脾脏具有降除湿邪;辅助胃腑运化五谷的作用。因此,在体湿过重时,就会出现脾脏功能紊乱,进而影响肠胃的新陈代谢,导致呕吐或泻泄病症发生。如大城市的白领大都有不吃早餐的习惯,而早晨阳气始发,阴气还没有全退,脾脏很容易受阴气影响而出现脾湿,导致脾脏按摩胃腑的功能低下。于是,胃腑就容易痉挛,引发呕吐病症。若不能及时调理,改变饮食习惯,体湿则会进—步加重。尤其在夏季多雨的季节,更会感触湿邪而引发泻泄病症。通常这两种病症的调治,都应从健脾利湿入手,并兼顾对肠胃功能的调节,如此才彻底克制病症。
体湿过重时,可出现胃脘胀闷、多痰、少食、胃痛,舌苔呈白腻状,女性则出现白带增多。防病养生时,可采用按摩脾俞穴的方法,并结合食疗或中药调理。这样就能将脾脏的生理功能调顺,促进体湿顺利排出体外,达到止呕和止泄的目的。中医认为脾为脏而胃为腑,在功能上可相互增进,也会彼此削弱。而肠器官属于消化系统,若胃腑功能低下,就会出现紊乱,导致五谷不能进一步被吸收,而滞留在肠道中,给肠器官的健康带来危害。因此,通过对脾脏的调理,可达到提升三种器官健康的目的,对脾脏养生失节的朋友有积极效果。
脾俞穴在第十一椎下,两旁各一寸五分的位置。取穴时先让患者俯卧,找到第十一椎体,再于两旁找到该穴。用肘尖轻轻点按该穴,然后沿着脊柱上下推摩。若拇指有力,也可用拇指进行推拿。然后,对脊柱两侧的肌肉松摩,促进脾脏的生理功能。中医认为脾为土,主肌肉。按摩完脾俞穴,再对脊柱两侧的肌肉松摩,可增进脾脏的新陈代谢,起到增强脾脏功能的作用。同时,也能促使脾俞穴活跃,增强脾脏对胃腑的调节功能。如此体湿就不会滞留在经脉中,胃腑和肠道在消化五谷时便会顺利,将呕吐或泻泄病症消除。
按摩脾俞穴要在饭后进行,这样能补充脾脏的动力,使气血快速进入脾脏,增强脾脏对胃腑的按摩速度。感到胃脘胀闷、胃痛,可在脾俞穴拔罐,将经脉中的湿邪拔出,即可将症状消除。但时间不宜过长,通常十五分钟左右,就可将阻滞的病邪排出。但皮肤较为敏感的朋友,请不要采用这种方法,以免引起皮肤过敏。若体湿严重,可先对脾俞穴刮痧,将湿病邪清除后,再进行放松按摩,促进该腧穴对脾脏的调节,有益于五谷的消化吸收。尤其是常接触潮湿环境的人,应经常剌激按摩脾俞穴,不然寒湿病邪极易侵入经脉,而出现各种体湿病症。
平时若感到痰多,这是湿邪阻滞经脉,内化为痰的表现。患者常有咽中粘痰不断上涌,而且饮食量减少。有吸烟嗜好的人,要及时戒除烟癮,防止湿病邪进一步入里化热,而出现干痰病症。也就是患者常感到喉咙有异物,想咳出却不能达到目的,常怀疑咽部有息肉增生,而到医院检査却没有。出现这种情况,可剌激脾俞穴并喝中药威灵仙,短时间内就能将咽部的干痰软化,消除有异物难以咳出的感觉。特别是长时间吸烟的人群,常出现咽部有异物的感觉。若不能及时软坚散结,将进一步形成息肉,影响咽喉的健康。
舌苔白腻说明脾脏湿困严重,湿邪已经侵入脾脏内部,而舌为脾胃之余,能反映这两个脏腑的健康变化,因此会出现舌苔白腻的表现。只要及时利湿健脾,调和脾脏和胃腑,舌苔很快就会恢复红润。调理时,可用刮痧板将白腻刮掉,然后再剌激脾俞穴,通过调节局部器官的功能,就可实现利湿健脾的目的。女性在湿邪困脾后,会出现白带增多,只要按摩脾俞穴,并对该腧穴周围的肌肉进行放松,就可减少白带。也可用中医艾灸的方法灸脾俞穴,将湿邪从脾脏中导引出来,消除白带增多的病机,这样就能增强阴道的健康指数。
食疗得当也可利湿健脾,即多吃具有辛辣味道的蔬菜,将体内的湿邪燥化掉,这样就可将脾脏从体湿环境中解脱出来,使其生理功能旺盛,而促进胃肠对五谷的消化,如生姜、辣椒等。但患有慢性肠炎或痔疮病症的患者,不宜采用这种蔬菜调理,因辛辣味道会剌激肠道或直肠末端,引起不良反应。特别是痔疮患者,常会引起肛门疼痛而加重病情,给康复带来阻力。此外,具有芳香味道的蔬菜,也可起到利湿健脾的作用,如香菜就可养正脾脏经脉,对调和脾胃功能有特殊效果。南方气候潮湿,当地人喜欢吃辣椒和香菜,就是很好的证明。
因脾俞穴离脊柱很近,可经常运动脊柱,使支配脾脏的神经功能旺盛,带动脾俞穴对脾脏的调节功能。或用手臂轻轻击打左肋,鍵脾脏的血循环,使脾细胞的新陈代谢加快。如此一来,停滞在经脉或脾脏内的湿邪会很快被疏导出体外。尤其是老年朋友,因脾脏功能低下,这种方法能有效改善脾脏健康,增强脾细胞的动力,对预防呕吐或泻泄病症,有积极的效果。饮食不规律的年轻人,也应当经常呵护脾脏,通过外在的拍打方式,促动脾脏产生运动,增强脾脏的抗病能力。但拍打过程中,要以轻柔为主,因脾细胞容易破裂进而造成内出血。
中医认为脾为中洲之官,功能旺在秋季。防病养生时,要按时令增补脾气,使脾脏生发脾气的能力强盛,从根本上防治呕吐或泻泄病症发生。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aokedao3713@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如有医疗需求,请务必前往正规医院就诊
祝由网所有文章及资料均为作者提供或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爱好者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本站内容有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和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立即改正或删除。
Copyright © 2022-2023 祝由师网 版权所有
邮箱:daokedao3713@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