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首页>祝由术

中医常识之针灸惯用体位(针灸穴位的体位方向)

时间: 2022-12-28 22:00:57

中医常识之针灸惯用体位

针灸养生针灸体位你知道多少?现代中医养生,针灸是最重要的养生方法之一,不但如此,针灸也能预防治疗各种疾病。针灸有修复组织、增强免疫、活血、镇痛等多重功效;要使针灸的种种功效得以发挥,针灸时,常用的体位选择很重要。下面就给大家具体介绍针刺时常用的体位。

1、伏卧位:适宜于取头、项、脊背、腰尻部腧穴,和下肢背侧及上肢部分腧穴。

2、仰靠坐位:适宜于取前头、颜面和颈前等部位的腧穴。

3、仰卧位:适宜于取头、面、胸、腹部腧穴,和上、下肢部分腧穴。

4、侧卧位:适宜于取身体侧面少阳经腧穴和上、下肢的部分腧穴。

5、俯伏坐位:适宜于取后头和项、背部的腧穴。

6、侧伏坐位:适宜于取头部的一侧、面颊及耳前后部位的腧穴。

中医养生,上述就是临床上针刺时常用的体位,希望对大家针灸养生、防病有所帮助。

针灸穴位的体位方向

针灸时患者选择适宜的体位,对于俞穴的正确定位、针刺的施术操作、持久的留针以及防止晕针、滞针、弯针甚至折针等都有重要的意义

仰卧位:适宜于取头、面、胸、腹部俞穴和上下肢部分腧穴侧卧位:适宜取身体侧面少阳经腧穴和上、下肢部分腧穴

俯卧位:适宜于头、项、脊背、腰骶部腧穴和下肢背侧及上肢部分腧穴

中医针灸学有哪些手法较常用?

艾炷直接灸 将灸炷直接放在皮肤上施灸的方法,称为直接灸

根据灸后有无烧伤化脓,又分为化脓灸和非化脓灸

化脓灸(瘢痕灸) 用黄豆大或枣核大的艾炷直接放在穴位上施灸,局部组织经烫伤后,产生无菌性化脓现象,能改善体质,增强机体的抵抗力,从而起到治疗和保健作用

目前临床上,常用此法对哮喘、慢性胃肠炎、发育障碍等疾病和体质虚弱者进行施治

操作方法: 1.体位的选择和点穴:因灸治要将艾炷安放在穴位表面,并且施治时间较长,故要特别注意体位的选取,要求体位平正、舒适

待体位摆妥后,再在上面正确点穴

2.艾炷的安放和点火:首先按要求制作好所需的艾炷,除单纯采用细艾绒外,也可在艾绒中加入一些芳香性药末,如丁香、肉桂(丁桂散)等,有利于热力的渗透

然后,在施灸的穴位处涂以少量的葱、蒜汁或凡士林,以增强粘附和刺激作用

艾炷放好后,用线香将之点燃

每灸完一壮,以纱布蘸冷开水抹净所灸穴位,复按前法再灸,一般可灸7~9壮

3.敷贴药膏:灸治完毕后,应将局部擦拭干净,然后在施灸穴位上敷贴玉红膏,可1~2日换贴一次

数天后,灸穴逐渐出现无菌性化脓反应,如脓液多,膏药亦应勤换,约经30~40天,灸疮结痂脱落,局部留有疤痕

在灸疮化脓时,局部应注意清洁,避免污染,以免并发其他炎症

同时,可多食一些营养较丰富的食物,促使灸疮的正常透发,有利于提高疗效

如偶尔发现有灸疮久不愈合者,可采用外科方法予以处理

非化脓灸(无瘢痕灸) 近代对灸法的应用,有以达到温烫为主,不致透发成灸疮,称为非化脓灸

其方法是,先将施灸部位涂以少量凡士林,然后将小艾炷放在穴位上,并将之点燃,不等艾火烧到皮肤,当患者感到灼痛时,即用镊子将艾炷夹去或压灭,更换艾炷再灸,连续灸3~7壮,以局部皮肤出现轻度红晕为度

因其不留瘢痕,易为患者接受

本法适用于虚寒轻证

艾炷间接灸 又称间隔灸或隔物灸,指在艾炷下垫一衬隔物放在穴位上施灸的方法,称间接灸

因其衬隔药物的不同,又可分为多种灸法

其火力温和,具有艾灸和垫隔药物的双重作用,患者易于接受,较直接灸法常用,适用于慢性疾病和疮疡等

1.隔姜灸:将新鲜生姜切成约0.5cm厚的薄片,中心处用针穿刺数孔,上置艾炷, 放在穴位施灸,当患者感到灼痛时,可将姜片稍许上提,使之离开皮肤片刻,旋即放下,再行灸治,反复进行

或在姜片下衬一些纸片,放下再灸,直到局部皮肤潮红为止

本法简便易行,一般不会引起烫伤,临床应用较广

生姜味辛,性微温

具有解表,散寒,温中,止呕的作用

故此法多用于治疗外感表证和虚寒性疾病,如感冒、咳嗽、风湿痹痛、呕吐、腹痛、泄泻等

2.隔蒜灸:用独头大蒜切成约0.5cm厚的薄片,中间用针穿刺数孔,放在穴位或肿块上(如未溃破化脓的脓头处),用艾炷灸之,每灸4~5壮,换去蒜片,每穴一次可灸5~7壮

因大蒜液对皮肤有刺激性,灸后容易起泡,故应注意防护

大蒜味辛,性温

有解毒,健胃,杀虫之功

本法多用于治疗肺痨、腹中积块及未溃疮疖等

3.隔盐灸:又称神阙灸,本法只适于脐部

其方法是:患者仰卧屈膝,以纯白干燥的食盐,填平脐孔,再放上姜片和艾炷施灸

如患者脐部凸出,可用湿面条围脐如井口,再填盐于脐中,如上法施灸

加施姜片的目的是隔开食盐和艾炷的火源,以免食盐遇火起爆,导致烫伤

这种方法对急性腹痛、吐泻、痢疾、四肢厥冷和虚脱等证,具有回阳救逆的作用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aokedao3713@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猜你喜欢

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如有医疗需求,请务必前往正规医院就诊
祝由网所有文章及资料均为作者提供或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爱好者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本站内容有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和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立即改正或删除。
Copyright © 2022-2023 祝由师网 版权所有

邮箱:daokedao3713@qq.com

备案号:鲁ICP备2022001955号-4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