
(4)中膂俞穴
位置:第二十椎下外开一寸半处。
治症:靠近臀部的地方可用,如消渴病、肾虚,大小便问题、腰痛,女人的赤白带都可以用。
(5)白环俞穴
位置:在第二十一椎下(接近尾椎骨)外开一寸半。
治症:接近阴部,近取穴,如疝气、大小便、腰酸背痛、女人白带,通通可治。
18.八髎穴与会阳穴
(1)八髎穴
是全身上下最小的穴道,大概像绿豆那么大,八髎穴有八个点。
位置:小肠俞和督脉中间的地方是 上髎穴; 督脉跟膀胱俞的中间处是 次髎穴; 中膂俞跟督脉交接的中间是 中髎穴 ;白环俞与督脉中间是 下髎穴 。督脉两边各一,故称八髎穴。八髎穴统归上髎穴管。
治症:八髎穴归上髎穴管,因而治症雷同。 上髎穴, 统治所有的腰痛,助孕(可灸可针),阴部疾病。 次髎穴, 因归上髎穴,治症雷同,像阴茎痛、睾丸痛、从腰到脚麻,妇人赤白带都可用。 中髎穴, 可治妇人绝子,不会怀孕,白带很多。 下髎穴 ,治大便下血。 助孕可以在上髎中髎穴灸。
(2)会阳穴(少用)
位置:腰俞与尾椎骨中间的点外开一寸处。
治症:近取穴。知道所在经络即可。
19.附分穴与魄户穴
膀胱经在上背部分是两条,第一条是在督脉外开一寸半,另外一条是从督脉算外开三寸。故膀胱经有两条,一条是一寸半往下走,另一条是三寸往下走。
(1)附分穴
位置:第二椎下外开三寸处。
是 手足太阳之会 。像肩中俞、肩外俞、大杼都可以治疗颈项肩背。
(2)魄户穴
位置:第三椎外开三寸处。
治症:加强肺俞穴的治疗效果。肺的问题,可针可灸。
在十二经络中,足厥阴肝经、足少阳胆经、手太阴肺经、手阳明大肠经、足阳明胃经、足太阴脾经、手少阴心经、手太阳小肠经、足太阳膀胱经、足少阴肾经、手厥阴心包经、手少阳三焦经中的某些穴位可以有效的按摩心脏,预防心脏病发生。
养心定神按摩
职场上班人士每日工作繁重,如果出现焦虑、郁闷、烦躁的情绪,老觉得晚上睡眠不好,白天身体没劲时,不妨按按这些穴位:
按揉心包经
心包经是沿着人体手臂前缘的正中线走的一条经脉,起于胸中,出属心包络,下膈,一直走到中指。左右手臂各有一条。可以沿着心包经的穴位逐个揉按,每个穴位以痛为标准,凡是按到痛的点就要多按几下,最好按到让它感觉不痛了,按压的力度不需要太重,按压时多停留几秒钟。平均每个穴位按摩2~3分钟。
如果觉得找穴位太麻烦,也可以直接拍打心包经,即沿着经络一点一点地拍打过去。拍打心包经,对疏通气机非常有作用。 捋捋膻中穴
膻中穴(两乳之间)有宁心神,开胸除闷等作用。按摩时用大拇指指腹稍用力揉压穴位,每次揉压约五秒,休息三秒。生气时可以往下捋一百下左右,可以达到顺气的作用。 轻叩百汇和风池
风池穴位于后颈部,在胸锁乳突肌与斜方肌上端之间的凹陷中。叩压这个穴位能起明目醒脑的作用。只要感觉疲劳、紧张或者焦虑时可随时轻叩。力度以感到稍微有痛感就行。 指压合谷穴
一只手的拇指第一个关节横纹正对另一手的虎口边,拇指屈曲按下,指尖所指处就是合谷穴。合谷穴属于手阳明大肠经的穴位,按摩此穴对于神经性头痛、失眠和神经衰弱有一定的治疗作用。
艾叶加醋泡脚按摩解焦虑
足底集结着五大脏腑的经络,用艾叶加上醋泡脚,可以温通气血,解郁疏肝。焦虑抑郁往往是肝气不疏、气滞血凝所致,而脚底经络集结,艾叶的温通和醋的活血作用,可以使气血畅通,经络通畅,从而达到疏肝理气、活血解淤的功效。每次可用温水泡20分钟,再做做足底按摩,特别是多按按太冲穴,即足背侧当第1跖骨间隙的后方凹陷处。
小肠按摩
手太阳小肠经:从小指外侧末端开始(少泽),沿手掌尺侧(前谷、后溪),上向腕部(腕骨、阳谷),出尺骨小头部(养老),直上沿尺骨下边(支正),出于肘内侧当肱骨内上髁和尺骨鹰嘴之间(小海),向上沿上臂外后侧,出肩关节部(肩贞、臑俞),绕肩胛(天宗、秉风、曲垣),交会肩上(肩外俞、肩中俞;会附分、大杼、大椎),进入缺盆(锁骨上窝),络于心,沿食管,通过膈肌,到胃(会上脘、中脘),属于小肠。 它的支脉:从锁骨上行沿颈旁(天窗、天容),上向面颊(颧髎),到外眼角(会瞳子髎),弯向后(会和髎),进入耳中(听宫)。 它的又一支脉:从面颊部分出,上向颧骨,靠鼻旁到内眼角(会睛明),接足太阳膀胱经。 此外,小肠与足阳明胃经的下巨虚脉气相通。
小肠经现代医学而言,是位于胃和大肠之间,长七公尺以上的重要消化器官。胃部尚未消化完全的食物一进入小肠,小肠即分泌肠液并混合其他的消化液,将食物完全融解为细小的分子,最后由小肠壁吸收。但在中医医学中,其所认为的小肠机能则稍有不同。小肠连接胃,胃部的水分和固态物会进入小肠;小肠门于肚脐以上附近的一个小洞,水份会由此流入膀胱,固态渣滓则进入大肠,而必要养分由脾膜所吸收。小肠经在消化机能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小肠经的机能衰退,会使身体不调和,并出现各种不舒服的症状。如眼睛带黄。耳朵重听。脸颊、喉咙肿痛。上臂至肘部呈现麻痹、压迫疼痛的症状。头重、头痛的感觉。若小肠经有异常时,压迫后背腰部的小肠俞穴位,会感觉到似乎有硬块。压迫此处真的发现有硬块时,可以刺激小肠经上的穴道,以减轻不愉快的症状。
无论什么穴位,只有我们坚持按摩,不断的向有经验的中医请教,就会对养生大有裨益,也一定能够让我们的身体特质变得更加坚实。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aokedao3713@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如有医疗需求,请务必前往正规医院就诊
祝由网所有文章及资料均为作者提供或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爱好者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本站内容有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和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立即改正或删除。
Copyright © 2022-2023 祝由师网 版权所有
邮箱:daokedao3713@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