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地肤子的功效与作用地肤子配伍应用地肤子附方地肤子的副作用地肤子的真伪鉴别性寒;味甘苦;归肾、膀胱经。功效利小便,清湿热。治小便不利,淋病,带下,疝气,风疹,疮毒,疥癣,阴部湿痒。
禁忌脾胃虚寒者忌服。
地肤子为藜科植物地肤的成熟果实。地肤子生长于荒野、田边、路旁、房前屋后等,经济易得,为民间治疗一些小病所常用。秋季果实成熟时,割取全草,晒干,打下果实,除去杂质。该药材味苦,性寒,归肾、膀胱经。有清热利湿、祛风止痒的功效,可用于湿热淋证、白浊带下、小便不利,以及湿疹、湿疮、皮肤瘙痒等病症。
地肤子茎枝可食,老熟后可作扫帚,故又称“扫帚草”。
【别名】扫帚苗
【来源】本品为藜科植物地肤Kochia scoparia (L.) Schrad.的干燥成熟果实。秋季果实成熟时采收植株,晒干,打下果实,除去杂质。
【性状】本品呈扁球状五角星形,直径1—3mm。外被宿存花被,表面灰绿色或浅棕色,周围具膜质小翅5枚,背面中心有微突起的点状果梗痕及放射状脉纹5—10条;剥离花被,可见膜质果皮,半透明。种子扁卵形,约1mm,黑色。气微,味微苦。
【贮藏】置通风干燥处,防蛀。
【鉴别应用】
(1)地肤子与苦参,二者均既清湿热,又能祛风止痒,且都有利尿作用,故凡风湿侵袭肌肤所致的皮肤瘙痒及妇女阴痒带下之证,以及湿热蕴结小便不利之证,均可应用,但尚各具特点,地肤子祛风利湿止痒较好,故偏治因风湿热邪所致的皮肤瘙痒及妇女阴痒、小便淋痛等;苦参苦寒清热力强,故外治热毒痒疮,内治泻痢黄疸等。
(2)地肤子与黄柏,地肤子治淋,利水清热,功颇类于黄柏,但黄柏其味苦烈,地肤子则味苦而甘,黄柏大泻膀胱湿热,地肤子则其力稍逊。
地肤子的功效与作用
(一)功效主治
利小便,清湿热。治小便不利,淋病,带下,疝气,风疹,疮毒,疥癣,阴部湿痒。
《本经》:"主膀胱热,利小便。补中,益精气。"
《别录》:"去皮肤中热气,散恶疮,疝瘕,强阴,使人润泽。"
《药性论》:"与阳起石同服,主丈夫阴痿不起,补气益力;治阴卵癀疾,去热风,可作汤沐浴。"
《日华子本草》:"治客热丹肿。"
《滇南本草》:"利膀胱小便积热,洗皮肤之风,疗妇人诸经客热,清利胎热,湿热带下。"
《本草原始》:"去皮肤中积热,除皮肤外湿痒。"
《本草备要》:"益精强阴,除虚热,利小便而通淋。"
《玉楸药解》:"疗头目肿痛,狐疝阴颓,腰疼胁痛,血痢,恶疮。"
除湿利尿:《本草求原》日“地肤子,清利膀胱邪热,补膀胱阴血,热去则小便利,中焦之阳气自受益。故有阴火而小便不禁,尿数或淋疝,客热丹毒并治,为末酒服治白带,同白蔹为丸治白浊。”地肤子,甘苦寒,入肾、膀胱二经,故善清下焦湿热,可用治小便不利,湿热带下,淋证,阴部搔痒等证。
清热解毒:《本草述》曰:“地肤之味,始微甘而后纯苦,且其气寒,应属清热之剂。”本品寒可清热,故目赤肿痛,血痢不止,疮痒肿毒,风疹等证,均可用此药治之。
益精强阴:本品治肾阴虚,虚火上扰之证。有益精强阴之效。临床症见:腰膝、两足痿弱,眩晕,耳鸣,遗精,舌红少津,脉象沉细,伴潮热、口干、咽痛、脉数。地肤子甘寒,入肾经,清湿热,虚火,湿热不扰而阴精自安。《本草求真》曰:“至书所谓益精强阴,非真具有补益之能,不过因其热除,而即具有坚强之意耳。”
(二)药理作用
抗皮肤真菌作用。
地肤子水浸剂(1:3), 在试管内对许兰黄癣菌、奥杜盎小芽胞癣菌、铁锈色小芽胞癣菌、羊毛状小芽胞癣菌、星形奴卡菌等皮肤真菌均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
抑制过敏。
地肤子水提物对小鼠单核巨噬细胞系统及迟发型超敏反应有抑制作用。
利尿作用。
地肤子煎剂2g/kg给家兔灌胃, 6小时内尿中氯化物增加127.1%—131.6%, 但总尿量无变化.有报告指出, 地肤子对大白鼠尿量及尿钠排出均有影响。
(三)地肤子的性味归经
【性味】 甘苦,寒。
①《本经》:"味苦,寒。"
②《别录》:"无毒。"
③《纲目》:"甘,寒。"
【归经】 入肾、膀胱经。
①卢复:"入膀胱。"
②《要药分剂》:"入肾、膀胱二经。"
地肤子配伍应用
配阳起石:一补阴一壮阳,相须为用,阴阳俱补。《本草纲目》曰:“地肤子与阳起石同服治丈夫阳痿不起补气益力。”
配白鲜皮:本品,归膀胱经,功能清热止痒,适用于皮肤湿疹搔痒;白鲜皮苦寒,归脾胃经,功能清热解毒,除湿止痒,适用于湿热疮痒,或黄水疮,肌肤湿烂,皮肤搔痒等证。二药相须为用,相辅相成,治疗皮肤湿痒,疗效大增。
配黄芩:本品补阴,走血分,益阴气泻火盛,苦能燥湿,祛大肠湿热,清利血便。黄芩苦寒,入大肠经,泻热燥湿,泻火解毒,治湿热泻痢。二药相伍,相须为用,相辅相成,共奏清热止痢之效。
配生地:地肤子苦寒,清热泻火,可用于热盛之目赤肿痛;生地甘苦寒,亦能清热泻火;二药相伍,地肤子偏于清热,走而不守,生地偏于养阴生津,守而不走,用治目赤,疗效大增。《得配本草》曰:“地肤子得生地,台风热赤眼。”
配牡蛎、山药、五味子:“地肤子,治淋漓水清热。 ……但虚火念而热得恣,固当用以清利,若不佐以补味同入,则小水既利而血益虚,血虚则热益生,热生则淋益甚矣。故宜佐以牡蛎、山药、五味收涩之剂,俾清者清、补考补、通者通、涩者涩、滋润条达而无偏胜为害之弊矣。”
方剂制剂
地肤子汤(《济生方》) :本品、猪苓、通草、知母、黄柏、瞿麦、枳实、冬葵子、甘草梢。利尿除湿。主治热淋。小便短赤不利,心烦欲呕,口苦粘腻,渴不欲饮,大便秘结或溏垢。
地肤大黄汤(《外台秘要》) :本品、大黄、知母,、黄芩、茯苓、芍药、通草、升麻、枳实、炙甘草。清热利湿通淋。治妊娠子淋。症见:妊娠期间,突感小便频蓑而急,尿黄赤,艰涩不利,灼热刺痛,面色垢黄,口干不多引饮,胸闷食少,舌红苔黄,脉滑数。
宣阳汤(《医学衷中参西录》) :党参、威灵仙、麦门冬、本品。主治阴分虚损,气弱不能宣通而致的小便不利。
济阳汤(《医学衷中参西录》) :熟地黄、生龟板、生白芍、本品。主治阴分虚损,血亏不能濡润,致小便不利。
地肤子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本品、地榆、黄芩。主治血痢不止。症见:腹痛。里急后重,痢下赤白脓血,肛门灼热,小便短赤,舌苔黄腻,脉象滑数。
地肤子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本品、生地黄,治肝虚目昏。
地肤子附方
治阳虚气弱,小便不利:野台参四钱,威灵仙钱半,寸麦冬六钱(带心),地肤子一钱。煎服。(《医学衷中参西录》宣阳汤)
治阴虚血亏,小便不利:怀熟地一两,生龟板五钱(捣碎),生杭芍五钱,地肤子一钱。煎服。(《医学衷中参西录》济阴汤)
治妊娠患淋,小便数,去少,忽热痛酸索,手足疼烦:地肤子十二两,初以水四升,煎取二升半,分温三服。(《子母秘录》)
治久血痢,日夜不止:地肤子一两,地榆三分(锉),黄芩三分。上药拇细罗为散。每服,不计时候,以粥饮调下二钱。(《圣惠方》)
治目痛及眯忽中伤,因有热瞑者:取地肤子白汁注目中。(《僧深集方》)
治雀目:地肤子五两,决明子一升。上二味捣筛,米饮和丸。每食后,以饮服二十丸至三十丸。(《广济方》地肤子丸)
治肝虚目昏:地肤子一斤(阴干,捣罗为末),生地黄五斤(净汤捣,绞取汁)。上药相拌,日中曝干,捣细罗为散。每服,空心以温酒调下二钱,夜临卧,以温水调再服之。(《圣惠方》地肤子散)
治胁痛,积年久痛,有时发动:六、七月取地肤子,阴干,末。服方寸匕,日五、六服。(《补缺肘后方》)
治跳跃举重,卒得阴颓:白术五分,地肤子十分,桂心三分。上三物,捣末。服一刀圭,日三。(《肘后方》)
治疝气:地肤子炒香,研末,每服一钱,酒下。(《简便单方》)
治痔疾:地肤子不拘多少,新瓦上焙干,捣罗为散。每服三钱匕,用陈粟米饮调下,日三。(《圣济总录》地肤子散)
治吹乳:地肤子为末。每服三钱,热酒冲服,出汗愈。(《经验广集》地肤酒)
治雷头风肿:地肤子,同生姜研烂,热酒冲服,取汗愈。(《圣济总录》)
治肢体疣目:地肤子,白矾等分。煎汤频洗。(《寿域神方》)
治痈:地肤子、莱菔子各一两。文火煎水,趁热洗患处,每日二次,每次10—15分钟。(内蒙古《中草药新医疗法资料选编》)
风热赤眼:有地肤子一升(焙)、生地半斤取汁,共用饼,晒干,研细。每服三钱,空心服,酒送下。
目痛、眯目:用地肤子榨汁点眼。
雷头风(按:此病是头面肿痛、恶寒发热、太似伤寒):用地肤子同生姜研烂,热酒冲服汗出即愈。
疝气:用地肤子炒后研细。每服一钱,酒送下。
血痢不止:用地肤子五两,地榆、黄芩各一两,共研为末。每服一匙,温水调下。
(21)妊娠患淋:用地肤子十二两,加水四升,煎至二升半,分次服下。
(22)小便不通:用地肤草榨汁服,或用地肤草一把,加水煎服。
(23)眼睛受伤陷下,弩肉突出:用地肤叶(洗去土)二两,捣烂榨汁,每取少许点眼。冬季无鲜叶,取干叶煮成浓汁亦可。
地肤子的副作用
用法用量
内服:6—15克,煎汤;或入丸、散。外用:煎水洗。
宜忌配伍
黄柏为佐,苦参为佐,恶螵蛸。
脾胃虚寒者忌服。
地肤子的真伪鉴别
地肤子为藜科植物地肤的干燥成熟的果实。近年来,中药材市场上有用天仙子、藜、岗松等冒充地肤子者,由于地肤子与伪品性状相似,不易区分,现将地肤子的真伪鉴别方法介绍如下。
真品:
真品地肤子的果实呈扁球状五角形,直径1—3 mm。外被宿存的花被,表面灰绿色或浅棕色,周围具膜质小翅5枚,背面中央有微突起的点状果柄痕及放射状脉纹5—10条。花被可见膜质果皮,半透明。种子扁卵形,长约1mm,黑色,形似芝麻。气微,味微苦。
伪品:
天仙子
本品为茄科植物莨菪的干燥成熟的种子,呈肾形或扁卵形,直径约1mm。表面棕黄色或灰黄色,有细密的网纹,略尖的一端有点状种脐。剖面灰白色,油质,有胚乳,胚弯曲。无臭,味微辛。
藜
本品为藜科植物藜的胞果,呈扁平五角形,直径1—2mm。外面的宿存花被呈黄绿色,紧抱果实,先端5裂,基部中央有果柄残基,可见放射状排列的5条棱线,不具翅。内藏果实一枚,果皮薄膜状,半透明,易剥落。种子圆形,具黑色光泽。气微,味微苦。
岗松
本品为桃金娘科植物岗松的蒴果,呈钟形,带有细小果柄,萼筒直径约2mm,萼先端具5裂片,常向内卷。萼筒内蒴果已裂开,子房3室,中央伸出细长的宿存花柱。种子往往脱落不存,有的可见种子多数,细小,扁平圆形,红黄色,质坚硬脆。搓之发出特殊香气,味涩而辛。
苦参
【英文名】:Lightyellow Sophora Root
【来 源】:为双子叶植物药豆科植物苦参(Sophora flavescens Ait.)的根。
苦参为多年生草本或灌木,高1.5—3米。主根圆柱形,长可达1米,外皮黄色。单数羽状复叶,长20一25厘米;小叶l5—36,披针形至线状披针形,很少椭圆形,长3—4厘米,宽1.2—2厘米,顶端渐尖,基部圆形,背面有平贴柔毛。总状花序顶生,有疏生短柔毛或近无毛;花冠淡黄色,旗瓣匙形,翼瓣无耳。荚果长5—8厘米,种子间微溢缩,呈不显明的串珠状,疏生短柔毛,有种子1—5颗。花果期6—9月。各地野生,生于向阳山坡草丛中和山麓、郊野、路边、溪沟边;南北各省均有分布。 根供药用,有清热解毒,抗菌消炎,治疗湿热、黄疽、痢疾、肠炎、皮肤瘙痒等症;茎皮纤维可织麻袋。
【功 效】:清热,燥湿,杀虫。
【主 治】:治热毒血痢,肠风下血,黄疸,赤白带下,小儿肺炎,疳积,急性扁桃体炎,痔漏,脱肛,皮肤瘙痒,疥癞恶疮,阴疮湿痒,瘰疬,烫伤。
【性味归经】:苦,寒,有小毒。①《本经》:“味苦,寒。”②《别录》:“无毒。”③《本草从新》:“大苦,大寒。”
入肝、肾、大肠、小肠经、膀胱、心经。①张元素:“少阴肾经。”②《雷公炮制药性解》:“入胃、大肠、肝、肾四经。”③《本草新编》:“入心、肺、肾、大肠经。”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1.5~3钱;或入丸、散。外用:煎水洗。
【用药忌宜】:脾胃虚寒者忌服。《医学入门》:“胃弱者慎用。《本草经疏》:“久服能损肾气,肝、肾虚而无大热者勿服。
【药物配伍】:《本草经集注》:“玄参为之使。恶贝母、漏芦、菟丝子。反藜芦。”配荆芥,祛风燥湿;配木香,行气止痛、清热燥湿;配黄柏,清热燥湿;配黄连,清热湿热;配茯苓,清热利尿。
【别 名】:苦骨(《纲目》)、川参(《贵州民间方药集》)、凤凰爪(《广西中兽医药植》)、牛参(《湖南药物志》)。苦参,又名:苦识、水槐(《本经》)、地槐、菟槐、骄槐、白茎、虎麻、岑茎、禄白、陵郎(《别录》)、野槐(《纲目》)、山槐子、白萼。苦以味名,参以功名,故名苦参。
【处方名】:苦参、炒苦参、苦参炭
处方中写苦参指生苦参。为原药材去杂质及芦头和须根,洗净晒干,切片入药者。
炒苦参为苦参片用麸炒至微黄入药者。
苦参炭为苦参片用武火炒至外面焦黑,里面焦黄,存性,而后入药者。
【商品名】:苦参。以根条均匀、不带疙瘩头、干燥、皮细无须根者为佳。
【药用部位】:本植物的种子(苦参实)亦供药用,另详专条。
【动植物资源分布】:我国各地皆有分布。
【药材的采收与储藏】:春、秋采收,以秋采者为佳。挖出根后,去掉根头、须根,洗净泥沙,晒干。鲜根切片晒干,称苦参片。
【拉丁名】:药材Radix Sophorae Flavescentis 原植物 Sophora flavescens Ait.
【炮制方法】:拣净杂质,除去残茎,洗净泥土,用水浸泡,捞出,润透,切片,晒干。《雷公炮炙论》: “凡使苦参,先需用糯米浓泔汁浸一宿,上有腥秽气并在水面上浮,并须重重淘过,即蒸,从巳至申出,晒干细锉用之。”
【考 证】:出自《神农本草经》。
【生药材鉴定】:干燥根呈圆柱形,长10~30厘米,直径1~2.4厘米。表面有明显纵皱,皮孔明显突出而稍反卷,横向延长。栓皮很薄,棕黄色或灰棕色,多数破裂向外卷曲,易剥落而显现黄色的光滑皮部。质坚硬,不易折断,折断面粗纤维状。横断面黄白色,形成层明显。气刺鼻,味极苦。苦参片为斜切的薄片,形状大小不一,斜圆形或长椭圆形,长2~5厘米,宽1~1.5 厘米,厚约2~5毫米。质坚硬,切面淡黄白色,有环状年轮,木质部作放射纹。以整齐、色黄白、味苦者为佳。全国各地均产,以山西、湖北、河南、河北产量较大。显微鉴定: 根横切面:木栓层为多列木栓细胞。皮层狭窄。韧皮部散有纤维束,纤维束周围细胞含草酸钙方晶,形成晶纤维,含晶细胞的壁不均匀木化增厚;射线较宽而明显,几达至木栓层形成不成环。木质部导管放射状排列;木纤维束也为晶纤维。粉末:淡黄色。①淀粉粒类圆形或长圆形,直径4-22μm,脐点裂缝状,大粒层纹隐约可见;复粒由2-12分粒组成。②纤维细长,平直或稍弯曲,直径11-27μm,壁甚厚,非木化,孔沟不明显,胞腔线形。纤维束周围的细胞含草酸钙方晶,形成晶纤维,含晶细胞的壁不增均匀木化增厚;草酸钙方晶类双锥形、菱形或多面形。③具缘纹孔导管直径27-126μm,具缘纹孔排列紧密,有的数个纹孔口连接成线状。也有网纹导管。④薄壁细胞类圆形或类长方形,壁稍厚,有的呈不均匀连珠状,非木化,纹孔大小不一,有的集成纹孔域,有的胞腔含细小针晶。⑤木栓细胞表面观类多角形,垂周壁有纹孔呈断续状,表面有不规则细裂纹。另偶见石细胞。
【中药化学成分】:根含多种生物碱(1%-2.5%),以d-苦参碱(d-matrine)及d-氧化苦参碱(d-oxyma-trine) 为主,两者含量之比,因产地不同差别很大,我国东北产苦参中氧化苦参碱含量较多。另含微量d-苦参醇碱(d-sophoranole)、l-臭豆碱(l-anagyrine)、l-甲基金雀花碱(l- methylcytisine)、l-野靛叶碱(l-baptifoline)、l-槐果碱(l-sophocarpine)、N-氧化槐果碱(N-oxysophocarpine)、l-乙基槐明碱(l-ethylsophoramine)、槐定碱(sophoridine)、粉防己碱等。黄酮类化合物有苦参(kurarinone)、异苦参素(isokurarinone)、去甲苦参素 (norkurarinoe)、次苦参素(kuraridin)、苦参醇素(kutstinol)、次苦参醇素(kuraridinol)、新苦参醇素(neokurarinol)、去甲苦参醇素(norkurarinol)、去甲脱水淫羊霍素 (noranhydroicaritin)、异脱水淫羊霍素(isoanhydroicaritin)、蛇麻素(xanthohumol)、异蛇麻素(isoxanthohumol)及三叶豆高丽槐甙(trifolirhizin,l-maackiain-β-D- glucoside)等。
【中药化学鉴定】:(1)本品横切片,加氢氧化钠试液数滴,栓皮部即显橙红色,久置不消失。(2)取本品粉末0.5g,加甲醇10ml,加热回流10min,滤过,取滤液1ml,置试管中,加镁少量与盐酸 3-4滴,加热,显红色。另取滤液5μl,点于滤纸上,喷以5%三氯化铝乙醇溶液,晾干,置紫外灯(254nm)下观察,显黄绿色荧光。(检查黄酮) (3)取本品粗粉1g,加含0.5%盐酸的乙醇20ml,加热回流1h,滤过,滤液加氨试液使呈中性,蒸干,残渣加1%盐酸溶液10ml使溶解,滤过,取滤液分置三支试管中,一管中加碘化铋钾试液,生成红棕色沉淀;一管中加碘化汞钾试液,生成黄白色沉淀;另一管中加碘化钾碘试液,生成棕褐色沉淀。(检查生物碱) (4)薄层层析:到本品粉末0.5g,加氯仿25ml及浓氨试液0.3ml,放置过夜,滤过,滤液蒸干,残渣加氯仿0.5ml使溶解,作为供试品液。另取氧化苦参碱和槐定碱,加乙醇制成每ml 各含0.2mg的混合溶液,作为对照品溶液。吸取上述溶液各4μl,分别点于同一用2%氢氧化钠溶液制备的硅胶G薄层板上,以甲苯-醋酸乙酯-甲醇-水(2:4:2:1)展开8cm,取出,晾干,再以甲苯-丙酮-乙醇-浓氨试液(20:20:3:1)展开,展距与第一次相同,取出,晾干,依次喷以碘化铋钾试液和亚硝酸钠乙醇试液。供试品色谱中,在与对照品色谱相应的位置上,显相同的两个棕色斑点。
扫帚菜,又名地肤,别名扫帚苗、铁扫帚、野菠菜,为双子叶植物纲石竹目藜科地肤属,一年生草本植物。其种子又名地肤子,中药材,详情参见地肤子。
扫帚菜这种植物相必对于生长在乡村的人来说一点都不陌生,因为在田间地头总能找到这种植物。但是你可能知道它却并不了解它。扫帚菜又名地肤子,每当春天的时候它会生长的特别快,很可能会影响农作物生长,农民都会将其除掉,但是他们却不知这是一种很好的蔬菜也是一味药材,到底扫帚菜的功效与作用是什么呢?
扫帚菜的功效和作用
1.扫帚菜有很强的抗皮肤真菌的作用,扫帚菜有利尿的功效,扫帚菜超消费于一些血痢久治不好的也可以用来治疗。
2.扫帚菜也可以用来治肝虚目昏,可以用扫帚菜来治疗治疝气、痔疾,可以治疗痈等。
3.扫帚菜是一种含高胡萝卜素的一种食物,还含有大量的高钾、铜,是一种半野生类的蔬菜,可以凉拌,可以炒肉,吃起来很爽,也可以做糕。
4.扫帚菜有很强的清湿热的作用,也有很强的利尿作用,用来治疗赤白痢、腹泻、痢疾的效果都很好,同时扫帚菜对于热淋、尿涩、血痢、皮肤风热都不错,也可以用来治疗疥癣、阴部湿痒等症。
5.扫帚菜也可以在秋天树长大长高以后,砍下来,把枝干不晒干,去掉叶子,再把扫帚菜的干支杆扎成一个扫把,用来扫地,也是很不错的,所以才会叫扫帚菜。
扫帚菜的药用价值
1、用于治膀胱湿热,小便不利:与木通、瞿麦、冬葵子等同用,如地肤子汤。
2、用于雷头风肿,不省人事:落帚子同生姜研烂,热冲酒服,取汗即愈。
3、用于血痢不止:地肤子五两,地榆、黄芩各一两,为末。每服方寸匕,温水调下。
营养成分
扫帚菜每百克嫩茎叶含水分79克,蛋白质5.2克,脂肪0.8克,碳水化合物8克,胡萝卜素5.72毫克,维生素B10.15毫克,维生素B20.31毫克,尼克酸1.6毫克,维生素C39毫克。
扫帚菜的吃法
一、粉蒸扫帚菜
材料:新鲜扫帚菜、面粉、芝麻、花生适量。
做法:1、扫帚菜浸泡清洗干净;2、洗净控干水分,最好是叶片上有水珠,但是盆内无水;3、在上面撒上玉米面,也可以直接用面粉;4、用手抓匀,使每一个叶片上面均匀裹上面粉;5、蒸锅内放水,将笼布浸透水,铺上;6、放入裹好面粉的扫帚菜。开火,出热气之后蒸5分钟即可;7、花生烤熟、黑芝麻烤熟,用料理机打碎。加入盐、味精调味;8、蒸熟后,在上面撒上花生芝麻碎,用筷子拌拌,即可食用。
二、扫帚菜蘸酱吃
材料:扫帚菜、色拉油、枸杞子、盐。
做法:1、洗干净扫帚菜;2、锅内放水、一点点盐和几滴色拉油,水开后倒入扫帚菜和枸杞子,焯一下;3、变色后捞出放凉开水里降温;4、装入饮料瓶底按一下,倒扣在盘子里;5、可以蘸蒜酱、辣酱、芝麻酱、豆瓣酱、橄榄菜酱都可以。
扫帚菜,又名地肤,别名扫帚苗、铁扫帚、野菠菜,为双子叶植物纲石竹目藜科地肤属,一年生草本植物。
形态特征 株直立,多分枝而紧凑;叶互生,线形,细密,绿色,秋后变暗红色;花小不显,肥水要求不严,管理粗放,耐修剪、耐碱土、耐炎热、抗干旱、自播能力极强,幼嫩茎可食用。
扫帚菜适应性强,我国分布广泛,各地均可野生成长。四川自贡、内江地区很普遍。幼嫩茎可食用,其种子又名地肤子,中药材。
其营养成分:扫帚菜每百克嫩茎叶含水分79克,蛋 白质5.2克,脂肪0.8克,碳水化合物8克,胡萝卜素5.72毫克,维生素B10.15毫克,维生素B20.31毫克,尼克酸1.6毫克,维生素C39毫克。
其作用功效:扫帚菜性味苦寒,具有清热解毒、利尿通淋的功效。治赤白痢、泄泻、热淋、目赤、雀盲、皮肤风热赤肿。《本草图经》载"主大肠泄泻,止赤白痢,和气,涩肠胃,解恶疮毒"。
其药用价值:
1、用于治膀胱湿热,小便不利:与木通、瞿麦、冬葵子等同用,如地肤子汤。(《济生方》)
2、用于雷头风肿,不省人事:落帚子同生姜研烂,热冲酒服,取汗即愈。(《圣济总录》)
3、用于血痢不止:地肤子五两,地榆、黄芩各一两,为末。每服方寸匕,温水调下。(《圣惠方》)
4、扫帚菜的种子是一种中药,叫做地肤子,主治小便涩痛,阴痒带下,风疹,湿疹,皮肤瘙痒。
使用价值
秋后砍下全株捆扎可当扫帚扫地之用。不过只适用扫院子、公路及要求干净度不高的地方,家里不适合。
这物种生命力很好,到秋天把种子弄下来到处撒点,来年就到处都长着有了。
完全可以说全身是宝了,在我国却几乎是无人问津,但是在日本却被种植在野外,郊区,景区,花园,最大程度的发挥了其观赏价值,价值翻了1000多倍。
日本人充分发挥了它的价值,用它打造了一座美丽的茨城扫帚草,利用的它本身因为季节不同颜色跟随变化的特性,用扫帚草建造了一片片的“花海”,微风拂过,仿佛身处童话世界里,红绿交替,美轮美奂。这里持续不断地吸引一批批的游客前往。人们在这个公园游玩的时候,一眼望去看着被微风吹拂下的扫帚草,会感觉到心旷神怡,美不胜收。普普通通的扫帚草,被日本人完成了花海,不得不说这些日本人的创意和头脑还是非常强的。
地肤(Kochia scoparia (L.) Schrad.),别名:地麦、落帚、扫帚苗、扫帚菜、孔雀松。
株丛紧密,株形呈卵圆至圆球形、倒卵形或椭圆形,分枝多而细,具短柔毛,茎基部半木质化。茎分支很多,叶子线状披针形,单叶互生,叶线性,线形或条形。穗状花序,开红褐色小花,花极小,无观赏价值,胞果扁球形。植株为嫩绿,秋季叶色变红。果实扁球形,可入药,叫地肤子。嫩茎叶可以吃,老株可用来作扫帚。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aokedao3713@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如有医疗需求,请务必前往正规医院就诊
祝由网所有文章及资料均为作者提供或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爱好者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本站内容有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和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立即改正或删除。
Copyright © 2022-2023 祝由师网 版权所有
邮箱:daokedao3713@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