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首页>艾灸养生>艾灸

督脉灸联合耳穴贴压治疗失眠技术

时间: 2023-03-16 08:46:09

督脉灸联合耳穴贴压治疗失眠技术

前言

疾病简要概述

失眠作为临床常见病之一,妨碍人们的正常生活、工作、学习和健康,并能加重或诱发心悸、胸痹、眩晕、头痛、中风等病证。中医理论认为睡眠和觉醒的生理活动是阴阳消长出入变化所产生,阴阳失调则会引起失眠。

技术简要概述

督脉为阳脉之海,统领全身阳气,统率诸阳经,近年研究发现督脉在失眠的发生及治疗中具有重要的地位。

督脉灸联合耳穴贴压治疗失眠技术是将督脉灸与耳穴贴压联合应用治疗失眠的方法。督脉灸是在人体的脊柱上施以隔物艾灸的一种特色中医外治法,在中医“铺灸”疗法基础上经过改良而来,涵括了经络、腧穴、药物、艾灸、发泡等多种因素的综合治疗作用,具有益肾通督、温阳散寒、壮骨透肌、破散结、通痹止痛的功效。

运用耳穴诊治疾病早在《灵枢·五邪》篇就有记载:“邪在肝,则两胁中痛……取耳间青脉以去其掣”。唐代《干金要方》有取耳中穴治疗马黄、黄疸、寒暑疫毒等病。耳穴贴压即在耳穴表面贴敷压丸替代埋针的一种简易疗法。根据中医经络学说和穴位的特性,选择督脉及耳穴中的心、神门、交感、皮质下、安眠,并配合辨证取穴刺激相应脏腑经络,从而使经脉调和,气血通畅,脏腑功能协调,阴阳平衡,疾病得除。

操作人员资质要求

具备一定专科知识

诊断标准

一、西医标准

符合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第3版(CCMD-3)失眠症的诊断标准。治疗前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量表评定分均>7分。

二、中医标准

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失眠的诊断标准。

1.轻者入寐困难或寐而易醒,醒后不寐,重者彻夜难寐。

2.伴有头痛,头晕,心悸,健忘,多梦等症。

3.经各系统和实验室检查未发现异常。

适应症

1.符合诊断标准;

2.年龄在20岁以上。

3.脊柱及耳部皮肤完整,没有破损者。

4.未服用安眠类药物者。

禁忌症

1.督脉灸

①孕妇禁灸。

②高热、大量吐血、中风闭症、肝阳头痛等禁灸。

③过饱、过劳、过饥、醉酒、大渴、大惊、大怒者及艾叶过敏者禁灸。

2.耳穴贴压法

①冬季冻疮及耳廓炎症者不宜,胶布过敏者忌用。

②过度饥饿、疲劳、精神高度紧张、年老体弱者、孕妇、习惯性流产者。

技术操作方法

一、器械

艾灸盒、艾条、王不留行籽(2mm)、胶布(1cm×1cm)。

二、操作步骤

(1)督脉灸

①取穴:督脉(上至大椎穴,下至腰阳关穴)。

②操作方法

a患者取俯卧位,将背部显露;

b打开艾灸盒上的盖子;

c点燃艾条并放入艾灸孔中;

d用艾灸盒里面的卡子固定艾条使其不会松动;

e盖上艾灸盒上的盖子;

f将艾灸盒放置在患者背部督脉循行部位,可通过调节艾条高度掌控艾灸的温度,一般在距离皮肤3-5厘米时温度适宜;

g艾灸时间20分钟或至皮肤微红,有轻度烘热感。

(2)耳穴贴压

①主穴:心、神门、交感、皮质下、安眠

②辨证配穴

a心脾两虚型:心、脾、胃;

b阴虚火旺型:肝、肾、内分泌;

c肝郁化火型:肝、胆;

d痰热内扰型:脾、胃、三焦。

③操作方法:选穴后每穴用胶布(1cm×1cm)将王不留行籽(2mm)固定于耳穴上,嘱患者自行按压3次/天,于三餐后按压,每次每穴按压3次,以耳部自觉温热为宜,双耳交替按贴压。

关键技术环节

(1)督脉灸

a施灸前评估患者的体质和病情,并取得患者的合作;

b令患者充分暴露施灸的部位,并采取舒适的且能长时间维持的体位;

c青壮年施灸壮数可多,老人、小儿施灸壮数应少,时间宜短,孕妇的腹部和腰骶部不宜施灸。注意勿灸过量;

d对于局部知觉愚钝或知觉消失的患者,防止过分灼伤,引起不良后果。尤其对老人、小儿患者更应如此;

e要注意防止艾火脱落灼伤患者或烧坏患者衣服和诊室被褥等物;

f施艾灸时,灸灼过度如局部出现水泡,如水泡不大,可用PVP擦涂,并嘱患者不要抓破,一般数日后即可吸收自愈。如水泡过大,宜用消毒针具,引出水泡内液,外用消毒敷料维护,也可在数日内痊愈;

g艾炷或艾条灸治疗结束后,必需将燃着的艾绒熄灭,以防复燃事故发生。

(2)耳穴贴压法

a防止胶布潮湿,按压不能过度用力,以不损伤皮肤为度,以免引起皮肤炎症;

b定时按压比不定时按压效果好,耳压后有酸、麻、胀、痛、灼热感者效果好;

c复诊治疗前取掉粘有压丸的胶布,清洗耳廓,局部肿胀或表皮局部溃烂者涂擦PVP,已感染者及时对症处理。

治疗时间及疗程

1.督脉灸:隔天一行,10次一个疗程,治疗两个疗程,每个疗程之间休息一周。

2.耳穴按压:每两天更换1次,10次一个疗程。治疗两个疗程,两个疗程之间休息一周。

注意事项

(1)督脉灸

a青壮年施灸壮数可多,老人、小儿施灸壮数应少,时间宜短,孕妇的腹部和腰骶部不宜施灸。注意勿灸过量;

b对于局部知觉愚钝或知觉消失的患者,防止过分灼伤,引起不良后果。尤其对老人、小儿患者更应如此;

c要注意防止艾火脱落灼伤患者或烧坏患者衣服和诊室被褥等物;

d施艾灸时,灸灼过度如局部出现水泡,如水泡不大,可用PVP擦涂,并嘱患者不要抓破,一般数日后即可吸收自愈。如水泡过大,宜用消毒针具,引出水泡内液,外用消毒敷料维护,也可在数日内痊愈;

e艾炷或艾条灸治疗结束后,必需将燃着的艾绒熄灭,以防复燃事故发生。

(2)耳穴贴压法

a防止胶布潮湿,按压不能过度用力,以不损伤皮肤为度,以免引起皮肤炎症;

b定时按压比不定时按压效果好,耳压后有酸、麻、胀、痛、灼热感者效果好;

c复诊治疗前取掉粘有压丸的胶布,清洗耳廓,局部肿胀或表皮局部溃烂者涂擦PVP,已感染者及时对症处理。

可能的意外情况及处理方案

施艾灸时,灸灼过度如局部出现水泡,如水泡不大,可用PVP擦涂,并嘱患者不要抓破,一般数日后即可吸收自愈。如水泡过大,宜用消毒针具,引出水泡内液,外用消毒敷料维护,也可在数日内痊愈。

不良反应/事件

研究过程中未出现晕灸、灸疗过敏及灸疗中毒等不良反应。

操作视频


睡眠的好处

精神更加饱满。
取内关穴,每10天埋线1次,3次为1个疗程。耳穴贴压主穴取神门、交感,心牌两虚型加心、脾;阴虚火旺型加肾胃脂不和型加胃;肝火上扰型加肝。每次贴一侧,5天后换贴1次,双耳交替使用。4周为1个疗程。
6.穴位埋线及枕骨全息推拿疗法治疗失眠症
穴位埋线主穴选择心俞(双)、肾俞(双)、足三里(双)、三阴交(双)。配穴:肝火扰心加肝俞(双),痰热内扰加脾俞(双)、丰隆,心脾两虚加脾俞(双)、气海,心肾不交加志室(双),心胆气虚加胆俞(双),脾胃不和加牌俞(双)、大肠俞(双)。配合枕骨全息定位法选穴推拿:枕骨第二线定位,由枕骨下缘取之。以枕外隆凸为终点,两侧乳突为始点,左右各分为7个枕点反射区,每点约相隔一横指,从外到内分为:心、肺、胃、脾、肾、肝、生殖区(前列腺、子宫)。每穴按压1~3min。先埋线后推拿,每周1次。
五、临床治疗分析
失眠又称不寐、目不瞑。形成失眠的病因很多,但总与心、肝、牌、肾及阴血不足有关,其病机总属阳盛阴衰,阴阳失交,阳不人入阴。在治疗上当补虚泻实,调整阴阳,养心安神。
微创理线治疗失眼症,以办证治疗为主。主要取穴为心肝肾相关穴位,也可以应用一些经外奇穴,如安眠1和安眠2等。但要注意,取穴不可过多,刺激强度不可过强,以免适得其反。PGLA线体刺激柔和,体内反应小 小,非常适合失眠埋线治疗。久病虚证以选取所属经脉的原穴或背俞穴为主,如心牌两虚者配心前、牌前补养心牌;心肾不交者配心俞、肾俞补益心肾,使水火相济;牌胃不和者配胃俞。此外神门、三阴交可养心安神。对于肝火上扰者配太冲、阳陵泉等以泻肝胆之火。在治疗顽固性失眠病症中应着重于调整阴阳的偏盛偏衰,恢复阴阳转换机制。头为诸阳之会,脑为元神之府,头部腧穴可治疗神经系统的疾患。故选取百会、神庭、四神聪等穴,神庭、百会和四神聪前后两穴均位于督脉的循行路线上,四神聪左右两穴紧靠胜胱经,督脉和膀胱经均联通心肾、入脑,对调动太阳、督脉之经气血上荣脑髓,使阳神得以潜藏入阴具有重要意义。安眠1是经外奇穴,为治疗失眠经验穴。所选头部诸穴大多位于与睡眠机制有关的神经结构的头皮反射区,所以可取得较好疗效。
复溜五行属金,为肾经母穴,有滋阴增水功能,为“壮 水之主,以制阳光”之要穴。心俞为心经经气输注于背部之处,有补心宁神之效。肾俞是肾经经气输注于青部之处,取之可补肾气、滋肾阴,用以加强固藏作用。三穴共为主穴,意在总调水火、沟通心肾、平衡阴阳。三阴交、气穴可健牌养血、滋肾阴、敛阳气;阴陵泉、足三里、丰隆可健脾和胃祛痰湿;天泉、胆俞、肝俞、支沟、阳陵泉可清心解郁降火配穴辅佐主穴加强调和阴阳作用,同时治疗伴发病症。薄智云腹针疗法是通过刺激腹部穴位调节脏腑失衡来治疗全身疾病,通过腹部穴位的针刺,调节充实各脏腑的气血功能,使它们之间的关系恢复协调平衡,调和脏腑阴阳,达到治疗失眠的目的。
5.内关穴埋线配合耳穴贴压治疗失眠症
失眠以调整脏腑功能,安神定志为基本原则。内关系手厥阴心包经所属,又为心经别络,主治神志病。《灵枢・ロ》:“耳者宗脉之所聚也。”耳与人体脏腑经络密切相关。通过中医辨证分型,对相应的耳穴进行按压刺激,能有效地调节整个机体的功能,纠正脏腑阴阳失调、气血不和的病理状态,从根本上改变患者的失眠状态及其他伴随症状,减少复发。
枕骨全息疗法是以枕骨局部为整体缩影的全息现象为根据的一种治疗方法,推拿治疗以枕骨第二线定位,由枕骨下缘取之。因为许多失眠的发病机制与各种原因造成椎动脉血液循环障碍而使脑供血不足有关,临床可见大部分失眠患者在枕骨心、肝、肾区有条索状压痛点,此处正好为椎动脉进入腔的位置,经手法弹拨后头痛、头晕症状可即时消失,夜间睡眠得到改善,可能与手法缓解椎动脉痉挛而改善脑部供血有关。
失眠除了脏腑虚弱外,尚有许多生活和工作环境等客观因素影响患者。及时通过心理疏导或适当改善环境有助于病情痊愈。

耳朵上睡眠点在哪个位置

耳朵上睡眠点在哪个位置

耳朵上睡眠点在哪个位置。当今社会的人常常由于生活压力、工作压力等众多的问题,很多人都会出现失眠的状况,长期失眠容易造成身体的情况愈来愈不太好,并且直接影响第二天的生活和工作效率。在日常里我们可以常按按耳后这个穴位作为保健。下面来了解耳朵上睡眠点在哪个位置。

耳朵上睡眠点在哪个位置1 失眠按上、下耳窝

失眠,中医称「不寐」,它是由心、脾虚弱造成,可按揉下耳窝中的「心」、及其上方上耳窝中的「脾」两穴位。可将食指放到耳孔处,拇指放到耳的背面捏揉即可。

失眠的耳穴疗法

失眠多因情绪刺激、环境改变、药物作用、疾病等,造成大脑调节紊乱所致。中医认为失眠是阳不入阴、神不守舍的病理表现。

耳朵上布有穴位,有疏通经络、运行气血、调理脏腑的作用。以不同方式刺激这些穴位可产生全身或局部反应,有助诊断和治疗。中医应用耳穴疗法历史悠久,施行方式多样,包括针灸、按摩、敷贴、栓塞、吹药、埋针、放血等,是中医综合治疗的操作手法之一。

耳穴治疗失眠的'刺激手法可以是针刺、贴压、放血。常用安神助眠的穴位有:心、脾、肾、神门、枕、脑、缘中、内分泌和交感。

耳针促进睡眠

在一边耳朵上选2-3个穴位。先清洁消毒,用0.5寸毫针操作,快速刺入0.33cm深的软骨组织,以不穿透对侧皮肤为度,捻转数次後,留针10-20分钟,过程中可捻转加强针感。每天或隔天一次,10-20次为一个疗程,疗程隔间为一周。如因工作关系,未能定时接受治疗,可选用埋针固定在穴位上,持续5-20天,令患者每天按压数次,加强刺激度。

耳穴贴压促眠

是最常见的耳穴刺激法。在一边耳朵上选2-3个穴位,清洁消毒耳廓,在相应穴位贴上磁珠,轻按数十次,使局部充血变红、发热、疼痛为度。吩咐患者经常按压穴位,特别在餐後及睡前,每次按压3-5分钟。两耳交替,隔日更换一次耳贴。对於顽固性失眠,配合敷药较佳,如王不留行籽、莱菔子、六神丸、冰片等,在穴位前後两面均贴上加强刺激。

耳穴放血促眠

即在耳珠上点刺放血,挤出4-5滴血,每周2次,左右交替进行。注意事前消毒,有出血问题、贫血、血压低和孕妇不宜。

耳穴按其治疗失眠作用性质,可以区分为阴性穴、阳性穴及平性穴三类:阴性穴多具有清热解毒、泻火、消炎、镇静、镇痛等作用;阳性穴多具有温热、滋补、助阳、促进代谢、循环、内分泌和生长等作用;介于两者之间则为平性穴,平性穴也常有偏颇,或偏于阳性,或偏于阴性。

治疗失眠的常用耳穴

1、神门:在三角窝的外1/3处,对耳轮上、下脚交叉之前,为平性穴,但偏阴性。有镇静、镇痛、养血安神之效。

治疗失眠常用耳压穴位法 - 中医治疗失眠的偏方 - 中药治疗失眠

2、皮质下点:在对耳屏的内侧面,为平性穴。有调节气机、健脾益肾、化痰通络、缓急止痛、益心安神之功效。

3、枕点:在对耳屏外侧面的后上方,对耳屏软骨边缘处,为平性穴,但偏阴性。有化痰醒脑、镇静安神、降逆缓急之效。

4、脑点:在对耳屏尖端(平喘穴)与屏轮切迹正中处(脑干点)连线的中点,为平性穴,但偏阴性。有补肾固精、行气解郁、益脑安神之效。

5、内分泌:外耳门后下方近屏间切迹处,为平性穴。有调节内分泌的作用,具协调阴阳、培精益气、活血通络之效。

6、肾穴:对耳轮下脚下缘,上下脚分叉处下方,为阳性穴。有补肾益精、通利水道、明目聪耳、扶正抗衰之效。

7、心点:在耳甲腔中心凹陷处,为平性穴,但偏阴性。有宁心安神、调和营卫、清泄心火之效。

8、胃穴:在耳轮脚消失处,为平性穴,但偏阴性。有和胃止痛、镇静安神之效。

9、肝穴:在胃穴的外上方,耳甲艇边缘处,为阴性穴。有疏肝理气、柔肝利胆等功效。

10、脾穴:在肝穴的下方,紧靠对耳轮缘,为阳性穴。有滋生营血、健脾补气之效。

11、肝阳:肝阳1在耳轮结节上缘,肝阳2在耳轮结节下缘,均为阴性穴。有养阴柔肝、泻火潜阳、清热解毒之效。

12、失眠穴:在耳轮脚后沟尾部与对耳轮后沟交界处,为阴性穴:当用其他穴位治疗失眠效果不佳时,用此穴常获效用。

13、镇静:在耳甲艇后隆起,颈感穴与上肢穴连线的中间处,为阴性穴。有宁心安神、镇痛止痒、和胃平喘、养阴滋肾之效。

14、晕点:在对耳屏、脑点穴与屏轮切迹正中处(脑干穴)之间,为平性穴,偏阴性。有滋阴升清、降逆安神、利窍通络之效。

15、胆:耳甲艇内,肾穴与肝穴连线之间的中间处,左侧耳此点为胰穴,右侧耳此点为胆穴,为平性穴。有健中和胃、消食止呕、理气疏郁、清热利胆之效。

16、百灵2:耳甲腔后隆起,阳维穴直下方,为阴性穴。有清热祛痰、理气降逆之效。

17、烦:耳轮脚后沟,近珠形隆起的耳轮脚后沟的上支处,为阴性穴。具有清热除烦、镇静安神之效。

耳朵上睡眠点在哪个位置2用拇指、食指相对,对压耳廓上的三脚窝、对耳屏、对耳屏后沟等处,重点按压神门、晕点、脑点、失眠等穴位,每部位揉按10~30次,每日2~4次,尤以入睡前最为重要,双耳交替进行,4~7天为一疗程。此法对于改善睡眠有显著效果。

用拇指、食指相交,对压在耳廓上的三脚窝、耳甲艇、屏间切迹、耳屏等处,重点按压便秘点、大肠、内分泌、饥点、肾上腺等穴位。要求一压一松,用力适中,均匀。每部位揉按10~35次,每日3~5次,尤以饭前、饭后为主。双耳交替,4~7天为一疗程。也可对着镜子用火柴棒按压,按压强度以能忍受为度。

用拇、食指相交,对压耳廓上的三脚窝、对耳屏、耳垂背面外侧部等处,重点按压子宫、卵巢、会阴等对应穴位。要求用力适中均匀,每部位揉按20~40次,每日进行3~5次,尤在痛时为最好,双耳交替进行。

用拇指、食指相对压迫耳廓上的耳屏,重点按压外鼻、内鼻、咽喉等对应穴位,要求一压一松,用力适中均匀,有一定痛感,每部位做10~30次,双耳交替进行,4~7天为一疗程。或借助钝头的小木棒或火柴棒,面对镜子,按照耳穴 图触压耳廓上的外鼻、耳尖、感冒、枕穴等,以能耐受为度,其它同拇指按摩法。具有很好的预防感冒的作用。

以上就是本次小编整理的“督脉灸联合耳穴贴压治疗失眠技术”,希望能帮到各位小伙伴,关注我们获取超多艾灸养生信息。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aokedao3713@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猜你喜欢

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如有医疗需求,请务必前往正规医院就诊
祝由网所有文章及资料均为作者提供或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爱好者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本站内容有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和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立即改正或删除。
Copyright © 2022-2023 祝由师网 版权所有

邮箱:daokedao3713@qq.com

备案号:鲁ICP备2022001955号-4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