喝茶具有养生保健的作用哦,大家不知道如何去选择呢,很多的茶可以选择,而且养生的功效也是各有不同的。绿茶是大家都喜欢的一道茶品,具有清热去火的作用,下面就来介绍桑菊绿茶饮。
桑菊绿茶饮
桑菊绿茶饮所需材料
主要食材菊花、桑叶、绿茶
桑菊绿茶饮的泡法
1、选用3克的菊花、2克的桑叶和3克的绿茶。
2、然后放入杯中,倒入沸水,浸泡3-5分钟后即可饮用。
桑菊绿茶饮的功效与作用
1、菊花具有清热、利尿、防上火之功效。
2、桑叶具有降血脂、降血压、抑菌、杀菌、抗病菌之功效。
3、绿茶能缓解酒后不适、具有降血脂降血压之功效。
4、桑菊绿茶饮清肝火、去燥润肺的功效。
适宜人群:上班族、口干舌燥等人群
饮用禁忌人群:脾胃虚寒者、腹泻者
桑菊绿茶饮,特别适合上班族饮用,它具有散风清热,平肝明目,清热解毒、风热感冒,头痛眩晕,目赤肿痛,眼目昏花,疮痈肿毒等患者饮用,具备清肝、去肺火的功效,并且桑菊绿茶饮两种食材搭配起来,味道也会让人找到一种香甜的感觉。不会有任何的苦涩味,特别适合饮用,让你在感受好的口感时,还能有效的防疾病。这样的茶适合很多的人群,特别适合白领工作者们饮用哦,具有养肝明目,缓解压力,缓解疲劳的作用,同时还可以清热去火哦,对于预防疾病也是有好处的呢。
关于桑菊绿茶饮的做法大家都学会了吧,现在人们的生活好了,都是很方便的,清肺热去肝火缓解感冒头疼,对于肠胃有很好的调理作用,而且还可以控制血糖和血压。大家不妨试试这道茶品吧。
、绿茶
绿 茶味略苦性寒,具有消热、消暑、解毒、去火、降燥、止渴、生津、强心提神的功能。绿茶绿叶绿汤,清鲜爽口,滋味甘香并略带苦寒味,富含维生素、氨基酸、矿物质等营养成分,饮之既有消暑解热之功,又具增添营养之效。绿茶中的春茶是一年中品质最好的时候,尤其是在清明、谷雨前后上市的新茶,经过一冬营养的积 累,茶叶内的游离氨基酸、蛋白质等营养成分含量充足,茶叶的香气、滋味都很爽。不过,绿茶略偏寒性,脾胃虚弱的人不可大量饮用,以免伤及脾胃。
二、决明子茶
决明子性微寒,泡出的茶有淡淡的青草香,味道较苦,对于肝火大的人,是个降火的良方,主要清热、疏通肝气。把单味炒决明子,直接泡茶饮用,直至茶水无色。现代药理研究认为,决明子富含大黄酚、大黄素、决明素等成分,具有降压、抗菌和降低胆固醇的作用。
三、菊花茶
菊花茶味道微苦,可散寒清热、清肝明目。不懂门道的人会选择花朵白晰且大朵的菊花,其实又小又丑且颜色泛黄的菊花反而是上选。饮菊花茶,不用添加其它茶叶,只将干燥后的菊花泡水或煮来喝即可。
用菊花10克,枸杞5克,一同放入锅加水煎煮成茶。适合肝火旺盛,出现头晕脑涨、耳鸣、眼睛痛等症状饮用。
四、枸杞茶
枸杞子含有丰富的胡萝卜素,维生素B1、维生素C等,具有补肝、益肾、明目的作用。可以泡茶饮用,还会缓解眼睛疲劳和酸涩。
五、陈皮茶
将干橘子皮10克洗净,撕成小块,放入茶杯中,用开水冲入,盖上杯盖焖10分钟左右,然后去渣,放入少量白糖。稍凉后,放入冰箱中冰镇一下更好。常饮此茶,既能消暑又能止咳、化痰、健胃。
六、桂花茶
桂花从中医角度讲属于辛温的,可以跟绿茶或乌龙茶搭配来喝,这样桂花的辛温性和绿茶的寒凉性综合后,对于脾胃虚弱但又想喝茶的人来说,则是非常理想的。
每次冲泡桂花的量也不能太多,水温不要太高,一般在85度左右就可以了。夏天很多人觉得皮肤干燥,或由于上火而导致声音沙哑,经常喝喝桂花绿茶或桂花乌龙茶,也可起到缓解作用。
七、桑菊茶
将桑叶、白菊花各10克,甘草3克放入锅中稍煮,然后去渣叶,加入少量白糖,桑菊茶制成了。常饮这种桑菊茶,可散热清肺润喉,清肝明目,对风热感冒也有一定疗效。
八、金银花茶
金银花具有清肝明目、清热解毒、平肝凉血、补血养血、抗病毒、加强防御机能等作用,经常适量饮用此茶具有很好的保健功效,所以春季养肝护肝时节金银花茶也是不错的饮品之选。
九、蜜糖红茶
冲泡红茶,再根据个人口味调适量蜂蜜、红糖。每天饭前喝1次,能温中养胃、护肝驱寒,适合肝火旺,脾胃功能不佳者。
十、 玫瑰花茶
用玫瑰花加水煮茶,经常饮用,尤其是经常加班的白领人士,可以准备一罐晒干的玫瑰花,习惯每天早上就开始抓一把玫瑰花放入保温瓶内加入热水冲泡,经常饮用。可以缓解紧张、暴躁等情绪,具有舒缓功效。
目录 1 拼音 2 英文参考 3 概述 4 处方 5 桑菊饮的功效与主治 6 方解 7 桑菊饮的用法用量 8 桑菊饮的临床运用 8.1 加减法 8.2 使用禁忌 9 桑菊饮的现代适应证 9.1 流行性感冒(流感) 9.2 急性支气管炎 9.3 上呼吸道感染(上感) 9.4 急性腮腺炎 10 桑菊饮的药理作用 10.1 抗病原微生物作用 10.2 抗炎、抗氧化损伤作用 10.3 解热、镇痛、镇静作用 10.4 化痰止咳作用 10.5 对免疫功能的影响 11 歌诀 12 出处 13 参考资料 附: 1 古籍中的桑菊饮 1 拼音 sāng jú yǐn
2 英文参考 sangju drink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3 概述 桑菊饮记载于《温病条辨》,组成为桑叶7.5g、菊花3g、杏仁6g、连翘5g、薄荷2.5g、桔梗6g、甘草2.5g、苇根6g,具有疏风清热、宣肺止咳之功效,主治风温初起,表热轻证。症见咳嗽,身热不甚,口微渴,脉浮数。本方现代常用于治疗感冒、流行性感冒、急性支气管炎、急性扁桃体炎、急性结膜炎、角膜炎等属风热犯肺或肝经风热者。[1]
桑菊饮有强大的抗病原微生物作用,尤其对多种病毒、大多数常见革兰氏阳性及阴性细菌均有抑制作用,因此能从病原上对流感、上感、扁桃体炎以及支气管炎进行治疗;更重要的是该方剂对免疫功能有促进和调节作用,这就更有利于病原微生物的清除;同时该方剂还有抗炎、抗氧化损伤作用,有解热镇痛作用,又有止咳化痰、平喘等作用,从而起到对症治疗作用。[2]
4 处方 杏仁二钱,连翘一钱五分,薄荷八分,桑叶二钱五分,菊花一钱,苦梗二钱,甘草八分(生),苇根二钱[3]。
桑叶二钱五分,菊花一钱,杏仁、桔梗、芦根各二钱,连翘一钱五分,薄荷、甘草各八分[4]。
桑叶7.5g、菊花3g、杏仁6g、连翘5g、薄荷2.5g、桔梗6g、甘草2.5g、苇根6g[1]
5 桑菊饮的功效与主治 桑菊饮具有疏风清热,宣肺止咳之功效。治风温初起,表热轻证。症见咳嗽,身热不甚,口微渴,苔薄白,脉浮数。[5]
桑菊饮功能疏风清热,宣肺止咳[4]。治风温初起,症见咳嗽,身热不甚,口微渴,舌苔薄白,脉浮数[4]。
6 方解 风热病邪侵袭人体,从口鼻而入,邪居肺络,肺失清肃,治宜疏风清热,宣肺止咳[1]。
方中桑叶、菊花甘凉轻清,疏散上焦风热,且桑叶善走肺络,能清宣肺热而止咳嗽,二药共为君药[1]。薄荷辛凉,助桑、菊疏散上焦风热,加强解表之力;杏仁、桔梗宣肃肺气而止咳,三者共为臣药[1]。连翘清热透邪解毒;芦根清热生津而止渴,共为佐药[1]。甘草调和诸药,与桔梗相配尚能利咽喉而止咳嗽,为佐使药[1]。诸药相伍,使上焦风热得以疏散,肺气得以宣畅,则表证解,咳嗽止[1]。
方中桑叶、菊花、薄荷疏风解表,宣透风热;桔梗、甘草、杏仁清咽利膈,止咳化痰;连翘清热解毒;芦根清热生津止渴[4]。诸药配伍,使上焦风热得以疏散,肺气得以宣畅,则表证解,咳嗽止[4]。
桑菊饮所治疗症为外感风热病邪,从口鼻而入,以邪在肺络为病变中心,故以咳嗽为主症。受邪轻浅,所以身不甚热,口微渴。治宜疏风清热,宣肺止咳。方中桑叶味甘苦性凉,疏散上焦风热,且善走肺络,能清宣肺热而止咳嗽,用以为君。菊花散风热,清利头目而肃肺;杏仁、桔梗宣利肺气而止咳,三者共为臣药。连翘清热解毒,薄荷疏散风热;芦根清热生津而止咳,共为佐药。甘草调和诸药,为使,且与桔梗相合而利咽喉。诸药相伍,使上焦风热得以疏散,肺气得以宣畅,则表证解,咳嗽止。[6]
银翘散与桑菊饮都是治疗温病初起的辛凉解表方剂,组成中都有连翘、桔梗、甘草、薄荷、芦根5味,但银翘散有银花配伍荆芥穗、牛蒡子、竹叶,解表清热之力强;桑菊饮有桑叶配伍杏仁,宣肺止咳之力大。[6]
7 桑菊饮的用法用量 上用水二杯,煮取一杯,一日二次[3]
水煎,日二服[4]。
用水400毫升,煮取200毫升,日二服。
8 桑菊饮的临床运用 桑菊饮是治疗风热咳嗽轻证的常用方剂。凡感冒后,出现了以咳嗽为主要症状,并伴有咽喉发痒或微痛,身体微微发热,口微渴,脉浮数者,即可使用本方进行治疗。[5]
若咳嗽较甚,咳痰黄稠而不易咳出者,可加瓜蒌壳、浙贝母、竹茹等清热化痰;若咽喉红肿疼痛,可加蝉蜕、玄参、板蓝根清热利咽,消肿止痛。[5]
二三日不解,气粗似喘,燥在气分者,加石膏、知母[6]。
若气粗而喘,燥在气分者,加石膏、知母[4]。
舌绛暮热,邪初入营,加元参、犀角[4]。
在血分者,去薄荷、芦根,加麦门冬、生地黄、玉竹、牡丹皮[4]。
肺热甚,加黄芩[4]。
肺中热甚,咳嗽痰黄,可加黄芩、桑白皮以清肺止咳[6];
渴者,加天花粉[4]。
口渴者,加天花粉以清热生津[6];
肺热咳甚伤络,咳痰夹血者,可加茅根、藕节、丹皮以凉血止血[6]。
舌绛,暮热甚燥,邪初入营,加元参6克,犀角3克;在血分者,去薄荷、苇根,加麦冬、细生地、玉竹、丹皮各6克。
桑菊饮是主治风热咳嗽轻证的常用方剂。以咳嗽,发热不甚,微渴,脉浮数为证治要点,对于风寒咳嗽,则不宜使用。方中主要药物均属清热宣透之品,故不宜久煎。[6]
9 桑菊饮的现代适应证 桑菊饮适用于流行性感冒、急性气管炎、急性腮腺炎、上呼吸道感染等风热犯肺之轻证[6]。
近代常用桑菊饮治上呼吸道感染、急性扁桃体炎、肺炎、麻疹、百日咳等外感风热者[4]。
10 桑菊饮的药理作用 实验研究显示,桑菊饮具有发汗、解热、抗病毒、抗炎、增强机体免疫功能、抑制肠蠕动亢进作用[4]。
11 歌诀 桑菊饮中桔杏翘,苇根薄草可解表;风温但咳微热渴,气粗似喘人知膏。(趣记:桑菊饮,翘杏仁,薄甘桔,芦苇根)[1]
12 出处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aokedao3713@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如有医疗需求,请务必前往正规医院就诊
祝由网所有文章及资料均为作者提供或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爱好者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本站内容有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和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立即改正或删除。
Copyright © 2022-2023 祝由师网 版权所有
邮箱:daokedao3713@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