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首页>健康早知道>中医科

治疗出虚汗的中成药

时间: 阅读:10964
治疗出虚汗的中成药
提问 回复

最佳回答

半枫荷

半枫荷

2025-05-03 22:04:26

出虚汗的患者可以服用玉屏风颗粒,该药主要成分是黄芪、白术、防风和西洋参等中药,可以起到益气固表的功效,改善表虚不固和中气不足引起的自汗、虚汗症状。也可以选择服用黄芪止汗冲剂,该药也含有党参、麻黄根、煅牡蛎等成分,可以起到益气敛汗的功效。平时也要多参加体育锻炼改善体质有助于减少虚汗的情况。

最新回答共有5条回答

  • 云胡不喜
    回复
    2024-02-05 11:11:57

    女人出现大量虚汗可以通过吃中药方剂来调治,常用的有玉屏风口服液、复芪止汗颗粒、虚汗停颗粒以及五味子颗粒等,这些中成药对改善女人虚汗、身体虚弱有很大的益处,比如五味子颗粒就可以很好的养气生津、补益肺肾,对患者出现的自汗、气短、口干、头晕、失眠,以及身体虚弱、大量虚汗并且伴有神经衰弱都可以辅助治疗。中成药最好在医生的指导下合理应用,可以将药效最大发挥使副作用明显减少。

  • 匿名用户
    回复
    2024-02-05 11:11:57

    你是阴虚引起的出汗,晚上睡觉出汗中医称之为盗汗。
    自疗注意事项

    (1)注意劳逸结合,不可劳累过度。

    (2)注意运动锻炼,增强身体素质。

    (3)注意饮食调理,古人说“药补不如食补”。盗汗者宜吃甲鱼、乌龟、蛤士蟆、猪肝、白

    木耳、菠菜、白菜等。

    (4)多饮水,保持体内的正常液体量。

    自治疗法

    1.成药自疗法

    (1)六味地黄丸,每次服8粒(6克),每日3次。用于盗汗。

    (2)大补阴丸,每次服9克,每日3次。用于盗汗。

    2.验方自疗法

    (1)西洋参6克,泡水代茶,徐徐饮之。用于盗汗。

    (2)浮小麦30克,炒熟,用水煎服,每日2次。用于盗汗
    3.饮食自疗法
    (1)粳米50克、白木耳15克、冰糖10克,共同煮粥吃,每日1次。用于盗

    汗。

    (2)红枣50克(去核)、浮小麦30克,煎汤,吃枣喝汤,每日一剂。用于盗

    汗。
    4.外治自疗法
    (1)取等量五倍子、煅龙骨粉,用冷开水调成糊状,敷脐部,外用纱布固定,每

    日1次。用于盗汗。

    (2)黄柏10克,研成细末,用冷开水调成两块药饼,置于两乳头上,外用纱布

    固定,每日1次。用于盗汗。

  • 芍药
    回复
    2024-02-05 11:11:57

    文/温暖中医

    人生有大愿力,而后有大建树。



    汗如雨下、汗流夹背、汗流如注、大汗淋漓,这些成语描绘的无一例外都是同一种现象,那就是汗液啊出得多,出得猛,这可如何是好呢?

    给大家推荐一个中成药——虚汗停颗粒,止汗,它最在行。

    至于说这个药为什么能止汗,首先大家要搞清楚人为什么会出汗。

    中医一句话就概括了:阳加于阴谓之汗。

    这个过程,我们举个例子阐述下。

    就像烧水一样。

    首先要把壶里装满水,然后放到有火的炉子上,在火的作用下,过不了多久它就会发出呜呜的声响,提醒你水烧开了。

    这个时候,如果把壶盖打开,会发现上面挂满了水滴,这个水滴可以看作是津液,现在因为有盖子的原因,津液轻易不会流出去。津液一旦流出去了,那就是汗。

    那么,在人体而言,人体的盖子是什么?是卫气。但卫气也不是那么刻板的,偶尔也会通融一下,否则人就不会出汗了,不出汗和出汗太多都是不行的。

    而且你再看这壶盖上面是不是有一个小孔,透过这个小孔,有一部分水汽是可以冒出去的。有时候天气很热,或者刚刚做完剧烈运动,出点小汗,这些都属于正常现象。

    什么情况下容易出大汗呢?

    一、壶盖出现破损。

    就是卫气虚了,不能固表了,可以简单理解为气虚。

    二、水变少了。

    把壶里的水倒出去一部分,火不变,火还是那么大,但是因为水少了,沸腾起来是不是就更快?

    有朋友说了,水热得再怎么快,不是还有壶盖在上面么?

    大家要知道,卫气卫气,顾名思义,能起到保卫人体的作用。白天卫气要巡逻,但是到了晚上,奔波了一整天,是不是也要稍微休息一下?津液本就“沸腾”得厉害,瞅准时机,赶紧往外溜。所以为什么有些人白天好端端的,晚上一睡着就出汗,原因就在这里。

    用一句话来总结:气虚自汗,阴虚盗汗。

    白天汗多的,你就去补气,晚上汗多的,你就去滋阴,如果从早到晚汗都多呢,既要补气,又要滋阴。甭管哪一种情况,虚汗停都管用。

    虚汗停颗粒:黄芪、浮小麦、糯稻根、煅牡蛎、大枣。

    这里头一半儿的药材都出自牡蛎散,有黄芪,有浮小麦,有煅牡蛎,如果把糯稻根换成麻黄根,那就是完完整整的牡蛎散。牡蛎散是一张古方,始载于宋代官方医典《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其中,黄芪补气,因为药性平和,甚至可以和人参相媲美。黄芪在这里把破损的壶盖修一修。

    糯稻根可以止汗,中药里头,和它最为接近的就是麻黄根。你看都是植物的根,根埋在土里的时候,深深地往下长,紧紧地抓着每一寸土壤,一方面是因为要吸收水分和营养,另一方面,它只有抓得足够紧才能抵挡外界的狂风暴雨。所以植物的根是有一种收的属性在里面,能把汗液收住。

    煅牡蛎也是一味止汗药,它和糯稻根,一个埋在土里,一个长在水里,尽管生活环境不同,但是都有收的特性,牡蛎有两个壳,上面的壳和下面的壳是合在一起的。

    糯稻根比麻黄根更平和,比煅牡蛎更能生津。生津两个字要怎么理解呢?举个例子。大家都吃过甘蔗,尤其是在口渴的时候,一口甘蔗咬下去,细细咀嚼,口中能生出满满的津液,是不是瞬间觉得没那么干渴了。糯稻根可以为干渴的身体补充津液,等于是往壶里添点儿水。

    还有一味浮小麦,什么是浮小麦?抓一把小麦放到水里,饱满的会往下沉,干瘪的基本都浮在了水面上。浮小麦虽然不能作种子,但是它敛汗、止汗的效果非常好。

    好到什么程度呢?就连医圣张仲景都忍不住要夸赞一二。浮小麦不光能止汗,还能除烦。阴不足的时候,虚火很容易烧起来,中医叫阴虚火旺,阴虚火旺的人有一个非常典型的特征就是烦热。

    有了生津的糯稻根,再配上点浮小麦,把虚热也一并清一清,岂不是两全其美。

    大枣调和诸药,还能养脾胃。

    这个药因为加了蔗糖,味道偏甜,不喜欢中成药的甜味,可以用黄芪15克、煅牡蛎15克、糯稻根或者麻黄根15克、浮小麦30克煮水喝。

  • 紫苏
    回复
    2024-02-05 10:10:47

    盗汗是指夜间睡眠期间出汗较多,有的患者会湿透枕巾、睡衣,醒后或次日精神非常疲乏,很是痛苦。

    盗汗如果伴有潮热、大便秘结、烦躁不安,多属“阴虚火旺证”。

    阴虚火旺证是中医的一种证型,指脏腑阴液亏虚,机体失于滋养,虚热内生的一种病理状态。心、肺、肝、脾、肾均可出现心虚火旺证。其中,尤以肾阴虚较为常见。

    “阴静阳动”,“阴”以寒、静、降为特点,“阳”以热、动、升为特点,阴阳相互制约,维持人体内在的平衡。当人体阴液亏虚,阴虚无以制阳,则阳亢,而出现阳气偏盛的虚热状态,所谓“阴虚则生内热”。随着年龄的增长,或高热之后,或房事不节,或过度熬夜,或长期嗜食辛辣、上火温燥之品,均可耗损人体阴液,导致阴虚火旺的发生。

    阴虚火旺证主要表现为口燥咽干、五心烦热、盗汗、心烦易怒、失眠多梦、腰酸腿软、眩晕耳鸣、小便短赤、大便秘结、男子遗精,甚至阳强易举,女子梦交,舌质红无苔,脉细数等。

    以潮热、盗汗、大便秘结、烦躁不安为主要症状的阴虚火旺证,可以服用知柏地黄丸加量治疗;效果不佳者,可用清骨散合知柏地黄丸,以滋阴清热泻火治疗。如果兼见口舌生疮者,可加莲子10g、淡竹叶10g、灯芯草10g;小便短赤明显者,可加白茅根30g、车前草10g;兼见失眠者,可加远志10g、合欢花10g。

    治疗期间忌酒,忌食辣椒、羊肉、狗肉、荔枝、芒果等辛辣、上火温燥的食物,不能熬夜,适度锻炼。可食用一些偏于寒凉的食物及水果,例如:绿豆、冬瓜、苦瓜、豆芽、梨、西瓜、柚子等;还可以饮用性味寒凉的茶,例如:苦丁茶、栀子花茶、金银花茶,以及各种绿茶。

    文:广西国际壮医院男科岳增宝医师/北京中日友好医院男科王传航主任医师

    常用的可以治疗自汗和盗汗的中成药有以下五种:  

    1、玉屏风丸:这种治疗自汗和盗汗的中成药成分包括了黄芪、白术、防风,使用方法为口服,口服剂量应该根据病情来定,一日3次。功效和作用为益气固表。主要用于治疗表虚不固导致的自汗症状。  

    2、黄芪止汗冲剂:药物成分包括了炒白术、黄芪、党参、麻黄根、煅牡蛎、五味子,服用方法是开水冲服,要注意的是小儿患者要根据年龄大小选择服用剂量。这种中成药的作用为益气敛汗。主要用于治疗气虚证导致自汗者。  

    3、知柏地黄丸:其中的成分包括了知母、山茱萸、黄柏、熟地黄、牡丹皮,服用方法为口服,可以起到滋阴清热的功效。可用于治疗阴虚证导致的潮热、盗汗。

    谢邀。

    盗汗,是一个常见的症状,在《黄帝内经》叫做“寝汗”, 是指人睡后出汗,醒后汗止的情况。《明医指掌·自汗盗汗心汗证》云:“盗汗者,睡而出,觉而收,如寇盗然,故以名之”。

    大多数中医会告诉患者,盗汗属于阴虚,如《医学正传·汗证》:“大抵自汗宜补阳调卫,盗汗宜补阴降火。”但是要知道,盗汗的原因比较复杂,决不非全是阴虚。这一点只有临床经验丰富的中医专家才会讲出来,其实中医经典中也有记载,如张景 岳《景岳全书·汗证》曾说: “ 不得谓盗汗必属阴虚也”,“盗汗亦多阳虚也”。《丹溪心法》云:“盗汗属血虚”。王清任之《医林改错》中有谓:“竟有用补气、固表、滋阴、降火,服之不效,而反加重者,不知血瘀亦令人自汗、盗汗,用血府逐瘀汤。”。

    所以盗汗在中医临床上大致有肾阴不足,阴虚内热,营卫失和,气虚不固,脾胃湿热,痰热蕴肺,肝经郁火,心血不足,表里不和,瘀血内阻等原因。所以,如果辨证不准,很易错治。另外还要注意排除糖尿病、结核等引起的盗汗。

    中医调治方法,肾阴不足者,可用知柏地黄丸;阴虚内热者,可用当归六黄汤;营卫失和者,可用桂枝汤;气虚不固者,可用玉屏风散;脾胃湿热者,可用平胃散、三仁汤;痰热蕴肺者,可用泻白散,清肺化痰汤;肝经郁火者,可用丹栀逍遥丸,越鞠丸;表里不和者,可用桂枝加龙骨牡蛎汤;心血不足者,可用归脾汤;瘀血内阻者,可用血府逐瘀汤。

    再有小儿盗汗的问题,小儿常有盗汗,有时甚至汗浸衣被,大汗淋漓。这是因为小儿神志未全,睡中不安,故易汗出,另外睡前多食,食积肠胃也可致睡中汗出,室温过高,或衣被过厚,还有家长给孩子用电热毯等取暖,也会引起小儿睡眠时出大汗。西医认为,小儿入睡后,出汗以上半夜为主,往往是血钙偏低引起的。而以整夜出汗为特点,并伴有面色潮红、低热消瘦,食欲不振,情绪发生改变等症状。要检查血沉,抗结核抗体、胸片等,常可发现异常。还要详细查颈部有无淋巴结肿大,这对小儿结核病的诊断极有价值。

    小儿盗汗,我常用健脾和胃,补肺固卫法,用大安丸加玉屏风散加味。

    题主所说“感冒后睡觉出汗厉害,被子都能汗湿”的情况,一般与外感有关,外邪一去,盗汗自止。或外感已愈,而盗汗不止,便当参考以上所述了。

    阴静阳动”,“阴”以寒、静、降为特点,“阳”以热、动、升为特点,阴阳相互制约,维持人体内在的平衡。当人体阴液亏虚,阴虚无以制阳,则阳亢,而出现阳气偏盛的虚热状态,所谓“阴虚则生内热”。随着年龄的增长,或高热之后,或房事不节,或过度熬夜,或长期嗜食辛辣、上火温燥之品,均可耗损人体阴液,导致阴虚火旺的发生。

    阴虚火旺证主要表现为口燥咽干、五心烦热、盗汗、心烦易怒、失眠多梦、腰酸腿软、眩晕耳鸣、小便短赤、大便秘结、男子遗精,甚至阳强易举,女子梦交,舌质红无苔,脉细数等。

    欢迎阅读!请点击关注,分享合理用药,安全用药常识。

    盗汗用中药怎么调理?盗汗是指在睡眠中自然汗出,醒后即止的一种出汗症状。在中医临床杂病中,盗汗是一种常见病证。盗汗病因比较复杂,现略述几种常见的盗汗证型,以及如何对证调理,供大家参考。

    阴虚火旺所致的盗汗与中药调理方法。

    阴虚火旺证型的盗汗,主要是肾阴亏虚无力制约肾阳,使得虚火内生,阴津被扰,阴津不能内藏外泄所致。主要症状表现为,五心烦热,或伴有午后潮热,腰膝酸软,头晕耳呜,遗精,舌红,少苔脉细数等症状。治法以壮水之主,以制阳光为主,可服用滋补肾阴的中药来补其肾水,约制虚火内扰。常用滋补肾阴的中成药有,六味地黄丸,知柏地黄丸,归芍地黄丸等。亦可用中药,制山茱萸15g,知母12g,熟地15g,白芍12g,五味子12g水煎服。

    脾虚失血所致的盗汗与中药调理方法。

    脾虚失血所致的盗汗,主要是思虑太过,思则伤脾,脾虚则血失所养,血失所养则机体免疫功能低下,使得荣卫不固,出现自汗,盗汗现象。失血也一样,如术后,失血都可导致身体虚弱,出现自汗,盗汗症状。治法以益气养血为主。如复方阿胶浆,养血颗粒等。也可服用益气固表的玉屏风颗粒,虚汗停颗粒来调理。

    以上两种盗汗证型比较常见,一般比较容易治愈,而一些慢性消耗性疾病则比较复杂,需经中医诊断,对证用药方可,如肺结核,肿瘤化疗后等。

    以上简答,如有不足,望评论补充。

    谢谢阅读!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里面说“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意思是说,阴液固守在人体内部,是形成阳气的基础,而人体脏腑之间的阴精需要依靠阳气在外,行使功能。

    如果阴阳失调,肌肤腠理开阖不利,容易形成汗液外泄的情况,盗汗是比较常见的一个症状。

    用脐针治疗,几次搞定

真武汤治疗脾肾阳虚吗

治疗肺寒的中成药

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如有医疗需求,请务必前往正规医院就诊
祝由网所有文章及资料均为作者提供或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爱好者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本站内容有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和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立即改正或删除。
Copyright © 2022-2023 祝由师网 版权所有

邮箱:daokedao3713@qq.com

备案号:鲁ICP备2022001955号-4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