穴位配伍
脾俞配章门,为俞募配穴法,有健脾和胃的作用,主治胃痛,腹胀。
脾俞配膈俞、大椎,有扶脾统血,清热止血的作用,主治吐血,便血。
脾俞配足三里、三阴交,有清热利湿,健脾养肝的作用,主治黄疸,肝炎。
脾俞配大肠俞、胃俞,治急慢性肠胃炎。
脾俞配胃俞、中脘、内关、公孙,治腹痛、泄泻。
脾俞配关元、归来、三阴交、隐白,治崩漏。
特效按摩:当吃饭没胃口时,不妨按按脾俞穴,很快就会感觉有点饿了。
中医上讲“ 治湿不利小便,非其治也 ”。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呢?这句话强调利小便对于祛除湿邪来说最有效的方法之一。
首先,对于体内湿邪较重的患者来说,会出现身体浮肿水肿,眼袋明显水肿下垂的现象,大便不成形,甚至糖稀或者便秘。
照镜子的时候你会发现舌苔厚腻,舌头的边缘就像锯齿一般,每天感觉疲倦无力,无精打采,困乏力想睡觉,有时候还会口干口苦口臭,头发油腻甚至脱发,再就是痰多,咳嗽,嗓子不清爽。
最后还有的人表现为脸上长斑长痘痘,满脸油光,皮肤油腻,这都是身体内有湿邪的表现
那么对比这些表现,你身体内有湿邪吗?
首先与我们日常生活中的饮食习惯有关,比如饮食中过多的摄入肥甘厚味肥腻的食物,或者喝酒过多,或者吃冷饮凉食过多等都会造成体内湿邪的现象。
另外还与我们本身居住的环境有关,如果生活的环境太过于潮湿闷热也会容易造成体内湿邪的形成。最后体内的湿邪与我们身体内的脾脏有着非常重要的关系。
首先脾主运化,能够分散体内的水湿,倘若脾虚的话,那么对于水的运化作用就会降低,水湿内停成湿邪,水湿内停也会聚成痰饮。最后聚集在四肢面部也会出现四肢水肿面部浮肿的现象。
首先,在饮食上注意吃一些清淡的食物,拒绝肥甘厚腻的食物,多注意锻炼和休息,尽量不要熬夜,多出去走走晒晒太阳。
另外,健脾祛湿是对于脾虚造成的湿邪水肿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我们可以服用一些利水渗湿的药物来祛湿,比如红豆薏米芡实粥。
中医上有艾灸的方法,艾灸属于温热一类的疗法,正好可以祛除体内湿邪,艾灸一些特定的部位,对于祛湿有很显著的作用。
一,脾俞
第11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即为此穴。
脾虚首先当然要艾灸脾俞穴,不仅能够健脾益气,改善因为脾虚导致的水湿内停水肿和小腿胀满不适的感觉,水分得到运化,那么水湿内停的症状就会得到缓解,湿邪就得以治疗。
二,水分
上腹部前正中线上,脐中上1寸即为此穴。
艾灸这个穴位,顾名思义,能够促进水液的代谢,是治疗水肿非常有效并且非常重要的穴位,在本次治疗中,就是祛湿利水消肿的作用,改善小腿肌肉胀满的感觉,还能改善面部水肿浮肿的现象哦。
三,水道
下腹部脐中下3寸,距前正中线2寸即为此穴。
因为脾虚导致的体内痰湿,导致很多水液都无法流出人体,所以艾灸这个穴位能够有效的化解体内的痰湿,使体内的水液流出体外,那么痰湿的症状就会得到缓解。(通俗易懂的语言来解释,可能有些词不够妥当)
四,足三里
小腿前外侧外膝眼下,犊鼻穴下四横指即为此穴。
足三里可谓是健脾胃的非常有效的穴位,能够燥化脾胃湿气,改善上述所说的水肿现象,还能强身健体,是人体保健非常重要的一个穴位。
五,水泉
在足内侧,内踝后下方,太溪直下1横指处,按压有酸胀感即为此穴。
配合水分穴,水道穴,三个穴位和用,具有很好的通利小便,利水渗湿的效果。
艾灸方法是每次艾灸30分钟左右,根据个人的身体状况选择合适的艾灸次数。艾灸完不宜洗澡,可隔天洗澡。
艾灸几次后,会有明显感觉睡眠也改善了,精神状态也会好很多。
最后,在饮食习惯上我们还要注意少吃一些油腻辛辣的食物,多注意加强身体锻炼,这样才能既保持身材也能保障身体 健康 哦。
目录1拼音2英文参考3概述4出处5穴名解6特异性7所属部位8脾俞穴的定位9脾俞穴的取法10脾俞穴穴位解剖 10.1层次解剖10.2穴区神经、血管 11脾俞穴的功效与作用12脾俞穴主治病证13刺灸法 13.1刺法13.2灸法 14脾俞穴的配伍15文献摘要16脾俞穴研究进展 16.1对胃功能的影响16.2对血液系统的影响16.3对血糖的影响16.4对肝功的影响16.5治疗胃痛16.6治疗胃及十二指肠溃疡16.7治疗血小板减少性紫癜16.8治疗糖尿病16.9治疗腹泻 17参考资料附:1古籍中的脾俞 1拼音 pí shù
2英文参考 Píshū BL20 [中国针灸学词典]
píshù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B20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BL20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3概述
穴位 脾俞 汉语拼音 Pishu 罗马拼音 Pishu 美国英译名 Spleen Locus 各
国
代
号 中国 BL20 日本 20 法
国 莫兰特氏 V20 富耶氏 V20 德国 B20 英国 B20 美国 BI20
脾俞为经穴名[1](Píshù[2]BL20)。出《黄帝内经灵枢·背腧》。属足太阳膀胱经[1]。脾俞是脾的背俞穴[1]。脾即脾脏,俞即输注,本穴是脾气转输于后背的部位,故名脾俞[1]。脾俞穴主治脾胃等疾患:如呕吐,噎膈,胃痛,胸胁胀痛,黄疸水肿,不欲饮食,食不生肌,痃癖积聚,泄泻痢疾,痰疟寒热,四肢不收,虚劳,尿血,遗精,白浊,吐血,便血,喘息,腰背痛,脘腹胀痛,胸胁支满,呕吐噎膈,黄疸,泄泻,鼓胀,痢疾,带下,胃炎,消化性溃疡,胃下垂,肝炎,糖尿病,消化不良,贫血,腹胀,水肿,背痛,纳呆,食不化,现代又多用脾俞穴治疗急性胃炎,慢性胃炎,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神经性呕吐,肝脾大,慢性出血性疾病,肠炎,神经衰弱,自细胞减少症,子宫下垂,荨麻疹,胃溃疡,胃痉挛,胃扩张,胃出血,进行性肌营养不良,肝脾肿大,肾下垂,月经不调,肾炎,小儿夜盲等。
4出处 《黄帝内经灵枢·背腧》:脾俞在十一焦(椎)之间。
5穴名解 脾即脾脏,俞即输注,本穴是脾气转输于后背的部位,故名脾俞[1]。
脾,是人体重要的贮藏血液的场所和最大的淋巴器官,五脏之一。《黄帝内经素问·六节藏象论》载:“脾、胃…仓廪之本,营之居也。”内通脾脏,并合精气,助胃化食。此穴为脾在背之俞穴,内应脾脏,是脾气转输、输注之所,治脾要穴,故名之。[3]
6特异性 脾之背俞穴。
7所属部位 背部[4]
8脾俞穴的定位 标准定位:脾俞穴在背部,当第11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2][5]。
脾俞穴位于脊柱区,第十一胸椎棘突下,后正中线旁开1.5寸。俯伏或俯卧取穴[1]。
一说“除脊各寸半”(《针灸资生经》)。
脾俞穴在足太阳膀胱经中的位置
脾俞穴在背部的位置
脾俞穴在背部的位置
脾俞穴在背部的位置(肌肉)
脾俞穴在背部的位置(骨骼、内脏)
9脾俞穴的取法 脾俞穴位于脊柱区,第十一胸椎棘突下,后正中线旁开1.5寸。俯伏或俯卧取穴[1]。
俯卧位,在第十一胸椎棘突下,脊中(督脉)旁开1.5寸处取穴。
俯卧位,第11胸椎棘突下与后正中线至肩胛骨内侧缘连线中点之垂线交点处取穴[6]。
快速取穴:肚脐水平线与脊柱相交椎体处,往上推3个椎体,其上缘旁开2横指处即是脾俞穴[7]。
10脾俞穴穴位解剖 脾俞穴下为皮肤、皮下组织、背阔肌、下后锯肌、骶棘肌。皮肤由第十、十一、十二胸神经后支的外侧支分布。穴位对第十一肋间隙的结构。胸膜为一层薄而迤明的浆膜,富有神经末梢,被覆胸内筋膜的内面和肺的表面,两层相互移行形成胸膜腔。腔有少量液体,呈负压。壁胸膜的下界,在背部肩胛线上投影于第十二肋上,由该点向内作一水平线达第十二胸椎棘突;向外,在腋中线投影于第十肋骨;向前内,锁骨中线上投影在第八肋,以上各点联于第六胸肋关节既为胸膜壁下界在体表的投影。肋胸膜和膈胸膜移行处的胸膜腔为该腔的最低位,称肋膈窦。
布有第十一、十二胸神经后支的内侧皮支,深部为外侧支;并有肋间动、静脉后支的内侧支通过。
11脾俞穴的功效与作用 脾俞穴有健脾化湿等作用[1]。
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化生之源,脾统血,主四肢肌肉,故本穴为治疗脾胃病、妇科病、血病及四肢无力等疾病的重要腧穴[9]。
脾俞穴具有健脾和胃,利湿升清的功效[9]。
脾俞穴位于第11胸椎旁,与脾脏内外相应,是脾脏之气输注于背部之处,脾与胃相表里,故可治疗脾胃病[9]。
足太阳膀胱经脉循行于背部,脾俞穴又位于背部,故可治疗背痛[9]。
脾俞穴与脾相应,可健脾利湿、益气统血,治胀满、吐逆、痃癖、积聚、疟、黄疸、食不化、羸瘦、泻痢等症。凡关于脾者,以脾俞穴治之。[3]
脾俞穴兼取膀胱俞治脾虚,食不消。因脾阳虚则不健运,不健运则阳虚,阳愈虚,则水不化气,而多湿,故食不消。两穴并用,有助于渗湿也。譬如用药,君白术,须佐以茯苓也。[3]
内脏下垂患者,脾俞处常可出现明显的压痛或凹陷[1]。胃病患者在此穴可出现皮下组织松弛、凹陷或结节性阳性反应物,是胃病等常用的诊断穴[1]。
12脾俞穴主治病证 脾俞穴主治脾胃等疾患:如呕吐,噎膈,胃痛,胸胁胀痛,黄疸水肿,不欲饮食,食不生肌,痃癖积聚,泄泻痢疾,痰疟寒热,四肢不收,虚劳,尿血,遗精,白浊,吐血,便血,喘息,腰背痛,脘腹胀痛,胸胁支满,呕吐噎膈,黄疸,泄泻,鼓胀,痢疾,带下,胃炎,消化性溃疡,胃下垂,肝炎,糖尿病,消化不良,贫血,腹胀,水肿,背痛,纳呆,食不化,现代又多用脾俞穴治疗急性胃炎,慢性胃炎,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神经性呕吐,肝脾大,慢性出血性疾病,肠炎,神经衰弱,自细胞减少症,子宫下垂,荨麻疹,胃溃疡,胃痉挛,胃扩张,胃出血,进行性肌营养不良,肝脾肿大,肾下垂,月经不调,肾炎,小儿夜盲等。
脾俞穴主治脾胃等疾患:如呕吐、噎膈、胃痛、胸胁胀痛、黄疸水肿、不欲饮食、食不生肌、痃癖积聚、泄泻痢疾、痰疟寒热、四肢不收、虚劳、尿血、遗精、白浊、吐血、便血、喘息、腰背痛等[1]。
脾俞穴主治脘腹胀痛,胸胁支满,呕吐噎膈,黄疸,泄泻,鼓胀,痢疾,便血,带下;以及胃炎,消化性溃疡,胃下垂,肝炎,糖尿病,消化不良,贫血等[5]。
脾俞穴主治腹胀、泄泻、呕吐、胃痛、消化不良、水肿、背痛、黄疸[8]。
脾俞穴主治呕吐,纳呆,食不化,腹胀,泄泻,痢疾;黄疸;背痛;水肿[6]。
现代又多用脾俞穴治疗急慢性胃炎、胃或十二指肠溃疡、胃下垂、神经性呕吐、消化不良、肝脾大、贫血、慢性出血性疾病、肝炎、肠炎、神经衰弱、自细胞减少症、子宫下垂、荨麻疹、糖尿病等[1]。
1. 消化系统疾病:胃溃疡,胃炎,胃下垂,胃痉挛,胃扩张,胃出血,神经性呕吐,消化不良,肠炎,痢疾,肝炎;
2. 其它:贫血,进行性肌营养不良,肝脾肿大,慢性出血性疾病,肾下垂,月经不调,糖尿病,肾炎,小儿夜盲,荨麻疹等。
13刺灸法
一般向椎体方向斜刺0.5~0.8寸[1]。
斜刺0.5~0.8寸,局部有酸胀感,可向腰部放散[6]。
直刺0.5~1寸[8]。
注意:脾俞穴不可深刺,以防气胸[6]。
艾炷灸5~10壮;或艾条灸10~20分钟[5]。
艾炷灸5~7壮,艾条温灸10~15分钟。
14脾俞穴的配伍 脾俞配章门,为俞募配穴法,有健脾和胃的作用,主治胃痛,腹胀。
脾俞配膈俞、大椎,有扶脾统血,清热止血的作用,主治吐血,便血。
脾俞配足三里、三阴交,有清热利湿,健脾养肝的作用,主治黄疸,肝炎。
脾俞配大肠俞、胃俞,治急慢性肠胃炎[6]。
脾俞配胃俞、中脘、内关、公孙,治腹痛、泄泻[6]。
脾俞配关元、归来、三阴交、隐白,治崩漏[6]。
特效 *** :当吃饭没胃口时,不妨按按脾俞穴,很快就会感觉有点饿了[7]。
15文献摘要 《针灸甲乙经》:腹中气胀,引脊痛,食饮多身羸瘦,名曰食晦,先取脾俞,后取季胁。大肠转气、按之如覆杯,热引胃痛,脾气寒,四肢急,烦不嗜食,脾俞主之。黄瘅善欠,胁下满欲吐,脾俞主之。
《备急千金要方》:虚劳,尿血,白浊,灸脾俞百壮。泄痢食不消,不作肌肤,灸脾俞,随年壮。
《针灸大成》:黄疸,善欠,不嗜食。
《医宗金鉴》:小儿慢脾风证。
《铜人腧穴针灸图经》:脾俞二穴,在第十一椎下,两旁相距各一寸五分……腹胀引胸背痛,食饮倍多,身渐羸瘦,黄疸善欠,胁下满,泄利体重,四肢不收,痃癖积聚,腹痛不嗜食,痰疟寒热。
《类经图翼》:此穴主泻五脏之热。
16脾俞穴研究进展
取脾俞等埋线治疗胃炎和溃疡病166例,有很好疗效。取脾俞、胃俞,埋线治疗胃、十二指肠溃疡病245例,有很好疗效。
针刺脾俞等,治疗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37例,有一定疗效。
针刺脾俞等,治疗24例,有一定疗效。
以上就是本次小编整理的“艾灸脾俞穴——健脾和胃,利湿升清”,希望能帮到各位小伙伴,关注我们获取超多艾灸养生信息。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aokedao3713@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如有医疗需求,请务必前往正规医院就诊
祝由网所有文章及资料均为作者提供或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爱好者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本站内容有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和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立即改正或删除。
Copyright © 2022-2023 祝由师网 版权所有
邮箱:daokedao3713@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