疏肝泻火的中成药主要包括疏肝和胃丸、龙胆泻肝丸等,能够有效的改善肝火旺盛引起的相关症状,以免病情持续发展。
如果出现了明显的不适,患者需要在医生的指导下用药,避免自行选择药物的用量。如果得不到及时有效的治疗,患者容易出现胸闷胸痛的症状,而且还有可能会伴随皮肤发黄、浑身乏力的现象。
中医看来,火分虚火和实火,正常人体的阴阳平衡,阴正常而阳过亢为实火。由于阴不足而相对显得阳过亢,称为虚火。而以五脏六腑为纲进行划分,上火主要有胃火、心火、肝火、肺火、肾火五种。
胃火 表现症状
用药推荐
清胃黄连丸——(胃实火)
功效主治: 清胃泻火,解毒消肿。
适应症: 用于肺胃火盛所致的口舌生疮,齿龈、咽喉肿痛。
大黄清胃丸——(胃实火)
功效主治: 清热解毒,通便。
适应症: 用于胃火炽盛,口燥舌干,头痛目眩,大便燥结。
阴虚胃痛颗粒——(胃虚火)
功能主治: 养阴益胃,缓急止痛。
适应症: 用于胃阴不足所致的胃脘隐隐灼痛、口干舌燥、纳呆干呕。
用药推荐
龙胆泻肝丸——(肝实火)
功能主治: 清肝胆,利湿热。
适应症: 用于肝胆湿热,头晕目赤,耳鸣耳聋,胁痛口苦,尿赤,湿热带下。
加味左金丸——(肝实火)
功能主治: 平肝降逆,疏郁止痛之功效。
适应症: 用于肝郁化火、肝胃不和引起的胸脘痞闷、急躁易怒、嗳气吞酸、胃痛少食。
杞菊地黄丸——(肝虚火)
功能主治: 滋肾养肝。
适应症: 用于肝肾阴亏,眩晕耳鸣,羞明畏光,迎风流泪,视物昏花。
温馨提醒: 心火上升可引起口腔疾病。
用药推荐
导赤丸——(心实火)
功能主治: 清热泻火,利尿通便。
适应症: 用于火热内盛所致的口舌生疮、咽喉疼痛、心胸烦热、小便短赤、大便秘结。
牛黄上清丸——(心实火)
功能主治: 清热泻火,散风止痛。
适应症: 用于头痛眩晕,目赤耳鸣,咽喉肿痛,口舌生疮,牙龈肿痛,大便燥结。
天王补心丹——(心虚火)
功能主治: 滋阴清热,养血安神
适应症: 适用于治疗心肾不足、阴亏血少所致的虚烦心悸、睡眠不安、精神衰疲、梦遗健忘、不耐思虑、大便干燥或口舌生疮等病症。
温馨提示: 脾胃虚弱、食欲不振的人不宜长期服用。
肺火 表现症状
用药推荐
清肺抑火片——(肺实火)
功能主治: 清肺止嗽,降火生津。
适应症: 用于肺热咳嗽,咽喉肿痛,口鼻生疮,牙齿疼痛,牙根出血,大便干燥,小便赤黄。
养阴清肺丸——(肺虚火)
功能主治: 养阴润燥,清肺利咽。
适应症: 用于阴虚肺燥,咽喉干痛,干咳少痰。
肾火 表现症状
眩晕耳鸣,失眠健忘,脱发,腰酸疼,咽干口燥,男性容易遗精,女性则有可能导致闭经。
温馨提醒: 肾火一般都是由肾阴虚引起的,所以没有实火,全部为虚火。要想降肾火,可先滋阴补肾。
用药推荐
六味地黄丸
功能主治: 滋阴补肾。
适应症: 适用于肾阴亏损,头晕耳鸣,腰膝酸软,骨蒸潮热,盗汗遗精,消渴。
知柏地黄丸
功能主治: 滋阴降火。
适应症: 用于阴虚火旺,潮热盗汗,口干咽痛,耳鸣遗精,小便短赤。
肝火、胃火、肺火……你用对药了吗?
睡眠障碍产生的原因,包括环境、心理、生物因素,睡眠障碍既是一种单独的病症,也是诸多躯体疾病的常见并发症状。诸多情况下,睡眠障碍是躯体或心理障碍的症状之一,不仅是睡眠生理的紊乱过程,同时也是心理紊乱的过程,主要有5个方面的原因:环境因素、生活行为、躯体原因、精神和药物因素。 相当于中医“不寐”“多寐”的范畴,焦虑、抑郁相当于中医“脏躁”“郁证”“百合病”“卑惵”“梅核气”等的范畴。 治疗睡眠障碍,对病因治疗的同时针对症状进行治疗才能达到较满意的临床疗效。
人参归脾丸 本方源于《济生方》中的归脾汤,由人参、白术(麸炒),茯苓,甘草(蜜炙)。黄芪(蜜炙)、当归、木香、远志(去心甘草炙)、龙眼肉、酸枣仁(炒)等组成。方中黄芪、人参、甘草为主药,补气健脾;辅以龙眼肉、当归补心养血,安神益脾,配合主药以益气养血;木香、白术理气和胃,使补而不滞;佐以茯苓、远志、酸枣仁养阴血,益心安神。诸药合用,共奏益气补血,健脾养心之效。
用于气血不足、心悸、失眠、食少乏力、面色萎黄、月经量少、色淡。现用于思虑过度、心脾两虚所致的心悸怔忡、失眠健忘、神疲食少、面色萎黄以及女性脾虚气弱不能统血所致月经提前、量多、崩漏等。
人参归脾丸属药品,虽副作用小,如吃多了容易导致上火、长期吃会增加肝脏负担等,因此不能随意服用,对症治疗的话一般需按疗程服用,至少半月左右,因其为滋补类药物,所以忌食生冷、辛辣刺激,感冒期间最好暂停使用。应该严格按照说明书的用量来服用,或在医师指导下使用。
甜梦口服液 由党参、刺五加、淫羊藿、黄精、雄蚕蛾、制马钱子等17味中药组成。方中刺五加和黄精为君药,具有健脑安神的作用,现代药理学研究证实其具有镇静和抗焦虑的作用;熟地黄、桑葚、枸杞、淫羊藿、雄蚕蛾为臣药,滋补肾阴、肾阳的作用,现代药理学研究证实具有性激素样的功效;佐药茯苓、陈皮、法半夏等健脾和胃,行气解郁,促进胃肠道消化功能,增加食欲;使药制马钱子具有通经络的作用,现代药理学证实,微量的制马钱子对大脑皮质和脊髓有兴奋作用。诸药协同,共奏健脑安神、补肾益气、健脾和胃之功效,综合调理神经、内分泌、免疫系统。
用于治疗头晕耳鸣,视听减弱,失眠健忘,食欲不振,腰膝酸软、心慌气短,中风后遗症及诸多慢性躯体疾病共病抑郁、焦虑等。对脑功能减退,冠状血管疾患,脑血管栓塞,脱发也有一定的疗效。
舒眠胶囊 由酸枣仁、柴胡、白芍、合欢花、合欢皮、僵蚕、蝉蜕、灯心草等组成,方中柴胡和酸枣仁共为君药,有疏肝解郁、宁心安神的作用;白芍、合欢花、合欢皮共为臣药,有解郁安神、柔肝养血的作用;蝉蜕能疏肝解痞、散风除热;僵蚕则有化痰散结、祛风定惊的功效,这二味可增柴胡疏肝解郁之力;灯心草为本方使药,具有清上导下的作用。诸药合用,共奏疏肝解郁、宁心安神之效。
用于肝郁伤神所致的失眠症,症见:失眠多梦,精神抑郁或急躁易怒,胸胁苦满或胸膈不畅,口苦目眩,舌边尖略红,苔白或微黄,脉弦。
龙胆泻肝丸方中龙胆大苦大寒,既能泻肝胆实火,又能利肝经湿热,泻火除湿,为君药。黄芩、栀子苦寒泻火,燥湿清热,加强君药泻火除湿之力,用以为臣。利导下行,给湿热以出路,从膀胱渗湿,故又用渗湿泄热之泽泻、木通、车前子,导湿热从水道而去;肝乃藏血之脏,若为实火所伤,阴血亦随之消耗,且方中诸药以苦燥渗利伤阴之品居多,故周当归、生地养血滋阴,使邪去而阴血不伤,以上皆为佐药。用柴胡舒畅肝胆之气,并能引诸药归于肝胆之经;甘草调和诸药,护胃安中,二药并兼佐使之用。诸药相合,共奏清肝胆,利湿热之功。
主要用于肝胆湿热,头晕目赤,耳鸣耳聋,耳肿疼痛,胁痛口苦,尿赤涩痛,湿热带下。龙胆泻肝丸性味苦寒,久服易伤脾胃,故凡脾胃虚弱者不宜久服,孕妇及有胃寒者慎用。
总结,甜梦口服液、人参归脾丸主要功效为补益心血,适用于心脾两虚证的失眠,表现为不易入睡,睡而不实,多眠易醒,醒后难以复寐, 心悸忘,神疲乏力,四肢倦怠,纳谷不香,面色萎黄,口淡无味,腹 胀便溏,舌质淡苔白,脉细弱。龙胆泻肝丸、舒眠胶囊主要功效为疏肝泻火,适用于肝郁化火证失眠,表现为突发失眠,性情急躁易怒,不易入睡或入睡后多 梦惊醒,胸胁胀闷,善太息,口苦咽干,头晕头胀,目赤耳鸣,便秘溲赤,舌质红苔黄,脉弦数。#家庭 健康 合理用药# #家庭 健康 守护官#
码字不容易,请帮忙点个赞或是点个关注,谢谢转发!
在中医领域,能够起到疏肝解郁作用的药材有 柴胡、郁金、麦芽、白芍、乌药、香橼、佛手 等等,都能起到很好的 梳理肝气、开胸顺气 的作用。所以疏肝解郁最好的中成药就有比如柴胡舒肝丸、开郁舒肝丸、丹栀逍遥丸、越鞠丸 等等。
1、 柴胡舒肝丸
疏肝舒肝丸当中就含有 白芍、槟榔、柴胡 等成分,所以主要功效就是 舒肝理气、消胀止痛。 所以 常常用来治疗肝气不舒、胸闷、消化不良、食欲不振甚至是呕吐反酸等症状 ,服药期间要保持心情的乐观开朗,避免肝气郁结。
2、 开郁舒肝丸
开郁舒肝丸中含有 香附、莪术、木香、槟榔、乌药、枳壳、大黄 等多味药材,这些药材都有 疏肝、顺气 的功效,所以 开郁舒肝丸的主要作用就是开郁、疏肝、顺气止痛,常用来治疗肝郁气滞所致的胸闷、胸痛、腹胀腹痛等症状 。
3、 丹栀逍遥丸
丹栀逍遥丸当中含有 牡丹皮、白芍、白术、柴胡、栀子等,白芍、柴胡 能够 梳理肝气,加上牡丹皮、栀子又能清热降火 ,所以丹栀逍遥丸有 很好的顺气、疏肝解郁、清肝火 的功效。 对于肝气郁结导致的胸闷、口苦、甚至是食欲不振、肋痛,心内烦躁 都有很好的调理作用, 女性因为肝气不舒而引起的月经不调、痛经、乳房胀痛等 系列症状也能得到很好的改善。
4、 越鞠丸
越鞠丸的主要成分有 川芎、栀子、香附、神曲 等,川芎、木香能够 顺气通络 ,香附、神曲能够 疏肝 ,所以越鞠丸 对行气止痛、疏肝解郁 也有很好的效果,可以 用于治疗胸闷、腹胀、食欲不振、反酸、消化不良等症状。
5、 开郁老蔻丸
开郁老蔻丸不仅含有 神曲、半夏、乌药、枳壳、莪术,还有厚朴、三棱、槟榔 等多味药材,所以对于 开胸顺气、疏肝解郁 也有很好的效果, 常用来治疗肝郁气滞导致的脾胃失调、消化不良甚至呕吐腹泻等问题。
6、 舒肝理气丸
舒肝理气丸的主要成分当中也含有 柴胡、香附、半夏等,柴胡、香附、半夏 等药材都有 疏肝 的疗效, 所以也能治疗肝郁引起的系列问题。
# 健康 科普大赛#
六味地黄丸:滋补肝肾。
知柏地黄丸:滋阴降火。
大补阴丸:滋阴降火。
虎潜丸:滋阴降火,强壮筋骨。
二至丸:补肾养肝。
一贯煎:滋阴疏肝。
七宝美髯丹:滋阴补肾,益肝养血。
石斛夜光丸:滋阴明目。
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如有医疗需求,请务必前往正规医院就诊
祝由网所有文章及资料均为作者提供或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爱好者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本站内容有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和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立即改正或删除。
Copyright © 2022-2023 祝由师网 版权所有
邮箱:daokedao3713@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