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首页>艾灸养生>艾灸

心悸,你可以试试艾灸疗法

时间: 2023-03-11 09:00:53

心悸,你可以试试艾灸疗法

心悸是指病人自觉心中悸动、惊惕不安、甚则不能自主的一种病证。在日常生活中,平时与常人没什么区别,但是,有时就会自己感觉到心脏跳动,或快速,或缓慢,或跳动过重,或忽跳忽止,不能自主,同时还伴有胸闷、气短、失眠、健忘、耳鸣等症状,多因情志波动或者过度劳累而发作。

病因不外感受外邪,情志内伤,体虚劳倦,药食不当,而至气血阴阳亏虚,导致心神失养,或痰饮停滞,淤阻心脉,扰乱心神,致心神不宁。概括说就是,心悸主要分虚实两方面,虚者为气、血、阴、阳亏损,心神失养而致心悸;实者多由痰火或淤血,阻滞心脉,气血运行不畅而引起。艾灸对于虚症有很好的疗效,操作也简便,下面我们给大家介绍对于虚症效果不错的艾灸方法,而实邪阻滞的情况,不建议自行治疗,应到医院系统的治疗。虚症可以艾灸以下穴位:

心俞穴

在脊柱区,第5胸椎棘突下,后正中线旁开1.5寸。背俞穴对于相应脏腑的虚症有很好的疗效,针刺、艾灸均可,但背俞穴针刺是危险系数很高的,对于大家可以选用艾灸,不能随意针刺。心俞多用于治疗心系疾病及盗汗等。

巨阙穴

在上腹部,脐中上6寸,前正中线上。巨阙为心的募穴,可治疗胸闷,心悸及呕吐,腹胀等疾病。

内关穴

在前臂前区,腕掌侧远端横纹上2寸,掌长肌腱鱼桡侧腕屈肌腱之间。内关应用十分广泛,常用于治疗心系疾病及胃痛,呕吐,眩晕,局部手臂疼痛等,对于心悸,胸闷效果显著。

具体操作方法:

1.用艾条温和灸,根据每个人的不同,选用主穴及合适的配穴,艾条灸20分钟,每日一次,7日为一个疗程。

2.用艾炷灸,选穴同上,每穴灸5~7壮,隔日灸一次,5~7次为一个疗程。

月经期艾灸哪个部位 经期艾灸哪个部位图解

1 痛经艾灸哪个部位

寒湿阻滞者艾灸部位

中极温通胞宫,调理冲任。归来穴温经活血,理气上痛。地机穴乃脾经之郄穴,散寒通经以止痛。

肝气郁结者艾灸部位

取气海,归来穴理气活血,调和冲任。太冲为肝经原穴,有疏肝解郁,调理气血的作用。三阴交调气行血,痛经可止。胁肋痛加阳陵泉理气消胀止痛。

肝肾亏损者艾灸部位

取肝俞,肾俞以补肝肾,养冲任。关元补益肝肾。太溪滋阴补肾;足三里以促气血生化之源,充养胞宫。

2 月经不调艾灸哪个部位

月经先期

月经先期又称“经早”,指月经周期提前7天以上,连续两个周期以上,甚至每月两次,如仅超前3-5天,或偶尔朝前1次,无其他明显症状,不作病论;若经行先期,量多色紫,质稠而粘,并伴随面红心烦,舌红口感,尿黄便结,为实热;量少色红,五心烦热为虚热;量或多或少,色紫有块,胸胁乳房胀痛,则为肝郁;量多色淡,经致清稀,神疲肢软,心悸气短,为气虚。

艾灸疗法:灸关元,子宫,血海,三阴交穴。

加减:气虚者加灸中脘,神阙,气海,足三里,隐白穴,于俯卧位加灸心俞,脾俞穴;肝俞者,与仰卧位加灸期门,内关,地机,太冲穴,于俯卧位加灸肝俞,次髎穴。

艾灸功效:疏肝解郁,活血化瘀。

月经后期

月经后期指月经延后7日以上,甚至40-50天一次,连续两个周期以上,若经行后期,量少色黯,小腹冷痛,喜暖畏寒,面白肢冷,苔薄白,脉沉紧,为血分实寒,若经期延后,量少色淡,质清稀,小腹绵绵作痛,腰酸乏力,舌淡,苔薄白,脉沉迟无力,为血分虚寒,若经期错后,量少色淡,质清稀,头晕眼花或心慌失眠,面色恍白,舌淡苔少,脉虚细,为血虚。若月经后期,量少色黯有块,小腹胀痛,胸胁乳房发胀,脉玄涩,为气滞。

艾灸疗法:灸气海,关元,子宫,气穴,血海,三阴交穴。

加减:血分实寒者,与仰卧位加灸天枢,归来穴,于俯卧位加灸次髎穴;血分虚寒者,于仰卧位加灸神阙,地机,太溪穴,于俯卧位加灸明目穴,灸法同时;血虚者,于仰卧位加灸神门,足三里穴,与俯卧位加灸心俞,脾俞;气滞者于仰卧位加灸期门,四满,中极,蠡沟穴。

艾灸功效:疏肝解郁,益气活血。

月经先后无定期

月经先后无定期指的是月经不按周期来潮,提前或错后7天以上,其中经量或多或少,经色紫暗,经行不畅或有血块,胸胁,乳房,小腹胀痛,精神郁闷,喜叹息者为肝郁;量少色淡,精神不振,头晕耳鸣,腰膝酸软者多为肾虚。

艾灸疗法:灸关元,子宫,血海,三阴交穴。

加减:肾虚者,于仰卧位加灸太溪,水泉穴,于俯卧位加灸命门,肾俞穴;肝郁者,与仰卧位加灸期门,蠡沟,太冲穴,于俯卧位加灸肝俞穴。

艾灸功效:疏肝解郁,活血化瘀,益气活血。

3 闭经艾灸哪个部位闭经临床表现:常有胸胁胀痛,小腹胀痛,头晕,腰酸,四肢乏力,消化不良,心悸失眠,消瘦或肥胖等症状

艾灸取穴:归来,关元,气海,三阴交穴。胸胁胀满,小腹胀痛者可加灸太冲,丰隆,合谷,地机穴;头晕,四肢乏力,消化不良,心悸失眠者加灸肝俞,脾俞,肾俞,足三里穴。

4 月经期艾灸有什么注意事项女性经期经血量比较大,或者是热性体质,高热人群是不适宜于进行艾灸的,阳虚阳亢人群也不适合艾灸,这类人群经期进行艾灸会导致经血量更多。

艾灸期间要注意避寒保暖,此外要注意保持情绪平和,情绪过于激动生气,容易导致气堵经络,影响艾灸效果,加重气血瘀阻。

掌握这些艾灸美容灸法,让你天天面如桃花,比燕窝还养人!

艾灸,中国最古老的医术之一,一根艾条可治疗失眠,便秘,减肥,美容,暖宫,助孕,体虚体寒,腰颈肩腿,乳腺,消化不良等400种疾病,做艾灸为家人健康保驾护航,艾与不艾的区别坚持3个月就表现出来了。

现代社会的女孩都是爱美的,很多女性起了黑眼圈会用眼霜,有了眼袋会用眼膜敷,有了黄褐斑,于是,美容产品的款款套装开始抢手。

可是这些依然是治标不治本,如果不根治,恶劣的习惯都会让你复发,比如晚睡、吃油腻的食物都会导致皮肤变差,且会使脾脏受到伤害,表现在脸上就是长出黄褐色的斑。
睡眠不足、睡眠质量差,则会引起肾脏功能不好,从而可能导致眼袋、脸上长黑斑和面部水肿等情况。那么除了改变这些习惯之外还有什么方法呢?

每个人身上的毒素,就像定时炸弹一样,积累到一定程度就会爆发疾病。

就拿人体内的3处淋巴来说,最能反应我们健康的是颈部淋巴、腋下淋巴、腹股沟淋巴。淋巴循环使毒素有充分的机会与人体强大的排毒细胞的表面接触。超过99% 的可溶解毒素及新陈代谢后的废物能够被淋巴系统清除。如果毒素的积累是致病的根源,那么毒素的排除就是健康的起点。

1、当毒素藏于心时,会出现舌头溃疡、额头长痘、甚至失眠心悸、胸闷或刺痛等;

2、毒素藏于肝时,指甲表面会出现凸起的棱线或向下凹陷,乳腺胀痛、情绪抑郁、脸部两侧长痘、偏头痛,女性或可出现痛经等;

3、毒素藏于脾时,面部长色斑、口气加重、唇周长痘或溃疡、脂肪堆积、白带增多等;

4、毒素藏于肺时,皮肤晦暗、便秘、容易悲伤、多愁善感等;

5、毒素藏于肾时,可见水肿、下颌长痘、容易疲倦,女性还可出现月经量少,或经期短、颜色暗等。

找到了毒素在人体内的藏身之处后,我们就可以尽快把它揪出来,将它们清除出我们的身体。有些人觉得,节食就是排毒,不吃就不会产生毒素,其实这种节食的做法是错误的,节食不但不利于毒素的排出,而且还会损伤我们的五脏,特别是脾胃,会引起其他的疾病。排毒需要的不是节食,而是学会科学地调整饮食结构,安排好一日三餐。

让面色一直保持健康红润:敲打胃经
谁给面部供血最充足呢?就是人体的胃经。胃经是一条多气多血之经,直接通达于面部。 看下胃经的经络走向图。

怎么敲打胃经呢?

1、敲击面部

方法:把指甲剪平,然后开始用10个手指肚敲击面部,这时敲打的主要是胃经,但同时也敲了大肠经、小肠经。
ps:有人一敲面部就爱打嗝,这是肠胃功能得到了很好调节的表现。

2、捋捋脖子

面部的胃经只是一个很小的局部,跟下面的整条胃经还没有接通,还需要给它接通一下。接通点就在脖子上。不过别敲脖子,一敲脖子就想咳嗽,不舒服,捋一捋才舒服。
有的人脑供血不足,其主要的一个原因就是给头部供血的颈部出现了问题。因此多捋颈部就可以改善脑供血不足,而且颈部在这时是有阻塞的,稍微使劲一捋,对着镜子一看,如果出痧了,这就证明有淤血堵在这里了。

经常这样捋,心脑血管疾病也可以得到防治。而且捋脖子还是调节血压的一个非常好的方法,高血压的可以帮助降压,低血压的能帮助维持比较好的状态。它的机理就是打通心脏和头部之间供血的通路,让头部供血充足。

3、敲打胸部,腿部

要让胃经完全发挥给头面部供血的功能,在捋完脖子后我们还要以空拳来敲打胸部。
方法:位置是乳头上下到心窝,两个拳头相对敲,这正好是胃经的循行位置。

然后,在大腿的正面和外面1/2处接着敲,最后再敲一敲小腿中间胫骨的外侧。这些部位都包括了胃经的大穴。

连敲几天后,会觉得面色非常红润,原来蜡黄、比较发暗的脸色已经不见了。这就是气血源源不断地供到头上去了,而且肠胃功能也会很明显地得到改善,吃饭、睡觉都会特别香。

掌握这些艾灸美容灸法,天天面如桃花

一般脸上的每个穴位施灸10-13分钟,身体上的每个穴位施灸15-20分钟,如果能用艾灸坚持这样做几个疗程,可以很明显地感觉到皮肤红润光洁,身体很舒服。
艾灸——透诸经而除百病

为什么说艾灸疗法更适合现代女性养生呢,艾草被中医称为百草之王,拥有良好的治疗功效。艾叶味苦,性辛温,具有温经止血、祛寒止痛之功效,“以之灸火,能透诸经而除百病”,对女性的寒性体质特别有效,特别是手脚冰凉、宫寒、胃寒等,艾灸把热力和阳气传到体内,把寒湿驱赶出来,使体质变得平衡。

现代女性因为缺乏运动有很多人都有经络不通畅的现象,表现在指端寒冷,身体容易发麻等,艾灸时女性最容易出现艾火传导的现象,这说明艾灸的阳气和热力在沿着经络蔓延,可疏通经络,理气活血。艾灸法用于面部和身体综合调理有助于美容改善气色,使皮肤红润细腻有光泽。所以说艾灸是非常适合现代女性养生保健的方法,有病则祛病,无病则有益身心。女性常做艾灸可以精力充沛,改善皮肤,增强子宫和卵巢功能,延缓更年期抗衰老。

针对这些最常见的问题,艾灸美容是采用先在头部的主要穴位(太阳穴、印堂穴、百会穴、四白穴等)施灸,然后再在身体上的穴位(气海穴、足三里、三阴交等)施灸的办法,从身体和面部靠近穴位一同对证调理女性的身体体质,可以说是给女性朋友整个身体“做美容”。当然,美丽的成果也自然会明显的体现在脸上。
1、皱纹

中医认为:人体五脏六腑、全身12经脉,都“上诸于面”,人有什么样的健康状况,颜面就有什么样的直观反应,直接表现在脸部的皱褶、色泽上。

艾灸取穴:百会、阳白、印堂、下关、神阙、阿是穴。

2、色斑

中医认为:肾气不足、肝郁气滞,血瘀,脾气不旺,肝血不足,不能润泽颜面,致生斑。

艾灸取穴:四白、迎香、肝俞、脾俞、气海、足三里、三阴交、太溪。

3、暗疮

中医认为:过食肥甘厚味,以至脾胃湿热内蕴上蒸;或肺经蕴热,外受风邪;或其他原因致使血热蕴结,均能酿成痤疮。

艾灸取穴:曲池、合谷。

4、瘦身

中医理论认为贪图安逸或情绪不畅导致脾胃运化失常,产生水湿,流溢肌肤,蓄积于皮里膜外,是导致肥胖的原因。所以除了控制食量、多运动外,内调也是瘦身美体的关键。

艾灸取穴:主穴取三焦俞、阳池,配合大椎、命门、三阴交、地机。

 

 

 

 

艾灸的副作用和禁忌事项?

现在很多的人都非常的重视自己的身体健康,养生保健已经成为了时代热门的话题,很多的人都有自己的养生计划!很多人都喜欢通过中医来达到养生保健的目的,你们知道艾灸的作用和艾灸的副作用都有哪些吗?下面就和我一起来看看艾灸的功效与作用吧!

艾灸的简介

艾灸产生于中国远古时代,因为它的作用机理和针疗有相近之处,并且与针疗有相辅相成的治疗作用,通常针、灸并用,故称为针灸。针灸治病在国内外有着深远的影响,但现代人说针灸,多数时候仅指标疗,已经很少包含艾灸的内容了。

是用艾叶制成的艾灸材料产生的艾热 *** 体表穴位或特定部位,通过激发经气的活动来调整人体紊乱的生理生化功能,从而达到防病治病目的的一种治疗方法。

灸法在我国已有二千多年的历史,其治疗效果已为无数临床实践所证实。而对其机制的认识,仍是一个未解的迷。现阶段认为灸疗作用机制与以下5个方面有关。

区域性 ***

灸疗是一种在人体基本特定部位通过艾火 *** 以达到防病治病目的的治疗方法,其机制首先与区域性火的温热 *** 有关。正是这种温热 *** ,使区域性面板充血,毛细血管扩张,增强区域性的血液回圈与淋巴回圈,缓解和消除平滑肌痉挛,使区域性的面板组织代谢能力加强,促进炎症、粘连、渗出物、血肿等病理产物消散吸收;还可引起大脑皮质抑制性物质的扩散,降低神经系统的兴奋性,发挥镇静、镇痛作用;同时温热作用还能促进药物的吸收。

经络调节

经络学说是祖国医学重要内容,也是灸疗的理论基础。人是一个整体,五脏六腑、四肢百骸是互相协调的,这种相互协调关系,主要是靠经络的调节作用实现的。现代研究表明经络腧穴具有三大特点:

1.经络腧穴对药物具有外敏性即用同样艾灸方法选择一定的腧穴与一般的体表点,其作用是明显不同的。

2经络腧穴对药物作用的放大性经络并不是一个简单的体表循行路线,而是多层次、多功能、多形态的调控系统。在穴位上施灸时,影响其多层次的生理功能,在这种回圈感应过程中,它们之间产生相互激发、相互协同、作用叠加的结果,导致了生理上的放大效应。

3.经络腧穴对药物的储存性腧穴具有储存药物的作用,药物的理化作用较长时间停留在腧穴或释放到全身,产生整体调节作用,使疾病得以治愈。

调节免疫

许多实验都证实灸疗具有增强免疫功能的作用。灸疗的许多治疗作用也是通过调节人体免疫功能实现的,这种作用具有双向调节的特性,即低者可以使之升高,高者可以使之降低,并且在病理状态下,这种调节作用更明显。

艾灸的药理作用

灸疗的用药情况,虽比不得内治法丰富,但从各种隔物灸及太乙、雷火针灸在临床应用的情况看也可窥灸疗辨证论治之一斑。特别值得一提的是,灸疗主要原料艾的功能。清代 *** 洛在《本草从新》中说:"艾叶苦辛,生温熟热,纯阳之性,能回垂绝之亡阳,通十二经,走三阴,理气血,逐寒溼,暖子宫,止诸血,温中开郁,调经安胎,……以之艾火,能透诸经而除百病。"可以毫不夸张地说,离开了艾,灸疗学就不存在了。

综合作用

灸疗作用于人体主要表现的是一种综合作用,是各种因素相互影响、相互补充、共同发挥的整体治疗作用。

首先,灸疗的治疗方式是综合的。如冬病夏治,以白芥子等药物贴敷膻中、肺俞、膏肓治疗哮喘的化脓灸,以及以隔附子饼灸肾俞等穴的抗衰老等,其方式即包括了局部 *** ***区域性化脓灸、隔物灸***、经络腧穴***特定选穴***、药物诸因素,他们相互之间是有机联络的,并不是单一弧立的,缺其一即失去了原来的治疗作用。

其二,治疗的作用是综合的。灸疗热的 *** 对区域性气血的调整,艾火 *** 配合药物,必然增加了药物的功效,芳香药物在温热环境中特别易于吸收,艾灸施于穴位,则首先 *** 了穴位本身激发了经气,调动了经脉的功能使之更好地发挥行气血、和阴阳的整体作用。

其三,人体反应性与治疗作用是综合的。治疗手段***灸疗***--外因只能通过内因***人体反应性***起作用,研?a href='' target='_blank'>咳嗽狈⑾郑?嗤?木牧贫曰枷嗤?膊〉幕颊撸?涓写?灰谎??菩б膊痪∠嗤??科湓?颍?褪侨颂宓姆从π愿饔胁钜臁R陨现钜蛩兀?諡幸秸?骞勰詈捅嬷ぢ壑嗡枷胫傅枷拢?僦そ?泻侠硌≡瘢?榛钤擞茫?侥芊⒒泳牧谱畲蟮男?堋?/p>

温经散寒

人体的正常生命活动有赖于气血的作用,气行则血行,气止则血止,血气在经脉中流行,完全是由于"气"的推送。各种原因,如"寒则气收,热则气疾"等,都可影响血气的流行,变生百病。而气温则血滑,气寒则血涩,也就是说,气血的执行有遇温则散,遇寒则凝的特点。所以朱丹溪说:"血见热则行,见寒则凝"。因此,凡是一切气血凝涩,没有热象的疾病,都可用温气的方法来进行治疗。《灵枢·刺节真邪》篇中说:"脉中之血,凝而留止,弗之火调,弗能取之"。《灵枢·禁服》亦云:"陷下者,脉血结于中,血寒,故宜灸之"。灸法正是应用其温热 *** ,起到温经通***作用。通过热灸对经络穴位的温热性 *** ,可以温经散寒,加强机体气血执行,达到临床治疗目的。所以灸法可用于血寒执行不畅,留滞凝涩引起的痹证、腹泻等疾病,效果甚为显著。

行气通络

经络分布于人体各部,内联脏腑,外布体表肌肉、骨骼等组织。正常的机体,气血在经络中周流不息,循序执行,如果由于风、寒、暑、溼、燥、火等外因的侵袭,人体或区域性气血凝滞,经络受阻,即可出现肿胀疼痛等症状和一系列功能障碍,此时,灸治一定的穴位,可以起到调和气血,疏通经络,平衡机能的作用,临床上可用于疮疡疖肿、冻伤、癃闭、不孕症、扭挫伤等,尤以外科、伤科应用较多。

扶阳固脱

人生赖阳气为根本,得其所则人寿,失其所则人夭,故阳病则阴盛,阴盛则为寒、为厥,或元气虚陷,脉微欲脱,当此之时,正如《素问·厥论》所云:"阳气衰于下,则为寒厥"。阳气衰微则阴气独盛,阳气不通于手足,则手足逆冷。凡大病危疾,阳气衰微,阴阳离决等症,用大炷重灸,能祛除阴寒,回阳救脱。此为其他穴位 *** 疗法所不及。宋代《针灸资生经》也提到:"凡溺死,一宿尚可救,解死人衣,灸脐中即活"。《伤寒论》指出:"少阴病吐利,手足逆冷……脉不至者,灸少阴七壮"。"下利,手足厥冷,烦躁,灸厥阴,无脉者,灸之"。说明凡出现呕吐、下利、手足厥冷,脉弱等阳气虚脱的重危患者,如用大艾炷重灸关元、神阙等穴,由于艾叶有纯阳的性质,再加上火本属阳,两阳相得,往往可以起到扶阳固脱,回阳救逆,挽救垂危之疾的作用,在临床上常用于中风脱症、急性腹痛吐泻、痢疾等急症的急救。

升阳举陷

由于阳气虚弱不固等原因可致上虚下实,气虚下陷,出现脱肛、阴挺、久泄久痢、崩漏、滑胎等,《灵枢·经脉》篇云:"陷下则灸之",故气虚下陷,脏器下垂之症多用灸疗。关于陷下一症,脾胃学说创始者李东垣还认为"陷下者,皮毛不任风寒","天地间无他,唯阴阳二者而已,阳在外在上,阴在内在下,今言下陷者,阳气陷入阴气之中,是阴反居其上而复其阳,脉证俱见在外者,则灸之"。因此,灸疗不仅可以起到益气温阳,升阳举陷,安胎固经等作用,对卫阳不固、腠理疏松者,亦有效果。使机体功能恢复正常。如脱肛、阴挺、久泄等病,可用灸百会穴来提升阳气,以"推而上之",又如《类经图翼》云:"洞泄寒中脱肛者,灸水分百壮"。总之,这也是灸法的独特作用之一。

拔毒泄热

历代有不少医家提出热证禁灸的问题,如《圣济总录》指出:"若夫阳病灸之,则为大逆";近代不少针灸教材亦把热证定为禁灸之列。但古今医家对此有不同见解。在古代文献中亦有"热可用灸"的记载,灸法治疗痈疽,就首见于《黄帝内经》,历代医籍均将灸法作为本病证的一个重要治法。唐代《备急千金要方》进一步指出灸法对脏腑实热有宣泄的作用,该书很多处还对热毒蕴结所致的痈疽及阴虚内热证的灸治作了论述,如载:"小肠热满,灸阴都,随年壮",又如"肠痈屈两肘,正灸肘尖锐骨各百壮,则下脓血,即差"。

"消渴,口干不可忍者,灸小肠俞百壮,横三间寸灸之"。金元医家朱丹溪认为热证用灸乃"从治"之意;《医学入门》则阐明热症用灸的机理:"热者灸之,引郁热之气外发,火就燥之义也"。《医宗金鉴·痈疽灸法篇》指出:"痈疽初起七日内,开结拔毒灸最宜,不痛灸至痛方止,疮痛灸至不痛时"。总之,灸法能以热引热,使热外出。灸能散寒,又能清热,表明对机体原来的功能状态起双向调节作用。特别是随着灸增多和临床范围的扩大,这一作用日益为人们所认识。

防病保健

我国古代医家中早就认识到预防疾病的重要性,并提出了"防病于未然"、"治未病"的学术思想,而艾灸除了有治疗作用外,还有预防疾病和保健的作用,是防病保健的方法之一,这在古代文献中有很多记载。早在《黄帝内经》就提到;在"犬所齧之处灸三壮,即以犬伤法灸之",以预防狂犬病。《备急千金要方》有"凡宦游吴蜀,体上常须三两处灸之,勿令疮暂瘥,则瘴疠温疟毒气不能着人"。说明艾灸能预防传染病。《针灸大成》提到灸足三里可以预防中风。民间俗话亦说"若要身体安,三里常不干"、"三里灸不绝,一切灾病息"。因为灸疗可温阳补虚,所以灸足三里、中脘,可使胃气常盛,而胃为水谷之海,荣卫之所出,五脏六腑,皆受其气,胃气常盛,则气血充盈;命门为人体真火之所在,为人之根本;关元、气海为藏精蓄血之所,艾灸上穴可使人胃气盛,阳气足,精血充,从而加强了身体抵抗力,病邪难犯,达到防病保健之功。现代,灸疗的防病保健作用已成为重要保健方法之一。

延年益寿

穴位

足三里***位于小腿前外膝眼下3寸,胫骨前嵴外侧一横指处***、气海***位于腹正中线脐下1.5寸处***、关元***位于腹正中线脐下3寸处***。

分组

第一组,关元、气海、左侧足三里;第二组,关元、气海、右侧足三里。

方法

选准穴位后,点燃药用艾条,分别对准第一组穴位,每穴悬灸10分钟,以各穴位面板潮红色为度。第二天用同样的方法悬灸第二组穴位。如此交替悬灸,连续三个月为一个疗程。休息一周,再继续第二个疗程。使用时注意力要集中,艾火与面板的距离,以受灸者能忍受的最大热度为佳。注意不可灼伤面板。

说明

关元、气海、足三里是人体强壮保健要穴,每天艾灸一次,能调整和提高人体免疫机能,增强人的抗病能力。成书于宋代的《扁鹊心书》中说:"人于无病时,常灸关元、气海、命关、中脘,虽不得长生,亦可得百年寿。" 特别是女士,艾灸此三个穴位后,神清气爽,容光焕发,全身特别是小腹部十分舒畅***此种感觉一般要连续灸半个月后才明显***。

艾灸疗法需注意的十大禁忌

艾灸是中医的治疗方法,用艾炷为主薰灸穴位来达到防病治病的功效,艾灸可以起到温经通络、温阳补气、补中益气的作用。中医提示,艾灸虽好,但一定要注意以下十个禁忌。

禁忌一

凡暴露在外的部位,如脸部、颈部、手臂等,都不要直接灸,以防形成瘢痕,影响美观。

禁忌二

皮薄、肌少、筋肉结聚处,妊娠期妇女的腰骶部、下腹部,男女的 *** 、 *** 、睾丸等不要施灸。另外,关节部位不要直接灸。此外,大血管处、心脏部位不要灸,眼球等也不要灸。

禁忌三

艾灸后半小时内不要用冷水洗手或洗澡,艾灸后要喝较平常多量的温开水***绝对不可喝冷水或冰水***,以助排泄器官排出体内毒素。

禁忌四

施灸时要注意思想集中,不要在施灸时分散注意力,以免艾条移动,不在穴位上。

禁忌五

要注意 *** 、穴位的准确性:要注意 *** 舒适、自然,同时要注意穴位的准确性,以保证艾灸的效果。

禁忌六

现代人的衣着不少是化纤、羽绒等质地的,很容易燃著。因此,施灸时一定要注意防止落火,尤其是用艾炷灸时更要小心,以防艾炷翻滚脱落。用艾条灸后,可将艾条点燃的一头塞入直径比艾条略大的瓶内,以利于熄灭。

禁忌七

因施灸时要暴露部分体表部位,所以在冬季要保暖,以免治了旧病又添新病。

禁忌八

要循序渐进,初次使用灸法时要注意掌握好量,先少量、小剂量,如用小艾炷,或灸的时间短一些,壮数少一些。以后再加大剂量,不要一开始就大剂量进行。

禁忌九

对于面板感觉迟钝者或小儿,可以用食指和中指置于施灸部位两侧,以感知施灸部位的温度,做到既不致烫伤面板,又能收到好的效果。

禁忌十

极度疲劳、过饥、过饱、酒醉、大汗淋漓、情绪不稳时,某些传染病、高热、昏迷、抽风期间,或身体极度衰竭、形瘦骨立时,或无自制能力的人如精神病患者等忌灸。

艾灸对人体有什么好处

艾灸的作用广泛,现代研究认为,艾燃烧生成物的甲醇提取物,有清除自由基作用,并且比未燃烧的艾的甲醇提取物作用更强。施灸区域性面板中过氧化脂质显著减少,此作用是艾的燃烧生成物所致。艾的燃烧不仅没有破坏其有效药物成分,反而使之有所增强。艾燃烧生成物中的抗氧化物质,附着在穴位处面板上,通过灸热渗透进入体内而起作用的。

艾灸的好处与坏处

1、调和阴阳。人体阴阳的平衡是疾病发生和发展的根本。运用艾灸疗法的补泻作用,达到调和阴阳之功效。

2、温通经络,驱散寒邪。艾叶性温加之点燃薰灸,使热力深达肌层,温气行血。艾灸具有温通经络,散寒除溼、调理气血、宣痹止痛之功效。

3、行气活血,消瘀散结。气见热则行,见寒则凝,气温则血行。艾灸为温热 *** ,可使气血协调、营卫和畅、血脉和利而行气活血,消瘀散结。

4、温阳补虚,补中益气。

5、回阳救逆。

6、防病保健,强身益寿。

艾灸疗法的作用是多方面的。如所取穴位不同,灸法不同, *** 程度不同或施灸所用材料不同,因而功效也不同;因此,临床应用时应当视具体病情选择不同的穴位和操作方法。

 艾灸副作用不可疏忽

1、艾灸的副作用主要表现在错误的判断了身体的体质,错误的选择了施灸的穴位,从而造成的身体的不适,经过正确的方法指导是可以调节过来的。

2、艾灸具有效果明显、简便易行、经济实用的优点,几乎没有什么毒性和副作用,只要操作方法得当,穴位掌握准确,对人体一般不会产生不良反应。 艾灸为身体补充阳气,尤其适用于阳虚体质。

3、艾灸有补泻的作用,对于阴虚火旺热症体质的人,要先从泻法开始,滋阴的同时再调理阴阳的平衡。也就是施灸的穴位和方法有所不同。

4、如果操作不当,也可能会产生不适,就会被理解是所谓的艾灸的副作用,建议应该到专业的地方进行指导。比如专业的艾灸养生馆。

5、艾灸是一种物理和药理结合的中医疗法。是绿色自然疗法,起源于中国古代,是艾草制成的艾绒燃烧来治病养生的方法。

6、但由于体质和症状不同,开始施灸可能引起发热、疲倦、口干、全身不适等反应,一般不需顾忌,继续施灸即能消失。

艾灸各种穴位的功效

灸身柱穴

身柱穴属督脉,在项后第三胸椎与第四胸椎之间。 身柱有理肺气,补虚损,解疗毒,宁神志的功效。

灸身柱能温补元阳,调和气血,促进青少年的生长发育,现代研究认为,灸身柱可以调节人的神经系统,可以防止神经衰弱,失眠症,头痛的发作,可以防止疲劳,促进肌体体力的恢复。灸身柱对小儿的胃肠道疾病,如消化不良,吐乳,泄泻,食欲不振等有防治作用。此外,对精神萎靡、夜哭,呼吸系统的哮喘、气管炎、百日咳、感冒、肺炎等都有防治作用。《养生一言草》载:小儿每月灸身柱、天枢,可保无病。

灸大椎穴

大椎穴属督脉,在第7颈椎与第1胸椎之间,大椎穴又名百劳穴,是督脉、手足三阳经、阳维脉之会,有"诸阳之会"和"阳脉之海"之称。此穴有解表、疏风、散寒,温阳、通阳、清心、宁神、健脑、消除疲劳、增强体质、强壮全身的作用,现代研究发现艾灸大椎穴,可增加淋巴细胞的数量,提高淋巴细胞的转化率和E一玫瑰花环形成率,具有提高机体细胞免疫的功能。艾灸此穴,可用于老年人项背畏寒,用脑过度引起的疲劳、头胀、头晕,伏案或低头过度引起的项强不适、颈椎病,血管紧张性头痛等。

大椎穴还有明显的退热作用,艾灸大椎穴,能防治感冒、气管炎、肺炎等上呼吸道感染,还可用于肺气肿、哮喘的防治。

灸中脘穴

中脘穴属任脉,位于腹部正中线,脐上4寸。中脘穴有调胃补气、化溼和中、降逆止呕的作用。《甲乙经》载:"胃胀者腹满胃脘痛,鼻闻焦臭妨于食,大便难,中脘主之,亦取章门。"又载:"伤忧思气积,中脘主之。"《玉龙歌》说:"黄疽四肢无力,中脘、足三里。"实验观察发现,艾灸小白鼠"中脘"穴,能增加单核巨噬细胞的吞噬功能,艾灸中脘穴后能使胃的蠕动增强,幽门立即开放,胃下缘轻度提高,空肠黏膜皱襞增深、肠动力增强。艾灸中院有利于提高脾胃功能,促进消化吸收和增强人的抵抗力,对于胃脘胀痛、呕吐、呢逆、吞酸、食欲不振等有较好疗效。

灸关元穴

关元属任脉,位于腹部正中线,脐下3寸。该穴为小肠之"募穴",足三阴经、任脉之会,一身元气之所在。别名"丹田"。《难经·六十六难》集注中杨玄操说:"丹田者,人之根本也,精神之所藏,五气之根元,太子之府也。"中医学认为,关元其部位为真阳所居、化生精气之处。艾灸关元能使清阳上升,浊阴下降,元阳温暖,血液充盈,能培肾固本,补气回阳,通调冲任、理气活血。艾灸关元,能治积冷,男子疝气,梦遗淋浊,女子瘕聚,经产带下,诸虚百损。现代研究发现:艾灸关元可使血液动力学改变,对心肌具有正变力性作用,从而使得每博指数***SI***和左心室搏做功指数***LVSWI***稳定增加。艾灸关元还可改变动脉血氧运输量,有增加利用氧的作用,能增加机体代偿能力,防止缺氧加重和延缓休克的发展。艾灸关元可防治遗尿、尿频,隆闭、少腹胀痛,脱肛、疝气、遗精,白浊、阳痿、早泄,月经不调、经闭、痛经、崩漏、恶露不尽、不孕,中风脱证、虚劳赢瘦等。

灸气海穴

气海属任脉,位于腹部正中线,脐下1.5寸。灸气海有延年益寿、养生保健的作用。据们《旧唐书》卷一百六十五载,柳公度年八十余,步履轻便,当有人问其养生之术时,他说:"吾初无术,但未尝以元气作喜怒,气海常温耳。"灸气海能生发和培补元气,滋荣百脉,益肾固精,保健强身,解除疲劳等。据《窦材灸法》记载:"上消病,日饮水三至五升,及心肺壅热,又吃冷物,伤肺肾之气……春灸气海,秋灸关元三百壮,口生津液。"认为灸气海能预防xxx。日本代田文志***现代日本针灸学家***认为用艾灸气海可预防阑尾炎,他说:为顿挫阑尾炎而灸20~3O 壮。

现代研究认为:艾灸气海穴可防治下腹部疼痛、大便不通、泄痢不止,遗尿、遗精、阳痿、滑精,闭经、崩漏、带下、子宫脱垂,中风脱证、脘腹胀痛、气喘、疝气,失眠、神经衰弱、肠炎等。

灸神阙穴

神阙***肚脐***属任脉经.又名脐中。艾灸神阙穴,有温补元气,健运脾胃,固脱复苏之功效。现代研究发现,艾灸实验性关节炎大白鼠的神阙穴,其炎症区坏死程度及细胞浸润明显减轻,隔盐灸正常小白鼠的神阙穴,其杀伤细胞活性,在24小时内迅速升高,72小时至120小时复原,若间日连续灸,则活性升高可维持更长的时间。

灸神阙还能治泄泻、便血及病后大便不通。据《窦材灸法》载:"肠癖下血,久不止,此饮食冷物,损大肠气也,灸神阙穴三百壮;虚劳人及病后大艾灸神阙穴,对泄泻、绕脐腹痛、脱肛、中风脱证、角弓反张、产后尿潴留、慢性腹泻、面板瘙痒、荨麻疹有效好的防治作用。

灸足三里穴

足三里属足阳明胃经.位于小腿的前外侧,在犊鼻下3寸距胫骨前缘一横指。足三里是胃经的主要穴位.具有调理脾胃.健运脾阳,温中散寒,补中益气,调和气血.宣通气机,导气下行,补虚强身的作用。《甲乙经》载:"五脏六腑之胀,皆取三里,三里者,胀之要穴。"《外台科要》载:凡人年三十以上,若不灸三里,令人气上眼暗,所以三里下气也。《医说》羹:若要安.三里莫要干。《针灸大成》载:中风预防灸,若有中风先兆时"便宜急企三里绝骨四处,各三壮","春交夏时,夏交秋时.俱宜灸.常令二足***足二里***有灸疮为妙。《江间式心身锻炼法》载:"无病长寿法.每月必有十日灸足三里穴,寿至二百余岁。"

现代研究认为艾灸足三里穴.能调节高血压病初期患者的中枢神经系统.具有降血压的作用.能使纤维蛋白降解产物下降,可以改善血液出黏滞度.并有扩张血管,降低血液凝聚的作用,可以预防脑血管意外的发生。艾灸足三里,还能增强消化吸收能力,改善铜、锌代谢.减少动脉硬化和冠心病的发生。

艾灸足三里,对消化系统的胃肠功能低下、食欲不振,消化吸收不良、急慢性胃炎、口腔及胃溃疡、胃下垂、腹泻、便秘,对心脑血管系统的高血压、低血压、动脉粥样硬化、冠心病、心绞痛、脑血管意外,对呼吸系统的感冒、肺结核,对泌尿生殖系统的尿频遗尿、小便不通、遗精,阳痿、早泄等也均有防治作用。艾灸足三里还能增强体力,解除疲劳,调节神经,有较强的延缓衰老的作用,是养生保健的重要方法。

灸三阴交穴

三阴交属足太阴脾经,位于小腿内侧,内踝高点上3寸胫骨内后缘。三阴交是足三阴经***脾经、肾经、肝经***的交会穴,对肝、脾、肾三脏的疾病有防治作用,具有健脾和胃化溼,疏肝益肾,调经血,主生殖的功能。中医学文献记载,三阴交能主脾胃虚弱,心腹胀满,不思饮食,痹痛身重,四肢不举,腹胀肠鸣,溏泄,小便不利,疝气,梦遗失精,脐下痛不可忍,漏血不止,月水不止等。《甲乙经》载:足下热胫痛,不能久立,溼痹不能行,三阴交主之。《外台秘要》集验:灸丈夫梦泄法,灸足内踝上名三阴交二七壮。

《千金要方》载:内踝上3寸绝骨宛宛中灸五十壮。主咳逆,虚劳寒损、忧恚,筋骨挛痛…疵气、痔血……凡二十二种病,皆当灸之也。《眼科锦囊》载:上睑低垂轻证者,灸三阴交。

现代医学认为灸三阴交可以防治夜尿增多,小便不利,膀胱炎,急、慢性肾炎,睾丸炎,阳痿,遗精,遗尿,月经不调,经闭崩漏,产后血晕。艾灸三阴交对神经系统的失眠、神经衰弱、心悸,心脑血管方面的冠心病、高血压,消化系统的脾胃虚弱、肠鸣腹胀、泄泻、消化不良、腹痛、便血、便秘等都有防治作用。

艾灸的好处与功效

艾灸大家有些人可能听说过,但还有些人根本不知道这是个什么,相关人士表示艾灸的作用是非常广泛的,当然还是好处比较多的,也是很多人们放松时常选择一种方法。那么, 艾灸的好处与功效 有哪些呢?

艾灸的好处与功效艾灸能调和阴阳。人体阴阳的平衡是疾病发生和发展的根本。运用艾灸疗法的补泻作用,达到调和阴阳之功效。温通经络,驱散寒邪。艾叶性温加之点燃熏灸,使热力深达肌层,温气行血。艾灸具有温通经络,散寒除湿、调理气血、宣痹止痛之功效。行气活血,消瘀散结。气见热则行,见寒则凝,气温则血行。艾灸为温热刺激,可使气血协调、营卫和畅、血脉和利而行气活血,消瘀散结。

艾灸疗法的作用是多方面的。如所取穴位不同,灸法不同,刺激程度不同或施灸所用材料不同,因而功效也不同;因此,临床应用时应当视具体病情选择不同的穴位和操作方法。选择质量好的艾绒。劣质艾绒,生硬不团聚,燃烧时火力暴躁,易使患者感觉灼痛,甚至熏烤时石粒脱落,灼伤皮肤。

通过艾灸治疗可以使得身体阴阳平衡的调节,能够让一个人容光焕发,并且可以提高免疫能力。还可以通过艾灸来调节身体亚健康状态。这里需要注意一下,当我们身体疲惫的时候,或者是情绪不稳定的时候,亦或者是满身出汗的时候,是不能够用艾灸治疗疾病的。

艾灸注意事项1、施灸后,要乐观愉快,心情开朗,精心调养,戒色欲,勿过劳,清淡素食,以助疗效。

2、使用灸法调理要有耐心,勿急于求成,灸从久,要有长久坚持下去的信心,这样才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对于养生保健,更要持之以恒。

3、艾灸的时间,上午、下午均可,一般阴晴天也不须避忌。失眠症在晚上灸比较好。

4、艾灸的不良反应,一般无不良反应,但由于体质和症状不同,开始施灸可能引起发热、疲倦、口干、全身不适等反应,一般不需顾忌,继续施灸即能消失。

5、一般艾灸后,要避免着凉,秋冬季待穿戴整齐后,头上和身上的汗出去后,再出门。春夏灸后,也要注意保暖。施灸的当天不要洗澡,以免染上风寒。

6、一般在艾灸之前后,都要喝一杯温白开水,有利于灸后排毒。

艾灸后应注意什么问题,看着上面的介绍相信大家对于艾灸也有了一个简单的认识。我们都知道艾灸会刺激人体的穴位,这就说明了艾灸就能打开肌肤的毛孔,因此这个时候更应该注意清洁身体,注意保暖,要不然很容易就会出现感冒的状况哦。

精彩推荐:

手指发麻胸闷气短怎么瘦大腿口腔溃疡治疗方法脚底长水泡隐形眼镜更年期吃什么好什么血型最招蚊子扑尔敏

以上就是本次小编整理的“心悸,你可以试试艾灸疗法”,希望能帮到各位小伙伴,关注我们获取超多艾灸养生信息。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aokedao3713@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猜你喜欢

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如有医疗需求,请务必前往正规医院就诊
祝由网所有文章及资料均为作者提供或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爱好者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本站内容有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和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立即改正或删除。
Copyright © 2022-2023 祝由师网 版权所有

邮箱:daokedao3713@qq.com

备案号:鲁ICP备2022001955号-4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