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针灸的手法是需要经过长期锻炼的,不同的针扎针的方法也不同,掌握的技巧和力度都有变化,今天就来了解下针灸的诀窍,四种方法教你怎样扎针。
1、速刺练习法:右手持针,利用指腕力,垂直快速刺入,疾出疾入反复练习。
2、捻针练习法:右手拇、食、中三指持针柄,将针刺入,然后拇、食二指捏持,向前、向后在原处来回捻转。要练到捻针的来回角度均匀,运用灵活,快慢一致,每分钟捻转150-200次为准。
3、捻转进针法和捻转退针法练习:右手拇指向前,食指、中指向后捻转针柄,同时迅速刺入皮肤,先刺入浅层,然后进行“多进少退”的反复练习;当针达到相当深度时,将针以“多退少进”的方式退到浅层,如此反复练习。
4、提插练习法:提插又称捣针,是连续直提直插的手法。右手持针,直刺入练习物,用中指垂直固定于针旁附近,只用拇、食二指捏针上下提插,但要做到针体垂直,同一针孔,同一方向,提插的深度距离相同,指力相等。
通过练习,在具备一定的指力和掌握了基本的针刺手法后,可先在自己身上练习扎针,以便体会进针、运针时的针感变化,得气的感觉等。技术熟练后,方能在病人身上操作。
1.急性咽痛 其症恶寒发热、咽干、疼痛继而肿胀,甚至咽不下饭,呼吸困难
针:三棱针急刺少商出血数滴,既能止痛又退烧,能起到「 ”立竿见影”的效果
2.暴发火眼 主要症状为结膜充血、眼球微痛,有异物感、怕光、流泪、分泌物增多
针:患侧耳尖放血
或太阳穴放血
或内迎香放血
根据病情轻重,灵活应用
3.偏头痛 本病特征多数为左侧头部发生剧烈疼痛,数日或数月反复发作,有时恶心呕吐、目(眼)流泪、影响视力等
针:一针两穴,丝竹空透率谷,留针30分钟,即可治愈
4.落枕 其症颈项强直,酸楚疼痛,左右不能回顾
针:绝骨,用「 ”龙虎交战”手法,针感可以窜至颈项,效较显著
如治疗不及时成为慢性者,效不佳
5.漏肩风 肩背部疼痛,有压重感及发冷感,不能高举及外展
痛得严重时彻夜不眠
急性针刺条口,慢性针刺膏肓
6.胸胁痛 本症多为发作性刺痛或剧痛
咳嗽及呼吸时疼痛加重
针:丘墟透照海
7.心绞痛 主要症状是心窝部突然发作,收缩性剧痛,如灼、如刺、如钻,甚至有时痛从前臂尺侧窜到腹部或小指
大发作时胸内闷塞,面色苍白,四肢厥冷,出虚汗,脉搏不整
临床上多数病人巨阙穴处有压痛,阴郄穴处有条索
如紫宫处有压痛,乃心脉梗死之症
针:内关(双穴)重补
或针极泉
不效加膻中、然谷
8.胆道蛔虫(中医称蛔结痧) 主要有吐蚴或便蚴史,剧烈绞痛、恶心、呕吐,脉象乍大乍小,面色忽红忽白
无手术指征
针:至阳一穴即可
9.急性腰疼(包括风寒和外感) 其症腰部疼痛,动转困难,不能弯腰,不能后仰及翻身
针:委中,缓刺放血
血色由深变浅即止
疗效往往都很突出,或刺养老
10.腿股风(坐骨神经痛) 从臀部、大腿之后外侧至膝关节附近疼痛,直立时痛更甚,抬腿时痛亦加重
针:环跳重 *** ,不留针
如慢性可刺气冲,确能助气血之运行,起到镇痛之作用,昆仑更佳
有人认为针灸只能止痛治点急性病,这种认识非常片面,事实可以驳倒这种错误论点
例如: 11.慢性关节炎 膝关节疼痛,屈伸困难,气候变化时加重,有时肿胀及关节作响
针:阳关透曲泉或阳陵泉透阴陵泉,一针即有效,如效果不显著,可刺风府,搜一身之风即可取效
12.网球肘 针冲阳
13.阳痿 *** 柔靡不能勃起,或 *** 顷刻泄精
常伴有腰酸、头晕、耳鸣、健忘、脉细弱,有两组处方: (1)双环跳:针尖斜下内下方,使针感窜至小腹或阴束
(2)双大赫:针感直达 ***
14.输尿管结石 中封
15.胃肠炎 尺泽、委中
16.失语 哑门、通里
17.聋症 听宫、翳风、中渚
18.高血压 曲池
针灸对传染病也有奇效
例如: 19.痢疾 为外感病,有传染性,其症酸痛下痢赤白,有黏液,恶寒发热,里急后重,天枢处有压痛
针:曲池穴,有消炎止痢作用
20.疟疾 主要症状为寒热往来,发有定时,至汗出后而热退身凉,有一日一发或间日一发的,还有三日一发的
针:以三棱针在大椎处点刺数下,拔一火罐于其上,吸出恶血,疗效甚佳
久疟灸脾俞
针灸对神经、精神方面的疾患疗效更为满意,比一般镇静药的优点为多
例如: 21.癫痫 其症陡然跌仆,不省人事,抽搐,口吐白沫,目斜视,发作后移时而起
针:长强周围(前后左右)以三棱针点刺出血
或针刺大椎、腰奇,均有抑制发作的功能
22.癔症 本病起于诸般精神功能障碍,故其症发作千差万别,发病前多有精神不快
针:双内关同时进针,行强 *** ,可起到通心开窍之作用,必要时人中可刺
针灸在临床上还有止血作用,在紧急药品供应不上,特别是在战争年代里,就更有意义,大家应积累一些这方面的经验,以备急需
例如: 23.鼻衄 鼻内出血,通常为一侧鼻孔出血,也有两侧多量出血,常引起头疼、眩晕、耳鸣、面色苍白、肢体倦怠等
针:上星穴,需 *** ,或刺少商出血
24.鼻炎 针飞扬
25.脑溢血(属于中风闭证者) 中风是一种发病急骤,并很严重的疾患,凡患此病,就有九死一生的危险
其症猝然仆倒,不省人事,痰盛,牙关紧闭,面色潮红、脉弦硬
针:①四神聪放血,平肝息风
②十二井穴放血,通经开窍,止血
脱证:灸关元
26.先兆中风 四神聪、合谷、太冲
针灸除治疗内科病以外,还能治疗皮外科方面的疾患,而且疗效也很满意
27.乳痈 其症 *** 红肿,热痛
针:足临泣,针尖向上刺, *** 量加大,使针感沿经向上窜至肋部
28.瘰疬 多生于颈下或腋下,小如粟,大如核桃,肿胀疼痛,破溃后经年累月难以收口,渐至骨蒸潮热,形体消瘦
针:曲池透臂臑或火针点刺局部
29.湿疹 急性局部红斑,发生水疱,以后则成红痂,周围糜烂,瘙痒,多发于乳、面、肘、手足等部
针:曲池
用烧山火疗法
30.痤疮 背部痣点
31.发际疟 大椎放血
32.肠痈 本症初发,突然腹痛,恶心、呕吐、恶寒、便秘或下痢,其痈初期多漫及全腹,但不久即固定于右下腹,右腿不能伸直,麦氏点出现压痛
针:阑尾点
足三里和上巨虚之间的向外处,重 ***
33. *** 瘙痒 会阴及 *** 剧烈瘙痒
针:公孙
34.痔 阳溪、后溪
35.肛裂 孔最
36.牛皮癣 委中放血,坚持治疗有效
37.鹅掌风 手掌皮肤发硬、发干、刺痒、脱皮
针:劳宫
38.发际疮 多于项后,形如黍豆,痛时如锥如燎,痒时坐卧不宁,顶生白头,破后流水,此起彼伏,俗名「 ”气不忿”
针:大椎放血或委中放血,以泄太阳经湿热
39.串腰龙 水疱累累珠形,大小不等,灼热疼痛
针:龙眼点刺出血
有人污蔑针灸是精神作用,小儿科有许多疾病适宜用针灸治疗,用事实驳斥了说针灸是暗示作用的人
因为小儿思想尚未开展,还没有思维能力
但针灸疗效很突出,例如: 40.小儿腹泻 乳食不节,下痢不止,有时腹痛,不欲饮食
针:曲池、足三里,或刺会阳
41.小儿疳积 体瘦、腹胀大、毛发焦落,不欲食,大便异常秽臭,小便混浊,潮热,哭时涕泪皆少
针:四缝
挤出少量黏液或血液
42.阴痒 阴门初感灼热,次即瘙痒难堪,重时影响睡眠
针:蠡沟
43.崩漏 隐白
44.缺奶 少泽,回乳,光明
45.子宫肌瘤 灸痞根
46.断奶 因某种原因,乳儿不需哺母亲的乳汁,两 *** 胀大,乳汁流溢
针:光明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首先说说古人的看法:1、刺之要,在速迟2、以爪切之,欲令气散3、嘱之以咳,随咳入针以上是古人有关进针不痛的方法,即:1、进针要快,皮神经和血管神经对痛觉刺激敏感,所以选穴位要准,不要扎进血管引起刺痛
同时进针要快,使针尖在皮肤层停留的时间尽可能缩短
2、进针前选好穴位,可以用持针手以外的另一只手指甲切压腧穴部位的皮肤,使卫气暂散,而使进针不痛(但是指甲切压的时候病人也会痛的)3、让病人咳一声,在咳的同时进针,可以转移病人注意力同时使针进入皮下
需要注意的是,进针仅穿过皮肤层是不够的,要使针尖穿过皮下筋膜才可避免在皮肤层留针
另外:刺之要,气至而有效
得气感是:酸、麻、胀、重,而不是“痛”
一般认为,针刺深度对气感影响比较明显,当刺激神经末梢神经结节时,一般产生“麻”感;刺激肌肉组织时,一般产生“酸胀”感;刺激筋膜、关节等疏松的结缔组织时,一般产生“酸重”感;刺激神经主干时,则会产生“过电样麻”感;如果穴位选择不准,或进针方向有误而刺激到血管时,则会产生“刺痛”,在针灸治疗中如果产生“刺痛”感,则是针刺失当引起的
临床上一般补泻手法刺激较轻微,尤其是补法,泻法刺激相对稍强;其次是烧山火、透天凉、阳中隐阴、阴中隐阳,此四法刺激较强,但疾病针对性也较强,故而临床上可以采取多取穴而少刺激的方式予以替代;最后是飞经走气四法,即“青龙摆尾”、“白虎摇头”、“苍龟探穴”、“赤凤迎源”四法,此四法用于驱使经气通过肘膝肩胯等大关节时可以选用,临床上也不多见
总体上讲,针灸是所有创伤性治疗中,最为无痛,创伤最小的一种治疗方法,利用这种方法,以最小的痛苦,为病人解除疾苦,才是我们的目的与初衷
然而,所谓“刺之要,在速迟”,心中易了,指下难明,作为一名针灸医师,我们没有捷径可寻,扎实苦练基本功,才是成功的唯一途径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aokedao3713@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如有医疗需求,请务必前往正规医院就诊
祝由网所有文章及资料均为作者提供或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爱好者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本站内容有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和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立即改正或删除。
Copyright © 2022-2023 祝由师网 版权所有
邮箱:daokedao3713@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