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麻黄汤组成,方歌方解,临床医案,功效与作用

发布时间:2023-11-17 00:19:27 作者:道医 点击:11476 【 字体:

麻黄汤组成,方歌方解,临床医案,功效与作用

【组成】麻黄去节,三两(9g)桂枝去皮,二两(6g)杏仁去皮尖,七十个(9g)甘草炙,一两(3g)

【方歌】麻黄汤中臣桂枝,杏仁甘草四般施,发汗解表宣肺气,伤寒表实无汗宜。

【用法】上四味,以水九升,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二升半,去津,温服八合。覆取微似汗,不须啜粥,余如桂枝法将息(现代用法:水煎服,温覆取微汗)

【功用】发汗解表,宣肺平喘。

【主治】外感风寒表实证。恶寒重,发热轻,头身疼痛,无汗而喘,舌苔薄白,脉浮紧。

【方解】本方证为外感风寒、肺气失宣所致。风寒之邪外袭肌表,腠理闭塞,经脉不通,故见恶寒、发热、无汗、头身痛;肺主气,外合皮毛,寒邪外束于表,影响肺气的宣肃下行,则上逆为喘;舌苔薄白,脉浮紧为风寒袭表之象。治当发汗解表,宣肺平喘。

方中麻黄苦辛性温,归肺与膀胱经,善开腠发汗,祛在表之风寒;宣肺平喘,开闭郁之肺气,故本方用以为君药。臣以桂枝解肌发表、温通经脉,既助麻黄解表,使发汗之力倍增;又畅通经脉,使疼痛之症得解。二药相须为用以辛温发汗。杏仁降利肺气,与麻黄相伍,一宣一降,以恢复肺气之宣降,加强宣肺平喘之功,为佐药。炙甘草既能调和麻、杏之宣降,又能缓和麻、桂相合之峻烈,使汗出不致过猛而耗伤正气,是使药而兼佐药之用。四药配伍,表寒得散,肺气得宣,则诸症可愈。

  【麻黄汤临床运用】1.用方要点 本方是治疗外感风寒表实证的基础方。临床应用以恶寒发热,无汗而喘,脉浮紧为用方要点。

2.临床加减 本方常用于治疗感冒、流行性感冒、急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风疹等属风寒表实证者。

感冒患者若喘急胸闷、咳嗽痰多、表证不甚,去桂枝,加苏子、半夏以化痰止咳平喘;痰液呈泡沫样和清稀状者加苏子、生姜、细辛以温肺化饮;憋喘明显且痰液黏稠者加胆南星、桑白皮以化痰止咳。流感见肺炎并发症者加鱼腥草、大青叶、板蓝根、金银花、连翘以清热解毒。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患者若鼻塞流涕重,加苍耳子、辛夷以宣通鼻窍。风疹瘙痒者,加防风、荆芥、蝉蜕以祛风止痒。

3.典型医案 刘某某,男,50岁。隆冬季节,因工作需要出差外行,途中不慎感受风寒之邪,当晚即发高烧,体温达39.8℃,恶寒甚重,虽覆两床棉被,仍洒渐恶寒,发抖,周身关节无一不痛,无汗,皮肤滚烫而咳嗽不止。视其舌苔薄白,切其脉浮紧有力。此乃太阳伤寒表实之证。治宜辛温发汗,解表散寒。方用麻黄汤:麻黄9g,桂枝6g,杏仁12g,炙甘草3g,一剂。服药后,温覆衣被,须臾,通身汗出而解。(陈明,刘燕华,李方.刘渡舟验案精选.北京:学苑出版社,2006.)

【使用注意】本方为辛温发汗之峻剂,故《伤寒论》对“疮家”“淋家”“衄家”“亡血家”,以及外感表虚自汗、血虚而脉兼“尺中迟”、误下而见“身重心悸”等,虽有表寒证,亦皆禁用。麻黄汤药味虽少,但发汗力强,不可过服,否则,汗出过多必伤人正气。方中麻黄有“去节”的要求,现代研究认为其节与节间部分的化学成分作用均无质的差异,现不再强调去节入药。方中杏仁《药典》记为“苦杏仁”。

【附方】

1.麻黄加术汤(《金匮要略》)麻黄去节,三两(9g)桂枝去皮,二两(6g)甘草炙,一两(3g)杏仁去皮尖,七十个(9g)白术四两(12g)上五味,以水九升,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二升半,去滓,温服八合,覆取微似汗。功用:发汗解表,散寒祛湿。主治:风寒湿痹证,症见身体疼烦、无汗等。

2.三拗汤(《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卷二)甘草不炙 麻黄不去根节 杏仁不去皮尖,各等分(各6g)上㕮咀为粗末,每服五钱(15g),水一盏半,姜五片,同煎至一盏,去滓,通口服。以衣被盖覆睡,取微汗为度。功用:宣肺解表。主治:外感风寒,肺气不宣证,症见鼻塞声重、语音不出、咳嗽胸闷等。

麻黄加术汤所治“湿家身烦痛”,是素体多湿,又受风寒之证,故用麻黄汤发汗解表散寒,加白术既可健脾去湿,又可益气实表,使“微似汗”而风寒湿邪俱去。临证使用当以湿家身烦疼而有恶寒、发热、无汗者为宜,有汗者慎不可用。三拗汤以麻黄汤为基础加减而成,但减去桂枝,发汗之力减弱,重在宣散肺中风寒,并以咳喘为主症。故三拗汤所治咳喘,为风寒所伤的轻证。

相关文章:

麻黄汤组成,用法,功效主治,方歌方解,临床医案麻黄汤组成配方,功效与作用,麻黄汤的禁忌症麻黄汤组成配方,麻黄汤的功效与作用,麻黄汤方解麻黄汤的组成,原文解析,麻黄汤方歌方解,功效与作用麻黄汤配方,症状表现,立方意义,治疗范围麻黄汤加减治疗支气管哮喘麻黄汤治疗慢性支气管炎的疗效观察麻黄汤治愈汗出不止一例报告

方剂学的学习方法

以中医学术思想为基础,以科学方法论为指导,以方剂为主要研究对象,这样就能贯通整个方剂学了。

方剂学于20世纪50年代方剂理论体系才得以初步形成,方剂学才逐渐地从中医药学中分化出来而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具有基础和临床的双重属性,联系中医基础和临床,沟通中医和中药,衔接传统中医和现代生命科学。

研究方法是在传统中医临床观察和思辨方法的基础上,引入和吸取现代科学方法发展起来的体现了中医学整体、系统、辨证的基本思想与现代自然科学方法的结合,方剂学科理论与现代多学科技术手段的结合。

扩展资料

方剂学研究具体工作主要有临床试验,文献整理,逻辑分析,实验研究,多学科研究等方面。

方剂学与现代药理、化学、制剂及生命科学等多学科的渗透,运用实验研究的手段,从实证的角度认识方剂效用与方内药物之间的配伍关系,阐明方剂效用的物质基础和作用机理,发现方剂的潜在功效和新用途以及改进传统剂型,研发复方新药。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方剂学

?仲景白术治病的临床体会

关于品名
《神农本草经》记载「术」,列为上品,无苍术、白术之分。陶弘景《本草经集注》:术有赤、白两种,赤即苍术,白即白术。张仲景生年早于陶氏,故仲景方中之术,当不分赤白,书中白术之「白」显系后人所加。临床应用时应根据具体情况选择苍术或白术。
现代所用白术为菊科植物白术的根茎;苍术为菊科植物南、北苍术的根茎。《中药大辞典》:白术又名于术、冬术、浙术。《中药学》讲义上没有明确指出于术、冬术就是白术。《本草通玄》里面把白术和苍术的功效说得很清楚,它说:「苍术,宽中发汗,其功胜于白术,补中除湿,其力不及白术。大抵卑监之土,宜与白术以培之,敦阜之土,宜与苍术以平之。」「卑监之土」即土运不及,就是脾虚而引起的各种症状应该用白术来治疗。「敦阜之土,宜与苍术以平之」即土运有余,脾气偏盛可用苍术治疗。张隐庵说:「凡欲补脾,则用白术;凡欲运脾,则用苍术;欲补运相兼,则相兼而用。」张山雷说苍术、白术在古代不分,「而今已各别,则凡古人所称燥湿逐水之用,今必以茅山苍术当之」。茅术是生在茅山的苍术,其燥湿功用比苍术还强,伤津者不可以用。近代丁甘仁、程门雪、黄文东先生的医案中,都有茅术、于术、冬术、苍术、白术,「其补益脾胃,则宜用白术,白术补中,虽以气胜,不可谓其发汗;唯苍术则辛烈开腠,能发温家之汗耳」,苍术燥湿发汗比较好,临床用羌活胜湿汤时用苍术不用白术。
白术的功效
利水逐湿
仲景凡治「小便不利」,多用白术。如五苓散、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真武汤等。《本经疏证》:「风寒湿痹、死肌、痉、疸,不得尽脾胃病,而以术为主剂者,则以湿为脾所主,湿能为患,固属脾气不治。」《本草衍义补遗》:「除湿之功为胜,又有汗则止,无汗则发。」白术有止汗的功效,玉屏风散中有黄芪、白术、防风,用白术就是取其止汗的作用,同时也有发汗的作用。现代研究:白术煎剂和流浸膏有一定的利尿作用,可以抑制肾小管重吸收作用。肾小管有重吸收的作用,抑制重吸收达到利尿的作用,这是它利尿的机制。
化饮定眩
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治疗「心下逆满,气上冲胸,起则头眩」;真武汤治疗「心下悸,头眩身瞬动,振振欲擗地者」;泽泻汤治疗「支饮眩冒」;五苓散治疗「吐涎沫癫眩」。朱丹溪说:「无痰不作眩」,「治痰法,实脾土、燥脾湿是治其本」,「善治痰者,不治痰而治气」,气顺则痰饮化而津液行,「二陈汤是基本方」,湿痰用苍术、白术;热痰用青黛、黄连、黄芩;食积痰用神曲、麦芽、山楂;风痰用南星、白附子、天麻、姜蚕;老痰用海石、半夏、瓜蒌、香附;痰在胁下用白芥子;痰在皮里膜外用姜汁、竹沥。
真武汤治疗「心下悸,头眩身润动,振振欲擗地者」。真武汤治疗肾虚水泛,肾气不足水虚上泛而引起的心衰,水肿,「头眩身瞬动」。国医大师裘沛然教授常用真武汤治疗眩晕。他指出,「振振欲擗地」就是要晕倒地上。眩晕是因为饮邪蒙蔽清阳,清阳不升所以眩晕。泽泻汤治疗饮证:「支饮眩冒」。「眩」就是眩晕,「支饮」也是痰饮、溢饮、支饮、悬饮四饮中的一饮。它的特点是眩冒,也可以引起眩晕。泽泻汤用泽泻、白术两味药。现代临床用泽泻汤治疗内庭功能紊乱导致的梅尼尔氏综合征。另外,五苓散治疗「吐涎沫癫眩」。以上四个方都有眩晕,说明有痰饮蒙蔽清窍的都要用白术,根据痰饮所在的部位不同,所选的方不一样。后世朱丹溪提出「无痰不作眩」,其实他是以张仲景的四个方治疗眩晕作为基础,然后在这个基础上总结他的经验「无痰不作眩」,他说「治痰法,实脾土,燥脾湿是治其本」。脾为生痰之源,要化痰首先要健脾。「善治痰者,不治痰而治气」。痰湿无处不到,在不同的部位用药也不同。白术可以定眩,张仲景给我们做了很好的示范。
祛湿通痹
麻黄加术汤治疗「湿家身烦疼」, 这是背脊、全身疼痛、烦躁不安,湿邪侵犯了太阳经络,麻黄汤可以发汗,加白术可以祛湿除痹;桂枝去桂加白术汤治疗「身体疼烦」,桂枝汤证出现身体疼烦,临床上遇到的病毒感染,出现身体疼烦,比如SARS、禽流感,出现的身体疼烦,在桂枝汤的基础上重用白术;甘草附子汤治疗「骨节疼烦掣痛,或身微肿」;防己黄芪汤治疗「身重」,湿性黏腻困重,湿为阴邪表现为身体笨重、困重,这些都是湿邪感染的例证;甘姜苓术汤治疗肾著证,「腰重如带五千钱」, 这是寒湿在腰部,腰为肾之府,感染寒湿表现为腰部沉重,可以用甘姜苓术汤。陈士铎说:「如人腰痛也,用白术二三两,水煎服,一剂而痛减半,再剂而通如失矣。」 单味的白术用二三两可以治疗腰痛。临床报道用白术30克,炙山甲6克,加白酒(30度) 100毫升,文火煎30分钟,治疗腰肌劳损,效果很好。
健脾制水
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治疗「心下逆满,气上冲心,脉沉紧」;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治疗「桂枝证仍在,无汗,心下满,微痛」。张景岳说:水肿病其本在肾,其标在肺,其制在脾,治疗采用崇脾制水。白术是其制在脾的一个典型的药物。有两个方,一个是苓桂术甘汤,治疗水肿的痰饮病,气上冲心。第二个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桂枝证仍在,无汗,心下满,微痛」,白术能够健脾制水,心下满可能心下有痰饮,所以心下满。实验研究:对实验性胃溃疡有预防作用,白术煎剂能使离体肠管自发活动紧张性增高,能明显拮抗乙酰胆碱和氯化钡所致的肠管痉挛,能明显促进蛋白质合成。对小鼠口服四氯化碳引起的肝损伤有保护作用,促进肝的增长,降低谷丙转氨酶作用,增加胆汁的分泌。白术能明显促进蛋白质合成,所以笔者治疗肝硬化用大剂量的白术,肝硬化者制造白蛋白的能力降低,导致白球蛋白倒置。重用白术一方面健脾制水,一方便促进蛋白质的合成,提高蛋白,白术还可以促进肝的增长,降低谷丙转氨酶的作用,增加胆汁的分泌,所以有保肝利胆的作用。
润脾通便
《金匮要略》:「伤寒八九日,风湿相搏,身体疼烦,不能自转侧,不呕不渴,脉浮虚而涩者,桂枝附子汤主之;若大便坚,小便自利者,去桂加白术汤主之。」去桂加白术汤方:白术二两,附子一两,甘草一两,生姜一两半,大枣六枚。方中白术量最大,仲景此意甚明,由于汗多伤津导致脾虚便秘,就加白术生津润肠通便。张隐庵:「土有湿气,始能灌溉四旁,如地得雨露能发生万物,若过于炎燥,则止而不行,为便难脾约之证。白术作煎饵,则燥而能润,湿而能和。」笔者个人的经验是:白术通便, 一是用生白术,二是剂量要大,需30~60克。北京名医魏龙骧认为白术主要作用是健脾生津,并将其用于脾虚便秘证。据报道:「以生白术3两,生地黄2两,升麻1钱,大便通」一阴一阳,治疗顽固性的便秘。魏龙骧的经验治疗顽固便秘白术少则30~60克,多则120~150克。有临床报道生白术60克,生地黄30克,升麻3克,治疗妇科术后便秘,有效率80%。
安胎养胎
《金匮要略》:「妊娠养胎,白术散主之。」(白术、川芎、蜀椒、牡蛎);《金匮要略》:「妇人妊娠,宜常服当归散主之。」(当归、黄芩、芍药、川芎、白术);《金匮要略》:「妇人怀妊,腹中疞(绞)痛,当归芍药散主之。」(当归、芍药、茯苓、白术、泽泻、川芎)。临床运用:用白术、黄芩有安胎的作用,与人参、茯苓、半夏、砂仁用于妊娠恶阻,胎动不安。与当归、白芍、黄芩等,用于妊娠血虚有热,胎动不安。与桑寄生、川断、狗脊、茯苓、甘草,用于益气养血安胎。

怎样巧记中药方剂

方剂记忆教学法 1 背诵方歌,重点记忆 现今方剂学教材所选的正、附方剂近四百首,每首方剂由哪些药物组成,具有什么作用,主治哪些病证等基本内容,都应该要求学生熟悉或掌握,这是在方剂学的学习过程中最令人头痛的问题。的确,如果孤立地去记忆并掌握这些内容确实比较困难。因此,前辈医家们为了方便记忆,将方剂的重点内容提炼压缩,并用歌诀的形式编写成方歌,如麻黄汤的方歌是:“麻黄汤中臣桂枝,杏仁甘草四般施,发汗解表宣肺气,伤寒表实无汗宜”。该方歌只用四句话,就囊括了方名、组成配伍、功用主治及主症等主要内容。方歌是中医传统的记忆方法,其特点是音韵和谐,读起来朗朗上口,便于记诵。方剂学教学大纲对教材中要求掌握或熟悉的一百五十多首方剂,明确规定要背诵方歌。为此,笔者第一次上课就要求学生自备一个袖珍小本子,将已学过的方剂歌诀抄在上面,晨起或利用零碎时间背上几首,在背诵新方歌前,必须先背旧方歌,这样才能“温故而知新”,背诀要做到一章一节地背,学到哪里抄到哪里背到哪里,有些同学尝试了一段时间后深有体会,觉得尽管书后附有方歌或有专门印刷的方歌小册子,但“手抄本”更亲切,印象深。我经常告诫学生:年轻时记忆力强,背熟的东西不易遗忘,因此,要求他们趁年轻时多背诵,反复背诵,每次上课前都要检查督促,并定期在课堂上默写方歌。好多经过见、实习的同学都感受到了当时上方剂课时为什么老师一再强调要背熟方歌的重要性,因为只有熟练而准确地背诵方歌,临床用方才可能得心应手。 2 衍化延伸,扩展记忆 这种方法是将部分基础方衍化出的系列方或通过适当加减而变成的类方进行纵横梳理、总结延伸,有机地联系,触类旁通,以扩展记忆。例如四君子汤是补气的基础方,其组成为人参、白术、茯苓、炙甘草,功用是益气健脾,主治脾胃气虚证。若加陈皮名异功散,功兼行气化滞,适用于脾胃气虚兼气滞证;加陈皮、半夏名六君子汤,功兼燥湿化痰,适用于脾胃气虚兼痰湿证;加陈皮、半夏、木香、砂仁名香砂六君子汤,功兼行气化痰,适用于脾胃气虚,痰阻气滞证;四君子汤除可衍化出如上所述异功散、六君子汤、香砂六君子汤等附方外,还可衍化为参苓白术散、补中益气汤、归脾汤等正方。有时其药味组成仅相差一味而功用就大不相同,归类也不一样,如四君子汤去佐药茯苓加干姜为君名理中丸,归在温里剂,功用以温中祛寒为主,适用于中焦虚寒证;四君子汤去君药人参加桂枝为臣名苓桂术甘汤,功用为温阳化饮,健脾利湿,主治中阳不足之痰饮病,此方属于祛湿剂中的温化寒湿剂。其它如健脾丸、枳实消痞丸、布袋丸、八珍汤等方都可以说是四君子汤的衍化方。笔者体会到重点掌握这类基础方的组成、功用以后,通过扩展,就容易记住更多相关联的方剂。 3 理解贯通,加深记忆 理解是记忆的基础,方剂的组成、方义、用法用量、功用(治法)、主治证等内容之间有着内在联系,只有深刻理解,融会贯通,在理解贯通的基础上,才能加深记忆。例如寒下剂的大承气汤,组成中大黄泻热通便,荡涤胃肠实热积滞;芒硝软坚润燥,以除燥坚;厚朴下气除满;枳实行气消痞;其煎服方法为先煎枳实、厚朴,后下大黄,芒硝溶服,且厚朴用量倍于大黄,故泻下与行气并重,攻下力最峻,主治痞、满、燥、实俱备之阳明热结重证,为峻下剂;而小承气汤则不用芒硝,厚朴用量为大黄之半,且三物同煎,故泻下热结之力较轻,主治痞、满、实而不燥之阳明热结轻证,为轻下剂;调胃承气汤不用枳实、厚朴,芒硝溶服,大黄与甘草同煎,故泻下热结之力较缓,主治燥、实同见而无痞、满之阳明热结证,为缓下剂。这就从组成、用量、煎法等的变化来理解和推断其功用及主治证的差异。再如药味较多的独活寄生汤,相关内容比较难记,但根据临床辨证论治的思路,可从主治证的病因病机入手。该方主治久痹证,其病因病机特点是风寒湿邪合而为痹,日久不愈,累及肝肾,耗伤气血,故治疗(即功用)既要祛风湿,止痹痛,又要益肝肾,补气血。在理解其病因、病机、立法之后,再分析其组成药物和方义:方名上的两药独活和桑寄生,既祛风湿,又益肝肾;秦艽、防风、细辛、桂心助独活祛风湿止痹痛,温经散寒;牛膝、杜仲助桑寄生补益肝肾,强壮筋骨;以四物汤(当归、川芎、地黄、白芍)养血活血,寓“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之意;以四君子汤(去白术)益气健脾,助气血生化之源。同学们觉得通过老师在课堂上对方剂进行这样的分析、推导、贯通,不但容易记,而且印象深,记得牢,可谓终生难忘。 4 抓住要点,巧妙记忆 中医方剂要掌握记忆的内容较多,如何熟记也得有个技巧问题,老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善于指导学生寻找记忆的窍门。例如在讲解方剂的功用时,根据“以法统方”的原则,笔者首先要求学生记住方剂的分类,在明确共性的基础上,再抓住一些知识要点区别其个性。以理血剂中活血祛淤的方剂为例,其共性都有活血祛淤作用,而桃核承气汤中因含有调胃承气汤,组成中有大黄和芒硝,故兼下淤泻热作用,因主药桃核,祛淤作用较强,故有的教材称逐淤或破血祛淤;血府逐淤汤的组成除含有桃红四物汤,还寓有四逆散加味,故功用除活血化淤外,尚有行气止痛作用;补阳还五汤重用生黄芪,意在气旺血行,用桃红四物汤去生地活血,加地龙通络,故其功用为补气,活血,通络;复元活血汤用治跌打损伤,胁肋淤肿疼痛,药用柴胡、穿山甲等,故尚有疏肝通络作用,本方的组成可趣记为:将军(大黄)穿山,桃花(粉)红,柴草贵(归),再通过联想便可记忆其药物组成;温经汤的病机为寒、热、虚、实(淤),组成抓住气、血、阴、阳,补气用人参、甘草,养血用当归、芍药、川芎(四物汤去地黄),滋阴清虚热用阿胶、麦冬,温阳(经)祛寒用吴茱萸、桂枝(共为君药)和生姜,再加丹皮活血散淤,又清血分虚热,半夏通降胃气,有助于祛淤调经,诸药共奏温经散寒,养血祛淤之功;生化汤因主治产后虚血寒凝淤阻胞宫之恶露不行,小腹冷痛,故功用为养血温经,祛淤止痛。其它如失笑散:活血祛淤,散结止痛;活络效灵丹;活血祛淤,通络止痛(功似复元活血汤);丹参饮:活血化淤,行气止痛(效同血府逐淤汤而力弱);桂枝茯苓丸:活血化淤而缓消块等。学习中只有抓住了主要知识点,才可能类推其它,也就便于巧记这一类方剂的重要内容。 5 归纳对比,强化记忆 在同章、同节或同类的某些方剂中,其组成、功用和主治证有相似之处,因此对这样的方剂要加以归纳比较,找出方与方之间的异同,寻求共同点,区别不同点。如五苓散和猪苓汤,两方相同的药物是茯苓、猪苓、泽泻,功用利水渗湿,主治小便不利之证。不同的是:五苓散中尚有桂枝、白术,温阳健脾以化气利水,主治外有表证,内停水饮;而猪苓汤组成尚有滑石、阿胶,清热养阴以润燥利水,主治水热互结,邪热伤阴之证。有些方剂,尽管分属在不同的章节,因其药物组成部分相同,也有其共性所在,可跨章节前后联系对比,同中求异,异中析同,如桂枝汤与小建中汤、小青龙汤与苓甘五味姜辛汤、蒿苓清胆汤与温胆汤、导赤散与小蓟饮子等。有些主治证类似的方剂,其病因病机和具体症状都有一些差异,亦可以比较鉴别,强化记忆,如治疗久泻久痢的方剂就有真人养脏汤、四神丸、补中益气汤、乌梅丸等。总之,方剂之间可以比较的内容较多,笔者一般利用多媒体课件将其制成图表,以形象、直观的效果,使学生一目了然。 6 联系临床,巩固记忆 中医学本身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应用性学科,学习方剂的目的就是为了应用,因此在教学中结合方剂的主治和自己临床使用这些方剂的经验讲一些现代应用,这样可以培养学生分析、运用成方以及临证组方的能力,体会方剂运用的规律和灵活性,开拓学生视野。与此同时,可根据所学方剂的功用、适应证精选病案,安排一定的时间组织学生讨论,从而进一步加深其对所讲方剂的印象和理解,巩固记忆的内容,通过具体病例的分析和讨论,还可以活跃课堂气氛,逐渐将学生的思维引向临床,提高学生分析辨证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今后临床打下良好的基础。方剂学的教学实践证明,课堂上适当地穿插记忆方法教学,不仅能够启发学生科学思维,开发智力和记忆潜能,而且使学生不再为方剂难记而苦恼,也避免了方剂学教学枯燥而单一的模式,增强了学生对该学科的学习兴趣,巩固了专业思想,教学效果明显得到提高。

阅读全文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