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首页>健康早知道>中医科

心阳虚症状有哪些

时间: 阅读:1609
心阳虚症状有哪些
提问 回复

最佳回答

半枫荷

半枫荷

2025-05-04 02:08:01

心阳虚症状一般会出现浑身乏力和精神萎缩以及手脚冰凉,还有一部分患者会出现反应迟钝和胸闷以及气短等症状。

患者出现这种情况可能是慢性疾病导致的,也可能跟阳气不足等因素有一定的关系。可以在医生的指导下,服用不易助阳的中成药物进行治疗,在平时生活中多注意休息,加强体育锻炼。

最新回答共有5条回答

  • 景天
    回复
    2024-02-03 23:23:13


  • 木槿
    回复
    2024-02-03 23:23:13

    (一)心气虚、心阳虚

      心气虚主要是指心的功能不足;心阳虚则除见心气虚的证候外,又见畏寒肢冷等。

      主证:心慌、气短,活动时加重,舌淡、苔白、脉细无力或结代。兼见自汗、倦怠无力、面色苍白、喜出长气等则为心气虚;若兼见形寒肢冷的则为心阳虚;若兼见大汗淋漓、四肢厥冷、呼吸微弱、神志不清、脉微欲绝的则为心阳虚脱。可见于某些心力衰竭、心律不齐、休克、神经官能症、年老久病等。

      分析:心气不足、鼓动无力,故见心慌、气短、脉细无力或结代等;心气不足,阳气不能固表,故见自汗;心阳不振,阳气不能外达,故见形寒肢冷,面色苍白等;心阳虚脱,心液随阳外溢,故见大汗淋漓、四肢厥冷、呼吸微弱、脉微欲绝等。

      治法:补心气,温心阳

      方药:参附汤加减

      熟附子 干姜 桂枝(温心阳);党参 远志 炙甘草(补心气)。

      (二)心阴虚、心血虚

      血为阴津的一部分,血虚主要见血不养心和血不充脉的证候,心阴虚则又可见热象。

      主证:心悸,健忘,心烦,失眠多梦。若兼见头晕、面色萎黄或苍白、唇舌色淡、脉细弱者为心血虚;若兼见低热、五心烦热、盗汗、口咽干燥或口舌生疮、舌红少津、脉细数者为心阴虚。可见于某些神经官能症、贫血、津液丧失等。

      分析:心藏神,心的阴血不足,心失所养,心神不宁,故见心悸、易惊、健忘、失眠多梦等;血虚不荣于面,故见面色萎黄或苍白、唇舌色淡;血虚不能充盈于脉,故脉细弱;心阴不足则心火偏亢,故见心烦、低热、口舌生疮、口燥咽干、五心烦热、脉细数等;汗为心液,阴虚火旺,逼津外泄,故盗汗。

      治法:滋阴,养血,安神

      方药:补心丹加减

      北沙参 玄参 生地 麦冬 五味子(滋阴);党参 当归大枣(养血益气);柏子仁 茯神(安神)。

      血虚可加熟地、黄精;低烧加银柴胡、地骨皮。

      (三)心火上炎

      主证:舌尖红、口舌粘膜糜烂或溃疡,口渴、唇裂,或见心悸、心中烦热、小便黄赤或排尿灼痛,舌黄、脉数。可见于某些舌炎、复发性口腔炎、泌尿系感染、体液消耗过多等。

      分析:心开窍于舌,心火上炎,故见舌红糜烂或溃疡;心火扰乱心神,故见心悸、心中烦热;热灼津液,则见口渴、唇裂、尿黄、苔黄、脉数等。 ‘

      治法:泻心火,滋心阴

      方药:导赤散加减

      黄连 淡竹叶 木通 莲子心 生甘草(泻心火);生地 麦冬白茅根(滋心阴)。

      (四)心血瘀阻

      主证:心前区刺痛或闷痛,时作时止,痛势剧烈、牵引肩背,喘息短气,心悸不宁;重则唇甲青紫、自汗、四肢厥冷,舌质暗红或见紫色斑点、脉细或结代。可见于某些心绞痛、心肌梗塞、充血性心力衰竭等。

      分析:瘀血内阻,心脉不通,不通则痛,故见痛势剧烈;心血瘀阻,气血不能畅通,故见唇甲青紫等;心脉瘀阻,阳气不能畅达四肢,故见四肢厥冷、自汗等。标实本虚,心气虚导致血瘀,故见心悸、喘息短气、脉细或结代等。

      治法:振奋心阳,温通血脉

      方药:补阳还五汤加减

      黄芪 桂枝 薤白 瓜蒌 炙甘草(振奋心阳,行气宣痹); 丹参 当归 红花 川芎 延胡索 水蛭粉(通经化瘀)。

      (五)痰迷心窍、痰火扰心

      主证;精神错乱,行为怪僻,或神志昏糊,严重者可昏倒于地。若见神情抑郁,静默痴呆,语言错乱,举止失常,不知饥饱者为痰浊扰心。病久正衰,神志不清,喉中痰鸣,苔腻者亦为此证;若见狂躁妄动、打人骂人、喜笑不休或见登高而歌、弃衣而走,小便黄赤,苔黄腻,脉弦滑者为痰火扰心。可见于某些精神病、癫痫、癔病、脑血管意外、危重疾病后期等。

      分析:心藏神,痰阻心窍,神明蒙蔽,故见精神错乱,行为怪僻或神志不清,痰火扰心则见狂躁不安、便秘尿黄等。正衰痰湿壅塞,气机阻滞,故见喉中痰鸣、苔腻等。

      治法:若痰浊扰心宜涤痰开窍

      方药:温胆汤加减

      陈皮 半夏 茯苓 枳壳 竹茹(滁痰);菖蒲 远志 郁金(开窍)。

      若为痰火扰心则宜清化痰火,可用礞石滚痰丸加减

      胆南星 礞石 川贝母 竹沥 天竺黄(滁化热痰);黄芩生大黄 生牡蛎(泻火)。

      (六)心肾不交

      主证:虚烦失眠,多梦易惊,心悸健忘,亦见头晕耳鸣、腰酸腿软、遗精、舌质红,脉细数等症。可见于某些神经衰弱、风湿性心脏病、身体虚弱等。

      分析:肾阴不足,不能滋润心火,使心火偏亢,引起心神不宁,故见虚烦失眠、心悸、多梦易惊等;肾精亏少,不足充盈骨骼、髓海,故见头晕、耳鸣、腰凌腿软等;阴虚则火旺,故见舌质红、脉细数等;虚火内扰,精关不固,故遗精。

      治法。滋肾,降火,安神

      方药:知柏地黄汤加减

      知母 黄柏 丹皮 熟地 山茱萸 茯神 生龙骨(滋肾安神);白茅根灯芯草(降火)。

      (七)小肠气痛

      主证:小肠坠痛或绞痛,腹胀、肠鸣,排气则舒,痛引睾丸,肿硬重坠,苔白、脉弦。 可见于某些肠痉挛、疝气等。

      分析;小肠气滞,不通则痛,故见小肠坠痛或绞痛、腹胀,肠鸣等;排气后气滞暂通,故排气则舒;气滞寒盛,小肠下坠阴囊,故痛引睾丸,肿硬重坠;苔白为寒,脉弦为痛。

      治法。行气,散结,温肾

      方药:加味乌药汤加减

      乌药 川楝子 砂仁 延胡索 制香附 木香(行气止痛);橘核 荔枝核 郁金(散结温肾)。

    上一篇:脏腑辨证论治(一):概述

    下一篇:偏头痛实验室检查
    您的位置:医学教育网>中医理论>中医基础> 正文关闭本页

    相关新闻脏腑辨证论治(一):概述 偏头痛实验室检查 偏头痛发病机制 偏头痛诱发因素 偏头痛等值症 偏头痛的分类 偏头痛临床症状特点 头痛的中医证治 头痛的鉴别诊断方法 慢性头痛的有关因素 特别推荐网络视频多媒体课堂

  • 蓦山溪
    回复
    2024-02-03 23:23:13

    中医学的特征之一,是辨证论治,而「证」所指代的内涵,决不仅仅是临床单一的症状群,它包括病因、病理、病位、病性、病势,即疾病的症结所在,因此,只有准确地认「证」,临床治疗才能有的放矢。而要达到准确认证,则应正确地辨析相类似或相关联证候之间的异同点,这就需要运用证候鉴别诊断学的理论与方法识别病证。辽宁中医药大学博士生导师、沈阳市名医张明雪教授《证候鉴别诊断概论》(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出版)对五脏六腑常见证候以及脏腑兼证进行了证候鉴别和分析,本版今起每周三将摘其要刊出。
      定义
    心气虚证:因心气不足,心脏推动血液运行的功能减退,血运失常,气血亏虚所表现的以心悸怔忡,气短自汗,胸闷不舒为主症的证候。
    心阳虚证:多在心气虚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气虚及阳,温运无权,鼓动血行功能减弱,血行滞缓所表现的心气虚证伴形寒肢冷、胸痛等症状。
    心阳暴脱证:多在心阳虚的基础上,心脏功能日渐衰竭而呈现的亡阳危证。临床可见有四肢厥逆,冷汗淋漓,息微气短等症。
      病因
    心气虚证、心阳虚证、心阳暴脱证均可以由先天秉赋不足,元气不充或后天脾胃虚损,气血化生的来源匮乏,或劳倦久病,或年老脏气虚衰所致。心气虚证日久可累及心阳,阳气渐损,形成心阳虚证,若阳虚生内寒,寒邪日甚,阳气愈衰,则易形成心阳虚竭,亡阳外脱的心阳暴脱证。
      病机
    心主血脉,血液在脉道中运行,必须依赖心气的推动,因此心脏是推动血行的原动力,故有「诸血者皆属于心」,「心主身之血脉」(《黄帝内经·素问》)之说。《黄帝素问直解》云:「诸血者,周身经络内外之血也。心为君主,奉心化赤,故诸血者,皆属于心。」心又主神志,掌管人的精神、意识和思维活动,正如张介宾在《类经》中所说的那样,「情志之伤,虽五脏各有所属,然求其所由,则无不从心而发。」因此,心脏的病变可以突出地反映在血液运行障碍和神志活动的异常。心气虚证与心阳虚证均可以表现为心脏功能低下,推动血液运行迟缓。心气虚证是以心脏本身功能减退即无力推动血行为主,伴见气虚表现;心阳虚证除具心气虚证的血行迟缓等心脏功能减弱的征象外还伴有寒象,也可以进一步累及其他脏器而形成诸如心肾阳虚证等影响全身功能的病理转归:血运障碍,水气内停,阴寒内盛及全身性机能低下;心阳暴脱证是因阴寒极盛,格阳于外,终致阳脱气亡,神随气散,形成神志昏迷等危证。因此《中医心病证治》认为:「凡因心系病日久,偶因感冒咳嗽,情绪激动,或妊娠与分娩造成极度气血虚损等诱因,更损心阴心阳,引起呼吸气短,咳嗽咯血,唇舌青紫,面色灰白,甚则呼吸极度困难,咯血如涌,冷汗如珠,终至昏迷气脱者,称为心气脱证。」
      鉴别要点
    心气虚证:心悸怔忡,胸闷不舒,气短自汗,活动后诸症加重,懒言乏力,面色白,舌淡苔白,脉虚。以心悸怔忡(心病特异性表现)和气虚证共见为临床特征。
    心阳虚证:除具心气虚症状外,还有形寒肢冷,心痛,浮肿,面色晦滞,舌淡胖,苔白滑,脉沉迟。以心气虚证的常见症状和虚寒证并见为临床特征。
    心阳暴脱证:形体衰弱,爪甲青冷,胸闷胸痛,突然冷汗淋漓,四肢厥冷,呼吸衰弱,面色苍白,口唇青紫,神志模糊,甚者昏迷谵妄;水肿,舌淡或暗,脉沉细结代,或浮大无根。以在心阳虚的基础上,出现气脱亡阳证为临床特征。
      鉴别分析
    心气虚证:心气不足,心失所养,心动不宁,故见心悸怔忡;心气不足,宗气运转无力,故见胸闷不舒,气短;汗乃心之液,心气虚不能摄敛汗液,故自汗,正如《张氏医通》所云:「自汗虽由卫气不固,胃中之津液外泄,而实关乎脏腑蒸发使然,心之阳不能卫外而为固,则自汗出。」「动则耗气」,故活动则诸症加重;心气不足,不能将气血营养运行于周身,故见懒言乏力,面色白,舌淡苔白;脉虚为气虚,无力鼓动血行之症。
    心阳虚证:除心气虚证候外,若阳气不足,不能温养形体,则形寒肢冷;心阳不足,阴寒内生,寒凝血脉,气机不畅,胸阳痹阻,故病发心痛,痛势剧烈,此即《医学入门·丹台玉案》所云:「平素原无心痛之疾,卒然大痛无声,面青气冷,咬牙噤齿,手足如冰冷者,乃真心痛也。」若阳虚血运不畅,水气内停,则可见浮肿,舌淡胖,苔白滑;阳虚生内寒,血运滞缓,则面色晦滞,脉沉迟。
    心阳暴脱证:心阳虚衰,寒凝瘀血,阻塞心脉,则爪甲青冷,面色苍白,胸闷胸痛,口唇青紫;阳气外亡,正气暴脱,卫外不固,故见冷汗淋漓,汗液清稀,正如《医略六书》所云:「亡阳汗者………每每病笃虚极之人,多有头面汗淋,口鼻俱冷,而手足青色,气促不止者,急宜温补以追欲绝之阳。」阳亡,四肢不能温煦,故四肢厥冷;心阳衰败,宗气大泄,故见呼吸衰弱;神随气散,涣散不收,故神志模糊或昏迷或谵妄;舌淡脉沉细,为虚寒之象;舌暗脉结代,为血运不畅,瘀阻血行;脉浮大无根,为虚阳外越。
    心气虚证,心阳虚证,心阳暴脱证,就其临床症状而言,均有心悸怔忡,胸闷不舒,气短自汗,活动后诸症加重,懒言乏力,舌淡等共同症状,缘由心气不足,功能减退所致。但因病变的程度不同,故可有各自特异性的表现可资鉴别。心气虚证,还兼有面色白,苔白,脉虚等特点;心阳虚证,还见有形寒肢冷,心痛等阳虚血行瘀阻证候;心阳暴脱证,除心阳虚证候外,还有阳衰气泄,血瘀神散的大汗肢厥,息微唇青,神昏的证候。
    心气虚证,心阳虚证,心阳暴脱证,就其病机病势而言,均有心气虚、推动血行无力的病机特点,心阳虚证有阳虚内寒的证候;心阳暴脱证,有阳气外亡的证候。具体言之,心气虚证,是运血无力,功能减退,血运失常;心阳虚证,是阳气亏虚,温运无权,鼓动无力,阳虚寒凝,血运滞缓,心脉痹阻;心阳暴脱证,是心阳日损,虚损亡阳,阳气衰败,寒凝血瘀,神随气散,宗气大泄。三证病位均在心,属虚证,以气虚为病理基础。心气虚证可因病情发展而形成心阳虚证;心阳虚证,也可累及他脏而出现心肾阳虚证;心阳暴脱证是心阳虚证的最后转归。
    心气虚证,心阳虚证与心阳暴脱证,是心脏功能由减退到衰竭的三个不同阶段,心气虚证是初期,心阳虚证是心气虚证的进一步发展,心阳暴脱证是心功衰竭的极期阶段,病重势笃,预后极差。
    心气虚证,心阳虚证,心阳暴脱证,就其病因病史而言,均可因先天不足,或后天失养及久病、重病耗气所致,但心阳虚证,多有心气虚的病史,如自汗,气短,心慌等;心阳暴脱证,多有阳虚寒盛的病史,如手足不温,畏寒肢冷等。
    心气虚证,治疗宜益心气,安心神,方用保元汤(《景岳全书》);心阳虚证,治疗宜温补心阳,通脉益气,方用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伤寒论》)加党参、五味子;心阳暴脱证,治疗宜回阳救逆,益气固脱,方用参附汤,「凡遇脱证,法在不治,惟大进参附,或可冀其万一」(《世医得效方》)。

  • 半夏
    回复
    2024-02-03 22:22:03

    病情分析:心阳虚证见:温运失司,以心悸怔忡,心胸憋闷而喘,畏冷肢凉,面色晄白,或下肢浮肿,除了心气虚的症状外,还有四肢厥冷,大汗出,心悸加重,甚至昏迷不醒,唇舌色暗,苔白,脉弱或结代、脉微欲绝。多见于心力衰竭或休克等病症。
    指导意见:心阴虚症常见于心悸、怔忡、虚劳、心中动悸不安、胸闷不舒、虚烦失眠多梦、口燥咽干、舌红少苔、脉细数,甚至出现心中动悸不能自主、惕惕若惊、心痛阵作、五心烦热、盗汗自汗、脉结代。严重者表现为心悸烦躁、气短乏力、口干、脉细数无力等。

心阳虚的症状表现

心阴虚的症状及食疗

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如有医疗需求,请务必前往正规医院就诊
祝由网所有文章及资料均为作者提供或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爱好者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本站内容有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和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立即改正或删除。
Copyright © 2022-2023 祝由师网 版权所有

邮箱:daokedao3713@qq.com

备案号:鲁ICP备2022001955号-4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