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首页>推拿>人群养生

红豆蔻的功效与作用

时间: 2023-03-29 16:45:58

红豆蔻的功效与作用

目录红豆蔻是什么红豆蔻的功效与作用红豆蔻附方红豆蔻的副作用红豆蔻,果实长圆形,长O.7-1.2cm,直径4-8mm;表面 黄棕色或红棕色,顶端有淡黄色宿萼,基部有呈凹点状的果柄痕;果皮易碎。种子6粒,呈多面形,种皮暗棕色,微有光泽。有 香气,味辛辣。

系高良姜的果实,其辛性热,偏于走里,但无芳香行气之作用,以温中散寒、醒脾燥湿擅长。如水泻霍乱,脘腹绞痛,常与藿香、香薷、木瓜等药同用;胃寒冷痛,呕吐清水,宜配伍半夏、生姜等药同用。

在红白豆蔻诸色花中,以红豆蔻花为最美,花芯中央有两瓣相并,形似同心,清人有诗云:“结就同心芯,因标连理枝”,一向被视为爱情的象征,其次是此花在未盛开时显得非常丰满,俗称“含胎花”,因而又被喻为少女的象征。“来时豆蔻初含芯,别后菖蒲又着花”,后来好些咏豆蔻的诗,大多含有这个意思。

红豆蔻是什么

【药名】红豆蔻

【来源】为双子叶植物药姜科植物大高良姜的果实。

【功效】温中散寒,燥湿,消食。

【别名】红豆(王好古)、红蔻(《本草述钩元》)、良姜子(《广西中药志》)

【处方名】红豆寇、红蔻、红豆叩、红叩、红扣、红蔻仁、红叩仁

【商品名】红豆蔻、大高良姜子、大良姜子、高良姜子,以果实粒大、饱满、干燥、不破碎、无杂质、气味浓者为佳。

【动植物资源分布】药材主产广东、广西、云南等地。

【药材的采收与储藏】秋季果实变红时采摘,晒干或阴干。

【考 证】

出自《药性论》①《海药本草》:“红豆蔻,择嫩者加入盐,櫐櫐作朵不散落,须以朱槿染令色深。善醒于醉,解酒毒,此外无诸要使也。”②《开宝本草》:“红豆蔻,云是高良姜子,其苗如芦,叶似姜,花作穗,嫩叶卷而生,微带红色,生南海诸谷。”

【生药材鉴定】

干燥果实椭圆球形,长0.8—1.5厘米,直径0.7—1厘米。一端有一小凹点(果柄痕),另一端冠以残留的淡黄色花被,长可达5毫米。外皮红棕色或枣红色,略皱缩,质薄,手捻之即碎。内含6粒种子,呈扁圆四面形或三角状多面形,黑棕色或红棕色,微有光泽,外附一层白色薄膜,破开内为灰白色。有香气,味辛辣。以颗粒饱满、气味辛辣者为佳。显微鉴定: 果皮横切面:外果皮为2列切向延长的细胞,壁厚;外被角质层。中果皮宽厚,毗邻外果皮的1列为石细胞;外韧型维管束1轮;有的细胞含草酸钙方晶。内果皮为1列薄壁细胞。种子横切面:假种皮细胞多列。种皮表皮细胞1列,类圆形或长圆形,壁厚;外有角质层。下皮细胞1列,内含红棕色物。油细胞1列,切向延长,内含油滴。色素层细胞4—5列,内含棕色或棕黄色物。内种子皮厚壁细胞棕色或棕黄色,栅状排队列,内壁较厚,非木化,胞腔位于上端,内含硅质块,直径11—32μm。外胚乳细胞充满由微小淀粉粒集结而成的淀粉团,有的尚含细小草酸钙方晶。内胚乳及胚细胞含糊粉粒,后者并含脂肪油滴。 本品以粒大、饱满、不破碎、气味浓者为佳。

【中药红豆蔻的炮制】

①红豆蔻:取原药材,除去杂质,筛去灰屑。用时捣碎。《圣惠方》:“去皮。”

②炒红豆蔻:取净红豆蔻置锅内,用文火微炒,取出放凉。《纲目》:“宜炒过入药。”

红豆蔻的功效与作用

(一)功能主治

散寒,燥湿,消食。治脘腹冷痛,呕吐泄泻,噎膈反胃,疟疾,痢疾。

《本经》:“主下水,排痈肿脓血。”

《别录》:“主寒热,热中,消渴,止泄,利小便,吐逆,卒澼,下胀满。”

《药性论》:“消热毒痈肿,散恶血、不尽、烦满。治水肿皮肌胀满;捣薄涂痈肿上;主小儿急黄、烂疮,汁令洗之;能令人美食;末与鸡子白调涂热毒痈肿;通气,健脾胃。”

《食疗本草》:“和鲤鱼烂煮食之,甚治脚气及大腹水肿;散气,去关节烦热,令人心孔开,止小便数;绿者,并可食。暴利后气满不能食,煮一顿服之。”

《蜀本草》:“病酒热,饮汁。”

《食性本草》;“坚筋骨,疗水气,解小麦热毒。”

《日华子本草》:“赤豆粉,治烦,解热毒,排脓,补血脉。”

《纲目》:“辟温疫,治产难,下胞衣,通乳汁。”

《本草再新》:“清热和血,利水通经,宽肠理气。”《本经》:“主下水,排痈肿脓血。”

《药性论》:"治冷气腹痛,消瘴雾气毒,去宿食,温腹肠,吐泻,痢疾。"

《本草拾遗》:"治肠虚水泻,心腹绞痛,霍乱,呕吐酸水,解酒毒。"

《纲目》:"治噎膈反胃,虚疟寒胀,燥湿散寒。"

《本经逢原》:"止呕进食,大补命门相火。"

《医林纂要》:"温中散寒,醒脾燥湿。"

《南宁市药物志》:"外用治汗斑。"

《玉楸药解》:红豆蔻,调理脾胃,温燥湿寒,开通瘀塞,宣导瘀浊,亦与草豆蔻无异,而力量稍健,内瘀极重者宜之。上热易为鼻衄、牙疼之家,尽属中下湿寒,胆火不降,当温燥中下,候上热不作而用之。去壳研用。

【红豆蔻配伍应用】

①脘腹冷痛,呕吐涎沫,不欲饮食者,可与荜茇、附子、白术同用。

②脾胃寒凝,脘腹冷痛,两胁胀满者,可与香附、吴茱萸、良姜配伍,以增行气止痛之功。

③胃寒呕吐,可与半夏、生姜同用,以温中降逆止呕。

(二)药理作用

种子煎剂对豚鼠离体肠管有兴奋作用。

1-乙酰氧基胡椒酚乙酸酯5、10g/kg腹腔注射,对大鼠结扎幽门引起的胃溃疡有抑制作用。1-乙酰氧基胡椒酚乙酸酯和1-乙酰氧丁香酚乙酸酯有明显的抗Shay氏大鼠胃溃疡作用,分别腹腔注射2-5mg/kg和5-10mg/kg时,抑制率为20-77%和36-100%。

抗真菌和细胞毒性作用。

本品含的Galanal A(1)、Galanal B(2)、Galanolactone(3)、(E)-8(17),12-Labddiene-15,16-dial(4)和(E)-8B(17)-Epoxylabd-12-ene-15,16-dial(5)具有抗真菌和细胞毒性作用。

抗癌活性。

从果实的甲醇提取物中分得多种化合物,又将其中1-乙酰氧基胡椒酚乙酯和1-乙酰氧基丁香酚乙酸酯,给小白鼠腹腔注射l0mg/kg的剂量,连续5天,发现有很强的抗癌活性。后者的毒性比前者低。与其它合成成分比较,1-乙酰氧基对抗癌活性很重要,估计其作用机制与亲核攻击有关。

抗病原微生物作用。

红豆蔻抗菌谱广,对真菌尤其有效。1’-乙酰氧基胡椒酚乙酸酯对多种皮肤真菌抑制作用显著,1’-乙酰氧基丁香油酚乙酸酯和1’-羟基胡椒酚乙酸酯亦有弱的抑菌作用。挥发油对革兰阳性菌及皮肤真菌的抗菌活性较强。

祛痰作用。

红豆蔻根茎石油醚提取物有较好的祛痰作用。其挥发性成分直接刺激支气管腺体,促进其分泌;非挥发性成分通过刺激胃粘膜反射性产生祛痰作用。

(三)红豆蔻的性味归经

【性味】 辛,温。

①《药性论》:"味苦辛。"

②《开宝本草》:"味辛,温,无毒。"

③《纲目》:"辛,热。"

【归经】

《纲目》:"入手、足太阴经。"

红豆蔻附方

治胃寒疼痛(包括慢性胃炎、神经性胃痛)。红豆蔻3g,研末。每服1g,红糖汤送服,每日3次。(《食物中药与便方》)

治胃脘痛。红豆蔻、香附、生姜各9g。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壮族民间用药选编》)

治胃和十二指肠溃疡。红蔻、连翘、鸡内金各9g,黄连4.5g。水煎服。(《中草药方剂选编》)

治风寒牙痛。红豆蔻为末,随左右以少许搐鼻中,并掺牙取涎,或加麝香。(《卫生家宝》)

治慢性气管炎,咯痰不爽。红豆蔻3g,莱菔子、苏子各6g。水煎,日分2次服。(《食物中药与便方》)

红豆蔻药膳

红豆蔻清热解毒、健脾益胃、利尿消肿、通气除烦等,可治疗小便不利、脾虚水肿、脚气等症。

将红豆蔻和鲤鱼煮汤食用,对水肿、脚气、小便困难等起食疗作用,还能治疗肝硬化、肝腹水,补体虚。

红豆蔻与冬瓜同煮后的汤汁是解全身水肿的食疗佳品。

红豆蔻与扁豆、薏仁同煮可治疗腹泻。

红豆蔻还可与中药同用,如红豆蔻配以连翘和当归煎汤,可治疗肝脓肿。

红豆蔻配以蒲公英、甘草煎汤可治疗肠痛等。

红豆蔻的营养成分与绿豆相近,在某些成分上甚至超过了绿豆。因此,多食红豆蔻对身体大有裨益。

红豆蔻散

【处方】 红豆蔻1两(去皮),木香半两,当归3分(锉,微炒),桂心半两,高良姜1两(锉),芎3分,诃黎勒半两(煨,用皮),草豆蔻6枚(去皮),附子1两(炮裂,去皮脐),陈橘皮1两(汤浸,去白瓤,焙),白术半两,神曲3分(微炒令黄)。

【制法】 上为散。

【功能主治】 脾脏冷气,攻心腹疼痛,宿食不消,及腹胁胀闷,不思饮食。

【用法用量】 每服3钱,以水1中盏,加大枣3枚,同煎至6分,去滓,不拘时候,稍热服。

【摘录】 《圣惠》卷五

红豆蔻的副作用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0.8—1.5钱。外用:研末搐鼻或调搽。

【注意】

阴虚有热者忌服。

《药性论》:"多食令人舌粗,不思饮食。"

《生生编》:"最能动火伤目,致衄,食料不宜用之。"

《纲目》:"脾肺素有伏火者禁用。"

中药豆蔻粉的功效

中药里也有“豆蔻”,以“豆蔻”为名的中药有四味,即肉豆蔻、草豆蔻、白豆蔻和红豆蔻。四种豆蔻均富含挥发油,具芳香之气,性温而作用于中焦,辛,温。归肺、脾、胃经。现代研究认为豆蔻的功效与作用还包括:能促进胃液分泌,增强胃肠蠕动,制止肠内异常发酵,祛除胃肠积气,有良好的芳香健胃作用,并能止呕,为临床常用的帮助消化、促进胃肠动力药。因其名称相近,功用类同,临床应用大致相同稍有区分,现分别介绍如下。
1、肉豆蔻。肉豆蔻,又名玉果、肉果等,首载于《药性论》。为肉豆蔻科常绿高大乔木肉豆蔻的成熟种子。其性味辛温,入脾、胃、大肠经,有温中行气、涩肠止泻之功,尤以“温涩”见长。用于治疗脾胃虚寒气滞或脾(肾)阳虚所致的久泻、五更泻、脘腹胀痛、食少呕吐等症。
2、草豆蔻。草豆蔻,始载于《雷公炮炙论》。为姜科多年生草本植物草豆蔻的干燥成熟种子。和白豆蔻有同样性味与归经,具健脾燥湿、温中行气之功,尤以“温燥”见长。主要用于治疗寒湿阻滞脾胃或脾胃虚弱所致的胸脘满闷、呕逆、腹泻腹痛等症。
3、白豆蔻。白豆蔻,又名紫豆蔻、白蔻仁,始载于《本草拾遗》。为姜科多年生草本植物白豆蔻的干燥成熟果实。其性味辛温,入肺、脾、胃经,有化湿温中、行气止呕之功,尤以“温化”见长。常用于治疗湿阻脾胃、气机失调或脾胃虚寒所致胸脘胀满、不思饮食、反胃呕吐、舌苔浊腻等症。
4、红豆蔻。红豆蔻,首载于《开宝本草》。为姜科植物大高良姜的干燥成熟果实,外表呈红棕色。其性味辛温,有温中散寒、醒脾燥湿、解酒消食之功,尤以“温里”见长。常用于治疗脘腹冷痛、泄泻以及饮酒过多所致的呕吐等症。
豆蔻的对症用法
对湿阻气滞,豆蔻可与苍术、半夏、陈皮等同用。用于气滞胸闷之症,豆蔻可配厚朴、枳壳等同用。用于湿温初起,如属热盛者可配黄芩、连翘、竹叶等同用;湿重者可合淡渗利湿之品如滑石、苡仁、通草等同用。用治胃寒呕恶,常合半夏、藿香、生姜等同用。治小儿胃寒吐乳,可配砂仁、甘草共研细末,常渗口中。 宜:脾胃气滞,食欲欠香,不思纳谷,胸闷腹胀,嗳气反胃,舌苔厚腻者宜食。
《本草纲目》言:“豆蔻治病,取其辛热浮散,能主太阴、阳明,除寒燥湿,开郁化食之力而已。南地卑下,山岚烟瘴,饮啖酸咸,脾胃常多寒湿郁滞之病。故食料必用,与之相宜。然过多亦能助脾热,伤肺损目”,故阴虚内热,或胃火偏盛,口干口渴,大便燥结者忌食;干燥综合症及糖尿病人忌食,使用豆蔻亦不可过量。

中药材豆蔻有些什么功效?谢谢了,大神帮忙啊

植物豆蔻:
豆蔻草豆蔻、白豆蔻、红豆蔻几种草豆蔻名草辛辣芳香性质温;白豆蔻称白蔻、蔻仁皮色黄白具油性辣香气柔;红豆蔻叫玉、肉豆蔻颜色深红辣味浓烈香气都作菜肴、肉制品及酱腌菜调味料食用
功效:几种豆蔻都富含豆蔻素、樟脑、龙脑等挥发油富香气能祛除鱼肉腥膻异味令胃口、增食欲并促进消化豆蔻提取物增强机体肿瘤免疫功能破坏癌细胞外围防护使癌组织容易损害传统医认:草豆蔻具燥湿祛寒、暖胃健脾、止痛祛痰、气解毒功能;白豆蔻芳香化浊、消胀行气、化湿健胃止呕醒脾功效;红豆蔻则助消化、解酒醉、温气消食固肠作用

9种与姜有关的中药功效对比解读

生姜、干姜、炮姜、高良姜、红豆蔻、郁金等9种与姜有关的植物,既可做调味品,又可入药。

尽管同出一源,但功效有别,在具体应用时也各有差异。一起了解一下。

01、 生姜


药性 : 辛、微温。归肺、脾、胃经。

功效 : 解表散寒,温中止呕,化痰止咳,解鱼蟹毒。

应用于以下病证:

1、 风寒感冒,少阳证。

2、 肺寒咳嗽,喘息气促。

3、 恶心呕吐,腹胀腹痛。

4、 水肿胀满,中风痰壅。

5、 风湿痹痛,跌打瘀痛

6、 血热妄行,热痢热疮

7、 心悸气短,消渴虚劳。

使用禁忌

阴虚内热者忌服。

02、干姜


生姜,切片,干燥后即为干姜。

药性 :辛、热。归脾、胃、肾、心、肺经。

功效 :温中散寒,回阳通脉,温肺化饮。

应用于以下病证

1、 脘腹冷痛

2、 呕吐泄泻

3、 亡阳证:心肾阳虚、阴虚内盛所致之亡阳厥逆、脉微欲绝者,每与附子相须为用,发挥协同作用,增强回阳救逆的作用。也就是古之“附子无姜不热”之说。

4、 寒饮喘咳、形寒背冷,痰多清稀之证,如小青龙汤。

5、 蛔厥证:上腹部突发绞痛,或钻顶样痛,面青汗出,手足逆冷,

6、 寒积便秘,治痼冷积滞,便秘,腹痛得温则快者,常与大黄,附子、人参等同用。

7、 水肿,治脾肾阳虚,水湿停滞,肢体水肿,胸腹胀满,手足不温,大便溏等,常与附子,白术,茯苓同用。

使用禁忌

干姜辛热燥烈,阴虚内热,血热妄行者忌服。

生姜和干姜的功效区别

1、 生姜为新鲜根茎,干姜为干燥根茎,

2、生姜性味缓和,长于发散表邪,温胃止呕,解半夏、南星及鱼蟹毒。

3、干姜辛热燥烈,功专温中散寒,祛在里之寒邪,温回欲脱之阳气。

4、生姜主散,干姜主守。

03、 生姜皮

生姜皮为生姜根茎的外皮。

药性 :辛、凉。

功效 :和脾行水。

主治 :皮肤水肿,入汤剂3~10g。

04、 生姜汁

生姜汁:即为生姜捣取的姜汁。

功效:同生姜 ,但偏于开痰止呕,便于临床应急服用。

应用于以下病证:

1、如遇天南星、半夏中毒的喉舌麻木肿痛,或呕逆不止,难以下食者,可取生姜汁冲服,

2、还可配伍竹沥,冲服或鼻饲给药,治疗中风猝然昏厥者。

05、 炮姜


为干姜的炮制品。将干姜砂烫至鼓起,表面棕褐色,或炒炭至外表色黑,内呈棕褐色入药。

药性 :苦、涩,温。归脾、肝经。

功效 :温经止血,温中止痛。

应用于以下病证:

1、 吐血,便血,崩漏下血。

2、 腹痛,腹泻。

干姜经炮制后,挥发油含量降低,其化学成分也发生一定变化。

具有止血作用,而生姜和干姜均没有此功能。

06、 姜黄


姜黄是姜科植物姜黄的干燥根茎。因其形似姜而色黄得名。

药性 :辛、苦,温。归脾、肝经。

功效 :破血行气,通经止痛。

应用于以下病证

1、胸胁刺痛,胸痹心痛。

多用于肝郁气滞所致胁肋疼痛,以及肝郁血瘀所致腹痛。

常与白芍、当归、延胡索、红花等同用。

2、用于痛经经闭,症瘕。

可与丹参、莪术等同用。

配伍白芍、当归、红花等,可治产后腹痛。

3、用于风湿臂痛,跌仆肿痛。

姜黄辛散温通,能行气血,通经止痛,可与羌活、防风、当归配伍使用。

4、用于疮痈肿痛,牙痛。

治疗疮痈肿痛,常与大黄、白芷、天花粉为末外用。

治疗牙痛,可与细辛、白芷研末外擦。

07、 郁金


姜黄的块根为郁金。

药性: 辛、苦,寒。归肝、心、肺、胆经。

功效: 活血止痛,行气解郁,清心凉血,利胆退黄。

应用于:

1、 胸胁刺痛,胸痹心痛。

2、 经闭痛经、乳房胀痛。

3、 热病神昏,癫痫发狂。

4、 血热出血证。

5、 湿热黄疸。

姜黄与郁金的功效对比

1、姜黄根茎为郁金,块根为姜黄,两者均有活血行气止痛的功效,均可用于治疗血瘀气滞所致的胸胁心腹瘀痛。

2、姜黄性温,破瘀力强。又能横行手臂,通经止痛,可治风湿臂痛、疮痈肿痛及牙痛等症。

3、郁金性寒,行气力胜,又可清心解郁,利胆退黄,凉血止血,可用于治疗热病神昏、癫痫痰闭、湿热黄疸、结石及血热出血等证。

08、 高良姜


因出于高良郡(广东省茂名市一带),因其形似姜,而命名为高良姜。为姜科植物高良姜的干燥根茎。

高良姜特征是块茎分枝少,色泽红棕,气香浓,味辣。

药性 :辛、热。归脾、胃经。

功效 :温中止呕,散寒止痛。

应用于以下病证

1、 胃寒冷痛,

2、 胃寒呕吐

3、 诸寒疟疾

4、 牙痛、腮颊肿痛。

09、 红豆蔻


高良姜的成熟果实即是红豆蔻。

药性 :辛,温。归脾、胃经。

功效 :温中散寒,行气止痛。

应用于以下病证

用于寒湿所致的脘腹冷痛,呕吐,泄泻,不欲饮食。

还可研末,用于风寒牙痛。


各种卤料的味道和作用

辣椒的味道辣,作用,给菜增辣,月桂,树皮味道,作用,遮盖牛羊肉的异味。 香叶,无味,作用, 增香。

香叶,无味,作用, 增香。 南姜,辣味,作用,制作卤水必不可少的用料。祛除绝大多数食材的异味,牛羊肉、贝壳类海鲜、禽类都适用。

枸杞,味道清香甘美,有养血明目,治疗头晕目眩﹑滋补肝肾的功效。汉源花椒,味道辛香麻辣,有增香、解腻、除腥的功效,用油爆香更能增添香气。

卤料是制作卤菜的调料,一般是指制作卤水的中药香料。卤料有浓烈的芳香味,可去除食品原料的腥膻味,和增加食品的香味的功能。

把卤料放在卤锅中加水熬制就做成了卤水,不同的卤料配方可做成不同香型的卤水。市场上配卤料的香料有几百种,比较常见的有八角,桂皮,花椒,甘松,小茴香,白寇,肉寇,砂仁,香叶,公丁香,母丁香,沙姜,南姜,香茅草,甘草,草果等。麻辣鸭脖卤料就是好火计选用28种香料配制的。

在锅里放上水和牛肉开火,把牛肉煮熟。取一只20厘米的深锅,放入草果、肉豆蔻、香叶、干辣椒、花椒、姜片、葱段、八角、小茴香和红糖,再加入大约15克植物油,大火加热,同时不断翻炒,直到锅子里的香辛料开始飘出香气。这个过程非常重要,所谓“不爆不香”。

在锅里倒入大约200克沸水,把牛肉放进去,轻轻搅拌,让牛肉和香辛料充分接触。然后再加入大约450克沸水,将牛肉大致淹没。

再加入130克老抽和50克料酒,大火煮开。至此,卤牛肉的大部分工作就已经完成了,剩下的就是耐心等待。慢慢炖上1.5到2个小时。就可以吃了。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aokedao3713@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猜你喜欢

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如有医疗需求,请务必前往正规医院就诊
祝由网所有文章及资料均为作者提供或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爱好者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本站内容有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和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立即改正或删除。
Copyright © 2022-2023 祝由师网 版权所有

邮箱:daokedao3713@qq.com

备案号:鲁ICP备2022001955号-4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