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俞慎初老中医临床用药经验

发布时间:2023-11-16 17:24:29 作者:道医 点击:12998 【 字体:

俞慎初老中医临床用药经验

俞老常指出,医生临证既要掌握病情,又要熟练运用药物,才能除病神速,获效显著。古人云“用药如用兵",只有认真辨证用药,且了解药物性能并灵活运用它,方可药证合拍,药到病除。以下介绍俞老的部分临床用药经验。

  其一,药量轻重相宜。

凡治疗病邪在表,病位在外、在上者,尤以“轻清”见长,用药既选“轻清宣透”之品,又取“剂小药物”。处方中的药味一般在8~10种之间,用量也偏轻,如治外感表证,每用辛散轻宣的荆芥、薄荷、防风、桑叶、菊花、银花、连翘、竹叶等,药量大多仅用6g。俞老治外感头痛所用的“加减川芎茶调散”(川芎6g,羌活6g,薄荷5g,白芷6g,荆芥5g,防风6g,细辛3g,蔓荆子6g,甘草3g),用药轻巧,以轻清取胜。治咳嗽的加减止嗽散中的荆芥、百部、陈皮、杏仁、浙贝、款冬花等药用量也多在5~6g,旨在轻宣肺经之邪,然而俞老治疗慢性顽疾,或病情重、病势急之证,则每用重剂,认为非重剂难以奏效。尤其是方中的主药,用量重才能直达病所,挫其病势。

例如俞老治一例暴喘重证患者,曾用来复汤(山茱萸60g,生龙牡各30g,白芍18g,党参15g,炙草6g),并配以山茱萸60g单味浓煎服。山茱萸有补肾敛气固脱的作用,用量重而疗效佳.又如治脾虚水肿的加减五皮饮(黄芪30g,带皮苓30g,赤小豆15g,桑白皮15g,地骨皮12g,陈皮5g,地胆草30g,五加皮12g,泽泻12g,车前子12g),重用方中主药,临床每获良效。治疗中风偏瘫的补阳还五汤中黄芪的用量,多在30g以上。

俞老应用矿物和贝壳类药物,同样以重剂量取效。例如近2年来俞老曾用石膏30~60g,配以四妙散,治疗数例湿热痹证,疗效甚佳。去年治一例眩晕伴两耳胀痛的肝阳上亢的病患,用石决明、牡蛎、珍珠母、磁石各30g,并配合钩藤、天麻、甘菊花、生地黄、元参、麦冬等平肝养阴息风的药物治疗,取得较好的疗效。又曾用鳖甲30g,牡蛎30g,鸡内金10g配合养阴软坚、理气化瘀之品,治疗数例肝脾肿大患者。

王某,男,46岁。1992年8月20日诊。旧有慢性肝炎病史,近几个月来自觉两胁下胀闷不适。经省某医院B超探测为肝硬化、脾肿大(中度)。脉弦数,舌淡红苔微黄。

处方:生鳖甲30g(先煎),生牡蛎30g(先煎),鸡内金10g,绵茵陈15g,玉米须15g,夏枯草15g,生地黄15g,黑元参12g,川郁金10g,赤、白芍各10g,京丹参12g。

患者复诊几次,俞老以此方为基础加减治疗。又如治疗瘿瘤,俞老常用牡蛎30g,海蛤壳30g配合理气散结药物;治耳鸣,常以磁石30g配方;治咳喘、呃逆证时,处方中的代赭石也常用24~30g。根据病情酌量用药,或轻或重,灵活施治,是俞老临床用药的特点之一。

  其二,注重对药运用。

俞老在临床中重视药物组对应用,认为两种药物互相配伍组成“对药”,不但能协同作用,相得益彰,而且把“对药”配入主方中使用,能提高主方的疗效。俞老临床常用的对药,如:

(1)威灵仙和豨莶草:两药均有祛风湿、通经络之功效,但威灵仙辛温,止痛作用较强;豨莶草苦寒,以祛风除湿为著;两药配合,一温一寒,协同作用,不但祛风湿止痹痛作用增强,而且寒温适中,故俞老多用于治风湿痹痛。

(2)赤芍和白芍:赤芍清热凉血、散瘀止痛;白芍养血敛阴、柔肝缓急。两药配合,一散一敛,补泻并施,能达凉血养血、散瘀止痛之目的,治痹痛日久,体虚夹瘀者尤为适合。

(3)藿香和佩兰:两药均为芳香药物,既能表散暑邪,又善宣化湿浊。二药伍用,其芳香化浊、清热解暑、醒脾和胃的功效益彰。俞老常用以治疗夏日感受暑湿而致的发热头重、胸脘满闷、恶心欲呕、纳呆,或腹泻之证。

(4)川芎和白花:川芎有祛风止痛之功,其性升散,善行头目,为治头痛要药;白芷芳香上达,祛风止痛,以治阳明经头痛、眉棱骨痛为见长。两药配合,能增强祛风止头痛的作用,俞老常把川芎、白芷配合治疗外感风寒头痛。

(5)辛夷花和苍耳子:辛夷花芳香走窜,善通鼻窍,为治鼻渊良药;苍耳子亦属疏风祛湿通窍之品。俞老常两药合用,以增强疏风通窍作用,是临床治疗急、慢性鼻炎常用的对药。

(6)夜交藤和合欢皮:两药均入心、肝经,同具养心、安神、解郁之功效,二药相伍,功效益彰。故临床对兼有虚烦失眠者,俞老每在治方中加入夜交藤、合欢皮,疗效颇好。

(7)杏仁和浙贝:杏仁苦泄降气,止咳平喘;浙贝母清热散结,化痰止咳。两药相伍,一降一散,善于清泄肺中痰热。俞老常用以治疗痰热郁肺之咳嗽证。

(8)羌活和独活:羌活能祛风湿,善治上半身疼痛;独活治风湿痹痛,尤以下部痹证为宜。两药配合,一上一下,各司其长,用以疏调太阳经气,治风寒湿痹周身疼痛,项背拘急,效果甚佳。故俞老常二药相伍应用于临床。

俞老在临床上还常用半夏和陈皮相伍,治痰饮咳嗽;五灵脂和蒲黄相伍,治血瘀痛经;双钩藤和鸡冠花相伍,治肝热头晕;枇杷叶和马兜铃配合治肺热咳嗽;瓜萎和薤白配合治胸痹;元胡和川楝子相伍治脘腹疼痛等。俞老运用对药经验丰富,组对的药物有多种,他每能在辨证遣方用药时,根据病情灵活选用。

其三,善用动物药品。

动物药属血肉有情之品或行通走窜之物,其治疗作用常是植物药或矿物药所不能代替的。俞老在数十年的临床医疗中对动物药深有研究,善于利用各类动物药所具有的特殊功效。在多种疑难杂症和急性病的治疗中,配合应用动物药而获满意疗效。兹举俞老运用动物药经验数种:

(1)俞老运用的动物药中,以地龙运用最多,认为地龙具有清热平肝、息风止痉、通络除痹、止喘利尿及降压的多种作用,可广泛应用于临床。如对百曰咳、小儿高热惊厥、支气管哮喘,都有一定疗效。此外,对高血压、中风半身不遂、风湿性关节炎,以及治疗丹毒、湿疫、烫火伤、下肢溃疡、跌打骨折等诸类疾病,配合地龙治疗,临床疗效甚好。

(2)俞老临床喜用鸡内金,对鸡内金的化坚消石和固涩止遗功效十分赏识,他多倡《别录》所载鸡内金“主……遗溺”和张锡纯的“善化有形瘀积”之说,常用鸡内金配合清热利湿药物治疗胆囊结石和泌尿道结石症;又用鸡内金与温肾缩尿的缩泉饮配合,用于治疗遗尿症,临床均取得满意疗效。例如俞老曾治一男青年,素有遗尿之症,每月7-8次,近因工作紧张,夜遗倍增,遗尿时即醒,醒后则伴有心悸、腰酸,脉软,舌淡,诊为心肾不足之证。处以内金缩泉饮加味:鸡内金6g,益智仁5g,台乌药6g,淮山药12g,炙甘草3g,覆盆子10g。服5剂后,夜遗次数减少,再服10剂,遂不复遗。俞老临床上曾用内金缩泉饮加减,治愈多例遗尿病患。

(3)治疗经久不愈的皮肤瘙痒症,俞老常选用祛风止痒通络的蝉蜕、僵蚕、白花蛇之类治疗而获效。

(4)治疗中风、口眼歪斜,或肢体震颤、麻痹之证,常用全蝎尾、蜈蚣、僵蚕、蝉蜕、地龙配合化痰通络、活血祛疲的白附子、赤芍、丹参、当归尾、红花、桃仁、川芎等治疗。治面瘫还配合用鳝鱼血涂患处。

(5)治顽固性痹证,关节僵硬变形,屈伸不利,疼痛日久者,俞老常运用虫类药物通络法,每在辨证施治基础上,加入地龙、蜈蚣、全蝎、僵蚕、白花蛇或乌梢蛇等,用虫类药入络搜风逐邪、通络止痛。

(6)鹿角霜有补肾助阳、温通督脉之功。俞老每用本品配合桂枝、附子、羌活、独活、寄生、续断、杜仲等温经通阳、蠲痹止痛、补肾强筋的药物,治疗腰背冷痛,四肢乏力之证,近年来曾治疗数例,疗效颇佳。

其四,重视药物归经。

俞老临证常常是辨证用药与归经药物选用有机结合,而获得满意的治疗效果。例如治头痛证,太阳经头痛多加羌活,阳明经头痛多用白芷,厥阴头痛多用藁本、川芎,少阳经头痛多用柴胡。又如在治疗风寒湿痹中根据疼痛部位的不同而用药。项背痛加羌活、葛根,腰脊痛加狗脊、寄生、续断、杜仲。手臂痛加桂枝、桑枝,下肢酸痛加牛膝、木瓜等,效果很好。例如运用清热药时,常根据其归经的不同而选用:用石膏、黄芩清肺热,龙胆草泻肝火。黄连、石膏清胃火,黄连、木通、竹叶清心火,知母、黄柏泻肾火,山栀子泻二焦之火等,每能在辨证选方时酌情配用,以助其功。

俞老常指出,同种性味的药物由于归经不同,其作用亦异,例如性味辛温的药物就具有解表、行气、活血、开窍、温里的多种功能,如紫苏归肺经,能发散风寒,可治风寒感冒、咳嗽胸闷;细辛归肺、肾经,其性走窜,有较好的祛风散寒,温肺化饮,止痛通窍作用,常用于外感风寒和头痛、牙痛、痹痛的治疗;木香归脾、胃经,功能行气止痛,用于治脘腹胀痛;台乌药入肺.睥.肾经,辛开温散,善于疏通气机,能顺气畅中、散寒止痛,常用于寒邪气滞所致的脘腹胀痛、寒病腹痛和肾阳不足所致的小便频数;青皮归肝经,能疏肝破气,多用于胁肋或乳房胀痛的治疗;川芎归肝经,有活血行气之力。常用于血瘀气滞多种病证的治疗等。说明了尽管以上均为辛温的药物,由于归经不同,因而各自的功能,主治均有差别,所以俞老认为临床用药应熟悉药物归经。了解药物对不同脏腑、经络的选择作用,治疗才能有的放矢,力专用宏,疗效显著。

  其五,配合草药单方。

民间的草药验方,是祖国医学的一个组成部分,在临床应用往往能获特殊的疗效。俞老临证用药,不仅严循绳墨,有理有法,灵活化裁前贤名方,同时对民间草药单方亦常引以为用。他常说,使用单方单药可以弥补主方的不足,与主方配合,常能收到较好的治疗作用,所以俞老临床上重视运用民间草药验方。常在辨证施治的前提下,于主方中加一两味草药,或另有草药验方配服,每取良效。

例如:小儿因肝热而致夜寐欠安、吵闹不宁,俞老每用具有清热平肝作用的草药小春花(即阴地蕨)配合地龙干、双钩藤等与冰糖炖服治疗,获效甚佳。治风火头痛,常用石橄榄(又名石仙桃)30g、鸡蛋(或鸭蛋)1枚(针刺几十孔)同炖,蛋汤均服,效果很好。石仙桃有敛阴降火、平肝息风之功效,是临床治头痛、神经衰弱常配用之草药。俞老曾治一例头痛5年的患者,经服石橄榄3次后头痛即止。又如治气瘿,俞老多用野苋菜每次60g(鲜)与瘦肉同炖,配合消瘰丸治疗,近2年来曾用此法治疗10余例气瘿病患,症状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草药七叶莲根有活血散瘀、祛风活络之功,鸡屎藤善于理气祛瘀,土金针头活血通络,三药配合其祛瘀通络除痹作用显著。俞老常用七叶莲根40g,土金针头、鸡尿藤各30g同瘦肉炖服,配合主方治疗反复发作的风寒湿痹痛,效果很好。又常用紫茉莉根(白胭脂头)30~60g同冰糖炖服,治赤白带下。治疗咽喉肿痛,俞老每用清热解毒的草药鱼腥草、车前草、鬼针草及中药甘草,加上宣肺利咽的桔梗,组成经验方“利咽桔梗汤"。多年来应用于临床疗效显著。如治泌尿道结石症,常用清热利水通淋的金钱草,猫须草各30g煎汤代茶饮,配合主方治疗,获效甚佳。如治中耳炎,常用鲜虎耳草一握,捣烂绞汁滴入患处,每天1~2次。治疗2-3天后多能取效。

相关文章:

名老中医用药心得

补药和泻药的用法用量

中医儿科用药经验,中医儿科临床浅解

黔中名医陈慈煦的用药经验

中医用药的方法,用药的剂量

中医用药心得,用药原则

临床用药参四时,终究当须合四诊

男科用药经验集

中医选方用药的原则及常用中药的配伍

俞慎初的个人信息

俞慎初(1915-2002),男,福建福清人。福建中医学院教授,当代中医学家,中医医史学家,教育家,国家级中医药专家,全国首批“继承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指导”老师。中国中医研究院(现为:中国中医科学院)专题研究咨询专家,中国中医药研究促进会理事,福建省炎黄文化研究会理事,福建省中医药学会常务理事,《福建中医药》编委会副主委,台北中医药研究会顾问,英国剑桥国际传记中心协会及美国国际传记学院协会顾问。
俞老出身中医世家,早年从秦伯未习医。
1933年毕业于上海中医专业学校。曾任《现代医药》月刊主编、上海复兴中医专科学校教务主任。
1941年上海诚明文学院毕业。建国后,历任福建省中医进修学校教务主任,福建中医学院医史教研室主任、教授,农工党第九届中央委员。从事临床、教学、科研60余年。
擅长中医内科,兼通妇、儿科、中医药学、医史学。

名医的人物列举

福建历史上中医著作甚丰,现收集到370余种。其中1949年以前的,按现有版本和史料记载者收入;1949年以后的,以正式出版者及一些老中医的著作收入。在省外工作的福建籍中医界人士在外省出版的著作,不在其内。  北 宋
苏颂:图经本草。吴夲:吴夲本草。陈卞:手集备急经效方。何希彭:圣惠选方。吴夲:圣济经注释。
南 宋
郑樵:通志本草外类本草成书、食鉴、采治录、畏恶录。钱文礼:伤寒百问歌。汤尹才:伤寒解惑论。蔡元定:脉经。朱端章:卫生家宝产科备要、卫生家宝方、卫生家宝小儿方、卫生家宝汤方、集验方。李迅:集验背疽方。真德秀:卫生歌。宋慈:洗冤集录。刘信甫:活人事证方、活人事证方后集、新编类要图注本草。杨士瀛:伤寒类书活人总括、仁斋直指方论、医脉真经、察脉总括。叶大廉:叶氏录验方。
元 代
李辰拱:伤寒集成方法、胎产救急方。邹鋐:寿亲养老新书。熊产明:类编南北经验医方大成。许宏:金镜内台方议、湖海奇方。
明 代
黄至:黄氏医案。雷伯宗:千金宝鉴。雷竣:伤寒发明、医学真经。童养学:伤寒指掌补注。熊宗立:黄帝内经素问灵枢运气音释补遗、素问运气图括定局立成、勿听子俗解八十一难经、王叔和脉诀图要俗解、伤寒运气全书、外科精要附遗、妇人良方、妇人良方补遗大全、药性赋补遗、增补本草歌括、类证注释钱氏小儿方诀、类证陈氏小儿痘疹方论、名方类证医书大全。黄兰室:兰室纪要。林道飞:济世良方。陈道修:脉学、临证秘要。庄应葸:医案。方炯:杏村肘后方、伤寒书、脉理精微。陈仕贤:药性别、本草要略。陈仕贤、孙宇:经验良方。欧浩:医刻汇成。郑大忠:痘经会成保婴慈幼录。齐德成:全婴宝鉴。陈椿:养生悟言。赖沂:内伤外感法录、四科诊要。聂向恒:医学汇函、活动心法、痘疹心法、痘诊论、奇效医书。叶仲化:素问注。萧金:轩岐救正论。
清 代
周景涛:清末御医,脾胃论。齐洪超:痢疾辨疑。陈五鼎:脉经。赖用贤:活人心统、评林说约。陶思渠:十二经方议秘要。郜文燮:经验妙方。杨日暄:医理汇参。陈梦雷:古今图书集成·医部全录、课余。吴其安:经方新歌一百十三首。王凝:本草要解、医案。徐璋:痘科精义。赖上璞:奇方。吴仰虞:评注心法要诀。林鼎槐:脉诀、金针、医学法门。邱显刚:闲居写心集。章贡云:命理星案。卢山:脉法归真。邹成东:保产编简验方。许燮:伤寒汇证。刘福修:临证验方。黄绍定:肺病准绳集。黄作宾:小儿秘诀。刘作霖:医录。吕尤仙:外科秘录。邓旒:保赤指南车。沈学洙:儿科直诀。蔡宗玉:医学汇参、伤寒六经辨证补方。陈修园:景岳新方八阵砭、景岳本草经读、时方妙用、医诀三卷、伤寒论浅注、金匮要略浅注、时方歌括、医学实在易、医学从众录、女科要旨、十药神书注解、长沙方歌括、金匮方歌括、伤寒医诀串解、伤寒真方歌括、灵枢素问集注节要。黄庭镜:目经大成。邓赞夫:目科正宗。林作建:伤寒论眉批补注、六经辨证歌括、妇科古方歌括、壶山医统。林作茂、林作建:普寿堂传家秘方。滕万程;一得录。陈定涛:药义辨伪、药性补遗、伤寒论集说便读。陈北泰:论治一隅、医学时习、百方主治。陈敏士:济世新编。陈粹然:医案。叶大章:眼科知录、临证医案、秘验方。黄卓尔:医鼎阶。邓璜:本草、医案。林霪、陈修园:张景岳新方歌括注解。岳峦明:妇科便览。林清标:医学指南。林荔:杏苑萃诊。李世奎:脉诀。丘泮林:喉科验方秘旨。周典煌:医方汇编。王慎德:中华医粹。叶兰墅:医学辨惑。陈澈:雪潭居医约。林开燧:活人方汇编。周士祢:婴儿论。陈恭溥:伤寒论章句。林枫:医学汇参。陈有流:伤寒论注、医学阐微。刘克光:吐泻辨。陈赉:医学研余。陈扬祖:痘疹新书。陈仁诏:各种医解。岳坤宗:临证诊疗、针灸集。黄鸿元:小儿科秘论。黄孚同:神要生机。许汝楫:温症斑疹辨证。江梅:医经臆语、未然防。罗拔茹:医学志疑、宝命全形集。郑奋扬:重订鼠疫约编、伪药条辨、疹症宝筏、霍乱论新编、增订验方别录。力钧、郭永淦:伤寒论问答。力钧:庚寅医案、辛卯医案、难经经释补、日本医学调查记、历代医籍存佚考。包育华:医机辨证、经方借用法略、无妄集剞厥方、伤寒方法、经方歌括。包识生:包氏医宗。孙发曾:药源文集、药源诗草。吴元龙:性学汇参。杨暄:医理参汇。邱士任:脉类篡。邱海潭:喉科验方秘旨。卢大□:雨庐丛书、汉和处方歌诀、经方要诀、伤寒玉瑜、伤寒要诀、医学阶梯、金匮玉论、医学要诀、内科要诀、霍乱证治之商榷、方剂要诀。
现 代
郑迈庵:中国医门小史。岳杰明:训蒙初要、伤寒大略。陈发铠:八种风疾专科手稿。陈纪西:活幼刍言。江少萱:奇病实验。周健康:景涛肠胃永康液之中医辩证。陈逊斋:伤寒论集注。郭云团:医诀。蔡人奇:妇科讲义。林笔邻:医话汇集。林韬安:伤寒讲义、温病讲义。陈清莲:温病方歌括。陈泳鹤:伤寒温病辨疑、泳鹤医案。陈琴甫:汤头歌诀。林钟贵:医案百则。郑却疾:霍乱通论、疾病的自然疗法、阴阳五行论、四言诊断纲要。郑品端:潜心居士医集。吴锡璜:中西脉学讲义、中西内科学、中西温热串解、脑髓病论、删补中风论、奇验喉症明辨。杨逄吉:痘疹大全、医案医话。连城珍:内科三字经、妇科三字经、儿科三字经,伤寒初阶三字经、金匮方五言歌诀、长沙方五言歌括、医学益智录、万应灵矶。温敬修:药用植物学、最新实验药物学、伤科秘本。赵风洲:伤寒、金匮、温病条辨、傅青主女科、血证论、瘴疟指南等方书歌诀七卷。涂去病:涂去病医案。陈影鹤:痘疹源流考。刘伯丞:中医病理学会宗。俞介庵:怀箴堂医案、怀箴堂治验录、女科篡要。刘亚农:二十世纪伤寒论。黄素闲:伤寒论评注。谢丹籍:中医诊断捷径、内治麻疹经验集、单验方。孙禄铭:温病方歌诀。王良甸:温病汤头歌诀。黄安国:黄安国临床经验。
当 代
王德藩:少阴症辨证论治。胡友梅:中西对照医药学、伤寒温病诊疗表解、中医诊疗新编。李健颐:鼠疫治疗全书、四诊概要、内经知要注解、余庆堂医案。陈芑洲:针灸诊疗要览、针灸随感录、针灸附录。孙朗川:妇科经带胎产证治歌括、孙朗川医案。林古恒:运气图说。林云章:伤寒论新释、金匮隙瞰。林英藩:伤寒金匮歌括。林竹均:神农本草歌括、历代本草歌括、针灸歌括。江谐:伤寒论句解。孙浩铭:孙浩铭妇科临床经验。叶轩孙:叶轩孙医案。苏希卿:注脾胃论。张景星:张氏医案。郑兰芬:妇科郑兰芬临床治验。施启谟:施启谟医案。陈桐雨:陈桐雨儿科经验。陈明生:眼科医案。陈溪南:陈溪南眼科经验。章宝春:章宝春伤科临证经验。王著础:中医预防医学概说。林增祥:小方集锦。张宗本:临床实践浅谈。俞慎初:中医诊断要略、中医病理要略、临床证治要法、医学衷中参西录方歌集解、内经语法研究、虫类药物临床应用、中国医学简史、中草药临床应用、校注陈修园医书长沙方歌括、俞慎初效方集、中国药学史纲、闽台医林人物、俞慎初医疗医论选集、中草药作物学。黄宗勖:针灸疗法速成手册、拔罐疗法、常见病中草药外治疗法。赵正山:简易推拿疗法、校注集验背疽方、十药神书注解。刘友梁:矿物药与丹药。俞长荣:伤寒论汇要分析、校注陈修园医书伤寒医诀串解。杨春波:几种中医简易诊断法。肖钦朗:校注陈修园医书神农本草经、瓜果疗法、花卉与健康。陈竹友:医用古汉语、校注陈修园医书伤寒真方歌括。张安桢、林子顺、王和鸣、葛懋昌:林如高骨伤简易诊断法。张安桢、林子顺:林如高正骨经验。罗时润、田一庄:洗冤集录译释。汪济美、吴允耀:中医药题解。张安桢、葛懋昌、王和鸣:练功三十六法。陈树榕:瘰疬疗法、常见皮肤病中医疗法。赵棻等:中医基础理论详解。李学耕:小儿飞针疗法。余育元:校注陈修园医书女科要旨。林朗晖:校注陈修园医书医学实在易。林颖:校注陈修园医书医学从众录。张安桢、王和鸣:伤科内伤诊治法。孔庆洛、苏伟庭、张福荣:海洋药物民间应用。林惠珍:按摩与抓痧。黄大理:校注陈修园医书时方歌括。傅瘦生:校注陈修园医书灵素集注节要。陈远志:常见病症中草药自我疗法。林伯安:中医内科便览。杨护生:校注陈修园医书时方妙用。王致谱:校注陈修园医书仁斋小儿方论。陈惠藩:中医外科常用处方选。周石卿:伤寒论百题解。周世熹:癌之辨证阐述。李笑风:枯痔丁疗法。沈宗国、唐肖洪:注释傅青主男科。蔺云桂:经络图解。盛国荣:盛国荣医案选、茶叶与健康。苏志元:中医皮肤科经验。张中天:张中天辨证论药集。王云章:药用花卉。留章杰:伤寒方临床阐述。张志豪:续论医门八法。

阅读全文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