补津液的六种普通食物有白木耳、黑木耳、西瓜、菠菜,也可以吃一些黑豆、黑芝麻等,这些食物都能够起到一定的补肾益津的效果。
体内的津液不足会引起口干舌燥和口腔生疮的现象,多数是肾气不足或者肾脏亏虚所引起的。在日常生活中也要多喝一些温开水,及时补充体内所需的水。
前两天有患儿家长留言说,孩子从来没有拉过肚子,一直都是便秘,大便干、羊屎蛋,现在孩子6岁,这种情况大概持续了2、3年,这让她很苦恼。
对于孩子便秘,大概只有经历过的家庭,才会明白其中的苦楚,家长的心情会随着孩子的大便起起伏伏。每一天从早晨睁眼开始,就会算一算孩子几天没拉了;孩子吃东西的时候,也会时不时紧张:这个不能吃,因为吃了更拉不出来。
其实任何问题,都是可以分寒热两个方面来考虑的,长期便秘、羊屎蛋也是一样。热症,会导致便秘,也就是我们经常说的“上火”了。还有一种,如果宝宝脾胃虚寒,也有可能会导致便秘。
我们把孩子肠道比作一条河流,由于温度太低,河水结冰了,没办法流动,河里的垃圾就没办法被河水冲到下游。这时候,大便都卡在肠道里,时间久了,水分也会被肠道吸收,慢慢变干硬。
我们把孩子的肠道比作是一块土地,太阳很大、很晒,土壤里的水分被蒸发掉了,土地开裂变硬。这就像是宝宝的身体有热,被烤干了水分,大便就会变得干硬粗糙。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热证便秘。
通过和家长聊天得知,孩子是胃强脾弱,特别能吃,爱出汗,急性子,精力旺盛,中午不爱午睡,爱喝凉水,吃不得牛羊肉,吃了会流鼻血,脾气超级大。大便一直是黑色、干硬、羊屎蛋。看孩子的舌苔,没有一点白苔。
整体感觉,孩子阳气比较足,没有虚寒的迹象。 如果是虚寒的孩子,精力不会太好,也喜欢喝热的东西,舌苔也像雪一样白厚一层。而这位家长家的娃,好像一个行走的小太阳,阳气充足。
同时我还注意到,他舌形尖尖的,这个是肝气不舒的表现。家长说,孩子从上了幼儿园开始,就是肝气不舒的。
中医里有这样的说法,肝属木,脾胃属土,木克土。 如果肝脏的气机畅达,自然会协助脾胃气机的升降,大便排泄顺畅。 但如果肝气郁滞,疏泄功能受到影响,也会进一步影响到脾气的运行,从而出现大便不畅。
这样看来,我们可以判断出,这是个热性的便秘,还伴随长期的肝气不舒。热把肠道的津液烧干了,我们就可以考虑清热补津液,再做一些疏肝的手法,恢复肝气对脾胃的疏通协调。
给这位家长推荐一个清热助排便的食疗: 黄豆汤 。
黄豆,味甘、性平,入脾、大肠经;具有健脾宽中,润燥消水、清热解毒、益气的功效。在《食疗本草》中提到黄豆能够益气、润肤,在《日用本草》中黄豆能消肿解毒,在《本草汇言》中更是记载用黄豆煮汁具有润脾去燥,消除痢疾的作用。
它不仅可以补益脾胃,还可以疏通气机,帮堵住的胃气降下来,利肠通便。用黄豆煮水,有清热润脾燥的作用,给胃肠补充津液,津液足了,胃肠道里积滞的垃圾也就可以运转开了。
黄豆汤的做法:
取黄豆一把,有时间的可以提前泡发。
把黄豆放水里,加适量清水,大火烧开,转小火。
小火煮一个小时,将黄豆煮得软软烂烂的,然后把黄豆汤过滤出来。
得汤后,分两份,早晚各一份。
可以连续服用3/4天。
春天容易肝火旺,肝木克脾土的情况会比其他季节表现更明显些,所以给她又推荐了外治法: 揉太冲穴 。太冲是肝经的原穴,按揉太冲,可以疏肝理气,缓解情绪压力。肝气条达了,也就不会影响脾胃了,这样大便也能更好地拉出来。
患儿家长反馈:说黄豆水很好。喝的第一天一天拉了3次黑色大便。孩子喝到第3天时,大便从最开始的黑色,干硬,慢慢地变成了绿黄色。她说,好几年没见过发黄的便便了,仿佛见到阳光出来似的。
提醒一下:黄豆水适合的是偏热性的便秘。 如果娃是舌苔白,水滑,四肢不温,肚子凉,阳气不足情况下的长期便秘,黄豆煮水是不合适的。记得在用之前要先辨证一下寒热。
另外,有的妈妈会问,黄豆煮水可以,那么黄豆豆浆也有这样的效果吗?其实不是的。
豆浆和黄豆水,就类似大米粥和米油的区别,豆浆是更加浓稠厚重的质地,比较补,容易滋腻;而黄豆煮水是偏“清”的。偏清的食物,更容易被身体消化,尤其是在孩子已经便秘,胃肠已经堵住的情况,吃滋腻的豆浆反而容易堵得更厉害,更清爽的黄豆汤才能够被身体消化,从而起到疏通补津液的作用。
作者简介: 单海军,河南省中医院(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儿童脑病康复科主任、副教授,硕士生导师。擅长治疗小儿神经系统疾病、呼吸系统疾病以及常见病,如:小儿脑瘫、智力低下、抽动症、咳嗽、哮喘、厌食、积滞、泄泻、便秘、反复口疮、遗尿等。
1.橄榄
功效:橄榄入口虽苦,但经咀嚼后,越发的甘甜,且满口生津,是防燥润喉的佳品。且橄榄在医学上用为清肺利咽药,像慢严舒柠含片就含这味药,主治咽喉肿痛。
用法:其食味甘甜,可与萝卜煎服润喉效果更佳。橄榄经蒸馏后的液体称橄榄露,可用于治疗咽痛、咳嗽、烦躁等症。
2.梨
功效:梨因鲜嫩多汁、酸甜适口,且富含糖、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及多种维生素等,对人体健康有重要作用。且医用上有可助消化、润肺清心,消痰止咳等功效;此外,梨皮和梨叶、花、根也均可入药,有润肺、消痰、清热、解毒等功效。
用法:可直接食用,能清喉降火;若食用煮好的熟梨,可增加口中的津液,起到保养嗓子的作用。
禁忌:慢性肠炎、胃寒病、糖尿病人群忌食生梨。
3.苹果
功效:其味甘凉,具有补脾气、养胃阴、生津解渴等功效,在保护心血管方面也有重大的作用,水分和营养素含量较高,多食用可改善呼吸系统及肺的功能。工作紧张之余闻闻苹果的清香,还能提神醒脑、缓解紧张的情绪。
用法:生吃能保护苹果的水溶性维生素,煮熟再吃能够降血糖、血脂、抑制自由基而抗氧化、抗炎杀菌,做成苹果醋能开胃助消化。
禁忌:苹果切后或剥皮后可用淡盐水浸泡,或撒上柠檬汁防止变色及氧化。
4.甘蔗
功效:甘蔗性凉味甘,含水分多,是降肺热,润喉咙的佳品。它含有大量的糖分和维生素,能帮助人体补充能量和营养,还可防治因热病引起的伤津,心烦口渴,反胃呕吐,肺燥引发的咳嗽气喘。此外,饮其汁还可缓解酒精中毒。
用法:可直接食用,可榨汁而吃。榨汁配雪梨汁,能有增强润燥清肺热的功效。
禁忌:脾胃虚寒和胃腹疼痛的人不宜食用,睡觉前及瓤红色的甘蔗都不宜食用,平时不可多食。
生津止渴的食物:
夏季很容易上火哦,你知道应该如何去火的吗,有很多的方法,夏季通过食物来养生效果是不错的呢,比如说夏季生津止渴的食物可以多吃一些,可以清热解毒去火,你知道夏季生津止渴的食物有什么吗,来看看这些介绍吧。
银耳
味甘、性平,有滋阴生津,润肺补肾的作用。银耳滋润而不腻滞,对于胃肠津液不足的大便秘结、燥热伤肺的干咳无痰、妇女阴血亏虚导致的月经不调等有改善作用。银耳富含果胶和微量元素,长期服用可以排毒润肤,防日晒皮炎和黄褐斑。夏季吃银耳的话可以有预防大便干燥的作用,对于清热解毒润燥有好处,而且还可以有祛斑的效果。
紫菜
性味甘咸、寒,有生津清热、补肾养心、软坚散结的功效。对于肝阳上亢的头晕耳鸣、心阴亏虚的口舌生疮、肝脾淤热导致的乳腺增生、甲状腺结节有一定的改善作用。紫菜可以有清热解毒生津的作用,而且还可以补肾养血。其实紫菜的吃法还有很多,如凉拌,炒食,制馅,炸丸子等等。
蜂蜜
《本草纲目》说蜂蜜“和营卫,润脏腑,通三焦,调脾胃”,蜂蜜良好的滋阴生津功能,可以有效缓解夏日酷热伤津导致的火气上炎症状,表现为头昏脑涨、健忘、失眠、眩晕、口臭口苦、口腔溃疡、眼屎增多等。夏季吃蜂蜜可以预防上火,还可以滋阴生津,去火气。
吃什么具有清热解毒生津止渴的作用这个问题,小编介绍了一些食物,经常吃这些食物具有很好的保健功效,比如说蜂蜜吧,可以有预防上火的作用,还有紫菜可以清热解毒,还可以吃银耳,美容养颜的同时也可以生津止渴,大家可以试试。
补津液的食物:
1、西瓜
味甘、性凉,有清热解暑、生津止渴、利小便的功效,对高血压、黄疸、痤疮、中暑等均有一定的辅助疗效。对于血压偏高、肝炎、胆囊炎导致的黄疸、皮肤疖肿、暑热伤津导致的口渴、眩晕、心悸有较好效果。
2、桃子
味甘酸、性温,有生津润肺、润肠消积、强肌美肤作用。可以改善阴血不足导致的体瘦面黄、肌肤干燥、月经不调、虚寒咳喘等。
3、苦瓜
味苦,性寒,具有清热消暑、宁心安神、补肾健脾、滋肝明目的功效,对治疗腹泻、疮肿痱疹、热病烦渴、心悸失眠、中暑发热等有一定的作用。苦瓜凉拌或清炒后爽口不腻,还有消油腻、清心开胃的效果。
4、莲藕
既可当水果,又可当蔬菜,生吃、熟食两相宜。生藕性寒,甘凉入胃、心,可清热解毒、凉血止血、清热除烦,适用于口中烦渴、醉酒、咳血、吐血等,还可中和热毒,治疗过食辛辣后导致的咽痛、便秘等。熟藕,有养胃滋阴、健脾益气的功效,适用于胃阴不足、口中干渴、牙龈肿痛等。
5、紫菜
性味甘咸、寒,有生津清热、补肾养心、软坚散结的功效。对于肝阳上亢的头晕耳鸣、心阴亏虚的口舌生疮、肝脾淤热导致的乳腺增生、甲状腺结节有一定的改善作用。
6、蜂蜜
蜂蜜良好的滋阴生津功能,可以有效缓解夏日酷热伤津导致的火气上炎症状,表现为头昏脑涨、健忘、失眠、眩晕、口臭口苦、口腔溃疡、眼屎增多等。
扩展资料:
调整生活方式,可以减少津液耗伤,可预防津伤出现。
1、不熬夜。熬夜会严重影响人的正常生理代谢,容易导致人体津液气血耗伤。
2、畅情志。焦虑、抑郁等长期较大的精神压力,容易导致脏腑气机郁结,郁而化热,耗伤人体津液。因此,调畅情志,用合适方式减轻压力、放松心情非常必要。
3、适当运动。长期伏案学习工作、缺乏运动,会导致气血运行缓慢,引起津液亏损。适当运动可加速气血运行,促进津液流通。
4、规律饮食。嗜食辛辣油腻等刺激性食物的人群,往往比饮食清淡的人群更容易出现津伤,这是由于辛辣油腻之物多为温燥之品,本身就易耗伤胃肠津液。经常性不规律饮食会加重脾胃负担,脾胃为人体气血津液生化之源,脾胃受损可直接导致津液损伤。因此,平时应多喝温水,多吃新鲜蔬果,少吃辛辣刺激食物。
人民网-夏吃8种生津止渴食物 清凉舒适一整夏
人民网-补津液不等于多喝水
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如有医疗需求,请务必前往正规医院就诊
祝由网所有文章及资料均为作者提供或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爱好者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本站内容有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和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立即改正或删除。
Copyright © 2022-2023 祝由师网 版权所有
邮箱:daokedao3713@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