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阳上亢疲劳主要是肝火旺盛所引起的,不排除是不良的饮食习惯所导致,长时间过度紧张、过度熬夜都会导致肝阳上亢疲劳。
肝阳上亢疲劳在医生的指导下口服龙胆泻肝丸来进行改善,在适当的喝一些金银花茶,金银花茶具有清热解毒的作用,能够改善肝阳上亢疲劳,多吃水果和蔬菜,避免长时间过度熬夜,生活一定要有规律。
西医理论是颈动脉或椎-基底动脉系统发生短暂性血液供应不足,导致大脑缺氧,从而引起组织坏死。病因,1.脑动脉粥样硬化。2.微栓塞。3.心脏疾病。4.血流动力学改变。5.血液成分的改变。
治疗
1.积极治疗危险因素
如高血压、高血脂、心脏病、糖尿病、脑动脉硬化等。
2.抗血小板聚集
可选用肠溶阿司匹林或氯比格雷等。
3.改善脑微循环
如尼莫地平、桂利嗪(脑益嗪)等。
4.扩血管药物
如曲克芦丁(维脑路通)都可选用。
中医认为肝阳上亢是肝火旺盛,影响到其他脏器,导致阴阳失衡。治疗
破血,活血,补气,滋阴。
如果一个人经常感到口干舌燥,我们往往会说:上火了吧?是不是肝火旺盛?
没错,肝火旺盛是很容易出现口干舌燥的,这在生活中也很常见。
冬季的到来,让很多人敞开了肚子大吃大喝,满足口腹之欲的同时,获取更多能量抵御寒冷。
然而,进补太过,人就容易上火,进而出现肝火旺盛的表现。
肝火旺盛的人,除了口干,还会有4个表现
1、长痘
肝火旺盛的人,脸上特别容易长痘,因为它会影响肝脏对身体毒素的一个代谢,同时容易诱发内分泌失调,这对于激素的一个平衡和养护,相当的不利。
所以,这些没有及时排出体外的垃圾毒素,会经由皮肤,表现出来。这是非常明显的一个外在表现,大家可以自查一下!
2、睡眠差
睡眠的质量差,或者入眠非常的艰难,也是肝火旺的表现。
肝火旺盛的人,体内的内分泌会失调。睡觉的时候也会出现很难入眠,醒得很快这种症状。半夜听到一点动静就立刻起床了,很难一觉睡到天亮。
睡觉的时候还会出一头地汗,人也是特别的烦躁。在睡眠结束,早上起床的时候,感觉口腔火烧火燎的,特别的想喝水。
3、眼睛干涩
一般情况下,出现肝火旺盛这种情况时,眼睛会有异常的表现,例如眼睛部位的疼痛就可能和肝火旺盛有关。
在肝火旺盛影响下,很多人会感觉到眼睛干涩疲劳,特别是对着电脑工作时,很容易感觉到眼睛疲劳。
此外,肝火旺盛的人,眼睛部位会有很多的分泌物出现,特别是早上起床之后,可以发现自己的眼角部位有很多的眼睛分泌物。
4、抑郁、易怒
有人管生气叫做大动肝火,这样说其实是很有道理的。
中医上认为,精神活动除了由心所主外,其实还与肝的疏泄功能有关系。肝只要正常了,那么人体的调节自身也就精神了,心情也就自然的舒畅。
如果肝火旺盛,肝脏的疏通不好,那么就会出现精神抑郁的情况,或者是多愁善感、易燥易怒等这些症状。
三类人容易肝火旺盛,要格外留意
1、饮食不良的人
人体摄入的食品都要经过肝脏的消化和处理,一些油炸、腌制、辛辣还有一些经过药物处理的食品都要经过肝脏的解毒和处理。
经常食用这些食品会造成肝脏过度劳累,造成血液循环不畅,就会引起肝火上升,出现肝火旺盛的表现。
2、有不良坏习惯的人
肝火旺盛也可由外界刺激引起,一些不良生活习惯也会导致肝火旺盛。
比如长期熬夜、睡眠欠佳也是造成肝火旺的原因。11点过后为肝脏的排毒时间,不休息会造成肝脏不能正常排毒、肝内毒素淤积,也会导致肝火旺盛。
此外、经常抑郁,生气、发怒,过度劳累,抽烟酗酒等,都可能损伤肝脏,导致肝火大。
3、有肝脏病的人
如果本身就存在一些肝脏疾病的话,也是很容易出现肝火旺盛的。
比如多数乙肝患者的肝脏存在病变,这就使得机体产生的许多有害物质和毒素在体内过多堆积,相比正常人来说,也就更容易导致肝火旺的发生。
肝火旺盛,牢记“三个字”,去除肝火,肝脏好!
一:吃
吃得不对,助长肝火,吃对了,就能去除肝火。
1、苦瓜
苦瓜虽苦,却是清脂、降糖的理想食物,有清心明目、健脾开胃的保健功能。
《本草纲目》记载,苦瓜可补胆润肝,利尿,消暑,助消化,防感冒,还可治喉炎及风热咳嗽。
在苦瓜清除体内多余脂肪的时候,也降低肝脏消化脂肪的负担,这正是所谓的“清肝热”。体内环境调节好了,自然一身轻松,也就能赶走那讨厌的无名肝火了。
2、芹菜
芹菜富含蛋白质、碳水化合物、胡萝卜素、B族维生素、钙、磷、铁等,具有很强的药用价值。常吃些芹菜有助于清热解毒、祛病强身,消除肝火。
芹菜之所以能够养肝,从中医角度来说:是因为它有养血止血、敛阴润燥、清火除烦、利水消肿的功效,能够养肝护肝、对于神经衰弱、水肿等病有辅助治疗的作用。
二:喝
想要去肝火,要喝点什么呢?
1、喝汤:海带绿豆汤
应对内火旺,北方人常常用绿豆加海带丝及其小量老冰糖,做成绿豆海带汤,具备清热去火、清肝火下火之功。
海带丝是止咳化痰、消炎、止喘、身体排毒、润肠的理想化食材。
绿豆和海带丝的融合,让这道绿豆海带汤不仅可以减轻肝火旺,缓解头疼眼花、口苦口干等病症,还可辅助医治初期高血压。
2、喝茶:蒲谷丁菊花茶
将蒲谷丁、菊花、金银花、桂花混合,一起泡水代茶饮,可以很好地清肝火、排肝毒,养护肝脏 健康 。
蒲谷丁,药食两用的小植物,最擅长清火排毒,因而又有“排毒草”、“下火草”之称,可以清除身体内热,具有不错的护肝效果。且能增强身体解毒能力,加强肝部的解毒能力。
菊花,入肝经,其味甘苦,性平,具有清热祛风、平肝明目的功效,能有效清肝火,平肝阳,祛肝风,还能改善肝阳上亢导致的头痛、头晕。
金银花,最主要的作用也是清热解毒,有降肝火的作用。针对于金银花的病理分析,它具有抗病毒的作用,可以减轻缓和肝脏的病理性伤害。
桂花,主要起调和作用,同时也利于养肝血。
三:按
按揉一些穴位,也能帮助我们很好地去除肝火。
1、尺泽穴
位置:尺泽穴在肘横纹中,肱二头肌腱桡侧凹陷处。
功效:具有调节肝火、疏通气血的作用。
2、行间穴
方法:用一手的拇指按压在另一侧手臂上的尺泽穴穴位上,每侧揉按3-5分钟。
位置:在足背侧,当第1、2趾间,趾蹼缘的后方赤白肉际处取穴。
3、太冲穴
方法:左手拇指指腹,按揉右太冲穴1分钟,然后推至行间穴,按揉1分钟,然后反复推揉1分钟,左右交换按揉,反复2 3次。
位置:足背侧,第一、二跖骨结合部之前凹陷处。
肝阳上亢证,中医病证名。是指由于肝肾阴亏,肝阳亢扰于上所表现的上实下虚证候。又称肝阳上逆,肝阳偏旺。
肝阳上亢的症状表现主要有:
1、眩晕耳鸣、头目胀痛、面红耳赤。这主要是肝肾之阴不足,阴不制阳,阳亢于上所导致的适;
2、失眠多梦、急躁易怒。这主要是肝火炽盛扰于神魂所引起的;
3、腰膝酸软、头重脚轻。这是由于肝主筋,肾主骨,肝肾阴虚时人体筋骨失养所导致的。
太冲穴
太冲穴位于大脚趾和第二个脚趾之间的缝隙向上厘米的凹陷处。由于它属于足厥阴肝经,因此按摩此穴对肝火旺盛带来的上火症状效果非常好。如果把手放在太冲穴上,稍用力就会感觉非常痛,说明肝火比较旺盛,那更要多按摩这个穴位。
按摩手法:在按摩太冲穴前,先用热水泡脚约10分钟,然后用大拇指从下向上推揉3分钟即可。肝阳上亢用什么穴位
内庭穴
内庭穴是足阳明胃经的荥穴。荥穴可以说是热症、上火的克星。如果有口臭、便秘、咽喉肿痛、牙痛、腹胀、吐酸水等不适时,可以多按内庭穴。
按摩手法:内庭穴是在第二脚趾和第三脚趾之间的缝隙交叉处,每天早晚用大拇指揉100次即可。
合谷穴
合谷穴最好找了,就是我们平常说的虎口。合谷穴属手阳明大肠经,并且中医讲“肺与大肠相表里”.如果你有牙疼、耳鸣、眼睛红肿、鼻出血、头痛、咽喉肿痛、便秘、发热、口干等症状,就可以按合谷穴来消消火。
按摩手法:由于这个穴位按摩起来也比较方便,因此没有固定的次数,有空的时候按一按合谷穴就可以。
肝阳上亢有什么表现
早期多无症状,偶尔体检时发现血压增高,或在精神紧张,情绪激动或劳累后感头晕、头痛、眼花、耳鸣、失眠、乏力、注意力不集中等症状,可能系高级精神功能失调所致。早期血压暂时升高。
心脏表现。早期,心功能代偿,症状不明显,后期,心功能失代偿,发生心力衰竭。
脑部表现。头痛、头晕常见。多是由于情绪激动,过度疲劳,气候变化或停用降压药而诱发。血压急骤升高。剧烈头痛、视力障碍、恶心、呕吐、抽搐、昏迷、一过性偏瘫、失语等。
肾脏表现。长期肝阳上亢导致肾小动脉硬化。肾功能减退时,可引起夜尿,多尿、尿中含蛋白、管型及红细胞。
肝阳上亢是一种中医病症,是指肝肾之阴不足或气郁化火,阴血耗伤,阴不制阳,导致阳亢于上所出现的证候,常见于西医疾病群中的高血压、脑卒中、更年期综合征、甲亢等。
1.肝阳上亢,肝风内动证
临床表现:眩晕欲仆,步履不稳,头摇肢颤,语言蹇涩,甚至突然昏睡,口眼歪斜,半身不遂。兼症肝阳上亢,头胀头痛,急躁易怒,肢麻项强。舌红,或苔腻,脉弦细有力。
治法:镇肝熄风。
常用方剂:羚羊角汤加减。
常用中药:羚羊角、桑根白皮、木通、旋覆花、葳蕤、升麻、茯神。
2.肝阳上亢,肝肾阴虚证
临床表现:头晕目眩,健忘耳鸣,失眠多梦,咽干口燥,腰膝酸软,胁痛,五心烦热,颧红盗汗,男子遗精,女子月经量少或闭经,舌红少苔,脉细数。
治法:滋补肝肾。
常用方剂:杞菊地黄丸加味。
常用中药:枸杞子、菊花、熟地黄、山萸肉、牡丹皮、山药、茯苓、泽泻。
预防调护:
1.忌辛辣、肥甘、炙(火甫寸)之品,戒烟酒,少饮浓茶。
2.宜食清淡之品,多食海带、水果、绿豆、蔬菜、玉米油等。
3.饮食上可以多喝些菊花粥,绿豆海带粥,天麻炖鸡,牡蛎鲫鱼汤,还有枸杞猪肝瘦肉汤,平时可多食山楂,枸杞,玫瑰花茶,花生浸醋等来食用。
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如有医疗需求,请务必前往正规医院就诊
祝由网所有文章及资料均为作者提供或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爱好者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本站内容有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和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立即改正或删除。
Copyright © 2022-2023 祝由师网 版权所有
邮箱:daokedao3713@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