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首页>健康早知道>中医科

气滞血瘀的症状吃什么中成药

时间: 阅读:11250
气滞血瘀的症状吃什么中成药
提问 回复

最佳回答

佩兰

佩兰

2025-05-04 06:02:38

出现气滞血瘀症状的患者,可以在专业的中医指导下,服用活血化瘀的中成药治疗,比如桂枝茯苓丸、血府逐瘀丸等。

气滞血瘀可能会出现痛经、闭经等症状,也可能会出现指甲青紫、口渴等症状。在日常生活中,要积极参加体育运动,增强身体免疫力和抵抗力。注意保暖,避免受凉。

最新回答共有5条回答

  • 匿名用户
    回复
    2024-02-03 20:20:17


  • 空青
    回复
    2024-02-03 20:20:17

    气滞血瘀很多时候都是长期的抑郁,不良的情绪引起的,特别是现在人的压力都很大,生活的不如意就很容易导致身体出现问题,气滞血瘀要及时用中药调理,达到疏通气血的目的。

    一、气滞血瘀体质的药物调理

    1、气滞瘀血体质宜用行气、活血药疏通气血,达到“以通为补”的目的。如柴胡、香附、郁金、当归、川芎、红花、薤白、枳壳、桃仁、参三七、银杏叶等行气、活血药,有助于改善气滞血瘀体质。

    2、胃腹胀痛、嗳气、大便不爽或便秘,可用木香、陈皮、砂仁、槟榔、豆蔻、厚朴、大腹皮、莱菔子、大黄、神曲、山楂、谷麦芽、鸡内金等,行气、止痛、消食、通便。

    3、滞血瘀体质如有情绪抑郁,应以心理疏导为主,配合疏肝理气解郁药物,如柴胡、郁金、青皮、香附、川芎、绿萼梅、八月札等。

    二、行气活血延年祛病

    银杏叶制剂对预防气滞血瘀体质的多发病——中风具有显著的效果。对中风后遗症的康复亦有一定的作用。法国巴黎大学研究结果,中风后继续服用银杏叶制剂,可以缩短康复的时间,减少中风后遗症的出现,尤其对小中风的疗效更为明显。

    三、气滞血瘀体质的生活调养

    1、研究发现,人体长期处于气滞血瘀状态,组织缺血,细胞处于“饥饿”状态,会加快衰老。因此,对气滞血瘀体质而言,行气活血有预防衰老的功效。

    2、在生活上,应保持愉快的情绪,有助于改善气血运行。避免大怒、惊恐、忧思等不良情绪对气血运行的影响。坚持体育活动,运动量因人而异。每次运动锻炼应达到微微出汗的程度。

    3、体内的水分通过呼吸、皮肤蒸发和大小便排出。如不及时补充水分,可使血液中水分减少,导致血粘度增高,血行缓慢。所以,气滞血瘀体质平时宜多饮水,每天摄入量不低于2000毫升约8杯水)。

    4、老年人因元气的推动功能减退,容易导致气滞血瘀。宜坚持“快步走”运动。据测试,“快步走”时所吸入的氧气,是人体安静状态下的8倍,能大大改善“血瘀”状态。

    “寒则气滞”、“寒则血凝”,气滞血瘀体质除衣被保暖外,在寒冷环境的时间不宜过久。冬季室温应不低于摄氏20度。夏季使用空调降温,室温也不宜过低,一般宜保持在25~26度左右。每天用热水泡浴,有利于改善全身气血运行,如能定期进行药浴、按摩,则效果更好。气滞血瘀预防与治疗相关

  • 紫苏
    回复
    2024-02-03 20:20:17

    【答案】:A、C、E
    ACE本题考查内科常用中成药的主治病证。血府逐瘀口服液、麝香保心丸、复方丹参片主治病症均为气滞血瘀所致的胸痹;冠心苏合滴丸的主治病为寒凝气滞、心脉不通所致的胸痹;逐瘀通脉胶囊的主治病为血瘀所致的眩晕。

  • 木槿
    回复
    2024-02-03 19:19:07

    有些人总是怕冷,就算把自个捂在被窝里,也依然手脚冰冷,要很长一段时间才能感觉到暖和。中医认为这是心肾阳虚、阴寒内盛所导致的。今天就分享一个中成药,让你在寒天的天气满满。

    大家也都知道肾是先天之本,也是阳气之源,有着藏精的功能。一个人的阳气充足的话,整个人看起来精神满满。而一旦肾阳虚的话,那么就会出现各种身体的异常。要知道阳气虚弱的话,势必阴寒内盛,这就会容易出现气滞血瘀,体内的气机不通畅,这样就很容易导致手脚冰凉的状况。

    对于阴寒内盛,中医主要以温阳为主,这里分享一个中成药四逆汤,它有着温中祛寒、回阳救逆的功效。在临床上主治阳虚欲脱、冷汗自出、四肢厥逆等症状。其主要成分是附子、干姜、炙甘草等。

    附子味辛、甘,属于热性药物,上可助心阳,中可温脾阳,下可补肾阳,有着回阳救逆、补火助阳、散寒止痛的功效。

    干姜也是热性药物,主入心、肺、脾、胃、肾经,具有回阳通脉、温中散寒、温肺化饮的功效。跟附子搭配可以一则温先天以生后天,二来温后天以养先天。这也是我们常说的“附子无姜不热”。

    最后炙甘草有调和诸药的功效,可以很好地缓和附子、干姜这两位热性药物,让它们的药性更加持久。

气阴虚的症状有哪些

去湿气拉肚子怎么办

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如有医疗需求,请务必前往正规医院就诊
祝由网所有文章及资料均为作者提供或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爱好者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本站内容有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和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立即改正或删除。
Copyright © 2022-2023 祝由师网 版权所有

邮箱:daokedao3713@qq.com

备案号:鲁ICP备2022001955号-4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