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学对腰与肾关系的认识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早在《素问脉要精微论》中就已载:“腰者,肾之府,转摇不能,肾将惫矣”;唐代王冰注云:“两肾在于腰内,故腰为肾之外腑”。
肾精充足,则腰脊有力,肾精不足,就会出现腰脊不举,足不任地。肾阳虚,腰部脉络失于温煦、濡养,可致腰部冷痛;肾阴不足,腰部脉络失于濡养,可致腰膝酸软无力。
这3种症状!是你的腰在求救!
1、腰痛
腰肌劳损的患者绝大部分会感觉到腰部持续性钝痛,平卧的时候会减轻点,站立起来的时候会加剧疼痛,一般情况下尚可忍受,腰部可以适当活动或行走缓慢。
2、下肢放射性疼痛
大部分的腰肌劳损患者出现这样的症状,常在腰痛减轻或消失後出现。疼痛轻者可行走,呈跛行状态,临床症状是由腰部蔓延至大腿及小腿後侧的放射性疼痛以及会产生麻木感。
3、下肢麻木、产生间歇性冷感及跛行
下肢麻木大多是伴随着疼痛,少数腰肌劳损患者可表现为单纯麻木而没有疼痛感,有少数患者自觉下肢发冷、发凉。
所以一旦意识到自己的腰可能有问题,就应该尽早检查拿到专业的康复指导意见,及时干预。
为啥人未老,腰先衰?
女性腰痛的4大常见原因
1、长期腰肌劳损
久坐不动会导致腰椎问题出现,翘起二郎腿会导致骨盆倾斜,腰椎承受压力不均,造成腰肌劳损。
2、泌尿系统感染
由于女性的尿道短而直,且尿道外口靠近肛门,常有少量大肠杆菌寄生,加之女性生理方面的特点,尿道口被污染的机会较多,若忽视卫生,则容易发生泌尿系感染。
3、女性生殖器官疾病
女性的生殖器官在一生中要行经400次左右,还负担着怀孕、分娩等使命,有的妇女还经历流产、节育手术等,故生殖器官炎症的发病率较高,如输卵管炎、盆腔炎等,这些炎症容易并发腰痛。
4、受凉
创伤罹患风湿、类风湿关节炎的妇女,多因在月经期、分娩和产后受风、湿、寒的侵袭,导致脊椎长骨刺而诱发腰痛。
艾灸健腰法,关键在这5穴!
1、命门穴
命门穴具有温肾阳、利腰脊的作用。
2、肾俞穴
肾俞穴具有滋阴壮阳、补肾健腰等作用。
3、腰阳关穴
腰阳关穴具有疏通阳气、强腰膝、益下元等作用。
4、腰眼穴
腰眼穴具有活血通络、健腰益肾等作用。
5、委中穴
委中穴具有舒筋活络、解痉止痛等作用。
艾灸时间:艾条悬灸或艾灸盒灸,躯干每穴30—45分钟慢慢适应延长,肢体每穴25—35分钟慢慢延长,一日一次,一个礼拜休息1-3天。
补肾强腰食板栗!
栗子入药始于南北朝,历代医家均认为栗子是一味极好的补肾食品,因其具有“补肾强腰脚,益气厚肠胃”之作用,故有“果中栗最益”的说法。
《随息居饮食谱》中强调:“凡食均需细嚼,连液吞咽则有益,若顿食至饱,反壅气伤脾”。《本草》云栗主治是:益气,补肾气,耐饥,生食治腰腿不遂。栗,肾之果也,五行属水,水潦之年则栗不熟。
人到中老年,阳气渐渐衰减,会显现腰膝酸软,也会显现牙齿松落,这些皆是肾气缺少的表达,当从补肾入手,早点防范。
食用方法
准备干红枣70克用热水泡透,去壳鲜板栗350克煮透后剥掉表皮,二者混合均匀,加入适量冰糖,蒸至软烂即可食用。
作用:它具有益气养血、壮腰补肾的作用,适合肾虚腰酸者食用。
温馨提醒:腰部构成虽然简单,但极为重要!灸友们在日常生活中要记得护腰、养腰,多做锻炼!
ps:本文部分图片来源于合作版权图库和灸大夫,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图片仅用于学习交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告知删除。文章中分享的方子、灸疗方案、手法等一定要在专业医师指导下使用哦!
生命体从卵子与精子的相遇,到胚胎的孕育,直到生长壮老,皆由阳气所生,而人的精血津液之生成皆由阳气所化,因此阳气也决定了生命体的成长,但是现代人都对阳气认知不够,重视不够,人们在承受巨大的工作以及生活压力的同时,加之自己的不良嗜好,均在不知不觉中消耗人体的阳气,例如人们常常长期熬夜,过度纵欲,嗜食贪凉,嗜食冷饮等这类情况发生,均在消耗我们的阳气。
在临床中,我们也常常见到诸如浑身无力、精气疲乏、失眠健忘、脾气暴躁等亚 健康 的症状,久而久之便会引发阳气不足,导致寒凝、气滞、血瘀等诸症,进而衍生诸多难愈之症,因此养护阳气乃是 养生 治病的根本,而如何养护我们的阳气呢?
宋代著名的医家窦材他在《扁鹊心书》中记载道“自古扶阳有三法,灼艾第一,丹药第二,附子第三。”为什么灼艾是扶阳的秘诀呢?是因为艾叶生于山阳,采于端午,吸取太阳的精华,是一种纯阳之物。艾之火是纯阳之火,故而中国古人把太阳称为天之阳,把艾称为地之阳。阳气是生命的根本,《内经》云,“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如果我们把阳气算作一百,那么,人从生到死就是阳气从一百到零的过程,故而 养生 贵在保养阳气,强壮阳气。
艾条
艾热之热,非其他发热的物质所能比拟,艾在燃烧时产生的特殊的短红外线渗透力是普通长红外线的三到四倍,能够激活细胞免疫激活素,提高人体免疫力。艾灸同时具有自动找病位和通经脉的功能,艾火的连续燃烧和传递,可使艾火的纯阳温热之气由身体的皮肤表层通达体内,通达病位,打通阻塞,自动调节身体内部阴阳的升降,从而达到壮阳、 养生 、治病的功用。
明代伟大的医药学家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记载到:“艾叶能灸百病。”清代吴仪络在其药学著作《本草从新》中记载到:“艾叶……能回垂绝之阳,通十二经,走阴,理气血,逐寒湿—以之灸火,能透诸经而除百病。”
从上述古医籍中,我们知道它具有温经散寒活血化瘀、扶阳固脱、防病治病等作用,那适用于哪些病症呢?
适用范围
主要适用于虚证、寒证。如中焦虚寒性呕吐、腹痛、腹泻;脾肾阳虚、元气暴脱所致久泄、遗尿、遗精、阳痿、虚脱、休克;气虚下陷所致的脏器下垂;风寒湿痹而致的腰腿痛等。
禁忌
1.凡暴露在外的部位,如颜面,不要直接灸,以防形成瘢痕,影响美观。
2.皮薄、肌少、筋肉结聚处,妊娠期妇女的腰骶部、下腹部,男女的乳头、阴部、睾丸等不要施灸.另外,关节部位不要直接灸(瘢痕灸).此外,大血管处、心脏部位不要灸,眼球属颜面部,也不要灸。
3.极度疲劳,过饥、过饱、酒醉、大汗淋漓、情绪不稳,或妇女经期忌灸。
4.某些传染病、高热、昏迷、抽风期间,或身体极度衰竭,形瘦骨立等忌灸。
5.无自制能力的人如精神病患者等忌灸。
6.妇女在妊娠期或月经期,其腰骶部和少腹部不宜施瘢痕灸和刺激较强的天灸。孕妇的曲骨、中极、关元、石门以及小腹部穴位慎灸.小儿、昏迷、肢体麻木或感觉迟钝者,一定要避免施灸过量,灼伤皮肤。
7.对于昏迷重症者,要及时送往医院治疗,不要在家施灸,以免耽误病情.一般来说,头、面、胸部有毛发处不宜施灸,但头顶的百会穴可采取隔物灸。
注意事项
1.灸时应防止艾火脱落,烧伤皮肤和点燃衣服被褥。
2.施灸顺序,临床上一般是先灸上部,后灸下部;先腰背部,后胸腹部;先头身,后四肢。壮数是先少而后多,艾炷是先小而后大。
3.黏膜附近、颜面、五官和大血管的部位,不宜采用瘢痕灸。实证、热证、阴虚发热、孕妇腹部和腰骶部也不宜施灸。
4.灸后局部出现微红灼热属正常现象,无须处理,如局部出现水疱,小者可任其自然吸收大者可用消毒针挑破,放出水液,涂以甲紫,以消毒纱布包敷。
风湿腰痛
症状:腰痛重着,转侧不利,痛连臀国,遇阴雨天加重,苔白腻,脉沉迟缓。
穴位:命门、大肠俞、阴陵泉、委中。
肾虚腰痛
症状:腰痛酸软,喜揉喜按,遇劳则甚,双膝无力,反复发作,阳虚则手足不温,腰背少腹冷痛,少气乏力,舌淡脉沉细;阴虚则五心烦热,口干咽燥,失眠健忘耳鸣,舌嫩红脉弦细数。
穴位:肾俞、太溪、腰阳关、委中。肾阳虚:关元、气海。肾阴虚:绝骨、照海。
凤凰中医:针灸治腰痛病因不同穴位选取不同
湿热腰痛
症状:腰痛,痛处灼热感,热天或雨天加重,活动后可减轻,小便短赤;苔黄腻,脉濡数或弦数。
穴位:阴陵泉、三阴交、委中。
瘀血腰痛
症状:有腰部外伤史,腰痛如刺,痛处固定拒按,日轻夜重,转侧不利;舌紫暗或有瘀斑,脉沉涩。
穴位:命门、委中、膈俞、血海。
由此可见,腰痛根据病因,可分为风湿腰痛、肾虚腰痛、温热腰痛以及瘀血腰痛等。病因不同,症状不同,针灸治疗选取的穴位,亦不同。
艾灸是中医手法中的一种,现在越来越多的人通过艾灸来缓解身体的不适,比如,女性痛经、腹泻、美容等。不过,你知道吗,艾灸除了这些作用,还能够抗癌,下面我们就了解下有关艾灸的知识吧。
艾灸是中医特色疗法中的一种,但是大家清楚吗,艾灸还能够防癌哦。
艾灸中硒含量很高,是公认抗癌植物芦荟的10倍,具有抗肿瘤,延缓衰老的效果。现在秋季肺部排毒艾灸正当时,首选艾灸养生。艾灸渗透性强,在体内循环运行,调脏腑,养气血,驱邪,排寒,排湿,肺部排毒灸疗法。
艾灸疗法在我国已有三千多年的历史,它是借艾火的纯阳热力给人体以温热性刺激,通过经络腧穴的传导来调节脏腑的阴阳平衡。
现在已经是秋天了,这时候已经没有夏季的炎热了,这时的嗖嗖凉意也在慢慢的随着夜晚的提前而渐渐侵入。
在秋季中,胆经和肝经处于最衰状态。因此秋季保健的关键就是艾灸胆经和肝经,加强胆经和肝经的功能。
艾灸的功效与作用
艾灸是通过刺激身体表面一定的穴位,可以达到温经散寒、疏通经络、活血化瘀、镇痛止痛、回阳举陷、增强身体免疫力和抗病能力的作用。
除此之外,艾灸还能调节内分泌,祛寒祛湿,改善睡眠。对于女人来说,最惊喜的功效是美容驻颜,包括祛痘、淡斑等,还能延缓衰老和瘦身哦!~
我们在艾灸的时候可能会消耗到一些精血,因此,在有的时候是不能够艾灸的。
以下七点不适宜施灸
1、孕妇;
2、生理期;
3、过饥过饱;
4、某些传染病;
5、高热,高血压危象、肺结核晚期;
6、严重贫血(低血糖)、急性传染性疾病;
7、极度疲劳、酒醉、大汗淋漓、情绪不稳时。
艾灸为什么能防病治病
艾灸是中医学中防病治病、养生延寿的一种简便易行而又切实有效的方法。艾灸是用艾绒或其它药料点燃后,在体表一定部位或腧穴上进行烧灼、烘烤、薰熨,或用鲜品捣敷,借助艾火或药物的作用使施灸部位发热、充血甚至起泡,从而达到温散寒邪、温通经络、回阳救逆、消瘀散结、强身健体等保健养生、防病治病的目的。
艾灸防并治病的作用大多源于艾灸的补益作用。祖国传统医学认为,艾灸所以能够防病治病,是因为艾灸能使人体起到以下一些作用。
1.调节阴阳
人体阴阳平衡则身体健康,而阴阳失衡就会发病,艾灸能使失衡的阴阳重新恢复平衡。
2.调和气血
气是生命之源,血为物质基础,气血充足、气机条达则人的生命活动正常;反之则发病。艾灸可补气养血、疏理气机,且可提升中气以达养生保健的目的。
3.温通经络
经络是人体气血运行的通路,经络通畅则利于气血运行及营养物质的输布,若病邪侵及经络导致其闭阻不通则会引发疾病。艾灸借助其温热肌肤的作用,温暖肌肤经脉,活血通络,以达治疗寒凝血滞、经络痹阻所引起的各种病证之效。
4.扶正祛邪
正气存内则邪不可干,艾灸通过对某些穴位施灸可以培扶人体正气,增强机体防病抗病能力。
另外,现代研究还证实,艾灸能增强白细胞的吞噬能力,加速各种特异性和非特异性抗体的产生,提高其免疫效应,增强人体免疫功能。同时,艾灸还能改善人体各个系统的功能,提高人体的抗病能力,从而有利于多种疾病的康复。正是通过以上原理,艾灸能达到养生保舰防治多种常见病的目的。
美容常灸5个穴
好气色往往反映出健康的`身体状况,针灸科医生指出,只有脏腑功能正常,气血旺盛,才能保持青春、容光焕发。出现黑眼圈、眼袋和面部皱纹时往往需要滋阴补肾、清降虚火、化瘀通络,艾灸以下这些穴位,有助你从内而外调出好气色。
合谷
合谷位于手背第一、二掌骨之间,近第二掌骨之中点处。合谷穴是手阳明大肠经原气汇聚的重要穴位。《四总穴歌》说“面口合谷收,就是说合谷穴具有治疗面部病症的作用,因为合谷穴可疏通局部经络气血。
背部腧穴
膈俞,在第7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处。肝俞,在第9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处。肾俞,在第2腰椎棘突下旁开1.5寸处。脾俞,在第11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处。艾灸这些穴位,可增强机体新陈代谢,促进血液循环,消除水肿。
太溪
位于足内侧,内踝后方,在内踝尖与跟腱之间的凹陷处。艾灸此穴,可滋阴益肾。
水分
水分脐上1寸处。此穴可助收腹去脂,同时可消除水肿。
三阴交
三阴交在内脚踝上3寸,胫骨内侧缘后方。艾灸此穴可调整机体的阴阳平衡,调节内分泌。
做美容灸时,用无烟艾灸条温和灸以上穴位,每次艾灸10-15分钟,艾灸距离穴位3-5厘米,每天艾灸一次,灸至穴位暖和、微微发红即可,10次为一疗程。
艾灸时需要注意什么
灸疗虽然方法简便,但在临床应用时,尚须注意以下各点,以保证其安全有效。那么艾灸时需要注意什么?
①施术者应严肃认真,专心致志,精心操作。施灸前应向患者说明施术要求,消除恐惧心理,取得患者的合作。若需选用瘢痕灸时,必须先征得患者同意。
②临床施灸应选择正确的体位,要求患者的体位平正舒适,既有利于准确选定穴位,又有利于艾炷的安放和施灸的顺利完成。
③艾炷灸的施灸量常以艾炷的大小和灸壮的多少为标准。一般情况,凡初病、体质强壮的艾炷宜大,壮数宜多;久病、体质虚弱的艾炷宜小,壮数宜少。按施灸部位的特点,在头面胸部施灸不宜大炷多灸;在腰腹部施灸可大炷多壮;在四肢末端皮薄而多筋骨处不可多灸;肩及两股皮厚而肌肉丰满处,宜大炷多壮。更应结合病情施灸,如属沉寒痼冷,阳气欲脱者,非大炷多灸不可奏效;若属风寒外感、痈疽痹痛,则应掌握适度,否则易使邪热内郁产生不良后果。
④灸治应用广泛,虽可益阳亦能伤阴,临床上凡属阴虚阳亢、邪实内闭及热毒炽盛等病证,应慎用灸法。
⑤施灸时,对颜面五官、心区、有大血管分布等部位不可用瘢痕灸,禁灸或慎灸穴位应慎用。对于妊娠期妇女的腹部及腰骶部不宜施灸。
⑥在施灸或温针灸时,要注意防止艾火脱落,以免造成皮肤及衣物的烧损。灸疗过程中,要随时了解患者的反应,及时调整灸火与皮肤间的距离,掌握灸疗的量,以免造成施灸太过,亦可引起灸伤。
灸后若局部出现水泡,只要不擦破,可任其自然吸收。若水泡过大,可用消毒针从泡底刺破,放出水液后,再涂以龙胆紫药水,并嘱患者不要抓破,一般数日后即可吸收自愈。对于化脓灸者,在灸疮化脓期间,均应忌酒、鱼腥及刺激性食物,,严防感染。若有继发感染,应及时对症处理。此外,尤其对呼吸系统疾病患者进行灸治时,更应注意。
⑦施术的诊室,应注意通风,保持空气清新,避免烟尘过浓,污染空气,伤害人体。艾炷或艾条灸治疗结束后,必须将燃着的艾绒熄灭,以防复燃事故发生。
灸法禁忌有哪些
灸法适应范围广泛,但也有其禁忌。大致包括以下几方面。
1.禁忌:部位古代文献中有不少关于禁灸穴位的记载,但各种书籍之间互有出入,颇不一致。如《针灸甲乙经》仅载禁灸穴24个穴位,《针灸集成》则达49个之多。从临床实践看,其中多数穴位没有禁灸的必要。而部分在头面部或重要脏器、大血管附近的穴位,则应尽量避免施灸或选择适宜的灸疗,特别不宜用艾炷直接灸。另外,孕妇少腹部亦禁灸。
2.禁忌:病证凡高热、大量吐血、中风闭证及肝阳头痛等症,一般不适宜用灸疗,但并非绝对。
3.其他禁忌:对于过饱、过劳、过饥、醉酒、大渴、大惊、大恐、大怒者,慎用灸疗。另外,近年来还发现少数患者对艾叶发生过敏,此类患者可采用非艾灸疗或其他穴位刺激法。
结语: 原来艾灸还能够有效抗癌,大家是不是都觉得非常的神奇啊,因此,大家平时不妨施灸吧。但是,艾灸也是有注意事项以及禁忌的,有些人群同样也是不能够艾灸的哦。
本 期 导 读
艾灸调理家庭常见病症,怎么选穴位?推荐收藏本文(摘自《灸绳》)。《灸绳》中含有各类病症的推荐用穴和案例记录,方便随时查找、学习。本文是该书讲述「灸法选穴基本原则」部分的节选。
一、常用选穴法
不论何种灸法与针法,都离不开选穴,而选穴的方法不外是以就近与远道为主,故根据这一共同基础,用以说明各种针灸方法所具备的基本功效与治疗规律。
(一)就近(局部)取穴的效果
由艾灸或针刺直接作用于患部,古人称为阿是穴或天应穴,如在患处附近或离患处不远之处取穴,今人称之为就近取穴,两者的作用机制,都是以 调整局部功能为主,提高全身机能为辅 的一种取穴法。 凡与患病器官邻近的各穴均具有区域性的就近治疗的作用 ,如头部各穴均能治头痛,眼眶周围各穴均能治目疾;耳廓周围各穴,均能治耳病,腹部各穴均能调理肠胃;腰骶各穴均能作用于前后阴及泌尿系统;胸背诸穴均能作用心肺;四肢诸穴均能作用于关节;局部取穴对于患处的作用,既为就近取穴所特有,也能为远道取穴所共有,不外是:
1.改善患处血管和淋巴管之功能。使机能障碍的血液循环和淋巴流重新再建,恢复维持细胞生命的物质供应,增强局部的营养,加速新陈代谢,促进渗出物之吸收,有助于减轻水肿和消退炎症。由于循环旺盛,可以带走或中和掉蓄积于患处的病理产物,打断病理的衍进过程,阻碍和减少病理产物的产生,减轻患病组织所发出的病理冲动,大大有利于 健康 康复。
2.宣泄患处的病理产物。患处中心是病理产物蓄积最多之处,患处附近也是病理产物谋求出路最近之处,如果加作用于这些孔穴特别是针刺或火针,则病理产物自会更易得到宣泄;或是病理产物在灸针的作用下,由于理化状态的改变,而减轻其毒性。尤以灸法对很多病菌与毒素,均有直接扑灭与中和的作用,在很多急性化脓性炎症的初起、以及蛇虫咬等,直接在患处施灸,均有很高的疗效。
3.作用于神经末梢及感受器。直接作用于患处及其附近之孔穴,既可以刺激神经末梢及其感受器,向高级神经中枢发出冲动,激起全身与局部的各种反应,也可影响到经络体系,使感传向远处传导,产生局部与整体相结合的功效。
(二)远道(循经)取穴的效果
由艾灸或针刺作用于远离患处之经穴,是由远而近,以 提高全身机能为主、改善局部状况为辅 的一种方法,其作用不外是:
1.可以激起经气流行使气至病所。由艾灸或是针刺所激起的循经感传大多是向着患病区域与相应器官扩布,可以清除积滞在患处及与之相连属的病理产物和改变病理产物的衍变过程。
2.可以调整全身的功能。远距离的循经或不循经取穴,均具有调整全身功能的作用,局部经脉的壅滞和失其畅顺,必然是以全身功能失凋为其根源,因此在远离病处取穴,就可统筹兼顾而收到调整全身功能的作用。
3.可以促进平衡状态的恢复。一侧或局部的功能失调,也就是全身平衡关系的破坏,因此不仅需要注意对病处及病侧机能的提高,更应促进全身平衡状态的恢复,针灸疗法的上病下取,下病上取,左病右取,右病左取,前病后取,后病前取等阴阳互引诸法,也就是通过远距离的经络感传与感应等作用,恢复生理平衡所收到的效果。
4.可以运用生克制约的原理,隔经取穴,以打断恶性循环,建立良性循环。根据人体脏腑的不同属性与互相连贯的关系而隔经施治,乃是中医治疗学的最大特点。针灸疗法是中医治疗方法的一个主要内容,因此加作用于远离病处互相依维与制约的经穴,以打乱和改变其连贯发生的因果关系,就更见其重要。
5.可以根据经络表里相通的关系,彼此互治。如脾与胃,胆与肝等皆是,这也是中医治疗方法的特点之一,用于针灸疗法更为明显而突出。
6.适用于全身病及游走无定的疾患,可以根据全身状况及发病的特征与特点选穴施治。
(三)传统特效穴
如肾俞与气海,可以固本培元,三里与中脘可以宽中和胃,口苦取胆俞与阳陵,口甜取脾俞与阴陵,盗汗取阴郄,疗肿取灵台,如此等等,不一而足,皆须依靠平时的经验积累,用时方可手到拈来。
(四)临床经验穴
如百会与肾俞同取,可举陷升阳,而治遗尿久泄;风池与阳陵同取,可降逆疏风、立即降低血压;耳尖可以统治全身百病,阑俞可以专攻肠痈。肩井消瘰疬如神,悬钟止鼻血立效,这些都是在前人基础上,有所补充和验证而来的。
(五)天人相应穴
人的生理活动,时刻与自然界的各种变化息息相通,天人合一,这是中医学说的重要内容之一。在针灸临床上不论是局部与就近取穴,或是远道与循经取穴,总是以病人为主体,而与周围的外界环境,未曾统一考虑。而在「子午流注」「移光定位」与「脏气法时」的几种取穴法当中,则是以天人相应的理论为指导,以顺阴阳而调气血为主体,把人体与自然界的变化规律统一对待,是一种高层次的针灸方法,有关「子午流注」的内容,自有专书专门介绍,其不足之处在另一拙著《针铎》也有讨论,而「移光定位」与「脏气法时」的两种取穴法,也在另一拙著《针铎》中再作说明,此处不赘。
(六)病理反应穴
有诸内必然形诸外,故内脏病变常可在体表的某些特定部位出现某些病理反应物与病理现象。即或是在体表的病变,也能在其附近或远隔部位出现某种反应,如小红点,小黑点,局部皮肤凸起凹陷之处。或按压体表之某一点时,指下即有空虚、硬结、索状物或舒畅与压痛等。在急性炎症时,以小红点最为多见, 特以压痛反应最为重要 ,故另作专题介绍。
另外,还有热敏点反应,也应注意选用。古方有神灯照法,是用辛温窜透之品,卷成药捻,点燃,在患处慢慢移动熏照。当照至敏感点时,每见火焰下沉,而局部之热感亦向深部窜透。或用艾条点燃慢慢熏烤,当熏至敏感点时,亦可使热感向内深透,或向远方传布。如有发现这就是最佳的灸点(亦可针)。低电阻反应亦与此法相近。
二、压痛穴在临床上的应用
先说说压痛穴的 历史 源流。压痛穴的出现和正确地应用,对临床各科的诊断和治疗均有重要意义,尤其是对灸针的治疗作用更为重大,这在古代的许多文献中早有记载。如《素问·缪刺论》曰:「邪客于臂掌之间,不可得屈,刺其踝后,先以指按之,痛,乃刺之。」《灵枢·五邪》:「邪在肺,则病皮肤痛,寒热上气,喘,汗出,咳动肩背,取之膺中外腧、背三节五节之旁,以手疾按之,快然乃刺之。」《外台》卷十九,中膂内俞条曰:「主腰痛不可悗俯……背中怏怏,引胁痛 …侠膂如痛,按之应手,灸立已。」他书不及具载。特以《资生经》一书,对压痛穴更特别重视,称之为「病体最觉酸痛处」。可见压痛穴的发现与应用,在我国医学史上是有着悠久的 历史 与实践基础的。
(一)压痛穴出现的规律
寻找压痛反应,一定要心中有数,根据一定的规律方可伸手即得,总不能在患者身上乱摸一通,一般可按照下列途径寻找。
1.远距离反应。
(1)特定区域:不同部位的不同疾病,均可在身体的某一区域范围之内出现相同和类似的反应,针对其特有反应进行治疗,就可收到满意的效果。这就是第四、五、六、七、八胸椎,更以第五至七椎及其两侧尤为重要。古人的四华穴、八华穴,骑竹马灸,灸哮喘,反胃,以及恶疮瘰疬诸症,都是在这一区域内进行的。而 百病皆主之膏肓 ,也是在这一范围之内。由于背部的这一区域正在心脏的后方,背为阳,心为阳中之太阳,故笔者把这一区域称为「 阳光普照区 」,以见其地位之重要。更由于这一区域肌肉丰厚,地位隐蔽,安全稳妥,是化脓灸选穴的最佳处所,值得重视。
(2)相应经穴:除身体的许多疾病均可在背部督脉及膀胱经上出现反应而外,其余也基本与疾病的相应经穴相符。如 颜面病的反应经穴大都在手足阳明;侧头及耳前后病多在手足少阳、手足太阳;胸腹多在手足阳明、少阴;胸胁多在手足少阳、厥阴;其余脏腑也可大体与所属经穴相当 。但如果按照正常的经穴体系来寻找反应穴的存在,并不能完全相符,总是存有一定的偏差。这有几种原因:第一是生理上的差异,反应穴大体是以生理穴为基础,而每个生理穴因个体差异,不可能人尽相同;第二是病理上的差异,因病变的位置、性质与种种因素的不同,其反应点也有相应的变化;第三今人所沿用的经穴位置,各家也互不一致,不能与实际相符。故只能掌握其大体范围,不能按图索骥。
(3)相应部位:当某种病症居于身体之某一侧时, 压痛或他种反应,大多都是患侧强于健侧,或是只能见于患侧 ,如 病变左右难分与左右对称者、则反应多见于身之正中,亦见于左右上下肢之对称经穴 。
2.近距离反应。在接近与紧邻病处的近距离反应更为常见,脏腑的俞募大体上是与所属脏器的高下相当,当其罹受病患时首先能在相应的俞募出现反应,如肝胆病在肝俞、胆俞与期门、日月等处能出现反应,这是近距离的,如出现在阳陵、中封等处则是远距离的。而在脓肿周围如出现有特殊的敏感之处,当然是近距离的,如《疡医大全》灸痈疽法日:「 屈指从四围按之遇痛处是根,就是重按深入,自觉轻快,即此灸之。 」至于取远取近、或是远近同取,则按情况决定。
(二)压痛穴的存在形式
压痛穴的强弱、大小、多少和深浅,同病情的轻重有着密切的关系,有时可特别强烈,常能为患者自身所感知,或是为患者在无意中触及。最大的能有指头大小,最小的也能像绿豆和芝麻。最少的只能发现一处,最多的能有五六处。最深的能在肌肉深处,必须用力按压才能发现,最浅的只要轻触皮肤即可被感知。疾病愈严重则压痛愈多、愈大、愈浅,反之则愈少、愈小、愈深。当疾病痊愈后,反应穴也就随之消失。症状已经改善或自觉痊愈者,如压痛仍然存在,则指示有复发的可能。
(三)压痛穴的寻找手法
一般的均是 先行在背部 探索 为主 。令患者露出背部,双手交叉抱肩,身体略向前倾,使肩胛骨分歼,首先进行目测,如发现有变色变形之处,即直接用手指尖对之按压,常可一触即得。 常规的方法是用人指第一节指腹(食中指均可)先沿脊柱正中、次沿脊柱两侧自上而下按压一次。用力徐缓均匀,以便发现浅表的反应。再自下而上细心推压一次,用力要稍重,以便发现皮下组织及肌肉部分的反应。按压时切忌使指头跳跃前进。只要上下来回一次即可,如按压次数太多,使患者感觉疲劳,反而不易发现 。用力要适当,用力过大可出现假阳性反应,过小则一些微小的深部压痛又不易捕获。如有发现应以一个指头确定,再做好标志。如属 对称经穴,两侧应先后同时 探索。
(四)对压痛穴的选择
一种疾病可以在几条或同一经络上面出现几个压痛穴或他种病理反应。例如面部的脓肿可以在左右手阳明经的合谷、手三里、曲池等处,或者在阳明经的库房、屋翳、膺窗、三里及督脉的至阳、灵台等处均有压痛反应出现。这些反应有强有弱,有远有近,是全用为好,还是单用为好,就应该区别对待。经验证明,如在不同的或是同一经络上面能出现几个压痛穴,并不需要全部使用,原则上是 拣强的或近的先用,弱的远的则可用可不用 。分别应用较同时应用为好。如果采用直接灸,则1 2 穴即可。 温和灸则可以分次应用或轮用 。
在绝大多数病例,是能有压痛反应出现的,但 并不是所有的疾病都能出现 。或者已经出现,但是由于学识和经验的限制而未被发现时,就不应为反应穴所拘泥,而应因病取穴。如所选的经穴恰当,效果同样良好。因此在掌握反应穴的同时,也不能忘记因病选穴的法则。
(五)对压痛穴的应用方法
当压痛穴一经发现与确定之后,即可采用多种方法对之施加影响与作用,如直接灸,间接灸,温和灸,拔罐,挑割,埋藏等均可应用。老病以直接灸效果最为确实,新病则在其余诸法中任择一种即可。
三、对禁灸穴的认识
(一)古人对禁针禁灸诸穴认识并不一致
在应用艾灸或针刺时,对于孔穴位置的选择,是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用之得当,功效自生,用之失当,灾害立至。故《素问·刺禁论》说:“脏有要害,不可不察……从之有福,逆之有咎。”由于灸与针是两种刺激方法,禁针者未必禁灸,禁灸者又未必禁针。故古人分别有禁针与禁灸诸穴,且非常重视,但各书所载甚不一致。故【明】高武曰:“或问《素问注》,《铜人》,《明堂》,《千金》诸书,于髎穴有宜针灸,有禁针灸,刺浅刺深,艾壮多寡不同,将孰从哉!”现时有的针灸考试课题,把禁针禁灸穴列为考试内容之一,但究以何书作为标准答案,恐怕连命题者自己也说不清。
(二)禁灸诸穴应按灸法种类分别对待
一般地说,针害大于灸害,而灸害又因灸法的种类不同而应分别对待,决不能一概而论。 古之所列禁灸诸穴,主要是指直接灸而言 ,与其说是「禁灸诸穴」不如说成是「禁灸诸部」更为相宜,故对于直接灸来说。一、凡属颜面部位,不论何穴一概禁用;二、身体暴露部位,宜不用或少用,即须应用也应征得患者同意,特以妇女更宜审慎;三、正当关节处,最好不用,也曾见有因感染而成残废者;四、动脉应手处,如经渠、冲阳等穴更宜切忌;五、手足冲要之处,如手足指及手足掌心;六、身体隐匿处,如腋窝,会阴等处,灸疮发作至为不便;七、特殊部位,如乳中、神阙等。以上主要是指在直接灸时, 由于灸疮之位置可以产生某种后果与对生活作息产生不良影响而言 ,不必为孔穴所拘。《金针梅花诗钞》对此有扼要说明,摘录于下,以供参考。
针灸必须藉孔穴,宜针宜灸须分别,
诸说不同难适从,我今择要为君说:
主病之穴有多般,择其安者自合辙,
囿于古说亦非宜,穴失其用将湮没。
颜面诸穴火难行,灸疮发作瘢难灭;
腋胭肘掌灸亦难,行坐痛禁人不悦;
动脉应手慎灸针,伤其筋脉防出血;
背部多灸针略深,胸腹浅刺为妙诀;
腹部诸穴孕不宜,足之阴阳亦可识。
旁通博览一反三,始可仁心用仁术。
在今天隔物灸与温和灸已经普遍应用的情况下,对于上述直接灸的禁忌范围自然已经大大缩小,或者说七列 禁区已基本不复存在 ,决不能曾听说过某穴禁灸,而连任何灸法都不敢对之应用,那不是因噎废食了吗?因此要了解某穴是否禁灸,应该首先认清灸法的种类,而后才能有正确的答案。
(三)孔穴对灸与针不同的特异作用还有待 探索
何穴宜针,何穴宜灸,何病宜针,何病宜灸,虽然大体上可以说得通,但何穴宜灸禁针,何穴宜针禁灸,则所见与体会不多,文献资料也颇缺乏。虽然《千金》曾有“至如石门,关元二穴,在带脉下相去各一寸之间,针关元主妇人无子,针石门则终身绝嗣。神庭一穴在于额上,刺之则发狂,灸之则愈癫,其道幽微,岂可轻侮之载。”但也未能得到广泛验证。这也是灸针领域内一个有待 探索 的奥秘,期望在这方面能有所发掘。
以上就是本次小编整理的“伤腰=伤命!艾灸5穴:护肾、养腰、止痛!男女都适用”,希望能帮到各位小伙伴,关注我们获取超多艾灸养生信息。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aokedao3713@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如有医疗需求,请务必前往正规医院就诊
祝由网所有文章及资料均为作者提供或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爱好者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本站内容有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和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立即改正或删除。
Copyright © 2022-2023 祝由师网 版权所有
邮箱:daokedao3713@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