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首页>健康早知道>中医科

疮炎灵软膏的功效与作用

时间: 阅读:3051
疮炎灵软膏的功效与作用
提问 回复

最佳回答

推拿按摩助人为乐

推拿按摩助人为乐

2025-05-03 05:35:24

疮炎灵软膏主要可以起到排脓活血功效,并且还具有消肿解毒的作用。适用于疮疖,在服用本药之后,能够促使这些症状尽快得到治疗,使疾病症状尽快得到改善。该药物应该放在儿童不能够接触到的地方,尽量不要让儿童误食,在误食之后有可能会影响到孩子身体健康。

最新回答共有5条回答

  • 芍药
    回复
    2024-01-27 21:21:00

    绿药膏就是林可霉素利多卡因凝胶,是一种绿色透明的水性凝胶,有止痛止痒的作用。内含抗生素林可霉素(即洁霉素,主要对革兰阳性菌有较高抗菌活性)和局部麻醉剂利多卡因。绿药膏为皮肤科常用的外用药,用于轻度烧伤,创伤以及蚊虫叮咬引起的各种皮肤感染。一个月以内婴儿禁用。

    药理毒理:

    本品为抑菌性抗生素。对需氧革兰阳性菌如葡萄菌属(包括耐青霉素株)、链球菌属、白喉杆菌、炭疽杆菌等有高效抗菌活性。对革兰阴性厌氧菌也有良好抗菌活性。拟糖菌属包括脆弱拟杆菌、梭杆菌高度敏感。

    本品作用于敏感菌核糖体的50S亚基,阻止肽链的延长,从而抑制细菌细胞的蛋白质合成,一般系抑菌剂。但在高浓度时,也有杀菌作用,利多卡因有局麻止痛作用。

    以上内容参考:——绿药膏

  • 半夏
    回复
    2024-01-27 21:21:00

    /q?word=%BD%EA%B4%AF&ct=17&pn=0&tn=ikaslist&rn=10
    看看这里就知道

    疥疮的治疗,主要以外治为主,一般不需全身用药。如合并感染或湿疹化等也可用内服药治疗。

    外用药常用的有硫黄软膏等,一般可以治愈。

    有的患者治疗效果不尽如人意,是由于用药不规律,治疗周期短等所致。对疥疮的治疗特别要注意被褥、内衣的消毒。如家庭共患本病要同时治疗。疥疮的治疗周期一般需要7~10天。

    常用的外用药

    (1)硫黄软膏 从颈以下遍搽全身,每晚1次,连用7~10天。成人用10%的硫黄软膏,儿童用5%的硫黄软膏。擦药期间不洗澡,不更衣。治疗结束后观察2周,判定疗效。如有复发要及时治疗。

    (2)1%丙体六六六 又称疥灵霜,用法为洗澡后凉干半小时,擦药1次,24小时后洗澡即可。该药为无味、无臭、无刺激的杀疥虫药物,疗效好,但经皮肤吸收后有潜在的危害。故妇女、婴儿不宜使用,有皮肤破损者最好不用。

    (3)25%苯甲酸苄酯乳剂 每日擦药1~2次,连用2~3天,杀虫力强,效果好。

    (4)30%硫代硫酸钠溶液,每日全身擦药2次,1周可愈。

    (5)甲硝唑 又名灭滴灵,每次口服0.2g,每日3次,连用7天为1疗程。该药对疥螨有杀灭作用,也可外用2%~3%灭滴灵软膏。

    (6)优力肤软膏 每晚全身擦药1次,连用3~5天。

    疥疮患者在阴部特别是男性的阴囊可见黄豆大小的结节,质地较硬,瘙痒剧烈,这种结节是由于人体局部对疥虫的一种反应所致。严格来说,疥疮结节是由于人体对疥虫的一种过敏反应,组织病理显示疥疮结节主要以嗜酸性白细胞浸润为主,而嗜酸性白细胞的浸润是一种过敏的标志。治疗这种疥疮结节用杀疥虫的药物是无效的,要使用含有皮质类固醇激素的药膏治疗。常用的药物为肤轻松、去炎松、复方康纳乐、尤卓尔等,每日外擦2~3次。

    疥疮结节可用肤疾宁贴膏外贴,3天换1次。

    有一些疥疮结节顽固不消,全身疥疮已经治愈,但阴囊的结节则经久不消,患者常为此痛苦。下面介绍几种治疗疥疮结节的方法。

    (1)冷冻 采用液氮冷冻的方法,可治疗疥疮结节。具体的方法是用直接接触法或喷雾的方法治疗,每周1次,每次2~3个结节。

    (2)局封 取强的松龙注射液加入2%普鲁卡因注射液局部封闭,每周1次,共3~4周。

    有一些偏方验方可用于治疗疥疮:

    (1)猪大板油100g,硫黄粉20g,胡椒粉20g,混合成膏,外用,每日1次,7天为1疗程。

    (2)雄黄30g,百部30g,艾叶30g,水煎外洗,每日1次,10天为1疗程。

    (3)硫黄50g,樟脑5g,百部50g,冰片2g,捣烂为末,溶于95%酒精500mL中,24小时过滤即可。用时加温,涂于患处,每日3次,共3~6天。

    (4)地肤子60g,花椒20g,苦参60g,百部30g,水煎外洗,每日1次,连用7天。

    (5)桐油90g,硫黄50g,花椒20g。首先将桐油煎沸,再把硫黄、花椒研末,入油内煎10分钟,贮瓶备用,用时涂于患处。

    (6)10%的百部酊 百部50g,酒精500mL,浸泡1周,外用每日2~3次。

    由于患者的搔抓,很容易继发皮肤的破损及皮肤的感染。这种感染多数是葡萄球菌的感染,表现为皮肤有脓疱或脓痂或有脓性分泌物。这种疥疮感染我们将其称之为脓疥。治疗脓疥一方面要用杀灭疥虫的药物,另一方面要用一些具有杀菌消炎的药物。严重者可口服抗生素,外用青黛膏(青黛75g,凡士林300g,先将凡士林烊化冷却,再将药粉徐徐调入即成)。

    预防疥疮

    (1)注意个人卫生,对被污染的衣服、被褥、床单等要用开水烫洗灭虫,如不能烫洗者,一定要放置于阳光下曝晒1周以上再用。

    (2)杜绝不洁性交。

    (3)出差住店要勤洗澡,注意换床单。

    对疥疮的护理首先要及时清洁,尤其对可能被污染的衣服、被褥、生活用品要彻底消毒;其次,要避免过度的搔抓,要及时剪指甲,以防通过搔抓感染脓疥,擦药、洗澡及换衣服都要及时。如一种药物疗效不理想,要及时向大夫说明。
    ------------------------
    治疗疥疮的偏方验方
    (1)猪大板油100g,硫黄粉20g,胡椒粉20g,混合成膏,外用,每日1次,7天为1疗程。

    (2)雄黄30g,百部30g,艾叶30g,水煎外洗,每日1次,10天为1疗程。

    (3)硫黄50g,樟脑5g,百部50g,冰片2g,捣烂为末,溶于95%酒精500mL中,24小时过滤即可。用时加温,涂于患处,每日3次,共3~6天。

    (4)地肤子60g,花椒20g,苦参60g,百部30g,水煎外洗,每日1次,连用7天。

    (5)桐油90g,硫黄50g,花椒20g.首先将桐油煎沸,再把硫黄、花椒研末,入油内煎10分钟,贮瓶备用,用时涂于患处。

    (6)10%的百部酊百部50g,酒精500mL,浸泡1周,外用每日2~3次。

  • 泠青沼
    回复
    2024-01-27 21:21:00

    急性淋巴结炎是由金黄色葡萄球菌或链球菌等化脓菌沿淋巴管侵人淋巴结所引起的急性化脓性炎症,多继发于其他化脓性感染病灶,如疖、足癣等。临床早期表现为淋巴结肿大、疼痛或压痛,可推动6后期多个淋巴结粘成连硬块,不易推动,表面皮肤常有发红和水肿,压痛明显,常伴有畏寒、发热、头痛、全身不适等症状。病变常见于颈、腋窝、旗股沟部。头、面、口腔、颈部和肩部的感染可引起颌下及颈部淋巴结炎;上肢、乳腺、胸壁、背部和脐以上腹壁的感染引起腋窝淋巴结炎;下肢、脐以下腹壁、会阴和臀部的感染会引起腹股沟部淋巴结炎。患者可使用抗生素,已形成脓肿者应及时切开引流。处理原发病灶。
    本病相当于中医学“疗疮”、“胯腹痈”等范畴。其病是因素有脏腑积热,复经外伤感染风邪,致气滞血瘀、火毒凝结为患;或因饮食不节,脾运化失职,水湿停于肌腠,郁而化热,热伤脉络而发病。
    一、可选用的西药
    1.可用青霉素、红霉素、四环素等抗生素。
    2.50%硫酸镁溶液:适用于初起者,湿热敷于患处。
    二、可选用的中成药
    下列中成药适用于疔疮初期:
    1.活血消炎丸:每次3g,一日2次,用温黄酒或温开水送服。
    2.三黄片(散):片剂每次口服4片,一日2—3次,温开水送服。小儿酌减。散剂用蜂蜜或醋调敷患处。
    3.西黄丸(胶囊):水丸剂每次3g,或胶囊剂每次4—8粒,均为一日2次,温开水送服。
    4.疮炎灵软膏:外用,每日涂敷患处1次。
    5.紫金锭(散):口服或处用,口服每次0.6—1.5g,一日2次,温开水送服。外用,醋磨调敷患处。
    6.万应丸:口服或外用,口服每次2—4粒,一日1—2次,温开水送服。3岁以内小儿酌减,每次0.5—1粒。外用酯调或捣碎涂患处。

  • 蓦山溪
    回复
    2024-01-27 20:20:50

    神经性皮炎又名“慢性单纯性苔藓”。多发于青壮年,以颈项、肘、骶尾部等皮肤局限性苔藓样变伴阵发性瘙痒为特点,故中医称之为摄领疮、牛皮癣、顽癣等。临床上可分为局限型和播散型。以局限型较常见,常局限于1~2处,表现为局部阵发性瘙痒,搔抓或摩擦后,逐渐出现成群粟粒大皮色、淡红色圆形、多角形扁平丘疹,较坚实,略带光泽,久而逐渐融合、扩大成片,形成典型的皮肤苔藓样变。上覆以少许鳞屑,边界清楚,干燥粗糙肥厚,表面常有抓痕和血痂。发生于颈后及两侧,肘伸侧、骶尾部、腘窝、外阴等处也常见。部分患者皮损分布广泛,称播散性神经性皮炎。常反复发作。
    (一)内治方【方一】风癣汤【来源】《朱仁康临床经验集》【组成】生地黄30克,玄参12克,丹参15克,当归、白芍、茜草、红花、黄芩、苦参、苍耳子、白鲜皮、地肤子、生甘草各9克。
    【功效】养血和营,消风除湿。
    【用法】水煎服,日1剂。
    【方二】潜阳熄风汤【来源】《朱仁康临床经验集》【组成】紫贝齿、珍珠母各30克,生地黄、熟地黄、磁石、生龙骨、生牡蛎、代赭石各15克,当归、首乌、白芍各9克。
    【功效】潜阳熄风,养血和营。
    【用法】水煎服,日1剂。
    【方三】乌蛇驱风汤【来源】《朱仁康临床经验集》【组成】乌蛇、荆芥、防风、羌活、黄芩、金银花、连翘各9克,蝉衣、白芷、黄连、甘草各6克。
    【功效】搜风清热,败毒止痒。
    【用法】水煎服,日1剂。
    【方四】全虫方【来源】《赵炳南临床经验集》【组成】全蝎(打)、猪牙皂角、苦参各6克,皂刺12克,刺蒺藜、炒槐花各15~30克,威灵仙12~30克,白鲜皮、黄柏各15克,炒枳壳9克。
    【功效】祛风解毒,燥湿止痒。
    【用法】水煎服,日1剂。
    【方五】搜风解毒饮【来源】《中医皮肤病学简编》【组成】土茯苓31克,防风、木通、金银花、木瓜、薏苡仁、白鲜皮、炒皂角子各9克。
    【功效】祛风利湿止痒。
    【用法】水煎服,日1剂。
    【方六】金蝉蜕衣汤【来源】《中医皮肤病学简编》【组成】桂枝、猪苓、防风、蝉蜕各9克,茵陈12克,金银花、连翘各15克,郁金、苍术、薏苡仁、大枣各6克。
    【功效】祛风清热利湿。
    【用法】水煎服,日1剂。
    【方七】四物润肤饮【来源】《中医皮肤病诊疗学》【组成】当归、胡麻、秦艽各9克,白芍、生地黄、首乌、石斛、钩藤、玉竹、山药各12克,沙参30克,刺蒺藜18克。
    【功效】养血润肤,散风止痒。
    【用法】水煎服,日1剂。
    【方八】首乌饮【来源】《中国中医秘方大全》【组成】何首乌15克,牡丹皮8克,生地黄12克,熟地黄、当归各10克,红花3克,地肤子、白蒺藜、僵蚕、玄参、甘草各5克。
    【功效】祛风凉血,健脾利湿。
    【用法】水煎服,日1剂。
    【方九】皮癣汤【来源】《四肢躯干皮肤病诊疗选方大全》【组成】生地黄20克,当归、赤芍药、黄芩、苦参、苍耳子、白鲜皮、地肤子各10克,珍珠母30克,生甘草6克。
    【功效】清热凉血,消风止痒。
    【用法】水煎服,日1剂。
    【方十】消风散加减【来源】《四肢躯干皮肤病诊疗选方大全》【组成】当归、防风、知母、苦参、荆芥、白鲜皮、地肤子各10克,生地黄15克,生甘草、蝉蜕各6克,生牡蛎30克。
    【功效】凉血清热,消风止痒。
    【用法】水煎服,日1剂。
    【方十一】养血消风散加减【来源】《四肢躯干皮肤病诊疗选方大全》【组成】熟地黄、何首乌各15克,当归、荆芥、苍术、火麻仁各10克,白蒺藜、苦参各12克,炙甘草、蝉蜕各6克。
    【功效】养血清热,消风止痒。
    【用法】水煎服,日1剂。
    【方十二】地黄饮子加减【来源】《四肢躯干皮肤病诊疗选方大全》【组成】生地黄、熟地黄各20克,当归、玄参、牡丹皮、白蒺藜、白僵蚕各10克,红花、甘草6克,灵磁石、生牡蛎各15克。
    【功效】养血润燥,熄风止痒。
    【用法】水煎服,日1剂。
    【方十三】风癣汤加减【来源】《四肢躯干皮肤病诊疗选方大全》【组成】生地黄15克,玄参、丹参、当归、白芍、地肤子各10克,红花、生甘草各6克,苦参、黄芩、苍耳子、白鲜皮各12克。
    【功效】养血润燥,熄风止痒。
    【用法】水煎服,日1剂。
    【方十四】乌蛇驱风汤加减【来源】《四肢躯干皮肤病诊疗选方大全》【组成】乌梢蛇、黄芩、金银花各12克,荆芥、防风、白芷、羌活、连翘各10克,黄连、蝉蜕、生甘草各6克。
    【功效】搜风清热止痒。
    【用法】水煎服,日1剂。
    (二)外治方【方一】羊蹄根散【来源】《医宗金鉴·外科心法要诀》【组成】羊蹄根末83克,枯白矾23克。
    【功效】止痒。
    【制法】研匀。
    【用法】米醋调擦癣处。
    【方二】白朱砂散【来源】《外科大成》【组成】朱砂、雄黄、煅象皮、硼砂各3克,蟾酥1.5克,煅白朱砂6克。
    【功效】止痒。
    【制法】为细末。
    【用法】以生桐油调搽患处,火烘。
    【方三】顽癣方【来源】《外科正宗》【组成】川槿皮6克,轻粉1.5克,斑蝥、大枫子各7个。
    【功效】杀虫止痒。
    【制法】水2盅煎减半,露1宿。
    【用法】蘸涂患处。
    【方四】顽癣必效方【来源】《外科正宗》【组成】川槿皮120克,轻粉、雄黄各12克,百药煎4饼,斑蝥3克,巴豆(去油)4.5克,大黄、海桐皮各60克。
    【功效】杀虫止痒。
    【制法】为极细末,以阴阳水调。
    【用法】敷用。
    【方五】秘传宁痒散【来源】《松崖医径》【组成】川槿皮30克,青娘子、红娘子各7个,斑蝥3个,贝母15克,槟榔2个。
    【功效】发泡止痒。
    【制法】水浸露3天,擂碎。
    【用法】以穿山甲挝破,用鹅翎搽用。
    【方六】银粉散【来源】《疡科会粹》【组成】轻粉、黄丹、白胶香、沥青各等份。
    【功效】杀虫止痒。
    【制法】为末。
    【用法】麻油调,拭后搽用。
    【方七】剪刀散【来源】《重订瑞竹堂经验方·疮肿门》【组成】梗树皮240克,剪草、白芨各120克,巴豆14个。
    【功效】润肤止痒。
    【制法】研细末。
    【用法】新汲水调如糊敷患处。
    【方八】五黄散【来源】《本草纲目拾遗》【组成】鸡心大黄、硫黄、雄黄、姜黄、藤黄各等份。
    【功效】杀虫止痒。
    【制法】为细末。
    【用法】茶油调涂患处。
    【方九】川槿散【来源】《鲁府禁方》【组成】斑蝥(去头足)7个,巴豆(去油)5个,川槿皮9克。
    【功效】杀虫止痒。
    【制法】为细末。
    【用法】以醋调搽。
    【方十】效妙散【来源】《丹台玉案》【组成】雄黄、密陀僧各9克,白砒6克,枯矾15克,硫黄(火煅入烧酒煮过,埋土中1宿)30克。
    【功效】燥湿杀虫止痒。
    【制法】为细末。
    【用法】以煨熟姜蘸药擦。
    【方十一】柳光散【来源】《丹台玉案》【组成】斑蝥(去翅足)、大枫子各6克,川槿皮、枯矾、轻粉各9克,白砒1.5克。
    【功效】燥湿杀虫止痒。
    【制法】为细末。
    【用法】以醋调搽。
    【方十二】搽绿药粉【来源】《赵炳南临床经验集》【组成】硼砂90克,自然铜30克。
    【功效】除湿祛风,杀虫止痒。
    【制法】为末。
    【用法】以黄瓜、茄子皮、生姜蘸药外用或配成10%软膏外擦。
    【方十三】冰花散【来源】《皮肤病方剂药物手册》【组成】冰片15克,花椒60克,细辛3克。
    【功效】辛凉止痒。
    【制法】诸药入碗内,上盖玻璃板,以火加热,刮下玻璃板下药混匀。
    【用法】撒布或以95%酒精制成0.5%冰花散酊外涂。
    【方十四】顽癣散【来源】《千家妙方》【组成】樟脑0.6克,铅粉、雄黄、硫黄各0.3克,白砒0.15克,斑蝥1只,全蝎3只,生草乌1个。
    【功效】除湿祛风,杀虫止痒。
    【制法】为细末。
    【用法】先以新鲜羊蹄草根蘸醋擦患处至红,湿者撒用,干者香油调涂,日1次。
    【方十五】搔痒洗方【来源】《中西医结合治疗常见皮肤病》【组成】刺猬皮、枳壳、蛤蟆草(车前草)各9克,紫草、紫花地丁各15克。
    【功效】除湿祛风,止痒。
    【用法】水煎熏洗。
    【方十六】皮炎洗剂【来源】《北京市中草药制剂选编》【组成】透骨草、艾叶各6克,防风、马齿苋、蒲公英、黄芩、紫花地丁、羌活、独活各4.5克,甘草3克。
    【功效】清热解毒,祛风止痒。
    【制法】将药置酒中浸泡5~6天。
    【用法】过滤,涂患处,日2次。
    【方十七】雄黄明矾洗剂【来源】《皮肤科外用药物手册》【组成】雄黄、明矾、食醋各适量。
    【功效】除湿祛风,杀虫止痒。
    【制法】前2味为末,加醋调稀糊状。
    【用法】涂患处,日2~3次。
    【方十八】炉赤洗剂【来源】《中医皮肤病学简编》【组成】炉甘石(黄连水飞)、赤石脂粉各15克,甘油15毫升。
    【功效】清热解毒。
    【制法】上药加水合成100毫升。
    【用法】外搽患处。
    【方十九】羊蹄根酒一【来源】《朱仁康临床经验集》【组成】羊蹄根180克,75%酒清360克。
    【功效】杀虫止痒。
    【制法】羊蹄根碾碎置酒精内浸泡7日,过滤去渣。
    【用法】以棉棒或毛刷蘸药涂患处。
    【方二十】羊蹄根酒二【来源】《赵炳南临床经验集》【组成】羊蹄根、土槿皮各180克,制川乌、槟榔、百部、海桐皮、白鲜皮、苦参各30克,蛇床子、千金子、地肤子、番木鳖、蛇衣、大枫子各15克,蜈蚣末9克,白信、斑蝥(布包)各6克。
    【功效】杀虫止痒。
    【制法】诸药入高粱酒2.5升,密封大口瓶内,浸15~30天,去药渣。
    【用法】用毛刷蘸药涂患处。
    【方二十一】蒸敷酊【来源】《中西医结合治疗常见皮肤病》【组成】苍术、黄柏、防风、独活、苦参、五倍子各30克,大枫子、白鲜皮各60克。
    【功效】除湿祛风,止痒。
    【制法】加白酒或75%酒精1.5升,浸泡1周。
    【用法】外用。
    【方二十二】止痒酒【来源】《常见药物制剂》【组成】白鲜皮、土荆芥、苦参各150克,白酒适量。
    【功效】清热解毒,祛风止痒。
    【制法】前3味为粗粉,加白酒于容器浸渍7~14日,过滤压榨残渣,合并滤液和榨液。净置24小时,过滤,添加白酒至1升。
    【用法】外用。
    【方二十三】斑蝥酊一【来源】《疮疡外用本草》【组成】斑蝥24克,轻粉、冰片各3克,明雄黄9克。
    【功效】润肤止痒。
    【制法】烧酒或70%酒精400毫升浸药1日。
    【用法】涂患处,面积不宜大,以3~5厘米为宜,起疱抽出内容物,包扎。
    【方二十四】斑蝥酊二【来源】《中医皮肤病学简编》【组成】斑蝥15克,70%酒精100毫升。
    【功效】发泡止痒。
    【制法】浸泡1周。
    【用法】涂患处,起疱抽出内容物,包扎。
    【方二十五】土槿皮酊【来源】《常见病中医临床手册》【组成】土槿皮90克,柳酸25克,甘油25毫升,纯酒精300毫升。
    【功效】清热解毒,祛风止痒。
    【制法】土槿皮入酒精内浸泡7日,去渣,入柳酸(另用酒精溶解兑入)、甘油即成。
    【用法】涂患处。
    【方二十六】土槿皮酒【来源】《常见病中医临床手册》【组成】土槿皮30克,白酒300毫升。
    【功效】清热解毒,祛风止痒。
    【制法】浸泡后滤汁去渣,或醋浸。
    【用法】外搽。
    【方二十七】牛皮癣一号酒【来源】《皮肤科方剂药物手册》【组成】白芨、土槿皮、槟榔、生百部、川椒各500克,大枫子仁250克,斑蝥60克,水杨酸、苯甲酸。
    【功效】除湿祛风,杀虫止痒。
    【制法】前5味碎置渗滤器中,另将大枫子仁、斑蝥捣泥置其上,加白酒或60%~75%酒精高出药面数厘米浸泡5~7日,最后在渗滤液中按比例加入5%水扬酸、10%苯甲酸搅拌溶解。
    【用法】涂患处。
    【方二十八】复方蛇床子酊【来源】《皮肤科外用药物手册》【组成】蛇床子、白芷、百部各9克,白酒100毫升。
    【功效】除湿祛风,杀虫止痒。
    【制法】将药置酒中浸泡5~6天。
    【用法】涂患处,日2次。
    【方二十九】复方黄连酊【来源】《皮肤科外用药物手册》【组成】黄连30克,肉桂9克,斑蝥、全蝎、蜈蚣各5个,白酒500毫升。
    【功效】除湿祛风,杀虫止痒。
    【制法】将药置酒中浸泡5~7天。
    【用法】涂患处,日2~3次。
    【方三十】复方斑蝥酊【来源】《简明中医皮肤病学》【组成】斑蝥12个,全蝎16个,乌梅肉30克,皮硝12克,75%酒精480毫升。
    【功效】止痒,软坚。
    【制法】将药直接浸泡10天,过滤。
    【用法】外用日数次。
    【方三十一】神经性皮炎药水一【来源】《中医皮肤病学简编》【组成】紫荆皮、山甲珠、皂刺尖、白芷片、桂枝、雷丸、雄黄各31克,斑蝥3克,樟脑15克,50%酒精1升。
    【功效】润肤止痒。
    【制法】除雄黄、樟脑外,余药酒精浸泡20天,过滤去渣,再入雄黄、樟脑。
    【用法】摇匀外用。
    【方三十二】神经性皮炎药水二【来源】《全国医药产品大全》【组成】羊蹄根、生川乌、生草乌、生天南星、生半夏各100克,蟾酥、闹羊花、荜茇各80克,土槿皮酊320毫升,细辛50克,50%乙醇适量。
    【功效】润肤止痒。
    【制法】制为棕色透明的醇溶液。
    【用法】擦患处,日2~3次。
    【方三十三】神经性皮炎药水三【来源】《中草药制剂选编》【组成】生草乌、生半夏各3克,生天南星、细辛各1.5克。
    【功效】润肤止痒。
    【制法】研粗粉,入60%来苏儿200毫升浸泡1周过滤。
    【用法】擦患处。
    【方三十四】蛇槿酊【来源】北京中医学院学报,1984:(6)
    【组成】蛇床子50克,川槿皮、苦参、牙皂、白鲜皮各30克,川椒、大枫子各15克。
    【功效】清热燥湿止痒。
    【制法】入25%酒精1.5升,浸泡7天。
    【用法】擦患处,日2~3次。
    【方三十五】皮癣水【来源】《朱仁康临床经验集》【组成】土槿皮620克,紫荆皮、苦参、樟脑各310克,苦楝根皮、生地榆各150克,千金子50粒,斑蝥(布包)100只,蜈蚣30条。
    【功效】除湿祛风,杀虫止痒。
    【制法】将土槿皮等5味打碎入瓶,入75%酒精5升,并将斑蝥、千金子等加入密封浸泡1~2周。滤渣加入樟脑溶化。
    【用法】涂于皮损处。
    【方三十六】神效癣药【来源】《饲鹤亭集方》【组成】斑蝥15克,百部60克,槟榔、土槿皮、枫子肉、白芨、川椒各30克。
    【功效】燥湿杀虫止痒。
    【制法】以烧酒浸泡。
    【用法】外搽。
    【方三十七】大枫子油【来源】《朱仁康临床经验集》【组成】大枫子油6250毫升,硼酸310克,冰片30克,麝香0.3克。
    【功效】除湿祛风,杀虫止痒。
    【用法】外用。
    【方三十八】斑蝥醋【来源】《朱仁康临床经验集》【组成】甲:土槿皮180克,蛇床子、百部各125克,斑蝥(布包)3克。乙:硫黄125克,樟脑、白信、轻粉各18克。
    【功效】除湿祛风,杀虫止痒。
    【制法】先将甲药入米醋5升内浸泡1月去渣,再入乙药。
    【用法】毛刷蘸涂患处。
    【方三十九】斑蝥醋浸剂【来源】《赵炳南临床经验集》【组成】全蝎16个,斑蝥12个,皮硝12克,乌梅30克,米醋500克。
    【功效】软坚润肤止痒。
    【制法】将药醋浸泡1周。
    【用法】涂患处。
    【方四十】复方红粉醋剂【来源】《皮肤科外用药物手册》【组成】红粉、樟脑、密陀僧各6克,冰片2克,醋适量。
    【功效】除湿祛风,杀虫止痒。
    【制法】调和成稀糊状。
    【用法】涂患处,日2~3次。

疏清颗粒的功效与作用

甲鱼软坚膏的功效与作用

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如有医疗需求,请务必前往正规医院就诊
祝由网所有文章及资料均为作者提供或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爱好者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本站内容有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和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立即改正或删除。
Copyright © 2022-2023 祝由师网 版权所有

邮箱:daokedao3713@qq.com

备案号:鲁ICP备2022001955号-4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