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由二字,最早见于医书《素问》。 “黄帝问曰:余闻古之治病,惟其移精变气,可祝由而己。今世治病,毒药治其内,针石治其外,或愈或不愈,何也?”“祝”者咒也,“由”者病的原由也。谓上古之人治病,不用打针服药,只要移易精神、变换气质,请人施展祝由之术。可见,祝由科是古代医术的一种流派,即祝说病由,不需用针灸或药物即可治病。《黄帝内经》是中医奠基之作,书中对中医基础理论做了详细论述。祝由在上古之时经常运用,因为“内无眷暮之累,外无伸官之形,此恬淡之世,邪不能深入也”,因此采用祝由的方式治疗效果十分显著。明代前期十三科分为:大方脉、小方脉、妇人、疮疡、针灸、眼科、口齿、咽喉、接骨、伤寒、金镞、按摩、祝由。祝由位列第十三位,故又称为“祝由十三科”。本书内容包含:降狐符、解锁符、送狐仙符、水碗符、治疟疾符、请神符、圆光法、天师符、土地符、五雷符、护身符、捉鬼符等。
《韩诗外传》有记载了苗父为人治病的一些场景,“以营为席,以刍为狗,北面而祝,发十言耳。诸扶而来者,舆而来者,皆平复如故”。苗父医生为人治病,以野草编织成各种东西,面向北方,口中念念有词,不论是走过来还是坐车过来的病人,都能康复如往日。这也是关于祝由的较早记录。
自苗父开始以祝治病后,这种治疗方式开始广泛流传。后来巫师开始学习,都十分擅长祝由术。“巫”字上为天,下为地,而中间之的人能通天彻地,与天地相互感应。在古代巫师地位崇高,被认为是可以和神灵沟通的媒介者,需经过特殊的严格训练才能实施祝由术。虽然祝由发源于上古,而实施者多是巫。“毉”是医的古体字,殹为呻吟声,或是治疗时发出的声音,而下的巫字自然是从事着,可见医与巫有着密切的关联,有人认为“医巫同源”。
《祝由十三科》的治疗范围极为广泛,涉及到了胎产、眼目、口齿、痘诊等十三个科目,几乎涵盖了当时中医治疗的大部分科目范围,里面有大量的道教符箓和咒语,也非常有宗教意义上的研究价值。道医本出于同源,很多名医同时也是得道高人,例如:孙真人、张真人、葛仙、华祖。于是后世中医有祝由科,借画符等形式改变影响病人的心理和气场,据说对某些疾病能够有明显的效果。
在古代如果中医用尽医术也无法医好一个病人,这时候,这个古代医者就会选择用符咒之法治病。古中医认为,人生病是因为,风邪、寒邪、暑邪、湿邪、燥邪、火邪,六种淫邪之气侵袭人们的身体。既然药剂针灸都无法奏效,那只有请动正神,引入天地正气,来驱散邪气。
一般要施展祝由术里书禁科神秘的内容,医师先要清净斋戒百日,然后内心平静,心无杂念,用心专一,然后以正直之身引入天地间神秘的正气,将自轩辕黄帝时期流传而来的符咒画出,这种符咒据说是远古的智者仓颉与天地达成的契约,符咒中的文字本来就有着无与伦比的灵性,符咒之中,以“雨”字为君,以“鬼”字为臣,以“尚”字为将,以“食”字为兵,以其他的字或对症或克制疾病为先锋。从而能够对症消除疾病,达到康复身体的目的。
看起来这套流程很轻松,古代医师施展祝由术,其实是很繁琐的,例如“治骨鲠法”这一个祝由术,骨鲠是中医的一术语,指那些因为吃食尖锐的骨头或骨刺,卡在喉咙里溃烂发脓导致的疾病。施展祝由术时,医师要左手以法诀托住水碗,右手食指中指并拢做剑决,在水碗中画下视频中的这几个符字,然后由施术者念咒,念得是,“碗水化为海滨,喉咙化为万丈深潭。九龙归洞化如泥。喉咙功成之日,名书上清吾奉。太上老君急急如律令”念完咒,右手再在碗里再画三个字符,然后再念一通咒语,做足和右足分别踏上画出的不同文字,然后,用“雨”和“鬼”两个字组合其他字符,画出来九个字符,这九个字符,被称为“九龙入海”。到这里还没完,如果卡嗓子的骨头是猪骨头,那么字符要用“雨”“鬼”和“虎”这三个字组合,卡住嗓子的是鸡骨头,就把“虎”字换为“凤”字,如果卡住嗓子都是鱼骨头,就换成“龙”字,然后再将这碗水给患者,患者朝东面喝下去,就可以解决骨头卡嗓子而化脓的问题。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aokedao3713@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如有医疗需求,请务必前往正规医院就诊
祝由网所有文章及资料均为作者提供或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爱好者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本站内容有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和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立即改正或删除。
Copyright © 2022-2023 祝由师网 版权所有
邮箱:daokedao3713@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