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当前所在位置: 首页>祝由术>心理健康

心理专家点评南方医科大伤人事件:别让孩子变成工具(南方医科大学好吗?)

发布时间:2023-07-17 02:34:36 作者:妙手生春 点击:11147 【 字体:

日前,南方都市报的一条名为“广州一大学学生在宿舍区持刀行凶 致两同学1死1伤”的新闻引发了网友的热议。该报道称,该校一学生宿舍4楼内,一男生持利器捅伤两名同学,其中一人伤重不治,另一人则被送往医院救治。为什么校园凶杀案这么多,我们到底要如何面对上铺的兄弟?以往同学之间类似手足般的情感,现在却要被睡觉也要睁着一只眼睛替代吗?凤凰健康邀请著名心理专家柏燕谊说出她对此次事件的看法及观点。

刘某宿舍当我们进入大学之后,人的社会角色发生了一个很大的转变。从以往的家庭生活为主,学习为生活的主要任务变换成为集体生活为主,学习和社会适应为主要任务。就在这貌似简单地改变背后其实蕴含着很多的变化。

家庭生活为主是我无需考虑去迎合(意识层面)周围的其他人,因为不论是家长还是老师都会为我们创造很舒适的学习环境,以及生活状态。但是很多家庭的家长在这个氛围的营造过程中忽略了一个问题,那就是我们要让孩子学习得努力,取得更多成绩的受益人到底是谁?

在我的咨询室里面,有些爸妈是很有专业建树的知识分子,或者很有社会成绩的成功人士,他们处在社会链条的中上层,深深地知道拥有更多的社会资源对于一个人的人生来说会有很多的益处,同时这也意味着如果我要跌落到下面,那么那些我见到的人生痛苦和艰难会让人生笼罩成为灰暗的颜色。所以,这类家长给予孩子的学习动力就是你要出成绩,这样你才有可能混成“人”样。

然而,在孩子的心中,社会到底是什么,那只是一个概念,对于青春期的孩子来说,这个世界是什么样子不重要,重要的是我觉得以我之优秀我能够拥有这个世界。

而这个“我”或许并不是一个综合能力的我,更多的是“我”的思想、“我”的智慧、“我”的情感等等,是一个更加纯粹的“我”的认识。当然这样的自我意识其实是有等待提升和完善的,然而,家长朋友们却跳过很多的人生必须要经历才能懂得的环节,直接告诉孩子“你”没戏,你只有学习了更多的知识,拥有了更好的学历,“你”才是“你”。

宝宝们心里苦啊,因为此时的学习并不是一个愉快的享受的过程,不是一个让美丽的自己变得更加美丽的过程,此时的学习变成了一个用来修饰一个差劲的自己的过程,变成了一个其实自己什么都不是的的验证过程。

由此,孩子们内心压抑着对于自己被鄙视、否定的愤怒完成了高考。而当我们进入大学的集体生活当中的时候,原本一些应该属于正常的生活差异、思想差异的磨合,就变成了一种“你讨厌、你差劲、你是错误的”的真实的呈现。

或许这就是一个扳机效应,此时的否定,成为了一直以来“我”没有被真实的看见和尊重而被否定的清晰化呈现。那么原本三级(低水平)的愤怒就会上升为七级(高水平)的愤怒体验,而由此带来的也是行为与情绪的不对等。

还有一些家长或者因为面子,或者因为想要通过孩子的“有出息”来完成生活质量的改变来给孩子营造很充沛的生活学习环境,而孩子只要表现的让家长觉得更靠近自己的理想状态,就给予表扬鼓励,反之,就给予严苛的、残酷的回应。而孩子就会有被工具化的感受。

你愿意被当成工具吗?大部分正常的人都不愿意。所以,当我们进入到一个集体生活当中的时候,这类孩子会呈现出一种儿童式的状态来获得被当成人而受到的理解、接纳、帮助。遗憾的是,同学们都是平等的,没有人愿意平白无故的被当成爹哋、妈咪。

那么,以往的情绪就会成为创伤而被呈现和放大。

所以我认为,每个家庭的父母都是不完美的,或多或少给予孩子的内心、价值观都有一定的压抑和错误引导,当然这并不是他们不爱孩子,而恰恰他们以为这就是爱,而且是深爱。因为他们以为自己在帮助孩子逃离恐惧,当然,这个恐惧是家长的,而不是孩子的。所以,大学生的入学心理建设其实是非常重要的,或许你认为这是一个心理咨询师的危言耸听,但是越早的让孩子们看到内心真实的自己,越早让孩子们学会如何以真实的状态来和这个世界交往,越早的让孩子内在的“我”被看到和拥抱,这些我们不愿意看到的血案就会减少。

制度是可以规范人的行为,而“我”的被爱是让人们在行为规范的过程中感受更多的轻松和幸福。

南方医科大学好吗?

南方医科大学,国家重点大学,属于211工程,历史悠久,实力雄厚。

南方医科大学(Southern Medical University),原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军医大学,广东省"211工程"省属重点大学,直属广东省人民政府,由广东省人民政府、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共同建设 ,入选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广东省一级园林式院校。

学校创建于1951年,1979年被确定为中国重点大学,于2004年被批准为中国8所试办八年制医学教育的高等院校之一。2004年8月,学校按照国务院、中央军委下达的命令,整体移交广东省,更名为南方医科大学。

根据2016年1月学校官网显示,学校有校本部、顺德校区2个校区,占地面积176.68万平方米,建筑面积84.67万平方米。学校有全日制在校生15514人,其中本专科生12061人、研究生3027人、留学生501人。

截至2014年6月,学校有4个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三级科研实验室1个,2个省部共建重点实验室,12个广东省重点实验室,4个广东省教育厅重点实验室,校级研究所17个。

初一男孩辍学在家,爱玩游戏,心理学家:别让打骂教育毁了孩子

有很多父母对“网络 游戏 ”恨之入骨,因为网络 游戏 会让自己的孩子变成另外一个人:不爱学习、沉迷 游戏 、脾气暴躁、黑白颠倒、作息紊乱、饮食不规律等等。很多关于沉迷 游戏 的文章下方可以看到家长们提出“关闭 游戏 ”“禁止 游戏 ”等评论。可见,家长们对于 游戏 是又恨又怕的。

有很多家长为了控制孩子玩 游戏 ,想方设法,比如跟孩子约法三章,让孩子写保证书,到点上交手机,对于“乖顺听话”的孩子,也许这些招数是可行的,然而,对于很多青春期孩子,逆反心理强,不愿意听从父母的话,有些父母就会采取极端的方式,比如打骂孩子,断网断电,摔手机,摔光猫等等。


结果争吵之后,家里一片狼藉。有的父母摔孩子手机,孩子就摔家里电视,摔桌子椅子,甚至跑到阳台,作势要从楼上跳下去,简直就是破罐破摔、鱼死网破。最后,人拉回来了,亲子关系彻底破裂了,手机还要赔给孩子,真是“赔了夫人又折兵”。

很多父母走到这一步就慌了,觉得自己再也管不住孩子了,手足无措,绝望至极。事态演变至此,都是人的问题。要说 游戏 是个问题,的确也是,但它只是导火索,不是源头。



1.辍学在家,爱玩 游戏 。 小韩是个13岁的男孩,是个初一的学生,已经辍学半年多,成天在家打 游戏 。由于小韩从小是由爷爷奶奶带大的,父母的陪伴与关照较少,现在孩子与父母生活在一起,但是不太愿意与父母有太多沟通。


2. 缺乏自信,独来独往。 据小韩妈妈介绍,感觉小韩这个孩子没什么自信,还有些自卑,很喜欢一个人待在家里,平时也不怎么跟朋友一块玩,老师和同学对他的评价大部分都是安静、老实、不爱说话。

3. 敌对父母,逆反情绪大。 由于小韩爱玩手机,也很喜欢看电视,父母担心孩子看久了电子产品影响视力和学习,于是经常会批评禁止,孩子听到父母指责自己,情绪就会很不满,和父母对着干。比如,父母关了电视,孩子就玩手机;父母抢了手机,孩子就把门锁起来,不吃饭,不上学,以此来威胁父母。


武志红在《为何爱会伤人》一书中写到:


因此,想要解决孩子的问题,必须从原生家庭入手。


1. 隔代教育,缺乏科学的教养观念


据小韩妈妈介绍,小韩从小是爷爷奶奶带大的,老人从小对孩子比较溺爱,孩子想要什么都会尽量满足,有时候不满足孩子,孩子一哭闹,爷爷奶奶又会心软。比如有一次爷爷带孩子去逛超市,孩子看到一款新的玩具,闹着要买,可是前几天才买过一款类似的玩具,爷爷就说:“你已经买过了,家里有,我们回家玩。”孩子不乐意就一直哭,爷爷没办法,只能给孩子买新的玩具。


等到孩子上小学,奶奶每天都要催孩子起床、洗漱、吃饭、写作业和睡觉等,很爱唠叨孩子,孩子不听话,奶奶就会拿父母吓唬孩子,比如说:“你要是不听话,你爸妈就不要你了......”孩子小的时候会当真,一害怕就会乖乖听话,等孩子大一点了,奶奶便有些管不住孩子了。

首先,我们需要肯定的是隔代教育的好处,爷爷奶奶能帮忙带孙子,已经是在减少小家庭的负担。老人家肯定是爱孩子的,他们对孙子的爱不一定会比父母的少,因此,我们要先肯定爷爷奶奶的功劳。


然而,隔代教育容易出现的问题也不少,比如第一点:老人家对孙子最常出现的 补偿心理 。爷爷奶奶年轻的时候带娃可能也会存在很多的问题,或是认为自己给孩子的爱不够多,如今孩子长大了,有了自己的小家,有了新的小生命。老人家在对待孙子的时候就容易将过往没有给到自己孩子的爱弥补到孙子身上,因此,也容易变成 溺爱 。

第二点:由于爷爷奶奶辈年长, 精力体能有限 ,更多希望孩子乖巧听话。正如小韩的奶奶,在带娃的时候,为了让孩子能乖乖听话,经常以父母抛弃他来吓唬孩子,这让导致孩子产生极大的不安全感,以为自己随时会被抛弃。


马歇尔·卢森堡曾说:


2. 父母管教孩子,以批评指责为主


小韩上四年级,父母才将孩子接到自己的身边。在一起生活之后,小韩爸妈发现孩子身上有很多坏习惯,比如不讲卫生,写作业的时候喜欢看电视,洗澡的时候拖拖拉拉等,为此,小韩妈妈经常忍不住批评孩子。

比如说:“你怎么那么不爱干净啊”“你能不能快点去洗澡,臭死了”“别老是边写作业边看作业,你这一心二用的,哪能学到脑子里去”“你这样下去可怎么得了”等等。


当问及对孩子是否有打骂行为时,小韩妈妈坦诚道:“有时候他考试不及格,会打他。但也是为了他好啊,这孩子从小就皮,不打他根本就不长记性。”


美国心理学家曾对1990名孩子开展了一项长达6年的跟踪研究: 发现被打得越多的孩子,行为问题比被打得少或不打的孩子要多得多。


经常被体罚的孩子,会失去自信,没有安全感;同时还会产生攻击性、失落感和焦虑感;甚至是智力水平、学业水平以及注意力水平的发展上也会有所欠缺;更严重的,会诱发孩子的极度消沉,拒绝社交,产生自杀念头。

讲到这里,我们能发现,孩子的问题在家庭问题上找到了根源。


之前在网上看到一句话: “孩子不听话,打一顿就好了,如果还是不听话,那说明打得不够多,不够狠。”


看到这句话的时候,我感到很无奈,所有大人也都是从孩童成长过来的,小时候经历过父母打骂的应该都知道,被打的时候,一个人的情绪会是多么的糟糕,挨打之后,不过是被迫顺从,被迫听话,却不是发自内心地改变。

3.父母藏电视的电线,断网没收手机,禁止孩子接触电子产品


小韩从小爱看电视,也很喜欢玩手机,为了避免孩子养成坏习惯以及将心思放在学习上,小韩父母采取过很多方式:比如,将电视的电线藏起来,断掉家里的网络,甚至是没收孩子的手机,结果孩子的问题反而越来越严重,父母藏电线,孩子就玩手机,手机没了,就跑去网吧,没钱去网吧,就紧锁房门,不去上学,小韩父母对此十分无奈,也很疑惑:自己明明管得很严,为何孩子会变成这样?

一个人越是告诉我们,不要想蓝色,我们越是忍不住要想蓝色,甚至还会扩展到什么是蓝色,哪些东西是蓝色的,为什么不能想蓝色,最后导致的结果是满脑子都是蓝色,这就是“负强化”管教行为;

同理,父母越是禁止孩子玩手机,孩子做梦都想玩手机,越是禁止孩子玩 游戏 ,孩子通宵达旦都要玩 游戏 ,越是禁止孩子看电视,孩子便越是更加想要看电视。越是放大孩子的消极面,孩子的问题就会越来越多,这也是为什么父母越是强行管教,孩子的问题反而越严重的根本原因所在!



很多家长学习教养观念之后,思维和行为都产生了一定的变化。有个长期学习课程的家长在学习了半年之后,感慨道:“跟老师们一块学习之后,我感觉我整个人都变快乐了很多,同事和朋友也惊叹我的变化,说我像变了个人一样;对待孩子的问题,我没有以前那么焦虑了,选择相信他,他反而做得比以前更好了!真是又省心又开心,原来,做妈妈不需要那么勤劳,不要管太多事情,如果能早点接触到老师们,我就能早点收获这份快乐了!”


一切的改变都需要从教养观念的学习开始,父母先要转变自己的教养观念,并且在实际生活中加以运用,通过孩子的反馈不断地调整自己的沟通方式,只有这样,整个家庭才能朝着正常的方向运转!



我是廖老思,专注于手机 游戏 成瘾研究。欢迎大家在评论处分享自己教养青春期孩子的经验或感触,也可私信留言和老师倾诉孩子问题及困惑,希望能为每个无助的父母及家庭点亮希望的灯!

阅读全文
返回顶部