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认为,阳虚、气虚人群更适合进行艾灸疗法。生病的人大多属于阳虚体质。艾叶是温性的,属于纯阳之物。艾灸能够温通经络,祛除寒湿,补益人体阳气。
夏天又正好是自然界阳气最重的时候,两者的阳热合在一起,温补的作用更强。接下来就为大家详细介绍一下为什么夏季一定要做艾灸,夏天艾灸为什么效果更好。有句话叫做冬病夏治。冬病夏治”源于《黄帝内经》的“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中医主张“春夏养阳”,“冬病夏治”便是该理论的具体体现。夏季患者血经络畅,皮肤腠理宜泄,此时恰当艾灸益气补阳治疗,并辅以静养,做到治养结合,治疗效果必将大增。因此,大部分冬春季节无法治愈的患者,通过夏季服药、调养,常可达到临床治疗之显著效果。传统中医学认为人与自然界是统一的,人身之阳气和自然界的阳气相符,生于春,旺于夏,收于秋,藏于冬。
夏季是人体阳气最旺盛之时,人体经脉气血运行充盈,毛孔张开,有利于药物吸收。此时治疗某些寒性疾病,可以最大限度的以热治寒、鼓舞阳气,驱散体内寒气,调整阴阳,从而达到减少冬季发病频率或彻底根治疾病的效果。艾灸是升发人体阳气,冬病夏治的有效调理方法。是我国传统中医学中最具特色的保健疗法之一。依据中医学“天人相应”、“冬病夏治”、“春夏养阳”等理论,利用全年中阳气最盛的夏季,人们体内阳气最盛的时机,应用具有温经散寒补虚助阳的艾灸,通过对经络腧穴的温热刺激,通过灸疗令阳气渗入穴位经络,通过经络的气血直达病处,标本兼治。 艾灸出汗也是体表循环的象征,是体内毒素通过体表排泄的一种方式。艾灸可以调理的问题:痛经、月经不调、产后腰痛、肩周炎、颈椎病、骨质增生、椎间盘突出、胃寒、胃痛、胃炎、腹部凉怕冷、咽炎、气管炎、哮喘、鼻炎、失眠多梦等多种病证。宋代名医窦材在《扁鹊心书》中云:“夫人之真元乃一身之主宰,真气壮则人强, 真气弱则人病,真气脱则人亡,抚阳保命,延寿之法,艾灼第一。”真元乃元气、阳气,所以,元气是生命之本,是健康之本,长寿之本,福德之本。
夏季是人体升发阳气的时令, 天地阳气与艾灸的纯阳之气相结合进入人体。风、寒、湿、暑、燥、火等邪气被双重阳气赶出体外,因此,血液越来越清净,身体得以轻松,宁静自然。所以,夏季艾灸即能祛病、又能强健身心。艾灸保健选穴:艾灸补阳气,最常用的两个穴位是关元穴和气海穴。这两个穴位都位于腹部,肚脐往下四个手指并拢的距离,就是关元穴。关元和肚脐之间正好一半的地方就是气海穴。这两个穴位如果温灸,温阳的作用非常好。对于有些慢性病,夏天艾灸会好于冬季,尤其是风湿类,哮喘、咳嗽类,脾胃虚寒,免疫力低下,过敏性疾病等都适合夏天艾灸。灸丰隆穴:丰隆穴是古今医学家所公认的治痰要穴,在此穴位施灸可消除脾胃里面的水湿浊气,使气血畅行,痰湿自化,恢复脾胃的运化功能。该穴位在人体的小腿前外侧,外踝尖上八寸,条口穴外,距胫骨前缘二横指(中指)。取穴位后灸15分钟左右。灸解溪穴:解溪穴位于小腿与足背交界处的横纹中央凹陷处,属于足阳明胃经穴,是全身祛痰湿的穴位,用艾灸在此穴施灸对解除下肢的水肿,以及因由消化不良引起的腹泻均有良好的效果。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生活变得越来越快节奏起来,随之而来的就是越来越多的亚健康人群。慢慢地人们开始注重养生,关注时节的进补和保养。 三伏天 是艾灸养生好时候,大家千万不能忽略炎热天气下的养生之道。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看看艾灸养生吧。
(1)三伏天艾灸的第一大好处:
解暑,祛湿,祛寒,降火。中医讲:“虚火、邪火之根是寒湿之邪,有寒必有火,有火必有寒。”这就是容易上火的朋友,容易引发炎症的根本原因。在中医里治疗各类炎症的根本方法是祛寒除湿,寒邪不祛,炎症不愈。艾灸的纯阳与天时的阳气最旺之时,双重阳气注入体内,将寒湿邪排出后,人在炎热的环境里是不闷热,不烦躁的。
(2)三伏天艾灸的第二大好处是:
无论天气多么炎热,身心却是舒畅无比。艾灸可以充盈元气阳气。总之,元气充足的表现就是:夏不怕热,不喜欢吹冷风、吃冷饮之类。冬不怕寒冷,精力旺盛,耐力很强,耐痛,抗压力、打击力强,这也是真正意义的健康特征。这种感觉是其他任何治疗、调理、保健、补品等无法体会到的。所以说,古大德医家常用“神奇”比喻艾灸的功效和作用。
(3)三伏天艾灸的的第三大好处:
三伏天艾灸祛病愈病快速,是根除一切疾病根源的时机。在阳气最旺的夏季艾灸,与艾火的纯阳,双重阳气作用于人体病灶,祛除一切寒湿,打通经络。
(4)三伏天艾灸的第四大好处:
延年益寿。太医窦材在《扁鹊心书》中云:“夫人之真元乃一身之主宰,真气壮则人强,真气弱则人病,真气脱则人亡,抚阳保命延寿之法,艾灼第一。”真元乃元气、阳气,所以,元气是生命之本,是健康之本,长寿之本,福德之本。
(5)三伏天艾灸的第五大好处:
修心养性的收效时机。夏季艾灸,人体正处于散发的时令,天时的阳气与艾灸的纯阳之气,进入人体,那么,风、寒、湿、暑、燥、火等邪佞之气被天地之双重阳气赶出体外,因此,血液越来越清净,身体得以轻松,心胸逐渐开阔,病痛逐渐解除,智慧越来越多。所以,三伏天艾灸即能祛病、又能强健身心,真正意义的修心养性。
三伏天养生的注意事项
在三伏天进行三伏贴穴位敷贴治疗尤其是对患有反复上呼吸道感染、慢性鼻炎、支气管哮喘、肺气肿、慢性支气管炎及风湿性关节炎等阳虚体质的患者更为有效。进行冬病夏治三伏贴治疗需要注意哪些事项呢?
一、要注意保持三伏贴治疗的连续性
一般来说,在冬季易发作的疾病在夏季的症状不明显,或者根本就没有症状,所以在三伏天进行三伏贴治疗后的效果要等到冬季才能显现。有些抱着试试看的态度去医院尝试贴敷的慢性病患者,在没有看到立竿见影的疗效后,也就放弃了连续治疗,使得其疾病迁延难愈,这是不可取的。
二、要遵守三伏贴治疗的固定疗程
冬病夏治,在中医看来是三伏为一个疗程。对于慢性病患者而言一般需连续敷贴治疗3年,也就是3个疗程。只有坚持按疗程治疗,才能保持药效的发挥;机体经络才能处于持续兴奋应激的状态,对病邪的祛除才能保持力度和惯性。所以,中医建议接受冬病夏治三伏贴治疗的慢性病患者注意,就是即使在三伏天也要在生活习惯上有所克制,不要贪凉,应该适当配合食疗,才能达到冬病夏治三伏贴治疗的最佳效果。
一
艾灸陪我去远行
艾灸,几乎是家喻户晓的养生法宝。三年前一次偶然的机会,我和它结下了不解之缘。
三年前,因肩痛在朋友的引见下,去了艾灸养生馆,一个疗程后效果还不错。于是我萌生了自己玩艾灸的想法。
于是乎,我在网上买了艾条摆起了龙门阵。可刚一点燃艾条,屋内狼烟滚滚,呛得我一把鼻涕一把泪。我咕噜道:难道艾灸也分好坏。一句不经意的话,可让我老公上心了。几天之后,他给我抱回了几大盒蕲春艾条。
大家知道吗?那可是古代神医李时珍故乡的特产,据说是李时珍当时广泛应用此艾治病,因此而得名,流传至今。
我迫不及待地打开盒子,一股纯正的艾叶的幽香扑鼻而来。我兴奋极了,终于找到了真“爱”。
从此,它和我如影相随,让我老公都心生几分嫉妒。谁叫它能及时解除我痛苦的烦忧呢!
它成了我的护身符。我出远门时也带上它。可不,10月11日我出门幸亏带上了它,不然几年前一次痛苦的经历又要上演了。
那是一次朋友聚餐。晚饭后回家的路上,遭遇骑摩托车的劫贼,我的脚崴了。这一崴不打紧,让我脚一夜肿得像馒头一样,又青又紫,不能下地走路了。不得已,在医院治疗了半个月仍行动不便,生生在家休息了一个月,才一跛一跛的挪着去上班。好在单位离我家不远。半年之后才能正常走路。
这次出行又遭遇了劫难。车开了几百公里,我们到服务区休息,在上洗手间时,脚下一滑,我的脚又崴了,一下子动弹不得。大家可能知道,只要脚崴一次就可能形成习惯性崴脚。这次又是那只脚。顿时,先前那次痛苦经历一下子浮现在我眼前,我有点恐慌。还是我老公镇定,忙抉我坐下,迅速取来了艾条。我立马灸了15分钟。脚痛迅速得到了缓解。
因为要赶路,我们驱车前行。因行程较远,途中我们在朋友处落脚休息。
一到朋友那,我就取出艾条灸起来。这次灸了20分钟:晚上睡觉前又灸了20分钟。
老天爷眷顾。第二天早上起来,脚居然能走路了。还有上千公里的路程,我们告别了朋友匆匆上路了。这一天我还开了400多公里的路,到达目的地时,脚安然无恙。
到达目的地的第一天,因有事要办,我忽略了脚伤。下午办完事发现脚踝处有点肿痛,我又忙着灸了20分钟。这样坚持了15天。一天2次。一个月之后基本痊愈了。现在霓虹灯下又能看到我晏妙的身影了(哈哈,我有点自恋)。
你瞧,就是这小小的艾条,竟然如此神奇。它将我的痛苦在顷刻间化为乌有。若不是它及时相求,恐怕我又要被痛苦折磨半年之久了。
大家听我讲了这么多故事,也该给大家奉上一点干贷了,不然,真心对不起大家了,
大家注意了!脚崴了莫慌,只要按下面几步做就好。
一、尽量第一时间艾灸。
二、艾灸时间在15-30分钟。一天两次。
三、将艾条在离裸露在外的伤痛处的约3厘米处来回晃动,以感觉到热但不烫为宜。切记不要穿着袜子灸,效果不好。
四、直接对准患处灸,不用考虑穴位。
五、适量活动。休息时尽量将脚抬高。
六、灸完后喝点温开水,补充水分。
七、艾灸半小时后才能洗澡,或先澡后灸。
艾炷的常用艾灸方法:
一、无瘢痕灸:施灸时不烧伤皮肤、不让其化脓、不留瘢痕的灸法。施灸前先在要施灸的部位涂以少量凡士林,以便于艾炷黏着。然后将大小合适的艾炷置于施灸部位,点燃施灸。
不等艾火烧到皮肤,当患者感到微有灼痛时,即用镊子将艾炷夹去,更换新艾炷再灸。连续灸3-7壮,一般以灸至局部皮肤轻度红晕而不起泡为度。这种灸法临床上常用于虚寒性疾病的治疗。
二、瘢痕灸:若施灸时需将皮肤烧伤化脓,愈后留有瘢痕,称为瘢痕灸,又称为化脓灸。施灸前先在要施灸的部位涂以少量凡士林,以便于艾炷黏着。然后将大小合适的艾炷置于施灸部位,点燃施灸。
每壮艾炷必须燃尽,出去灰烬后方可继续施灸。灸治完毕后,应将局部擦拭干净,然后在施灸部位上敷贴玉红膏,可1-2天换敷贴一次。正常情况下,灸后1周左右,施灸部位化脓形成灸疮,5-6周灸疮自行痊愈,结痂脱落后留下瘢痕。这种灸法临床上常用于哮喘、慢性胃肠炎、发育障碍等慢性疾病的治疗。
三、隔姜灸:将新鲜的生姜切成直径2-3厘米、厚0.2-0.3厘米的拨片,中心用针穿刺数孔,然后将姜片至于要施灸的部位,再将艾炷放在姜片上点燃施灸。
当患者微有灼痛时,可将姜片抬离皮肤片刻,再放下继续施灸,之艾炷燃尽再更换艾炷,每次每穴3-5壮,灸至皮肤潮红为止。生姜具有解表散寒、温中止咳的作用,故此灸法多用于治疗外感表证和虚寒性疾病,如感冒、呕吐、腹痛、泄泻等。
隔盐灸:又叫神阙灸。用纯净的食盐填敷于脐部,至脐部填平,上置艾炷点燃施灸,至患者感觉灼痛,即可更换艾炷。也可在食盐上放置薄姜片,上置艾炷施灸。
隔盐灸多用于治疗急性腹痛、吐泻、痢疾、虚脱等。
艾条的常用艾灸方法:
1、温和灸:施灸时,将艾条的一端点燃,对准应施灸的部位,在距离皮肤2-3厘米处熏烤,使被施灸部位有温热感而无灼痛感为宜,一般每次每穴灸5-7分钟,至皮肤出现红晕为度。
2、雀啄灸:施灸时,艾条点燃的一端,与施灸部位的皮肤并不需要固定在一定的距离,而是如鸟雀啄食般,一上一下地活动着施灸。
3、回旋灸:施灸时,艾条点燃的一端与施灸部位的皮肤保持2-3厘米的距离,但位置不固定,而是以施灸部位为中心,均匀地想左右方向移动或反复旋转施灸。以穴位局部皮肤红润、灼热为度。
温馨提示:各种艾灸操作应避开禁忌部位与禁忌症患者,并由专业中医师进行,或在获得专业中医师认可后,在医师指导下正确操作,如艾灸过程中或艾灸后出现不适,请尽速就医。
以上就是本次小编整理的“养生之艾灸”,希望能帮到各位小伙伴,关注我们获取超多艾灸养生信息。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aokedao3713@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如有医疗需求,请务必前往正规医院就诊
祝由网所有文章及资料均为作者提供或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爱好者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本站内容有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和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立即改正或删除。
Copyright © 2022-2023 祝由师网 版权所有
邮箱:daokedao3713@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