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首页>推拿>人群养生

别让六点原因影响了你的孩子心理成长

时间: 2023-03-01 21:14:16

别让六点原因影响了你的孩子心理成长

聪明早熟的孩子,他不会什么事都跟父母将,只会一点一点的藏在心里。等到有一天达到了一定的程度,就会统统爆发。因此从小关心孩子是父母应该做的事。那么,影响孩子心理健康的六个因素是什么呢?下面跟着小编一起来看看。

1、家庭生活不和谐,父母经常争吵

家庭成员之间融洽的关系,是孩子心理健康的重要基础。对于孩子来讲,父母就是他的整个世界,是他生活的楷模。如果孩子经常看到父母间的冲突,孩子会感到极大的不安与畏惧。幼小的心灵会埋下阴影。从这个意义上来讲,父母能送给孩子最好的礼物,就是美好的婚姻,这会直接影响孩子安全感的建立,以及影响社会化、人际关系等诸多方面。

2、母亲没有足够的安全感,情绪多变

母亲是孩子最亲密的接触者,如果母亲经常怕这怕那,多愁善感,那么就会直接影响到孩子的做事与生活态度。只有母亲本人的安全感和价值感足够时,才不会常常产生焦虑。而自信、稳定、成熟、理智的养育态度,既能减少妈妈不必要的内心消耗,同时也会带给孩子安全而平和的状态与气质。

3、孩子的心理营养未得到满足

在日常生活中,孩子没有得到行动上的自由、独立与正常情绪的释放。通常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成人很少考虑孩子的需求与愿望,孩子只能围着成人的指挥棒、“晴雨表”来转,孩子想去的地方、想玩的东西,经常被严令禁止,如:“太脏了”、“太危险了”等等。当成人高兴时,拉过孩子不管是否愿意,又亲又抱。不高兴时,又嫌弃孩子话多,不愿理睬。有时还会拿“再不听话,我就不要你了”等话语相威胁,有时还拿“许愿”来敷衍孩子。长此以往,就损伤了孩子探索新事物的动力,使孩子失去自我,对成人不信任,自身失去安全感。

4、家庭对独生子女的溺爱,使孩子畏惧困难

家庭温柔的陷阱,特别是隔代疼,把孩子保护得太好,为孩子成长的每一步,准备好了“清道夫”、“铺路石”,剥夺了孩子面对困难的机会,使孩子胆小、畏惧困难,自然自身也失去了安全感。

5、家长的怕输心理和处处都要孩子争“第一”

家长常常对孩子提出一些不切实际的目标要求。总让自己的孩子与别的孩子进行比较。当孩子不如别人或出现问题的时候,家长会非常着急,抱怨的话、情绪化的行为就会出现。经常不去考虑孩子的感受与能力。

作为家长应当意识到,让孩子时时、处处争“第一”是不现实的,但是可以争“唯一”。——我就是我,我与众不同!因为差异就是资源、就是优势。同样是“棒”,但“你真棒”和“你最棒”在目标上却有本质的区别。应该了解分析孩子的特点,给予正确的评价和切实的目标,让孩子的能力以“山”字形发展。

6、孩子以自我为中心,只能听得表扬,听不得一点批评意见

孩子常常可以轻而易举地得到表扬,家长、幼儿园老师天天都是,“你真棒”,“你太聪明了!”等等,使孩子患了“表扬依赖症”,听不得一点反面意见,这样的孩子缺少抗挫折的体验和原动力,常常会很情绪化,缺少安全感。

孩子的心理健康要随时关注,而父母也要注意自己的行为,因为你们是最能直接影响到孩子心理健康的人。俗话说“有其父必有其子”,所以为了孩子的心理健康,不仅要教育孩子,还要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和孩子所处的环境。

教育专家:孩子的成长中,有6个重要的影响因素,家长要心中有数

一个人的成长过程中,会遇到很多人很多事儿,说不定哪一件事或者哪一个人就会对他产生重要的影响。

我们作为父母,希望孩子优秀,有幸福的人生,自然会格外在意孩子成长过程中遇到的一切,尤其在孩子成人之前,我们希望能把控好孩子身边所有的变量,帮助他建立起美好人生的基础。

然而人生中有很多变量, 到底哪些变量才会对孩子的一生有关键性影响呢?


根据 著名的 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 的总结,影响孩子成长,有6个最重要的变量,家长一定要了解,做到心中有数。

一、家庭是孩子成长的基础

美国家庭治疗大师萨提亚提出: “一个人的性格特点、人生三观、精神品格、思维方式、生活习惯,都深受其原生家庭的影响,很多甚至是决定性的影响。”

原生家庭是孩子成长生根发芽的土壤,是孩子成长的最基础。 它提供给孩子的不仅仅只是一个居所,孩子在家庭中经历的,得到过的一切都在他人生中有着最深刻的的烙印。

《镜子》里有这样一句话: 每个孩子生下来都是一张白纸,父母就是作画的人,白纸变成什么样,关键在父母。”

作为父母,当我们要求孩子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时, 先回头看看自己 , 你是否符合你要求的这些标准,如果没有,那么请自己先达到,然后再去影响孩子。


二、老师的认知水平决定孩子成长的高度

在《通往目标之路》一书中,作者威廉·达蒙强调, 家庭之外的成年人对孩子的成长起到了关键作用。其中非常重要的一个角色,就是老师。

斯坦福大学曾经做过一项调查,结果表明,来自教师的尊重是学生产生学校归属感的最重要的来源;学生越感觉到教师对他们的尊重,就会越喜欢学习;教师越信任学生,他们的违纪行为就越少。

如果你和偏科的孩子交流,会发现很大一部分孩子之所以偏科是因为不喜欢授课老师,教师对孩子的影响不言而喻。

斯坦福大学 社会 心理学家杰森 A. 奥科诺夫指出 “ 改变一位老师的心态,可以改变孩子对整个世界的体验”。

如果孩子能拥有一位责任感强,尊重学生,信任学生,愿意和学生打成一片的老师,可以说,是他人生中最大的幸运。


三、不可忽视的玩伴

研究发现, 小时候的交友能力决定成年后的人际关系。幼年时期学会建立友情的孩子,其成年后的人际关系都发展得较好,即友谊的质量很高。

朋友,能减少孩子的孤独感,增加孩子的快乐和自信,让孩子的心理更加 健康 ,提高孩子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

尤其是进入青春期的孩子,伙伴的重要性甚至于超过了父母,孩子开始更信任朋友, 朋友的一句话胜过父母一百句。

然而, 一个好朋友,可以和你一同进步,一个坏朋友,则可以将你拉入黑暗的深渊。

所以, 家长一定要重视,让孩子学会选什么样的人做朋友。

从孩子还小的时候,父母要帮助孩子挑选朋友,譬如要观察对方父母的三观,教育水平和基本素质,帮助孩子选择父母价值观合拍的家庭社交。


四、自我教育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 要教育人们从小就认识自我并进行自我教育。自我教育要有非常重要而强有力的促进因素----自尊心、自我尊重感、上进心。

他指出,只有当一个人的心灵对良言、忠告、目光这种极细致而纯人性的教育手段非常敏感时,他才能进行自我教育。如果一个人对粗暴习以为常,只对“强有力”的语言、喊叫和强制才有所反应,那就根本谈不上自我教育。

信任是自我教育产生的关键,只有当孩子感受到信任,他才会有安全感和动力,从而产生内驱动力去改变自己,让自己更好。

环境会影响孩子,我们的责任就是为孩子们建立一个安全, 健康 ,充满尊重的环境,让孩子 健康 发展。

被惩罚的孩子,是表面的臣服,在这样的情绪之下,自我教育无从谈起。


五、书籍是智慧的钥匙

美国心理学会专业刊物《心理学》杂志发表的论文指出: 一个人7岁时的阅读能力与其成年时的 社会 经济状态直接相关。童年时阅读能力越高的孩子,长大成人后,其收入、住房和工作就越好。

阅读,不仅仅是增长知识,提高成绩这么简单。更会影响孩子的性格气质,思想格局。

孩子会在书中遇到一个广袤的世界,他与不同的智者对话,交流,进行思想碰撞,他们会站在巨人的肩膀上远眺,见识到不同的风景。

阅读的过程中,孩子会不断地吸收,思考,记忆、分析,在这个过程中,孩子的逻辑思维能力悄然提高,这种能力很隐蔽,却是拉开未来学习差距和思想差距的关键。

孩子3-12岁,是阅读能力发展的黄金时期, 所以在这几年里,家长一定要培养孩子的阅读量,鼓励孩子海量阅读、广泛阅读。


六、不可控的偶然因素

偶然因素是不可控制的,它是生活中的各种小意外。

孩子新认识的网友,孩子有了偶像,一个学习优异的亲戚朋友,一个能力出众的朋友,都可能对孩子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这部分,我们是即不可控的,也是可以控的。

想可控,就要在孩子的成长中,注意孩子的品行教育,德行教育,三观的成长,提升孩子的认知能力,判断能力,增强孩子的内驱动力。

通过提升孩子自身的素质,能力和品行来提高孩子对偶然因素的判断能力。


实际上,以上六条变量中, 父母最可控的是第一条和第五条 ,就是努力为孩子提供温馨的家庭环境,提升自己的力量成为孩子的榜样,培养孩子拥有终身阅读的习惯和能力,而这两条一旦能做好作对,其他四条其实是可以在这两条的正确引导下发展的。

面对孩子成长中的六条变量,父母一定要心中有数,才能更清楚应该如何引导孩子的成长。

影响儿童心理发展的因素有哪几种

1、生物学因素。包括遗传因素和生理因素;

2、家庭因素。包括家庭的自然结构、经济状况、家庭教育等因素;

3、社会文化因素。包括传统文化跟现实文化因素;

4、学校教育因素。包括学校的教育内容、教育方式、校风、教师、同伴交往等因素。

儿童心理发展是指从不成熟到成熟这一阶段所发生的积极的心理变化。换句话说,它是人对客观现实反映活动的扩大、改善、日趋完善和复杂化的过程。

在一定社会教育条件下,一定年龄阶段的大多数儿童总是处于一定的发展水平上,表现基本相似的心理特点。这是因材施教的前提。个体的心理发展就是指个体从出生到成人再到老年的心理的发生、发展和变化的过程。

扩展资料:

年龄特征

1.年龄特征是在一定社会、教育条件下形成的,所以不存在一个统一的、永恒的年龄特征。

2.儿童心理的发展既有连续性又有阶段性,每一个阶段中既留下了上一阶段的特征,又含有下一阶段的新质,但每个阶段里总是具有占主导地位的本质特征。

3.儿童年龄特征是从许多个别的儿童心理发展事实中概括出来的,它代表了这一年龄阶段大多数儿童心理发展的典型特征和一般趋势,也就是说应以经常出现的而不是偶然的表现为依据,不能把这个阶段中个别儿童在特殊条件下出现的特点作为年龄特征。

稳定性表现为:

(l)在一定社会教育条件下,一定年龄阶段的大多数儿童总是处于一定的发展水平上,表现基本相似的心理特点。

(2)发展阶段的进程顺序和发展速度是相对不变的,不能超越,也不能颠倒。形成这种稳定性的原因是:

①社会教育条件在一定时期内是相对稳定的;

②儿童掌握知识经验有一定的循序性,一般条件下,大多数儿童所花费的时间差不多相等;

③生理发展有相对稳定的程序。

儿童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是教育工作的一个出发点,教材的安排、教法的设计都要考虑到受教育者的水平和年龄特点。由于年龄特征既有阶段性又有连续性,因而要注意做好一个阶段向另一个阶段的过渡工作;由于年龄特征既有稳定性又有可变性,教学工作在注意共同性的同时要照顾好个别差异。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儿童心理发展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aokedao3713@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猜你喜欢

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如有医疗需求,请务必前往正规医院就诊
祝由网所有文章及资料均为作者提供或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爱好者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本站内容有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和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立即改正或删除。
Copyright © 2022-2023 祝由师网 版权所有

邮箱:daokedao3713@qq.com

备案号:鲁ICP备2022001955号-4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