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脑梗塞的治愈率需要根据梗塞的部位以及面积来评估,如果相对严重的脑梗塞,比如已经出现晕厥甚至呼吸停止,尤其是检查头颅CT或磁共振提示是脑干梗塞或者大面积脑梗塞,则治疗效果会相对较差,并且会有致死风险,需要积极的结合脱水降低颅内压等治疗。
外伤性脑梗死指继发于颅脑创伤后脑血管发生的严重痉挛或闭塞, 并致闭塞血管供血区脑组织缺血、梗死, 影响脑的功能[1]。小儿外伤性脑梗塞发病率较低, 但轻微外伤 (如跌倒、坠落等) 即可出现严重的颅脑临床表现, 如肢体活动障碍、偏瘫、抽搐等, 甚至危及生命。因此, 对小儿脑梗死早期及时诊断在抢救患儿的生命、减轻神经功能的损害及改善预后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MRS是目前唯一无创性定量分析活体组织代谢及生化变化的技术[2], 已在临床中广泛应用[3-4]。但目前国内外关于小儿外伤性脑梗死的研究较少[5]。本文通过H-MRS技术探讨外伤性脑梗死患儿脑部病变异常代谢物变化特点, 旨在探讨其在小儿外伤性脑梗死早期诊断及预后评估中的应用价值。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回顾性分析2012—2016年于我院儿科住院的外伤性脑梗死患儿30例, 男18例, 女12例;中位年龄为1岁 (6个月~7岁) , 1~3岁23例, 3~6岁6例, 6~14岁1例;超急性期5例, 急性期13例, 亚急性期8例, 慢性期4例;跌倒20例, 坠落7例, 碾压伤1例, 眼扎伤1例, 门撞伤1例;临床表现均为外伤后均出现肢体活动障碍或偏瘫, 其中4例伴有抽搐。及时给予降颅压、改善循环、营养神经、止抽、康复锻炼等内科保守治疗, 1例严重外伤者合并脑疝死亡, 余均较前明显好转。有心脏病史2例, 有外伤性脑梗死病史1例。所有患者均行头颅MRI平扫、DWI及MRS检查, 部分患者行头颅CT及MRA检查。
1.2 常规MRI检查
使用美国GE Signa HD 3.0T磁共振扫描仪及头颅8通道相控阵线圈。常规行轴位、矢状位、冠状位扫描, T1FLAIR扫描参数:TR=2000 ms, TE=22 ms, FOA:22cm×22cm, 矩阵320×192;FSE-T2WI扫描参数:TR=4 500 ms, TE=100ms, 矩阵256×256;T2FLAIR TR=9 000ms, TE=140 ms;FOA:22cm×22cm。扫描层数20, 层厚5mm, 间距1.5mm。
1.3 DWI检测
采用单次激发平面回波序列 (EPI) , 在x, Y, z三个方向施加弥散敏感梯度, b=0s·mm及b=1 000s·mm, TR=2 000 ms, TE=71ms, 扫描时间38s。FOV:230mm×230mm, 层厚6mm, 间隔0.6 mm。采用软件FuncTool2进行分析, 得到每一像素的近似弥散系数 (ADC) 值, 并重建ADC图。
1.4 1H-MRS检查
分别以头颅MRI及DWI发现的病灶部位及对侧正常部位为感兴趣区 (ROI) , 采用单体素点分辨波谱 (PRESS) 序列, TR=1 500 ms, TE=35ms, 采集次数为2次, 带宽<5, 体素2mm×2mm×2mm。扫描结束后, 使用专用软件实现基线校正, 识别代谢物, 绘制代谢物波谱曲线, 测定N-乙酰天冬氨酸 (NAA) 、胆碱复合物 (Cho) 、肌酸复合物 (Cr) 的峰下面积, 完成NAA/Cr、Cho/Cr的计算。
1.5统计学处理
运用SPSS 17.0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s) 表示, 对所测得的病灶区及对照区的NAA/Cr、Cho/Cr行配对资料t检验。多组间比较采用方差分析。取α=0.1,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MRI表现
病灶为单发和多发并存, 均累及基底节及侧脑室旁, 亦有累及额叶 (3例) 、顶叶 (1例) 、颞叶 (3例) 、岛叶 (1例) 、丘脑 (1例) 者。以片状及斑片状 (稍) 低T1高T2信号多见 (见图1A、1B) 。
2.2 DWI表现
超急性期、急性期DWI均呈 (稍) 高信号 (见图1C) , ADC图呈 (稍) 低信号 (见图1D) , 亚急性期及慢性期在DWI上呈等或稍低信号, ADC图上呈等或稍高信号。
2.3 1H-MRS表现
均有异常。病灶区与对照区相比 (见图1E、1F) , NAA均降低、Cho降低 (19例) 或升高 (11例) , NAA/Cr均降低、Cho/Cr降低 (19例) 或升高 (11例) 。病灶区与对照区的NAA/Cr、Cho/Cr分别进行比较,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α=0.1, P<0.05) 。见表1。病灶区与对照区相比超急性期、急性期、亚急性期及慢性期病灶区的`NAA/Cr分别进行比较,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F=0.704, P<0.05) f="0.956," p="">0.05) 。见表2。
2.4 其他
3例头颅CT示双基底节斑点状钙化灶, 2例MRA示大脑中动脉重度狭窄及闭塞。
表1 病灶区与对照区代谢物相对浓度比值比较 (?±s, %)
表2 不同时期病灶区与对照区代谢物相对浓度变化比较 (?±s, %)
3 讨论
外伤性脑梗死多发生在婴幼儿时期, 且多见于轻微颅脑损伤者, 其发病机制至今尚无定论[6], 在小儿好发于基底节区的深穿支血管[7-8]。本组所有病例梗死灶均有基底节区受累, 可能与该区域供血血管是以直角从大脑前及大脑中动脉发出且走形细长弯曲有关。且儿童期血管发育不完善, 侧支循环较少, 较成人血管柔软、脆弱, 颅骨弹性好, 在加减速运动中, 脑组织相对颅底产生移位, 穿支小动脉易受牵拉、扭曲, 使血管内膜损伤, 胶原纤维暴露, 激活凝血系统, 加之血管壁损伤后交感神经兴奋、神经递质释放增多, 引起血管痉挛, 附壁血栓形成, 导致脑梗死。严重者可直接引起颈内动脉、大脑中动脉内膜剥离而造成管腔的堵塞[9-10]。本研究显示, 有心脏病史2例, 有外伤性脑梗死病史1例, 其头颅CT示双基底节斑点状钙化灶, 推测血流动力学改变及血管结构异常为发生外伤性脑梗死的潜在危险因素。基底节钙化的患儿尸检证实存在矿物性血管病, 产生原因可能与宫内感染、新生儿窒息、中毒、先天性染色体疾病等相关[11]。脑梗死一旦发生, 脑组织由于供血不足而处于缺血缺氧状态, ATP生成减少、线粒体受损, 糖酵解增强、脂肪氧化不全, 乳酸及酮体增多、酸中毒, 溶酶体破裂, 从而产生神经细胞损伤, 神经元、轴突、髓鞘标志物出现异常。
图1 外伤性脑梗死患儿MRI、DWI、MRS表现及波谱图a T1WI呈稍长T1信号;B T2WI呈稍长T2信号;c DWI高b值呈明显弥散受限高信号;d ADC图呈低信号;E以病变区“ROI”的代谢物的波谱曲线;f以对侧对照区“ROI”的代谢物的波谱曲线。
H-MRS是目前唯一无创性定性分析活体组织代谢及生化变化的技术, 常测得的脑内代谢产物有NAA、Cho、Cr等, 通常采用NAA/Cr、Cho/Cr来反映组织的代谢变化[12-14]。NAA (N-乙酰天门冬氨酸) 主要存在于神经元的胞体和轴突中, 由神经元细胞线粒体产生并输送至胞浆, 是神经元完整性的标志, 反映神经元和轴索的密度和功能状态[15]。Cho主要存在于细胞膜, 反映脑内细胞膜磷脂情况, 是细胞膜合成和细胞分裂的标志物, 其变化与髓鞘脱失、髓鞘化、胶质细胞增殖等有关[16]。Cr是一种能量分子, 是脑能量代谢的标志物。反映肌酸和磷酸肌酸等的总和, 一般不随病理变化发生改变, 因此临床上常被作为参考物, 对代谢信号强度进行标准化, 计算NAA/Cr、Cho/Cr等比值。
与传统MRI检查技术 (如T1WI、T2WI、T2-FLAIR) 相比, H-MRS可早期发现活体脑组织代谢物质改变[17-18], 为早期发现疾病提供可能, 为早期治疗争取宝贵时间;同时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解释疾病的发生及发展过程。本研究结果显示, 不同时期H-MRS均有异常。病灶区及对照区的NAA/Cr、Cho/Cr分别进行比较,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f="0.956," p="">0.05) , 超急性期、急性期多表现为Cho/Cr降低, 推测急性缺血缺氧易导致神经细胞脱髓鞘改变, 而亚急性期可见Cho/Cr呈升高表现, 可能与损伤后神经修复时胶质细胞增生有关。此类不典型脑梗死MRS表现易与胶质瘤相混淆[16,20], 本研究1例脑梗死患儿曾被误诊为低级别胶质瘤, 经内科保守治疗1周复查后方明确诊断。但因两者治疗方式及预后截然不同, 所以, 需严密结合患儿病史、体征及其他实验室检查结果, 必要时多学科会诊, 以进一步明确诊断, 减少疾病误诊的机会, 避免对患者产生不可逆的伤害。
综上, MRI平扫、DWI等可明确外伤性脑梗死患儿病变部位及范围, MRS更能从细胞代谢水平判断神经元损伤程度, 同时明确病变性质, 是常规MRI检查的有益补充。结合MRI早期行1-MRS检查, 不仅为外伤性脑梗死早期诊断提供证据, 且能评估病情严重程度, 通过及时有效的治疗, 降低并发症的发生, 改善预后。
1、主要是由于供应脑部血液的动脉出现粥样硬化和血栓形成,使管腔狭窄甚至闭塞,导致局灶性急性脑供血不足而发病;
2、异常物体(固体、液体、气体)沿血液循环进入脑动脉或供应脑血液循环的颈部动脉,造成血流阻断或血流量骤减而产生相应支配区域脑组织软化坏死者。
(1)阻断者称为动脉硬化性血栓形成性脑梗死,占本病的40%~60%,
(2)血流减退者称为脑栓塞占本病的15%~20%。
3、还有一种腔隙性脑梗死,是高血压小动脉硬化引起的脑部动脉深穿支闭塞形成的微梗死,4、少数病例可由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脱落崩解导致的微栓塞引起,占脑梗死的20%~30%。
脑梗是很常见的一种疾病,在我们大多数人的认识里,脑梗治愈率很低,就算治好也会伴随一生,无法完全痊愈,那么得了脑梗后真的没有办法治疗了吗?最好的预防方法是什么?专家是这样解决的。
一.什么是脑梗?什么又是斑块?
脑梗是指脑部血液供应发生了阻碍,从而导致血管供血区域的神经细胞或核团的坏死,从而出现相应坏死缺血区域的功能障碍。脑梗塞是脑血管病中最常见的一种类型,约占全部急性脑血管病的70%。
斑块是由于人们长期的一些不良症状或者习惯比如抽烟酗酒高血压等导致的。这些症状会导致血管内膜不同程度地受到损害后因为一些物质的堆积使得内膜出现出血,再经过一段时间的沉淀钙化就成为了斑块。
(1)、可以服用一些抗血小板药物,肠溶的阿司匹林在临床上是非常常用的,这样的病人一般来说尤其是在国外60岁以上的基本很多人都要常规地去吃,因为在狭窄的情况下,基础上病人很容易形成血栓,当服用抗血小板药后可以预防人们形成脑栓,这样就不会得脑梗了。要引起注意的是如果是高血压的患者脑出血吃阿司匹林就会出现反作用,一定要先把血压降下来。
(2)、通过服用一些降血脂的药,比如一些汀类药物,因为这类药物不仅可以逆转斑块,还可以使不稳定的斑块变成稳定的斑块,从而预防脑梗的发生。在没有禁忌症的情况下,还是可以服用相关药物的,比如血脂较高的话一定要吃。所以就要遵医嘱把血压血脂血糖控制到正常,我们的危险系数才会降低。
2、通过合理的饮食预防。
要多吃一些清淡的饮食,不要高油高盐高糖。但是需要注意的是,清淡不等于吃素,清淡是指我们在烹饪时盐,油,不要过油腻,而不是不吃肉就是清淡,肉类也是可以适当吃一些的,要少而精。
3、手术安装支架和内膜剥脱。
这个方法已经不新鲜了,目前国内外治疗颈动脉狭窄的时候,都是用支架和内膜剥脱,运期效果是一样的,并没有差别,但是对于每个病人适合什么都是不一样的。因为支架和内膜剥脱都有各自的优点。
支架是病人处于局麻下意识清醒就可以做,并且创伤很小恢复很快。但是它也有不可忽视的缺点,比如病人有造影剂过敏或者肾功能不全,那么再使用造影剂是对病人有影响的,这类病人就不适合做支架,更适合内膜剥脱。
内膜剥脱是一个很好的技术, 但是它同样也存在一个缺点就是需要全麻,有的病人会产生恐惧对全麻或者有的病人需要手术的部位很高接近颅底,在做内膜剥脱的时候无法阻断血管。还有些病人脖子特别短不方便操作。或者有的病人经常做放疗,则在脖子处皮肤黏连严重无法做手术,这类病人就适合做支架。
对于椎动脉阻塞的病人,如果要开刀去做手术切除斑块,因为椎动脉不像颈动脉那样比较浅,它的位置比较深,如果要开刀的话就会有很大的创伤,而且手术会很复杂,不易操作。对于支架来说,一年的通畅率只有一半多,也就是说还有不到一半的概率它会再次变得狭窄,这样对于将近一半的病人来说这个手术做的没有意义。所以采用网兜技术可以更好的,更安全地切除斑块。
有一种 “网兜”技术能够清除斑块,开通血管,清除堵塞并且创伤很小,从而预防脑梗。“网兜” 技术可以很好的综合两种技术的优点,做完手术后可以清除病变,局部麻醉下就可以取出斑块,不用开刀,也不用放入支架技术也成熟 ,危险系数也更小,也不用放置支架,手术后血管会全部正常流通血液,不会有异物在里面,病人术后的恢复程度也是很高很高的,经过一段时间恢复后就可以正常的工作生活,干重力活也不在话下.
网兜技术是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血管外科主任、首都医科大学血管外科研究所所长谷涌泉发明出来的一种用于治疗脑梗塞的技术,它的原理就是在血管中用旋切技术把斑块切除,再用一种“网兜”把切除下来的斑块集中到一块,从而能预防脑梗塞。
颈动脉是管理前循环,管理大脑的主动脉,如果颈动脉出现问题,大脑脑梗会出现很多病状,比如偏瘫失语,梗塞到了语言中枢会失语,梗塞到呼吸中枢会失去呼吸,梗塞到心跳中枢就会心跳骤停,梗塞到运动中枢就会偏瘫。
椎动脉系统是管理后循环和小脑的。椎动脉梗塞就会危害小脑,容易失去平衡摔倒,视网膜病变缺血就会导致失明。
两种梗塞造成的危害不同,但可以在临床上通过技术鉴别。
五.总结
脑梗塞是一种很常见的疾病,如果得了梗塞我们也不用过分害怕,现在的技术已经很成熟了,对于颈动脉梗塞和椎动脉梗塞都可以通过吃药,合理饮食或者手术支架和内膜剥脱来预防和治疗,但是相比于手术支架和内膜剥脱,“网兜技术”是更好的治疗方式,它有许多的优点,比如局部麻醉下就可以取出斑块,不用开刀,也不用放入支架技术也成熟 ,危险系数也更小,也不用放置支架,手术后血管会全部正常流通血液,不会有异物在里面,病人术后的恢复程度也是很高很高的。其实斑块也是可以控制的,不用过分害怕,只要分清斑块的特点性质及时去清除掉它就能起到很好的预防脑梗的作用。
文:一休
脑梗是中老年群体常见的神经系统疾病,会诱发脑水肿等,且治愈率较低,只能通过有效的治疗方式来控制病情的发展。也就是说,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们患有脑梗的几率也会逐渐增加,从而一步一步地威胁我们的生命安全。而我们都知道,我们自己身体的健康是由我们生活中一点一滴的小事进行控制和保护的。医生所说的脸上出现“三个变化”,千万别拖,十有八九是脑梗指什么呢?其实远远不止三个!
出现哪些变化,千万别拖,十有八九是脑梗?(1)头晕:当脑血管梗塞后,脑供血不足、血液流通不畅,就会引起头晕。但中老年人一旦有头晕的情况发生,多数会认为是血压升高导致的,从而忽略了实际的病情,延误了最佳的治疗时间。因此,对于中老年群体来讲,如果发生头晕的情况,一定要提高警惕,因为头晕不仅可预示高血压的出现,还可预示脑梗的出现。
(2)一过性黑曚:我们要注意,这里说的黑曚是一过性的,而不是持续性的,也就是突然间闪过一下,也就是数秒或者即刻的时间则恢复正常,通常不会合并恶心、头痛等情况,也不会存在意识障碍,因此不会提高患者的警惕。为此,在这里告诉大家,如果存在一过性黑曚的情况,那么极有可能是因为视网膜短暂缺血所致,也就是有可能预示脑血管疾病的产生,我们需要加强关注,及时上医院做好相关的脑部检查。
(3)短暂性视力障碍:主要以视物不完整、视力模糊或者视野缺损等为主要的临床表现,即使不进行强加的治疗干预,也可能自愈,但是这种情况的发生可能预示着脑梗的发生。
(4)精神及语言的改变:当患者不明原因的突然改变了自身的性格,且伴随不同程度的失语和偏瘫情况,则很有可能是脑梗的前期征兆。
(5)躯体感觉和身体的运动能力出现了异常:当患者的四肢出现麻木或者是乏力情况时,甚至有失重感,则要提高警惕,如果持续的时间较长,则要及时上医院就诊。
脑梗患者,需要注意什么呢?注意血压的控制。对于脑梗患者来讲,控制血压水平也是改善疾病的有效方式,因为对于脑梗疾病而言,高血压就是其中的一种致病因素,如果在治疗期间,不加以控制血压的水平,则会加重心脑血管的伤害,为此,脑梗患者除了有效的治疗外,还需要注意控制血压水平,而对于脑梗合并高血压的患者来讲,还要遵照医嘱服用合理的降压药,从而降低脑梗疾病的复发几率。
定期进行复查工作,以降低风险。对于脑梗患者而言,除了及时接受正规的治疗,也要定期进行病情的复查,以便及时了解病情的改善情况以及身体的健康水平。由于临床上太多的脑梗患者在经过治疗后均忽视了复查的重要性以及必要性,使得病情常反复发作,影响最终的治疗效果,并且增加了后续的治疗难度。
纠正不良的生活习惯。很多脑梗患者均存在不良的生活习惯,所以要想改善病情,则需要纠正不良的生活习惯,尤其是对于长期吸烟的人群来讲,戒烟是最好的手段,此外,还需要保证饮食的清淡性,不要吃含盐量和含糖量较高的食物,同时定期进行户外的运动,提高身体的免疫力,强身健体,以预防疾病的复发。
(1)当轻微脑梗患者出现临床症状时,则要第一时间就医,以保证得到及时的救治,并且确保在最佳的时间内疏通血栓。在治疗期间,需要配合适当的运动疗法,并且适当地进行相关的疾病检查,保证自身处于一个系统的治疗手段下,千万不要为了省钱而缩减必要的治疗流程。
(2)保证科学的饮食习惯和生活习惯:如上文说到的,脑梗患者多数都存在不良的生活和饮食习惯,所以在被确诊为脑梗的时候,需要遵照医生的建议合理的纠正不良的生活习惯以及饮食习惯,保证充足的睡眠,保持愉悦的心情,保证一日的三餐,并且以合理的膳食为主,提高身体的营养水平,提高身体的免疫力。
综上所述,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们身体内部的各项器官功能均处于衰退的情况,也即是说,随着年龄的增长,多种疾病就会找上门来,再加上不良的生活习惯以及饮食习惯,则会加快疾病的患病速度,从而影响我们的健康水平,因此,我们需要做好保健工作以及检查工作。而脑梗作为中老年群体的常见神经系统疾病,也需要广大朋友提高警惕。
多保证充足的睡眠,多以清淡的饮食为主,保证合理膳食,不要太油腻,更不要暴饮暴食。并且在生活中进行适当的锻炼,多以愉悦的情绪面对生活,从而提高身体的免疫力,促进血液的循环,从而降低患病以及复发的几率。同时还要保证,当自身患有脑梗疾病后,一定要了解其临床表现,并且及时地发现,配合医生做好相关的诊疗措施,以改善病情,保证自身的生命安全。
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如有医疗需求,请务必前往正规医院就诊
祝由网所有文章及资料均为作者提供或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爱好者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本站内容有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和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立即改正或删除。
Copyright © 2022-2023 祝由师网 版权所有
邮箱:daokedao3713@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