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桂枝加厚朴杏子汤方歌方解,临床运用医案

发布时间:2023-11-16 17:51:47 作者:道医 点击:13552 【 字体:

桂枝加厚朴杏子汤方歌方解,临床运用医案

【方剂组成】桂枝9克,芍药9克,生姜9克,甘草(炙)6克,大枣4枚,厚朴6克,杏仁6克。

【方歌】桂枝汤中加厚杏,外寒内饮见咳症,咳喘新久若如此,解表化痰皆能正。

【方解】杏仁主咳逆上气,厚朴理气化痰、消胀除满。此两味加于桂枝汤中,故治桂枝汤证兼见咳逆喘满者。

【仲景论述解析】

《伤寒论》第18条:喘家作,桂枝加厚朴杏子佳。

解析:喘家,是指素有咳喘的患者,当其反复发作时,表现为太阳中风桂枝汤证时,用桂枝汤治疗则宜加厚朴杏仁兼治咳喘为佳。

《伤寒论》第43条:太阳病,下之微喘者,表未解故也,桂枝加厚朴杏子汤主之。

解析:微喘是气上冲的证候。太阳病宜汗不宜下,下之后微喘,知是表未解,依法当与桂枝汤,但因有微喘之症,故以桂枝加厚朴杏子汤主之。

【临证思考】咳喘患者不论新久,不论是慢性气管炎、咽喉炎,还是感冒等病常出现本方证。要排除热实证,再审有本方证则可用之。

【辨证要点】咳喘,见桂枝汤证者。

【验案】张某,男,38岁,1966年4月4日初诊。近1周来,咳嗽吐白痰,鼻流清涕,汗出恶风,腰痛,胃脘动悸,舌苔薄白,脉浮缓。此属表虚气逆,治当调和荣卫,理气化痰,与桂枝加厚朴杏子汤:

桂枝10克,赤芍10克,生姜10克,大枣4枚,炙甘草6克,杏仁10克,厚朴10克。

结果:4月23日来诊告知:上方服二剂咳即止。

?《伤寒杂病论》厚朴组方用量分析

?八两或一尺厚朴主消中焦腹满;五两厚朴主除胸满,化痰降气;四两厚朴主消上焦胸中气结胀满;三两厚朴主降气化痰;二两厚朴主降肺气以平喘或降气以助通便。
?即便按古之一两,今为一钱,那么,八两厚朴应为24克,也远远大于《中药学》教材中3~9克的规定,可见,若按《中药学》规定药量来用厚朴,是不能达到预期效果的。
厚朴,《神农本草经》载其主「中风、伤寒、头痛、寒热、惊悸、气血痹、死肌」。在《中药学》教材中,厚朴被放在化湿药中,其性味辛苦温,归脾胃肺大肠经,功效燥湿行气,平喘,临床主要用于湿浊中阻证、胃肠气滞证及肺气壅逆喘咳证,用量为3~9克。
在《伤寒论》中,厚朴入6方次;《金匮要略》中,入11方次;整部《伤寒杂病论》中,有厚朴组方的方剂合计12方,而其用量又有半斤(八两)、五两、四两、三两、二两、一尺之别。可见,厚朴用量不同,其功效亦异。兹简述如下。
八两厚朴组方用量分析
在整部《伤寒杂病论》中,厚朴量用半斤(八两)的方剂包括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大承气汤、厚朴三物汤和厚朴七物汤4方。
《伤寒论》第66条:「发汗后,腹胀满者,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主之。」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方:厚朴半斤,半夏半斤,甘草二两,人参一两,生姜半斤,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本方是治疗脾虚腹胀的高效方。北京中医药大学郝万山教授在讲《伤寒论》时,举了用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无效的案例,其存在失败的原因有二:一是厚朴货源紧张,二是老药工对年青医生不信任,后请本院老中医任应秋治疗,调整厚朴用量后,便取得佳效。任应秋先生说:厚朴半斤姜半斤,一参二草须当分。半夏半斤善除满,脾虚腹胀此方真。由此看出,药物用量在组方中起重要作用,同时也是方剂在临床实践中取得良好疗效的关健。
大承气汤出自《伤寒论》第208条:「阳明病,脉迟,虽汗出不恶寒者,其身必重,短气,腹满而喘,有潮热者,此外欲解,可攻里也,手足濈然汗出者,此大便已鞭也,大承气汤主之。」大承气汤方:大黄四两,厚朴半斤,枳实五枚,芒硝三合,以水一斗,先煮二物,取五升,去滓,内大黄,反煮取二升,去滓,内芒硝,更上微火一二沸,分温再服,得下,余勿服。从原文看,使用大承气汤的主证为脉迟,汗出不恶寒,身重,短气,腹满,气喘,潮热,手足濈然汗出等。
《金匮要略·腹满寒疝宿食病脉证并治第十》第8条:「病腹满,发热十日,脉浮而数,饮食如故,厚朴七物汤主之。」厚朴七物汤由厚朴半斤,甘草三两,大黄三两,大枣十枚,枳实五枚,桂枝二两,生姜五两七味药组成,以水一斗,煮取四升,温服八合,日三服;呕者,加半夏五合;下利,去大黄;寒多者,加生姜至半斤。
厚朴三物汤出自同篇第10条:「痛而闭者,厚朴三物汤主之。」由厚朴八两,大黄四两,枳实五枚组成,以水一斗二升,先煮二味,取五升,内大黄,煮取三升,温服一升,以利为度。
以上4方,都用厚朴八两,重用厚朴除腹满胀痛,但因病机不同,配伍药物不同。其中,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病机为脾虚腹胀;大承汤病机为阳明腑实,以脉迟,汗出不恶寒,腹满而喘,潮热,大便秘为主症;厚朴七物汤是太阳阳明合病,用桂枝汤去芍药解表,厚朴、大黄、枳实理气通便,消满;厚朴三物汤则以腹满、腹痛为主症,用厚朴、枳实理气助大黄通便泻实。可见,仲景用大量厚朴主要是消腹满,其药理作用主要在中焦腹部。
一尺厚朴组方用量分析
在《伤寒杂病论》中,厚朴用量一尺的方剂有麻子仁丸和厚朴大黄汤2方。
《伤寒论》第247条:「趺阳脉浮而涩,浮则胃气强,涩则小便数,浮涩相博,大便则鞭,其为脾约,麻子仁丸主之。」麻子仁丸方:麻子仁二升,芍药半斤,枳实半斤,大黄一斤,厚朴一尺,杏仁一升,上六味,蜜和丸,如梧桐子大,饮服十丸,日三服渐加,以知为度。本方侧重通便,从组方中其它药物用量来看,一尺厚朴,不会少于芍药、枳实、大黄的用量,当在半斤和四两之间。
《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脉症并治》第17条:「支饮胸满者,厚朴大黄汤主之。」厚朴大黄汤方:厚朴一尺,大黄六两,枳实四枚,上三味,以水五升,煮取二升,分温再服。从用量来看,本方厚朴、大黄、枳实都大于小承气汤中的药量,故本方证除「支饮胸满」外,当有大便秘之症,重剂厚朴消满,与大黄、枳实合用,并有泻下作用。因此,汉代一尺厚朴之量,应不大于八两,才能体现方中的治疗作用,但绝对不会少于小承气汤的厚朴量。
二至五两厚朴组方用量分析
《伤寒杂病论》中,厚朴用二两、三两、四两及五两的共有6个方剂。其中,厚朴用二两的分别是桂枝加厚朴杏子汤和小承气汤;用三两的是半夏厚朴汤;用四两的是栀子厚朴汤和枳实薤白桂枝汤;用五两的是厚朴麻黄汤。
桂枝加厚朴杏子汤出自《伤寒论》第18条:「喘家作桂枝汤,加厚朴杏子佳。」《伤寒论》第43条:「太阳病,下之微喘者,表未解故也,桂枝加厚朴杏子汤主之。」从原文来看,厚朴用二两,主要作用是降肺气助杏仁平喘。
小承气汤由大黄四两,厚朴二两,枳实三枚组成。《伤寒论》第208条:「若腹大满不通者,可与小承气汤微和胃气,勿令至大泄下。」《金匮要略·呕吐哕下利病脉证并治第十七》第18条:「下利谵语,有燥屎也,小承气汤主之。」可见,小承气汤重在通便,厚朴用二两,与枳实配伍,降气助大黄通便。
半夏厚朴汤出自《金匮要略·妇人杂病脉并治第二十二》第5条:「妇人咽中如炙脔,半夏厚朴汤主之。」组方为:半夏一升,厚朴三两,茯苓四两,生姜五两,干苏叶二两。可见,厚朴用三两作用是降气化痰。
栀子厚朴汤出自《伤寒论》第79条:「伤寒下后,心烦腹满,卧起不安者,栀子厚朴汤主之。」用四两厚朴伍枳实除胀满,并用栀子除烦。《金匮要略·胸痹心痛短气病脉证并治第九》第5条:「胸痹心中痞,留气结在胸,胸满,胁下逆抢心,枳实薤白汤主之。」用四两厚朴治胸中气结之胀满。可见,仲景用4两厚朴主要作用于胸部上焦以消胀除满。
厚朴麻黄汤出自《金匮要略·肺痿肺痈咳嗽上气病脉证并治第七》第10条:「咳而脉浮者,厚朴麻黄汤主之。」组方为:厚朴五两,麻黄四两,石膏鸡子大,杏仁半斤,半夏半升,干姜二两,细辛二两,小麦一升,五味子半升。此症以咳嗽喘逆明显,风寒水饮兼肺胃热,当是哮喘重症。另据《千金方》卷十有「咳而大逆上气,胸满喉中不利如水鸡声」等句,可知用五两厚朴主要作用是除胸满化痰降气。
牢记方剂药物间比例
疗效是中医能否生存与发展的关键。古人云:「中医不传之秘在于量。」在辨证、选方正确的前提下,制约疗效的最主要因素便是药量。对中药剂量的把控能力,是衡量一位医生临床水平的重要尺度。
中医治病,有辨证、选方、用药等多个环节,辨证准确,选方正确,若药物用量比例错误,同样影响药效,所以,更应遵从各方药物配伍的比例关系,方能效如桴鼓。
从《伤寒杂病论》厚朴组方用量分析,厚朴主要作用于上中二焦,主要用于脾胃气滞证和肺气壅逆喘、咳证,并以降浊气为主。特别是小承气汤、厚朴三物汤和厚朴大黄汤,三方药物组成完全相同,但由于药物用量不同,故所治的病证亦异宜引起广大临床工作者的重视。
在学习《伤寒杂病论》辨证论治方法、方剂、用药配伍规律的同时,更应将方剂药物间比例用量牢记于心,溯本求源,原汁原味继承先哲之经验,才能在临床中才能运用自如,提高疗效。
此外,关于汉代用药度、量、衡,国家权威部门已研究证实,有提出汉代一两为今15.625克者,有提出为13.8克者,两者相差不大,但在临床中很少这样用。即便按古之一两,今为一钱,那么,八两厚朴应为24克,也远远大于《中药学》教材中3~9克的规定,可见,若按《中药学》规定药量来用厚朴,是不能达到预期效果的。

系统自学中医700问之《伤寒论》——光明中医网校

《伤寒论》 是中医经典著作之一,是中医临证医学的基础,历代被奉为医家之圭臬。它的辩证思维方法,辨证论治体系,一直有效地指导着中医学术的发展,因此它便成为一部学习和研究中医的必读之书。

390.你对脉分阴阳的意义是如何体会的?

391.脉有阳结、阴结,亦有阳微、阴衰,应如何进行辨认?

392.促脉与结脉都有动而中止的特点,临床应如何区分?

393.动脉有滑数之似,但又有不同,你是怎样体会的?

394.弦脉与紧脉有什么不同?如何体会两脉之特点?

395.为什么说“弦则为减”、“大则为芤”?减则会出现什么?芤则又会出现什么?

396.何谓欲愈之脉?何谓应时之脉?何谓欲解之脉,何谓战汗之脉?

397.表里脏腑之诊的脉法为何?

398.试述趺阳如经之脉,少阴如经之脉,以及趺阳病脉与少阴病脉。

399.趺阳脉浮而数,医用下法,从其脉证变化推论可能有哪些证候出现?

400.为什么患病之后,夏月盛热,欲着复衣;冬月盛寒,反欲裸其身?

401.命绝与五脏气绝之脉证为何?请讲述其理?

402.如何辨痈肿初发之脉证?

403.脉散与形损为什么属于死候?

404.什么是四时平脉、五脏平脉,阴阳相等之平脉?

405.病脉的变化是怎样产生的?举例加以说明。

406.为什么说呼吸为脉之头?“内实外虚”和“外虚内实”的脉搏特点是什么?

407.为什么必须四诊合参?如果只凭脉诊一法,将会出现什么问题?

408.为什么人恐怖则面白而脉细?

409.人愧为何脉浮?为何面色赤白无定?

410.津液不足的脉证为何?

411.什么是伏气?如何辨认伏气发病?

412.什么是举按寻手法?什么是根脉?什么是损脉?

413.什么是非时之脉的相乘及纵、横、顺、逆?

414.肝、心、肺的平脉各是什么?

415.有胃气与无胃气在脉象上的表现有何不同?对疾病的预后有何影响?

416.为什么肥人责浮,而瘦人责沉?如果肥人脉浮,应当责其什么病证?

417.寸脉下不至关,尺脉上不至关,其原因为何?

418.脉病人不病,人病脉不病,各说明了什么问题?于临证有什么指导意义?

419.“翕奄沉”名曰滑,它的脉态应如何体会?为什么说紧脉主寒,而又说主虚寒?

420.寸口脉侯荣卫之虚实,以本篇原文为依据,试述寸口的不同脉象及主病。

421.趺阳脉候脾胃之虚实,以本篇原文为依据,试述趺阳的不同脉象及主病。

422.少阴脉候肾气之盛衰,“尸厥”病的少阴脉脉象是什么?并简述其机理。

423.什么是有胃气之脉?为什么脉有胃气则生?

424.病邪入脏入腑,其脉为何?试言其理?

425.什么是四时正气为病?什么是时行之气为病?举例说明之。

426.什么叫伏气为病?什么叫更感异气为病?举例说明之。

427.何谓两感于寒?为什么两感较一经感寒为重?

428.试就本篇内容,谈谈人和自然的关系。

429.痉病的证候特点是什么?为什么说它是伤寒的类证?

430.试述痉病的类型及它们的鉴别?

431.湿痹的证候特点及治疗原则为何?

432.风湿、寒湿、湿热在证候表现上有哪些不同?

433.暍病的证候特点是什么?对暍病夹湿应如何辨识?

434.暍病伤人气阴的病机为何?

435.为什么“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可以作为太阳病的提纲?

436.为什么说太阳中风的病机是“卫强营弱”,太阳伤寒的病机是“卫闭营郁”?二证的临床表现有何异同?鉴别要点是什么?

437.预防太阳之邪传变,为什么要“刺足阳明”?

438.以寒热辨阴阳的辨证意义是什么?

439.太阳中风本有汗,为什么还要用桂枝汤发汗?

440.发什么样的汗,才能达到祛邪而不伤正的目的?

441.以原文为据,试述桂枝汤的适应证和禁忌证。

442.举例说明在阴阳两伤时,仲景是如何治疗的,为什么这样做?

443.试论“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的临床意义。

444.桂枝加葛根汤中用葛根的意义是什么?

445.桂枝去芍药汤证,为什么不用芍药?

446.试述麻黄汤、大青龙汤、小青龙汤、葛根汤的适应证及方义。

447.麻黄汤证、小青龙汤证、葛根芩连汤证皆有喘,其喘的病机有何不同?

448.你对“病常自汗出”和“脏无他病,时发热自汗出”的病机是怎样理解的?桂枝汤为什么可治这两种病证?

449.太阳伤寒表实证为什么药后可出现衄解或不药而自衄作解?在临证中若遇到伤寒见衄时,应怎样处理?

450.桂枝加厚朴杏子汤治什么样的喘证?

451.你怎样理解“阴阳自和者必自愈”?

452.麻黄汤,小青龙汤,桂枝加厚朴杏子汤,麻杏石甘汤,葛根芩连汤证中皆可见到喘,其喘的病机和其他证候有何不同?应怎样区别使用这五方?

453.新加汤证的身疼痛与麻黄汤证的身疼痛,病机有何不同?

454.苓桂术甘汤证和苓桂甘枣汤证有何异同?

455.干姜附子汤证和茯苓四逆汤证有何异同?

456.厚姜半甘参汤证是实证还是虚证?本方药量比例应如何掌握?

457.试述太阳膀胱蓄水证的病因、证候、病机、治则与治疗方药。

458.茯苓甘草汤的适应证为何?

459.为什么把热扰胸膈证称作“虚烦”?

460.你对服栀子汤后“得吐者,止后服”如何理解?

461.试述虚烦证的特点及栀子豉汤的方义。

462.试述真武汤证的因、机、证、治。

463.麻黄九禁为何?

464.试论战汗、冒家汗出的机制与证候表现?

465.试述小柴胡汤证、大柴胡汤证、柴胡加龙骨牡蛎汤证的因、机、证、治。

466.你对少阳兼里虚先用小建中,后用小柴胡的治疗方法怎样认识?

467.试述桃核承气汤证的因、机、证、治。

468.火逆变证的特点是什么?通过学习本段,你有哪些收获?

469.桂枝加桂汤,桂甘龙牡汤,以及救逆汤的适应证和病机各是什么?

470.试述太阳蓄血的因、机、证、治。

471.太阳蓄水与太阳蓄血证,病位皆在下焦,其临床表现有何异同?

472.试述大陷胸丸证、大陷胸汤证、小陷胸汤证、三物白散证的异同。

473.运用大陷胸汤须注意什么问题?

474.大结胸证有类似太阳病与少阳病之处,如何进行鉴别?

475.血室指什么?它与肝胆有什么关系?

476.热入血室证应如何辨认与治疗?

477.结胸证与痞证有何异同?

478.五个泻心汤所治痞证应如何区分?

479.试述恶寒一证的辨证意义。

480.白虎加人参汤的主治证为何?

481.对桂枝附子汤证、去桂加白术汤证、甘草附子汤证作一鉴别。

482.试对太阳病篇中滋阴养血益气方药作一分析。

483.试述阳明病提纲的含义。

484.阳明病得之一日,不发热而恶寒者何?又为何恶寒将自罢,即自汗出而恶热?

485.太阴病在什么情况下易转为阳明病?

486.阳明病身痒与太阳病身痒的病机有何不同?

487.试讲解第〔189〕条原文的精神和意义?

488.辨阳明中风与阳明中寒之异同。

489.试述湿热黄疸的发病机理及主证。

490.“心中懊憹而烦”一证在辨识湿热黄疸的意义为何?

491.阳明病,口燥,但欲漱水不欲咽,必鼻衄的机理为何?

492.阳明病,小便次数减少,而大便为什么不成硬?

493.阳明病禁下证有哪些?为什么不可攻下?误下后可能导致什么后果?

494.谵语和郑声有何区别?

495.试述谵语、潮热、濈然汗出的辨证意义。

496.阳明病大便成硬与未成硬的脉证表现各是什么?

497.三承气汤的方义及治则有何异同?

498.一般来说,胃有热则消谷善饥,但论中却说阳明病反不能食者,此有燥屎也。你如何理解?

499.第[219]条三阳合病中“自汗出”一证有何特殊意义?

500.何为“阳明开手三法”?试从证治角度加以分析。

501.猪苓汤临证运用应注意什么?为什么?

502.第[229]条有“发潮热”,第[230]条有“不大便”,为何均以小柴胡汤治疗?

503.试述小柴胡汤在阳明病中的应用。

504.试述导便法的适应证及使用方法。

505.试述茵陈蒿汤证的证治特点。

506.阳明蓄血的病因病机及主证如何?

507.怎样辨别阳明病的可下证?

508.阳明腑实证一下不解,还可再下的道理是什么?

509.第[242]条中的“小便不利”一证有何辨证意义?

510.从吴茱萸汤的方药组成来分析其治疗范围及其适应证。

511.何谓脾约证?如何治疗?

512.试述阳明大便不下的几种不同治法。

513.如何辨别燥屎是否已成?

514.试述阳明三急下证的证候及治疗机理。

515.本论中二阳合病下利的证治各如何?

516.试解释第〔256〕条“脉不负者,为顺也;负者,失也”之理。

517.阳明蓄血证的证治为何?

518.何谓阳明热证、腑证?何谓气分证、血分证?

519.试述寒湿发黄的成因及治则。

520.湿热发黄的证治为何?

521.少阳腑热与经气不利证的表现与病机是什么?为何用小柴胡汤一方统治?

522.你怎样理解少阳主枢?

523.试述太阴病腹满和腹痛的不同类型及其病机与证治。

524.太阴脾虚脏寒下利证和太阴阳复邪却下利而自愈证,其临床表现和病机有何不同?

525.试比较桂枝加芍药汤、小建中汤与桂枝加大黄汤的证治异同。

526.太阴脾虚脏寒下利证的治疗为什么不说XX方主之,而统言“宜服四逆辈”?

527.试述少阴病提纲的辨证意义。

528.少阴寒化证的特点是什么?出现心烦、口渴的机理是什么?

529.少阴寒盛亡阳的脉证及病机如何?

530.少阴病为什么禁汗、下与火劫?

531.试将少阴病的顺证与逆证进行归纳与分析,看看判断其预后的关键是什么?

532.少阴病为何会有寒化与热化之异?

533.四逆汤证、白通汤证、通脉四逆汤证的证治有何异同?

534.真武汤与附子汤在药物组成上只有一药之差,其功效与适应证有何不同?

535.太少两感的证治为何?

536.黄连阿胶汤证和猪苓汤证皆可见到心烦不得眠,二者的因、机、证、治有何异同?

537.桃花汤适用于什么样的下利?它属于什么治法?

538.猪肤汤、甘草汤、桔梗汤、苦酒汤、半夏散及汤分别适用于何种咽痛证?

539.仲景为什么以寒热错杂证作为厥阴病的提纲?

540.“厥”的含义什么?其基本病机为何?试述寒厥,热厥,蛔厥,脏厥,血虚寒厥,水阻胃阳致厥,痰阻胸阳致厥的因、机、证、治。

541.乌梅丸、干姜黄连黄芩人参汤与麻黄升麻汤皆为寒热兼治之剂,它们各有什么特点?主治证有何不同?

542.厥阴热利的证治为何?

543.何谓“除中”,临证怎样辨除中?

544.为何本篇(辨厥阴病脉证并治第十二)附入了众多呕、哕、下利之证?

545.霍乱的成因及主要临床特征是什么?

546.试比较四逆汤、通脉四逆汤、四逆加人参汤、通脉四逆加猪胆汁汤的证治异同。

547.何谓阴阳易、劳复、食复与房劳复?其临床表现与治法各是什么?

548.牡蛎泽泻散与十枣汤皆可攻水,其适应证与方药组成有何不同?

549.竹叶石膏汤与白虎加人参汤的适应证与方药组成有何异同?

550.通过对本篇不可发汗诸条及误汗后变证的学习,你怎样体会仲景护阳气、存津液的精神?

551.结合桂枝汤方后注,谈谈使用汗法时应当注意的事项。

552.以本篇(辨可发汗病脉证并治第十六)原文为据,归纳汗法的分类与代表方。

553.以本篇(辨发汗后病脉证并治第十七)原文为依据,试将汗后诸病证治作一归纳总结。

554.以本篇(辨不可吐第十八)原文为依据,试述吐法的禁忌证及误吐的变证。

555.以本篇(辨可吐第十九)所集原文为依据,试述吐法的适应证及使用吐法的注意事项。

556.本篇(辨不可下病脉证并治第二十)搜集了哪些不可下证?试从原文为依据进行归类总结。

557.以本篇(辨可下病脉证并治第二十一)原文为依据,归纳总结下法的临床应用。

558.通过本篇(辨发汗吐下后病脉证并治第二十二)的学习,你对“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的原则有何体会?

《伤寒论》读书心得体会

  写读书心得体会,不仅可以明白书中或文中的内容和主旨,还可以培养明晰的头脑,敏锐的眼光。下面是我带来的《伤寒论》读书心得体会范文,欢迎阅读参考。

  《伤寒论》读书心得体会(一)   在这春雨纷纷的夜晚,窗外寂静无声,我独自坐在窗边,看着窗外的行人纷纷,不经意看到桌上的《伤寒论》,手不由地打开台灯,细细读起了起来。这已经不是我第一次翻阅它,但每一次翻阅它,都带给我一种新的感悟体会。它不仅让我惊喜,也让我困惑。但却又让我忍不住去思考、钻研,这一次次的思考、钻研都化作无数的对《伤寒论》以及中医的深情。

  说道《伤寒论》就不得不提到他的作者张仲景,张仲景先生在历史上的主要贡献不是他的仕途成就,而是他身居高位却愿意造福百姓,为百姓生命健康之根本所日夜寻求探索,从而留下了著作《伤寒论》,为万千饱受病痛折磨的人民指引了一条出路。而其著作《伤寒论》的伟大之处不仅在于其留下了几百个经方,更在于建立了辨证论治的理论体系,开创了理,法,方,药的先河。自此以后,中医不再是师徒相传的经验之谈,而是成为了一门拥有理论的学科,使中医的各种看病方法都有理可寻,有法可依。由此观之,张仲景之于中医犹如门捷列夫之于化学,称其为医中之圣一点也不为过。

  然后在多次阅读《伤寒论》后我却发现想要真正读懂它并不是件易事,不仅需要知识积累更需要一颗探求的心。要深刻细读《伤寒论》,首先就必须要有一种中医思维框架,不仅是要翻看医案著作,领悟前人经验,更要自己结合日常多多思考书中为何如此阐释?而不是死背医案记录。其次,在遇到不理解的地方,应当结合基础理论思考,不能以自己的意念为主导去排斥它,甚至怀疑它。最后在知识与经验积累到一定程度上,就可对《伤寒论》提出质疑,在疑问的过程中不仅是自身领悟的更高层次发展,更是医学造诣的升华。如此这般,方能读领略到古人张仲景先生蕴藏在书中的智慧,也能使自己在阅读过程中得到收获。

  《伤寒论》读书心得体会(二)   自仲景之《伤寒论》的出现,后世医家多对此有所发挥,或依原文而解,或有所补益,但于临床较为实用,讲得很是朴实的,我多遵刘渡舟、陈瑞春,二老多以临床为出发点,无累赘之言,指导我们后学有很深的实际意义。笔者近日再读《伤寒论》时,突有所感悟,现笔录于此,分享与同仁。

  笔者近日坐门诊,接触的上感病人较多,这个疾病本身不是重病,就是老百姓常说的普通感冒,如无并发症,一般经5-7d痊愈。但若治疗不及时、不彻底,可能会引动很多旧病复发,比如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肺心病,加重原有心脏疾病,比如导致心衰、心律失常等等。忽然想起,早在1800多年前的《伤寒论》中,仲景仙师就对此有详细的论述,我们一起来看《伤寒论》第7条病有发热恶寒者,发于阳也;无热恶寒者,发于阴也。发于阳七日愈,发于阴六日愈,以阳数七,阴数六故也。可知,中医对于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的病程时间有精确的论述,但此处之病也不是单指感冒而言,学者应灵活看待。

  再如《伤寒论》43条:太阳病,下之微喘,表未解故也。桂枝加厚朴、杏子主之。18条:喘家作,桂枝加厚朴、杏子佳。这两条论述了太阳中风兼肺失宣降的证治。以方测证,临床应有太阳中风的临床表现,即头痛发热,汗出恶风,脉象浮缓等证,再兼有喘息等症状的病症,治疗选用桂枝汤解肌祛风,调和营卫,加厚朴、杏仁降气平喘,消痰导滞,表里同治,标本兼顾,为解表宣肺,化痰定喘的有效方剂。我理解,此证相当于现代医学的感冒,引动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而表现的症候,或者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时临床表现为此证型者,均可用之。如《伤寒论方医案选编》记载治疗外感引动宿喘案例,刘某,男,42岁,素有痰喘之疾,发作较频。春日伤风,时发热,自汗出,微恶寒,头痛,且引动咳喘,发作甚于前,胸闷而胀,气喘倚息,痰白稠量多,咳喘之时则汗出更甚。不思食。舌苔白腻脉浮缓,关滑有力。此风邪伤表引动痰喘复发,外风挟痰浊壅滞胸腕,肺胃气逆不降所致。方用桂枝加厚朴、杏子汤加味。处方为:桂枝6 白芍6 炙甘草4.5 生姜2片 厚朴9 杏仁9 麻黄1.5 贝母9 苏子9 炒枳壳9。连用3剂后,表证去,自汗止,痰喘亦平。再看《蒲辅周医案》中,蒲老用本方治疗重症腺病毒肺炎1例,患者为一3个月大的男婴,因发热4天,咳嗽气促抽风2次住院治疗,经用西药以及大剂麻杏石甘汤治疗无效,当时体温在40℃,无汗,面色青黄,咳而喘满,膈动足凉,口周围色青,唇淡,脉浮滑,舌淡、苔灰白,指纹青,直透气关以上。蒲老认为是辛凉苦寒撤热不退,是营卫不调,寒邪闭肺所致,遂用桂枝五分 白芍六分 炙甘草五分 生姜二片 大枣二枚 厚朴五分 杏仁十粒 僵蚕一钱 前胡五分 一剂得微汗,体温渐退,热降喘平,营卫得和,后再以射干麻黄汤加减治疗而愈。细读蒲老这则医案,有如肺炎并发心衰,忽又忆及读毛以林老师的《步入中医之门》讲到刘新祥教授用桂枝加厚朴、杏子汤治疗心衰的案例,并重点地说到汗与不汗的重要性。可知,本方不仅用于治疗外感引动宿喘,还可用于治疗喘息胸满,不能平卧的心衰疾患。

  原文40条:伤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气,干呕,发热而咳,或渴、或利、或噎、或小便不利、少腹满、或喘者,小青龙汤主之。本条论述了太阳伤寒兼水饮内停的证治。用小青龙汤辛温解表,温化水饮,方中麻黄发汗平喘利水,配桂枝增强通阳宣肺之功,芍药与桂枝相配,调和营卫,干姜、细辛散寒化饮,五味子敛肺止咳,且使干姜、细辛不至升散太过,半夏降逆化饮,炙甘草和中兼调和诸药,诸要合用,共凑辛温解表,温化水饮之功。现代医家对于此方的临床运用较为广泛,其适应范围是:⑴治表有寒邪,内有水饮,发热干呕而有咳喘者。⑵溢饮,心下有水气,咳嗽喘息,遇寒必发,吐痰沫,不能卧,喉中涩。⑶支饮,发热干呕,吐涎沫,咳逆依息不能卧。总之,寒饮咳喘,不论有无表证,均可用之。本方对现代医学的感冒、急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肺心病,只要辩证准确,多有很好的疗效。《伤寒论方医案选编》中有案例为证,李某,男,44岁,自幼患过哮喘,天冷遇水劳动则喘更甚。1964年8月12日因重感冒而复发哮喘,咳嗽连声,咽中漉漉,多吐白沫,伏坐不得卧,吐痰不松,食欲减退,大便结,小便清长,舌苔白滑,脉浮紧。或衰木盛,水寒金冷,津液不得蒸发,则留而为饮,上迫于肺,肺络受阻,气机被遏,遂致咳喘,治宜温中蠲饮,宣肺纳肾。处方为:麻黄4.5 肉桂0.9 沉香1.5 白芍6 细辛2.1 干姜3 五味子3 半夏6 炙甘草6 蒌仁15 莱菔子12 服后喘定咳轻,咯痰大减,亦能卧睡。再以温化饮邪肃降肺气,连服六剂而瘳。刘老常用小青龙汤治疗咳喘,常屡建奇功,并总结出小青龙汤的运用的六个要点,大家可参考《刘渡舟验案精选》。

  桂枝加厚朴、杏子汤与小青龙汤皆为表证兼喘的方剂,桂枝加厚朴、杏子汤为表虚兼喘,临床以有汗而无水饮内停的咳喘病症,而小青龙汤为表实兼喘,为无汗而有水饮内停的咳喘病症。

  《伤寒论》读书心得体会(三)   我个人认为,中医的发展道路是曲折又漫长的,前途却是无知的。回顾中西医发展一路起来的历程,中医在社会中所受到的种种质疑,难免会让人对它心存质疑。虽然我是中医学院的学生,坦白说一开始我对中医也是有偏见的,特别是我们中西医结合专业,先在南方医科大学学习两年西医的我们对中医这种富含哲学而又需要有一定的中国古代知识才能理解的学科,在缺乏这时代知识又一直接受西方原子论教育的我们看来是多么抽象而又模棱两可的东西。记得《中国医学史》的吴老师跟我们说过这么一句话西医让人明明白白地死,中医让人迷迷糊糊地活。或许这就是中医和西医的区别吧。

  接受中医教育一年半了,对中医也算是有些许了解,也培养了自己对中医的兴趣和坚定自己学中医的信念,虽然说不是每个中医人都可以成为中医大家,但可以肯定的一点是中医真的可以让人活得更好。还是邓老的一句话说得好中医之所以没效是因为你没学好。

  《伤寒论》是祖国医学四大经典医著之一,著者为东汉著名医家张仲景。此书是一部阐述多种外感热病辨证论治的专著,是我国第一部理法方药比较完善,理论联系实际的古代重要医著。《伤寒论》是通过六经传变、六经辨证来讲述疾病,张景仲真是个伟大的医学家和文学家,他采用了很多种手法:省文法、倒序法。。。。让我们这些没有什么中医文化底蕴的新一代读起来还真的不好理解。但还好,他按六经传变规律来描述这也给我们很清晰的思路去探讨这方书之祖、医方之经了,也不是没有窍门可寻的。再者他的脉法有独到之处:1、各病有主脉;2、一脉主数病;3、一病见数脉;4、脉法颇灵活;5、用脉象解释病机;6、以脉象指导诊断;7、以脉象指导治疗;8、据脉象推测预后;9脉象相同,舍脉从证以认病;10、证候相同,舍证从脉以认病。在治则治法上也是非常具体的:1、治未病;2、注重顾护脾胃;3、注重因势利导的治则;4、强调标本缓急;5、突出同病异治,异病同治;6、指出疾病的治法及治禁。7、注重整体护理。8、也体现了张仲景多一证则加一药,少一证则减一药的思维。这不仅给我们理解《伤寒论》带来了很大的方便,也丰富和拓展了我们的中医思维和临床思维。

  这个学期学了《伤寒论》,四大经典医著之一,大家都很重视,再加上有幸是李赛美教授教的,大家学习的积极性就更大了。李赛美教授会给我们放临床主任查房病案分析视频,我挺喜欢这种教学方式的,因为我不仅让我们可以了解临床上是怎样用《伤寒论》去解释和辨证辨病的,同时也培养了我们的临床思维,和加深对条文的理解和运用,也增加了课堂气氛,活跃了我们的思维,也减轻了以前我们一味上课枯燥无味的只看PPT的现状。减少了我们的视觉疲劳。

  课余时间大家都会去看《伤寒论》各家之说,然后再根据自己的理解和对所看到的内容感兴趣的总结一下自己的心得,或者觉得别人说得好的、总结得好的地方,就拿出来与大家分享一下。然后几个同学常常在一起讨论条文说说自己的见解,大家都各抒己见。我觉得这给了我很大的帮助,让我们相互学习,可以了解其他同学的理解和思维切入点,同学也可以拓展自己的思维,再者大家分享可以做到资源共享,不仅可以在有限的时间里学到更多东西,还能增进我们的友谊,也培养了我们与他人合作和表达自己的能力。

  我这个学期看了《刘渡舟〈伤寒论〉讲稿》,觉得这对我对《伤寒论》的学习和理解是很有帮助的,里面有他用经方治疗的个别案例这更加深我对经方的疗效的认识以及经方运用的临床思维都有所帮助。记得刘教授在讲桂枝去芍药汤为什么要去芍药?讲得挺好的。有两方面的原因:其一,芍药味酸,入血分和阴分,对于胸阳之气不利,因此要减去。根据张仲景用药的法度,胸为阳,凡胸阳不利出现胸满,都去芍药;腹为阴,凡脾阴不利出现腹满,都加芍药。所以去芍药者,乃避阴以救阳也。其二,芍药会妨碍桂枝的宣发、腾达、振奋心胸阳气的作用。把芍药减去以后,桂枝汤中剩下的都是辛甘之药。这解释不仅可以让我们更好地理解为什么要去芍药,也更总结了张仲景是怎样运用芍药这一味药的。这也给我们在《金匮要略》风水,脉浮身重,汗出恶风,防已黄芪汤主之。腹痛者,加芍药,也更容易理解,为什么在这里要加芍药了。

  我是个爱想东西的人,脑袋里有时总有些奇异的想法。我有时会着磨《伤寒论》和《金匮要略》这两本这两本都是医圣张仲景的手稿,总想怎样找个切入点把这个两本书联合起来读,或许会更好理解。例如,咽喉溃烂一病。

  我个人认为这两首方所治的咽喉溃烂症,苦酒汤侧重于痰,所以用半夏涤痰散结。然而甘草泻心汤是个寒热错杂,偏于热为患。所以用了黄芩三两、黄连一两来苦寒清热燥湿。临床上出现咽喉溃烂症时,这两首方都是可以加减运用的,特别是甘草泻心汤里面的药物寒热各自调整一下,运用范围更广。

  张仲景的六经辨证是非常清晰,而且他的经方也是在临床上被验证过,确实是有效的,而且疗效非常好,这无须再去质疑了。但唯一遗憾的是,他并没有给我们留下攻破当今世界的第一杀手肿瘤的证治方药,这也给了我们一块新的领域,毕竟这问题是会层出不穷的,也让我们在学习张仲景的辩证和临床思维后,学会举一反三地开阔我们的思维,不断地丰富我们的经验,用实际去验证经方的效验和攻破这难关的可能,去填充这页空白。我对这方面也很感兴趣,也坚信中医治疗肿瘤是永远比西医更具优势和人性化。《李可老中医急危重症疑难病经验专辑》更坚定了我攻破肿瘤这一难关的信心。虽然我目前还没有这个能力,但自从我踏上医学这条路,认识到肿瘤这个世界难题时,我就下定了决心致力于中医治疗肿瘤这一块,我相信未来中医一定可以攻破肿瘤这一难题,至少可以对人类的健康和减少患者的病痛提高病人的生活质量是更有优势的。虽然我知道我这么说也是没有什么科学性,但这是人类的美好愿望,只要有信心,坚毅走下去,就像人类登月这一步的跨越一样是有可能的。

  《伤寒论》读书心得体会(四)   在积累了大一,大二的中医基础课后,大三的我们开始学习经典。经典的学习,提升了我们的深华空间,培养了我们的中医辩证思维。为我们将来从事中医药工作打下了基础。我对自己学习伤寒做个简单的分享。

  1.理解原文为重点,多读多背,多用心品读,用心体会。

  在原文上下功夫,弄懂原著,求其本意,旁参诸家,多读多倍,书读百遍,其意自见。《伤寒论》主要讲诉仲景学术思想,探索期精微大意,因此就应该在原文上下功夫,弄懂原文句子的含义,然后将其背诵,记在脑海里,到遇到时便可拿出来用,体现熟能生巧之意,只有熟了以后反复的应用才可体现出其精微之处,然后在不断地使用中得到提升。

  2.六经辩证的学习非常具有逻辑性,知识特点具有框架性,对我们学习起来就非常容易。 每一经都有其各自的特点,这样先记住病纲总的特征,再来分析其中的特殊病症,从同到异,相比较的学习,比较容易记住,结合各种致病特点,各脏腑受邪特点和以前的知识联系起来学习,从各经病治疗,治法入手,失治,误治后出现的病症,一一梳理,学习起来比较容易。六经传遍是有规律的,不同的传变情况会有不同的传变情况:在感邪轻,正气强的条件下,如治疗得当,可不传而愈。在感邪重,正气强的条件下,病发于阴而反映强烈,不论病在一经或合病,或并病在三阳,但若治疗不当,消耗了正气,则可传入三阴。由阳经传入三经的,病多属热,在感邪重,正气弱的情况下,病发时直中三阴,但若治疗适当,邪衰正胜也可阴正转阳,在感邪轻,正气弱的情况下,病可发于阳也可发于阴。

  3.伤寒论六经辨证的学习

  六经辨证是要辨别出病、脉、证、治四方面的基本内容,可见通常所说的六经辨证,实际上是对辨识

  以上四方面内容的简称。

  太阳病为外感病的初期。太阳病以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为提纲,凡外感疾病。出现此脉证者,即可成为太阳病。太阳病有经证腑证之分。太阳经证因因病者体质及感受邪气不同,分为邪气中风两大类。中风的主要脉症有恶风寒,发热,头项强痛,自汗,鼻鸣,干呕,脉浮缓等,其病机为卫阳浮盛,卫外不固,营阴外泄。伤寒的脉症有恶风寒,发热,头项强痛,身疼腰痛,骨节疼痛,无汗而喘,脉浮紧等,其病机为风寒外束,卫阳郁遏,营阴凝滞。太阳腑证有蓄水,蓄血之分。蓄水证是表邪不解,内入太阳之腑,邪与水结,膀胱气化失职,故出现脉浮发热,渴欲饮水,水入则吐,小便不利,少腹满,脉浮数等。蓄血证是表邪不解,循经入里化热,热与血结,血蓄下焦膀胱部位,起临床证候为少腹急结或硬满,其人如狂或发狂,小便自利等。此外,太阳病还有兼证,如太阳中风兼喘,兼汗漏不止,兼身疼痛等;又有因误治失治所导致的变证,如结胸,痞证,脏结,火逆等等。

  阳明病是外感病过程中,正邪相争剧烈,邪热极盛的阶段。其证多属内实燥热性质,故阳明病以胃家实为提纲。阳明病依据燥热与肠中糟粕结合与否,而有热证,实证之分。如燥热虽盛,但未与肠中糟粕相结,而充斥内外,弥漫周身,出现身大热,汗自出,不恶寒,反恶热,脉洪大,烦渴引饮者,称为阳明热证。若燥热之邪与肠中糟粕相结,燥屎阻滞肠道,腑气不通,出现潮热,谵语,手足濈然汗出,腹满硬痛,不大便,脉沉实者,称为阳明实证。另有微热约束脾的传输功能而大便硬结,不更衣十日无所苦者,名为脾约证,亦属阳明实证范畴。阳明病虽以里热燥实为主,但也有由于里虚或中寒所导致的阳明寒症,虚证。此外,阳明篇中还有发黄证,血热证等变证。

  少阳病是外感热病发展过程中,病在半表半里的中间阶段。邪入少阳,胆火内郁,枢机不利,故以口苦,咽干,目眩为提纲。其主证还有往来寒热,胸胁苦满,嘿嘿不欲饮食,心烦喜呕,舌苔白,脉弦细等。少阳枢机不利还包括有若干兼证,如兼太阳之表,则出现发

  热,微恶寒,肢节疼烦,微呕,心下支结等;兼阳明之里,则可见往来寒热呕不止,心下急,或心下痞硬,郁郁微烦,或潮热,不大便等;若兼气化不利,则可出现往来寒热,心烦,胸胁满微结,小便不利,渴而不呕,但头汗出等;如少阳病误下,病邪弥漫,表里俱病,虚实相兼,则见胸满烦惊,小便不利,谵语,一身尽重,不可转侧等

  太阴病是三阴病的初始阶段。病入太阴,以脾阳不运,寒湿阻滞为主,故以腹满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食腹自痛为提纲。除太阴本证外,尚有太阴兼表证,见脉浮,四肢疼烦等;有太阴腹痛证,见腹满时痛,或大实痛等;若太阴寒湿在里不解,郁而发黄,亦可形成太阴发黄证。

  少阴病是外感并发展过程中的危重阶段。病至少阴,心肾阴阳气血俱虚,故以脉微细,但欲寐为提纲。少阴病有寒化热化两途:寒化证见手足厥冷、身倦而卧、下利清谷、小便不利、脉沉微等;热化证则以心中烦不得卧,咽干咽痛,或下利口渴、舌红少苔或无苔,脉细数等为主要脉症。此外,少阴病还有兼太阳之表的两感证,热化精伤、邪热并归阳明的急下证,以及热移膀胱、下厥上竭等症。

  厥阴病是伤寒六经病症的最后阶段。厥阴为病,肝失条达,木火上炎,脾虚不运,易形成上热下寒的病理变化。厥阴病提纲消渴,气上撞心,心中疼热,饥而不欲食,食则吐蛔,下之,利不止即反应了厥阴病寒热错杂的证候特点。然厥阴受邪,阴阳失调,若邪气从阴化寒,则为厥阴寒证;从阳化热,则为厥阴热证。病至厥阴,正邪相争,阴阳消长,加盟手足厥逆与发热交替出现,则为厥热胜负证。若由于阴阳其不想顺接,表现为四肢厥冷者,则称之为厥逆证。邪犯厥阴,肝失疏泄,影响脾胃,升降失调,还可见呕吐、下利等证。

  《伤寒论》读书心得体会(五)   1. 关于其流派。在我看来,伤寒论可以分为两大流派,一派是占据绝对主流的辨证论治学派,主张治病要根据脏腑经络阴阳五行的理论来辨证型,代表人物有刘渡舟,熊曼琪,梅国强,李克绍等,主流医家几乎都是主张辨证论治一派是人数较少的主张辨六经辩方证药证的方证对应学派,代表人物有日本吉益东洞、尾台榕堂、汤本求真等,中国的有胡希恕、黄煌、刘志杰等。

  2. 关于其论证的内容。伤寒是温病、中风、伤寒、中湿等外感疾病的统称,或者说由于起居饮食不甚引起的突发性疾病。例如汗出当风、久坐湿地等等。而在所有外感疾病中伤寒是最严重最普遍的一类疾病,这是伤寒论重点讨论的对象,当然也同时讨论了另外几种突发疾病。所以伤寒论重点讨论的是外感突发疾病的证状、脉象、传变规律及治愈方法。

  3. 对六经的认识及其和脏腑关系的几个简要介绍。中医治病都是从整体出发的,以病者盛衰强弱为依据,病势之缓急进退来作为施治方针。所谓六经,三阴三阳是也,大抵三阴经病,属寒、属里、属虚者多,故太阴治宜温,少阴治宜补,厥阴治宜清;而三阳经病,恰与三阴经病相反,大抵属热、属实、属表者多,故表证宜汗,实证宜下,独少阳属于半表半里,既不宜汗又不宜下,故治宜和解。昔俞根初先生曰:以六经铃百病,为确定之总诀。又曰:百病不外六经,正治不外六法,按经审证,对症立方。

  (1) 阳明病与心阳明病。无论寒邪热邪,一律表现为高热,另外有谵言妄语的证状。其实阳明与心有莫大关系。《内经》二阳之病发心脾,二阳就是阳明,说明阳明的病可能发自于心,也可能发自于脾。所以心病可以引起阳明病。而瞻谵言妄语是神志疾病,与外邪攻击心包有关,也正因为心包是禁宫要地,正邪交争最猛烈,所以才会出现高热症状。另外阳明病的脉象是洪脉,这正是心脉。由此推知,阳明经病的主方白虎汤,其实最重要的是解心热。在高烧、神志昏迷的时候,后世很多名医都在白虎汤的基础上加上犀角、羚羊角等味以解心热。(2)阳明病与肠胃。《灵枢经脉》说足阳明胃经主津液所生病。足阳明病引起的一个问题就是津液大亡。因此阳明病的一大特点是大汗出。汗出也是身体正邪交争后把外邪排除体外的过程。但是大汗出后出现的问题就是胃家实排便困难。依我个人的理解是这样的:正常的人体防御机制,可以通过高热、汗出的方式战胜外邪病排除,在体表可以排邪,那么机体是否也有可能在肠胃之内,以分泌物的形式将外邪排除,随粪便外出。但是,由于排便困难,外邪无法排除,反而在粪便上滋生,排便困难除了破坏正常代谢外,也使外邪在粪便中滋生。因此排便就成了主要矛盾。三个承气汤就是解决排便问题,大便出来了,外邪也就随之而去了。当然并非所有的阳明病都会伴随便秘,而是肠内有燥矢、有宿食、或肠胃机能有问题才引发便秘。

  (3)太阳病与肺。外感症初发,通常表现为太阳病。所谓太阳并非抽象概念,因为太阳病会引起手足太阳经循行部位的不适感受。如头项强痛,腰背痛。例外鼻鸣、鼻塞、流涕等有时也是太阳经的病症,因为足太阳经过睛明穴而络鼻窍。太阳病是表证,病在皮毛。肺主皮毛,所以太阳病与肺部疾病通常同时出现。所以太阳病经常伴随咳嗽、喘息、浊痰的出现。所以在治疗太阳伤寒的方剂中,多有润肺、止咳的药物出现。如杏仁、五味子、生姜等。另外,太阳病为什么现浮脉?浮脉是肺脉,所以是太阳经与肺同病。

  4. 对于药物使用的看法。在我看来伤寒论中其主要用药特点是有是证,用是药。最典型的就是《伤寒论》96条伤寒五六日中风,往来寒热.胸胁痞满,默默不欲饮食,心烦喜呕,小柴胡汤主之。方后7加减:若胸中烦而不呕者,去半夏、人参、加瓜蒌实一枚;若渴,去半夏,加人参,合前成四两半,加瓜蒌根四两;若腹中痛者,去黄芩。加芍药三两;若胁下痞硬,去大枣,加牡蛎四两;若心下悸,小便不利者,去黄芩,加茯苓四两;若不渴,外有微热者,去人参,加桂枝三两,温服微汗愈;若咳者,去人参、大枣.加五味子半升、干姜二两。又如麻黄汤、麻杏石甘汤、麻杏苡甘汤,三方的共同症均有发热,共同之药都有麻、杏、甘,仅有一味药不同。显然可以看出桂枝为恶寒身痛而设,薏苡仁为风湿身疼而设,石膏为汗出兼喘而设;桂枝通阳、薏仁祛湿、石膏清里热。通过这样的类比,我们就可明确的知道桂枝、薏仁、石膏的药物作用,不用再作其它的分析和药书资料的论证,简捷而正确,直得仲景心法。

  5. 心得总结和对未来的展望。我深深感觉医学知识博大精深,疾病千变万化,我的知识实在太贫乏。以后还要在多个方面多下功夫,充实自己。在今后的学习中我一定要灵活运用伤寒论,在失败中总结经验。作为新时代的中医学生,我一定要立足于临床,刻苦研读张仲景著作,学以致用,反复实践领悟,提高自身的中医素养,同时根据社会环境的变化,推陈出新,革故鼎新。国医大师邓铁涛曾寄语青年中医:21世纪是中医学的世纪,要对自己充满信心,当铁杆中医,努力提高中医临床疗效,让中医学走出国门,传扬世界,为整个人类的健康贡献力量。我一定要成为其中的一份子,为中国医学尽自己的一份力量!

   我精心推荐

11月20日总结:桂枝汤、麻黄汤一些小条文串讲?葛根红花汤

葛根红花汤,把葛根系统的药加以运用,加上活血的红花,再加上一些清血热,消炎的药,就可以做到治疗一些头部的发炎。那象朱木通用葛根红花汤呢,他是治疗这个小孩子头顶上长一大堆脓疮,就觉得青春痘也会长在头顶的哦,就是头发里面会有一颗一颗的,那如果长得太多太可怕了,葛根红花汤。治疗酒糟鼻

薏苡附子败酱散,治疗痔疮、小疣子

宜桂枝汤

太阳病,外证未解,脉浮弱者,当以汗解,宜桂枝汤

冷天不出得了汗来检测你的病证的时候,那你还是只能在脉上面下工夫了,那麻黄汤、大青龙汤的脉,通常都比你原来的脉要强,要紧。那桂枝汤的脉就不会比较强比较紧。所以脉浮弱,而有恶风寒的现象,那就非常可能是桂枝汤。

桂枝朴杏汤与喘之辨别

【7.12】 太阳病,下之微喘者,表未解故也,桂枝加厚朴杏子汤主之。

桂枝加厚朴杏子汤方

桂枝三两? 芍药三两? 甘草二两(炙)? 生姜三两(切)大枣十二枚(劈)? 厚朴二两? 杏仁五十枚(去皮尖)

太阳病,下之微喘者”,太阳病本来不应该用下法的,感冒了喝一杯柠檬汁,柠檬汁的寒气就会让邪气内陷了。或者是打点滴,那这样也等于是下过了

小青龙汤的框架之下喘,那一定是咳喘,咳嗽而气喘。他咳嗽的时候,你要辨出是小青龙汤证的话,这个脉在浮脉里面会带有一点弦脉,然后咳出的痰不是稀稀的痰,就是泡泡痰,就是小青龙汤的痰,那这是一种喘。

太阳阳明合病,脸红红,脉已经拉成一长条了,然后人开始发干了,那个时候又喘又胸闷,那是麻黄汤

葛根芩连汤证也有喘,可是因为葛根芩连汤的主证是在热痢,所以那个喘你可以不在乎它。

那麻杏甘石汤证呢,是肺里面又干又热的,所以他那个人如果它喘的时候,他咳的状态一定是那种,就是象那种吉娃娃在叫的那种干咳的声音啊,它是热被闷在肺里面,把他的肺脉会觉得把到一坨馒头在它的右手寸脉的地方。因为它有热上来,然后被寒邪束住,所以会有一坨馒头一样的脉在右手的寸脉,然后又是咳的声音很干的。

你的表邪被打下来,陷到肺里面的时候,不偏湿冷不偏干热,但是那个邪气还是邪气,所以还是有可能造成一个喘的现象,那这样就要解表邪,然后用厚朴杏仁来清这个喘的状况。

宜桂枝汤”之二

【7.13】? 太阳病,外证未解,不可下也,下之为逆;欲解外者,宜桂枝汤。

这个人脉还有一点浮,或者是他还有一点怕风怕冷,这就是太阳表证了,要再吃一次桂枝汤。

宜桂枝汤”之三

【7.14】? 太阳病,先发汗不解,而复下之,脉浮者,不愈。浮为在外,而反之,故令不愈。今脉浮,故知在外,当须解外则愈,宜桂枝汤。

太阳病,先发汗不解,用下法哦,他说如果那个人呢,脉是浮的,那你发完汗再用下法帮他通大便,是不会有用的,他说“脉浮者不愈”。那就是说当你有浮脉的时候,代表病邪还在表,那这样子是告诉你说你上次的汗法并没有把病邪完全打干净,还有病邪在表面,还要继续把它清干净,然后如果还有病邪留在里面才能够用下法。那如果已经把到有浮的脉了,你还是应用下法的话呢,他就说浮代表邪气在外面,而你反下之,所以他不可能好的。现在因为是脉浮,所以知道病邪在外面,要解外面他才会好,所以要用桂枝汤。

阅读全文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