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东涛 原创 首发
任何中医治疗手段,都是有适应症的,即使西医的抗生素,也是分很多种的,不要渴望一个艾灸就能治疗百病,
1,阳气虚,阴虚不太明显的朋友,可以久灸。半小时以上都是可以的,艾灸不仅仅可以去寒,还可以帮助阳气恢复。但是艾灸之后的阳气比较躁动,如何留住阳气,这是很关键的,可以参考鄙人拙作《如何留住阳气》。很多可能认为阳虚的人,不一定阴虚。阴阳是互抱的,一荣俱荣、一损俱损,倾巢之下岂有完卵,阳虚或多或少都会伤及阴分,但是阳虚时间不久的,阴虚多不会严重,所以治病要早,阳复阴自复。
阳虚还要分表阳虚,里阳虚,表阳虚艾灸阳中之阳穴;里阳虚,艾灸阳中之阴穴。没有病位观念,大部分疾病是不易治愈的。
2阳虚,阴血稍微虚的朋友,不可久灸。久灸则助了阳气,阳气多了,反而会耗阴,阳气多了少了都会得病。就像吃饭,一碗吃饱,千万不要吃第二碗。一般十来分钟就可以了,目的是是补阳但是不伤阴血,所以稍微艾灸一下,艾灸太久反而助长阳气,伤了阴血。
3阴阳两虚者,特别是阴虚导致阳气虚的,不建议艾灸。仲景曰.微数之脉.慎不可灸.因火为邪.则为烦逆.追虚逐实.血散脉中.火气虽微.内攻有力.焦骨伤筋.血难复也。什么意思,阴虚体质,脉细微而数的人,不要轻易艾灸,否则火伤阴血,病难治愈。虽然火神派主张“阳主阴从”,但是阳生阴长也是有一定条件的,即是阳气生而内守,如果阳气生而外散,则阴血不固,而外泄,阴必不复。所以要艾灸阴中之阳的穴位,才可以保证阳气内守,如果艾灸了阳中之阳的穴位,则阴虚更甚,阴虚则阳无所附,病更加难愈。
4阴阳两虚者,阳虚导致阴虚的,可以短时间的艾灸,一般一分钟到三分钟即可,而且要灸阳中之阴血,即补阳不伤阴。可以参考鄙人关于艾灸时间的论文。
5阴虚体质慎不可灸,阴虚人,本来水就弱,水不胜火气,就容易造成精亏,反而更加燥热,出现
阴阳两虚,阳虚为重,灸时出现不适咋办?
一 肯定的是艾灸之后助了阳,伤了阴;所以要调整穴位,不是那凉灸那这么简单,要分阴穴,阳穴,阴中之阳穴,阳中之阴穴。
二 调整艾灸时间,慢工出细活,一蹴而就,一劳永逸的好事,毕竟比较少。
三 还可以服用滋阴之品,制约阳气的亢奋,保证滋阴不泻阳,应龙骨,白芍,旱莲草等滋阴潜阳之品,且不可听信网络上传颂的服用知母黄柏之类滋阴泻火药,如此泻了阳气,艾灸就白忙活了。
以上纯属个人经验,不妥之处,望大家建议。
以上方法必须在医师指导下使用。
做艾灸要注意一下几点,首先是要专心致志,耐心坚持,其次是做艾灸的时候要注意体位,穴位的准确性,以免发生不安全的事情,要注意防火,做完艾灸后要注意保暖和防暑,防止感染,并且掌握施灸的程序。还有就是,注意施灸的时间不要太长。
序号 艾灸后反应 反应所代表的含义 应对措施
1 、水泡
体内的湿寒比较重 小水泡继续灸,大水泡针消毒后刺破挤出,避免感染,控制好灸量和火力,可以继续灸
2 、红疹
体内的风、湿、寒比较重 改为悬灸会减弱,加灸曲池、大陵,期间可以刺血或者拔罐
3 、口渴
上实下虚 继续施灸,灸前喝杯热水,多灸腿部
4 、病症加重
身体虚弱,正气弱 继续施灸,局部刮痧,点刺放血
5 、返病
正邪相争 加强营养,继续施灸,扶正祛邪
6 、上火
表明体质热或灸量大,配穴不合理 加灸足三里、三阴交、涌泉等下焦穴位,引火归元,控制好灸量和频率
7 、口干舌燥
上焦有虚火 加灸曲池、合谷、太溪、照海,清虚降火
8 、烦躁
体内有虚火 继续施灸,多灸腿部,少灸上焦部位,适当刮痧、拔罐
9 、烫
经络有瘀堵现象,热无法渗透下去,烫的部位大多是有问题的部位:按下去有疼痛或结节的部位,或是平时不舒服、平时疼痛的部位。 艾灸前可先按摩,疏通经络,打开穴位后再灸
10 、痒
体内有风邪 改为悬灸可减弱,用手揉,加灸曲池、百虫窝
11 、不热
表明体内寒气较重,体内寒气与热抵消,因此感觉不到热;也可能因最近太疲劳,气血虚弱或经络不通 适当加大艾灸量,控制好火力
12 、灸后皮肤红白相间点
经络不通 继续施灸,红白点会自动消失
13 、头晕、头胀
下焦部位经络堵塞,艾灸补进的气血全拥到脑部,加上原本脑部经络不通,而导致头晕、头痛现象 头部和手臂进行适当刮痧、按摩;要序渐进施灸,可加灸大椎、合谷、太冲
14 、全身无力感或增加酸痛
痛风、月内风、体内有风湿 继续施灸,慢慢该症状就会消失
15 、全身乏力
体虚或其他病症 掌握好灸量和火力,注意饮食,加强运动
16 、身体沉重
气血循环不畅、经络不通 继续施灸
17 、呼吸急促或不顺畅,情绪不稳定、头重
心脏功能弱、心肌供血不足、血偏稠 适量施灸、配合医师治疗
18 、想睡觉
经络疏通后需要更多的气血滋养,气血不足,则脑部缺氧,导致发困 食疗补气血,继续施灸
19 、酸痛、疲劳、嗜睡 气血於堵或气血不足
食疗补气血,继续施灸,不要熬夜,适当运动
20 、鼻流清涕 肺部有寒气,正气弱、免疫力差
加灸肺俞、迎香
21 、面色红润有光泽,皮肤饱满滋润
经络开始畅通,皮肤得到气血的滋养 继续施灸
22 、色斑变淡、痘痘消失 体内毒素排出,身体机能恢复
继续施灸
23 、左热右凉
血瘀或血虚 右侧疏通时多加强
24 、右热左凉
虚或气瘀 左侧疏通时多加强
25 、忽冷忽热
阴阳不平衡(晚上不睡觉,白天想睡觉) 继续施灸,加灸然谷
26 、上半身热或只是下半身热
不热的那半边经络不通 不通的半身,加大灸量
27 、局部皮肤凉 相应经络不通,阳气到达不了,相应的脏腑功能就会下降。
继续施灸,加强运动
28 、越来越凉,感觉冷
体内的经气充足,开始将寒气驱除体外 加大灸量
29 、粘汗 湿气重、脾虚
继续施灸,加灸脾虚、阴陵泉
30 、冷汗
寒气重,阳虚 继续施灸,加灸命门
31 、腹部或后腰出油
血液粘稠、血脂高、血液毒素过多 继续施灸,期间也可以拔罐等
32 、疼痛
体内的经气被激发,与病灶的邪气相搏斗时的反应 继续施灸,疏通相关经络
33 、腹泻
体内有寒湿,艾灸之后,阳气提升,体内运行时,肠胃功能开始恢复,肠蠕动增强,病邪化开,排出体外 继续施灸,脏腑中浊气排出体外,症状就会消失
34 、肾脏有酸痛感(腰酸腰凉),尿量增
肾功能不佳,肾气不足 继续施灸,多喝水,注意饮食
35 、脐部出黄水
有妇科或者肠胃炎症
继续施灸,多喝水,不要吃辛辣食物,常注意饮食卫生、加强运动
36 、脐下出水泡
有妇科或者肠道湿寒,严重的人会在脐周起一圈硬皮 继续施灸,多喝水,不要吃辛辣食物,常注意饮食卫生、加强运动
37 、肚脐出水泡,且还有红点 有妇科或者肠胃炎症
继续施灸,多喝水,不要吃辛辣食物,日常注意饮食卫生、保证该部位的清洁与干爽,加强运动
38 、排尿变多
身体毒素、寒邪从身体排出 继续施灸,可加灸肾俞、膀胱俞促进排毒
39、 染病
本身的慢性病,正气足了以后的正邪相争 在专业艾灸师指导配穴、施灸
40 、月经异常
调理过程中,也会消耗一部分人体津液,若吸收功能差,补液不足,此时气血虚弱,出现的假象 适当减少灸量,艾灸前后补充温水,适当吃一些山药等补益脾胃的食物,增加气血的转化这种症状就会得到缓解。
41 、月经提前或推后
气虚、血热、精神紧张、压力大 继续施灸,慢慢就会正常
42 、白带异常
寒邪循经而走,经脉绕于阴气,阳气增强之后,阴邪驱逐,正邪相争中,细菌暂时滋生,出现白带异常 继续施灸,保持外阴清洁、干爽,多喝水,尽量吃清淡的食物
43 、百会、鱼际穴,手心,涌泉冒凉风
体内瘀,有寒气 继续施灸
44 、百会冒热风
虚火旺 上焦少灸,灸滋阴的穴位及下焦为主
45 、鱼际冒热风
肺部有热 疏通手太阴肺经,经下焦为主灸或艾灸涌泉穴
46 、手心冒热风
心肺火旺 上焦部位少灸或不灸,好转反应后正常灸
47 、三阴交冒凉风
可能有妇科 加灸妇科穴位
48 、关节冒凉风
关节内有寒气,容易患关节炎 继续施灸,循序渐进加大灸量
49 、膝盖冒热风
胃火旺 加灸内庭泄胃火,少吃辛辣食物
50 、涌泉冒热风
肾阴虚 继续施灸,加灸太溪、照海
艾灸是中医手法中的一种,现在越来越多的人通过艾灸来缓解身体的不适,比如,女性痛经、腹泻、美容等。不过,你知道吗,艾灸除了这些作用,还能够抗癌,下面我们就了解下有关艾灸的知识吧。
艾灸是中医特色疗法中的一种,但是大家清楚吗,艾灸还能够防癌哦。
艾灸中硒含量很高,是公认抗癌植物芦荟的10倍,具有抗肿瘤,延缓衰老的效果。现在秋季肺部排毒艾灸正当时,首选艾灸养生。艾灸渗透性强,在体内循环运行,调脏腑,养气血,驱邪,排寒,排湿,肺部排毒灸疗法。
艾灸疗法在我国已有三千多年的历史,它是借艾火的纯阳热力给人体以温热性刺激,通过经络腧穴的传导来调节脏腑的阴阳平衡。
现在已经是秋天了,这时候已经没有夏季的炎热了,这时的嗖嗖凉意也在慢慢的随着夜晚的提前而渐渐侵入。
在秋季中,胆经和肝经处于最衰状态。因此秋季保健的关键就是艾灸胆经和肝经,加强胆经和肝经的功能。
艾灸的功效与作用
艾灸是通过刺激身体表面一定的穴位,可以达到温经散寒、疏通经络、活血化瘀、镇痛止痛、回阳举陷、增强身体免疫力和抗病能力的作用。
除此之外,艾灸还能调节内分泌,祛寒祛湿,改善睡眠。对于女人来说,最惊喜的功效是美容驻颜,包括祛痘、淡斑等,还能延缓衰老和瘦身哦!~
我们在艾灸的时候可能会消耗到一些精血,因此,在有的时候是不能够艾灸的。
以下七点不适宜施灸
1、孕妇;
2、生理期;
3、过饥过饱;
4、某些传染病;
5、高热,高血压危象、肺结核晚期;
6、严重贫血(低血糖)、急性传染性疾病;
7、极度疲劳、酒醉、大汗淋漓、情绪不稳时。
艾灸为什么能防病治病
艾灸是中医学中防病治病、养生延寿的一种简便易行而又切实有效的方法。艾灸是用艾绒或其它药料点燃后,在体表一定部位或腧穴上进行烧灼、烘烤、薰熨,或用鲜品捣敷,借助艾火或药物的作用使施灸部位发热、充血甚至起泡,从而达到温散寒邪、温通经络、回阳救逆、消瘀散结、强身健体等保健养生、防病治病的目的。
艾灸防并治病的作用大多源于艾灸的补益作用。祖国传统医学认为,艾灸所以能够防病治病,是因为艾灸能使人体起到以下一些作用。
1.调节阴阳
人体阴阳平衡则身体健康,而阴阳失衡就会发病,艾灸能使失衡的阴阳重新恢复平衡。
2.调和气血
气是生命之源,血为物质基础,气血充足、气机条达则人的生命活动正常;反之则发病。艾灸可补气养血、疏理气机,且可提升中气以达养生保健的目的。
3.温通经络
经络是人体气血运行的通路,经络通畅则利于气血运行及营养物质的输布,若病邪侵及经络导致其闭阻不通则会引发疾病。艾灸借助其温热肌肤的作用,温暖肌肤经脉,活血通络,以达治疗寒凝血滞、经络痹阻所引起的各种病证之效。
4.扶正祛邪
正气存内则邪不可干,艾灸通过对某些穴位施灸可以培扶人体正气,增强机体防病抗病能力。
另外,现代研究还证实,艾灸能增强白细胞的吞噬能力,加速各种特异性和非特异性抗体的产生,提高其免疫效应,增强人体免疫功能。同时,艾灸还能改善人体各个系统的功能,提高人体的抗病能力,从而有利于多种疾病的康复。正是通过以上原理,艾灸能达到养生保舰防治多种常见病的目的。
美容常灸5个穴
好气色往往反映出健康的`身体状况,针灸科医生指出,只有脏腑功能正常,气血旺盛,才能保持青春、容光焕发。出现黑眼圈、眼袋和面部皱纹时往往需要滋阴补肾、清降虚火、化瘀通络,艾灸以下这些穴位,有助你从内而外调出好气色。
合谷
合谷位于手背第一、二掌骨之间,近第二掌骨之中点处。合谷穴是手阳明大肠经原气汇聚的重要穴位。《四总穴歌》说“面口合谷收,就是说合谷穴具有治疗面部病症的作用,因为合谷穴可疏通局部经络气血。
背部腧穴
膈俞,在第7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处。肝俞,在第9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处。肾俞,在第2腰椎棘突下旁开1.5寸处。脾俞,在第11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处。艾灸这些穴位,可增强机体新陈代谢,促进血液循环,消除水肿。
太溪
位于足内侧,内踝后方,在内踝尖与跟腱之间的凹陷处。艾灸此穴,可滋阴益肾。
水分
水分脐上1寸处。此穴可助收腹去脂,同时可消除水肿。
三阴交
三阴交在内脚踝上3寸,胫骨内侧缘后方。艾灸此穴可调整机体的阴阳平衡,调节内分泌。
做美容灸时,用无烟艾灸条温和灸以上穴位,每次艾灸10-15分钟,艾灸距离穴位3-5厘米,每天艾灸一次,灸至穴位暖和、微微发红即可,10次为一疗程。
艾灸时需要注意什么
灸疗虽然方法简便,但在临床应用时,尚须注意以下各点,以保证其安全有效。那么艾灸时需要注意什么?
①施术者应严肃认真,专心致志,精心操作。施灸前应向患者说明施术要求,消除恐惧心理,取得患者的合作。若需选用瘢痕灸时,必须先征得患者同意。
②临床施灸应选择正确的体位,要求患者的体位平正舒适,既有利于准确选定穴位,又有利于艾炷的安放和施灸的顺利完成。
③艾炷灸的施灸量常以艾炷的大小和灸壮的多少为标准。一般情况,凡初病、体质强壮的艾炷宜大,壮数宜多;久病、体质虚弱的艾炷宜小,壮数宜少。按施灸部位的特点,在头面胸部施灸不宜大炷多灸;在腰腹部施灸可大炷多壮;在四肢末端皮薄而多筋骨处不可多灸;肩及两股皮厚而肌肉丰满处,宜大炷多壮。更应结合病情施灸,如属沉寒痼冷,阳气欲脱者,非大炷多灸不可奏效;若属风寒外感、痈疽痹痛,则应掌握适度,否则易使邪热内郁产生不良后果。
④灸治应用广泛,虽可益阳亦能伤阴,临床上凡属阴虚阳亢、邪实内闭及热毒炽盛等病证,应慎用灸法。
⑤施灸时,对颜面五官、心区、有大血管分布等部位不可用瘢痕灸,禁灸或慎灸穴位应慎用。对于妊娠期妇女的腹部及腰骶部不宜施灸。
⑥在施灸或温针灸时,要注意防止艾火脱落,以免造成皮肤及衣物的烧损。灸疗过程中,要随时了解患者的反应,及时调整灸火与皮肤间的距离,掌握灸疗的量,以免造成施灸太过,亦可引起灸伤。
灸后若局部出现水泡,只要不擦破,可任其自然吸收。若水泡过大,可用消毒针从泡底刺破,放出水液后,再涂以龙胆紫药水,并嘱患者不要抓破,一般数日后即可吸收自愈。对于化脓灸者,在灸疮化脓期间,均应忌酒、鱼腥及刺激性食物,,严防感染。若有继发感染,应及时对症处理。此外,尤其对呼吸系统疾病患者进行灸治时,更应注意。
⑦施术的诊室,应注意通风,保持空气清新,避免烟尘过浓,污染空气,伤害人体。艾炷或艾条灸治疗结束后,必须将燃着的艾绒熄灭,以防复燃事故发生。
灸法禁忌有哪些
灸法适应范围广泛,但也有其禁忌。大致包括以下几方面。
1.禁忌:部位古代文献中有不少关于禁灸穴位的记载,但各种书籍之间互有出入,颇不一致。如《针灸甲乙经》仅载禁灸穴24个穴位,《针灸集成》则达49个之多。从临床实践看,其中多数穴位没有禁灸的必要。而部分在头面部或重要脏器、大血管附近的穴位,则应尽量避免施灸或选择适宜的灸疗,特别不宜用艾炷直接灸。另外,孕妇少腹部亦禁灸。
2.禁忌:病证凡高热、大量吐血、中风闭证及肝阳头痛等症,一般不适宜用灸疗,但并非绝对。
3.其他禁忌:对于过饱、过劳、过饥、醉酒、大渴、大惊、大恐、大怒者,慎用灸疗。另外,近年来还发现少数患者对艾叶发生过敏,此类患者可采用非艾灸疗或其他穴位刺激法。
结语: 原来艾灸还能够有效抗癌,大家是不是都觉得非常的神奇啊,因此,大家平时不妨施灸吧。但是,艾灸也是有注意事项以及禁忌的,有些人群同样也是不能够艾灸的哦。
小满节气艾灸的好处 小满养生艾灸5大益处5大禁忌
一、好处
1、增强人体抗病能力
夏季阳气旺盛不仅仅指的是自然界的阳气旺盛,同样人体的阳气生发的最旺盛,但是很多人由于个人体质的原因或者疾病的困扰,可能阳气生发的并没有正常体质的好,所以这个时候艾灸可以疏通人体阻塞的经络,使得人体更好地适应节气生发的特点,阳气旺盛,自然就能增强机体的抗病能力。艾灸神阙、关元、足三里可以很好的帮助你生发阳气。
2、冬病夏治的好时节
小满时节,阳气最旺,这个时候气候也变得越来越热,阳气生发的同时在体内潜伏很久的寒邪和湿邪往往也最容易出来,所以这个时候如果艾灸的话,那么很容易就会让寒邪外出,尤其是冬天易发的疾病,这个季节艾灸往往会有意想不到的效果。对于鼻炎、哮喘等冬季常犯的呼吸系统的疾病也有非常好的调理作用。这个时候艾灸大椎、神阙、足三里都有很好的驱寒保阳的作用,也可以根据具体的症状,辩症施灸。
3、调理夏季常见病
因为小满时节,天气比较炎热,这个时候天气闷热潮湿,为皮肤病发作提供了条件,很容易引发脚气、湿疹等疾病。这个时候艾灸阿是穴和丰隆、水分等穴位,可以帮助人体更好地预防乃至去除湿疹。
4、改善皮肤病
对于患有皮肤病的朋友,小满节气到来堪称灾难,因为这一时节容易被湿邪外侵,是皮肤病高发期。建议艾灸血海、曲池、水分等穴位。具有活血调脾的作用,可以缓解瘙痒。中医认为,脾土生肺金,脾旺则肺气足,因肺主皮毛,所以皮肤自然会健康。同时还可以用艾叶30克,加陈醋20毫升,泡澡,也可以改善皮肤病。
5、祛斑美容
对于脸上有色斑的女性朋友,在小满时节建议艾灸太冲、合谷、血海这三个穴位,这样有助于活血散瘀,促进新陈代谢,加速体内废物排出,从而消除色斑,雀斑,同时还可以抑制黑色素的沉淀,提亮肤色,淡斑美容。
二、禁忌
忌讳1:不挑时间(伤脾胃、伤阴)
艾灸最好选择在阳气相对比较旺盛的时候,因为这样可以叠加“天之阳”和“地之阳”的效果,事半功倍。建议在上午10点-下午4点之间艾灸,这个时间段最适宜。
此外,艾灸能行气活血,而吃完饭之后,人体气血大部分集中在胃里帮助食物消化,此时艾灸其他部位会影响胃部气血的供给,不仅艾灸效果不明显,还会影响肠胃对食物的消化,久之易诱发胃肠疾病。所以,即便你再想艾灸,也不要在饭后一小时内进行。
其次,无论如何请在晚上11点前灸完,并且尽量少取穴,艾灸结束后,可以加灸一些滋阴穴位,如三阴交、涌泉等
忌讳2:艾灸时间过长
很多朋友认为艾灸时间越长越好,并且,持这种观点的朋友不在少数。
《灵枢·经水》记载:“灸而过此者,得恶火则骨枯脉遥”。就是说,如果不能把握好施灸的限度,不但不会取得良效,反而易造成“恶火”等不良反应。
因为人体是一个阴阳平衡的整体,偶尔艾灸时间过长倒也问题不大,但如果长期如此,就会导致阳气过盛,阳气过盛便是火,容易伤及经络和元气。尤其对于刚刚接触艾灸的朋友来说,切忌一上来就艾灸很长时间,那样身体多半受不了,正确的做法应是循序渐进、稳扎稳打,让身体不断适应艾灸带来的好处,然后再慢慢延长艾灸时间。
忌讳3:灸后不封穴(外邪入体)
我们都知道,艾灸过后穴位处于开放状态,经络也变得通畅,此时如果不及时封穴,就会导致风寒湿等外邪入侵,并顺着经络入侵,透达机体,所以艾灸过后必须封穴。其实,夏季封穴也很重要!因为艾灸的热力效应,毛孔张到最大,而夏季湿气重,加上着装宽松透气,湿气极易入体,与暑邪相互勾搭,形成暑湿,最常见的就是引起暑湿感冒,出现发热、头昏头痛、身体倦怠、无汗、口渴心烦、脘腹胀痛、胸闷、恶心呕吐等症状。
所以,夏季艾灸过后一定要封穴,只要轻轻拍打穴位周边,然后用衣物遮住穴位,就能达到封穴的效果。封好后再灸另外一个穴位。
忌讳4:灸后立即洗澡(湿邪入体)
夏季天气炎热,加上艾灸房间相对密闭,所以艾灸过后最易出现一种情况:出汗较多。一些朋友觉得汗液黏黏的,浑身不舒服,常常急于洗澡,并且认为只要洗热水澡,就没有关系。
这种想法显然是错误的!
因为艾灸过后,热力让身体毛孔张到最大,此时洗澡,最易造成湿邪入体,好比把全身的大门给打开了,欢迎湿邪进去。热水也是湿邪呀!所以,尽管你没有进入空调间,也没有吹风,避免了寒邪和风邪,但是湿邪你是妥妥地避免不了。而六淫之中,湿邪最难祛除!相当于这次艾灸就白做了!建议大家艾灸结束后,至少要过3个小时才能洗澡,并且为了增加艾灸效果,可以在艾灸前喝点儿热水,以便更好地帮助毒素随汗液排出。汗液黏黏的,不舒服,这些都不重要,这是在给身体排毒呀!
忌讳5:艾灸时断时续
有些朋友容易上火,于是不敢艾灸,怕越灸火越大。其实,《黄帝内经》里说:今夫热病者,皆伤寒之类也……人之伤于寒也,则为病热。就是说,“寒为热病之因”,在很多时候,身体之所以表现出热症,是因为体内寒邪过盛!体内寒气过重,就会把热排斥在外,而火性炎上,就会出现上火症状。即,体寒是上火的根源!
而艾灸具备双向调节的功能,可以通调身体的虚实寒热。即便体质偏热的人,也可以艾灸,《类经》中说:“因其势而解之、散之、升之、扬之,如开起窗,如揭起被,皆谓之发”,就是说,艾火施灸可以扩张血管、加速血流、宣通腠理,从而达到散热退热、驱邪外出的目的,古人将之称为“火有拔山之力,开门驱邪之功”。
当然,相比于一般灸友,阴虚之人艾灸需要小心控制灸量,时间适量短一些,感觉适应了,可以逐渐延长时间,然后每次都要灸下半身腿部滋阴穴位(如三阴交、太溪、涌泉等),引火归元,就不容易上火了!
以上就是本次小编整理的“艾灸不当,会泄自己阳气!关于艾灸,记住这5条!恢复阳气不是梦”,希望能帮到各位小伙伴,关注我们获取超多艾灸养生信息。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aokedao3713@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如有医疗需求,请务必前往正规医院就诊
祝由网所有文章及资料均为作者提供或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爱好者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本站内容有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和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立即改正或删除。
Copyright © 2022-2023 祝由师网 版权所有
邮箱:daokedao3713@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